-
基于B7/CD28/CTLA-4通路研究祖师麻及其炮制品对CIA大鼠的免疫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研究祖师麻及其炮制品对SD大鼠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的影响.按体质量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祖师麻炙品低、高剂量组,生品低、高剂量组,祖师麻甲素组,雷公藤多苷组.除正常组外,CIA模型在第1次免疫后第7天进行二免,并在二免7 d后灌胃28 d.取材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CIA大鼠关节滑膜炎症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关节滑膜中分化簇80(B7-1)、分化簇86(B7-2)、分化簇28(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用于检测大鼠关节滑膜中Th17和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关节滑膜炎症明显加剧,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上升,免疫器官指数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大鼠的关节炎症,降低关节评分指数,抑制滑膜增生,降低免疫器官指数;相较于模型组,各给药组中大鼠血清中IL-2、IFN-γ 显著下降(P<0.01),TGF-β、IL-4、IL-10 显著上升(P<0.01),滑膜中 B7-1、CTLA-4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关节组织中的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出现显著降低(P<0.01).综上得出祖师麻通过调控B7/CD28/CTLA-4通路以及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CIA大鼠中Th17细胞的表达,促进Treg细胞的表达,进而治疗R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医院接受牙列缺损种植术的患者19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组(n=100)和传统组(n=98).微创组采用微创环切术,传统组采用传统翻瓣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疼痛介质、牙槽嵴顶骨吸收量、种植体松动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疼痛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牙槽嵴顶骨吸收量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2组种植体松动度和种植体留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微创组患者OHIP-14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环切术相比传统翻瓣术,在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水平、减少牙槽嵴顶骨吸收量及提高口腔健康方面表现更优,可广泛用于牙列缺损种植术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外侧裂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在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对比分析经颞叶皮质与经外侧裂入路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HBGH)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病情与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HBG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经外侧裂入路手术)与B组(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各42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 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containing molecule 3,TIM-3)水平、生活质量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血肿清除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TIM-3、FMA、rFA、MMSE、IFN-γ、SF-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TIM-3、IFN-γ水平低于B组,rFA数值与FMA、MMSE、SF-36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手术指标优于B组,血肿清除效果优良率高于B组(85.71%与66.67%),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9.52%与30.95%)(P<0.05).结论 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的效果与安全性优于经颞叶皮质入路,能够促进患者神经与运动能力恢复,降低颅内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坦索罗辛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坦索罗辛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和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慢性骨盆疼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Kendall样本量估计方法,样本量:观察变量的10~20倍,预计估算量:60~120个),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坦索罗辛治疗,观察组给予坦索罗辛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尿症状、炎性因子水平、临床指标和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尿频尿急、尿后滴沥、排尿疼痛评分和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白介素-1β(IL-1β)、干扰素-α(INF-α)均低于对照组,平均尿流率(AFR)、白细胞介素-2(IL-2)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坦索罗辛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和临床指标、抑制炎性反应,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灸ST36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外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针灸足三里穴(Stomach-36,ST36)通过调控外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疾病的影响。方法:对实验鼠随机分为两组,EAE组和针灸组,并且进行体重监测以及临床症状评估,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检测脊髓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免疫荧光检测脱髓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比例,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技术(Meso scale discovery,MSD)检测外周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成功构建EAE小鼠模型并给予针灸治疗。临床评分显示,EAE组在第22天达到高峰期,发病分数为2.5分,针灸组在第24天达到高峰期,发病分数为2分。疾病起病时间统计结果显示,EAE组在第12天开始起病,针灸组在第17天开始起病,针灸组比EAE组的起病时间明显较晚。HE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针灸组的脊髓炎性细胞浸润较少,髓鞘结构完整,边缘较光滑。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针灸组CD4 +IFN-γ +T、CD4 +IL-17 +T细胞比例较EAE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9±0.10)%比(0.92±0.25)%,(0.21±0.05)%比(0.34±0.04)%, t值分别为2.91和3.70, P值均<0.05];针灸组CD4 +IL-4 +T、CD4 +Foxp3 +、CD8 +Foxp3 +细胞比例较EAE组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78±0.22)%比(0.5±0.07)%,(1.38±0.23)%比(0.9±0.08)%,(0.38±0.12)%比(0.14±0.09)%, t值分别为2.55、3.35和4.16, P值均<0.05)]。MSD检测外周血清细胞因子结果显示,针灸组抑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5和IL-16的浓度较EAE组明显上升,促炎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浓度较EAE组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53±0.95)pg/mL比(2.78±1.25)pg/mL,(2298.77±298.67)pg/mL比(1402.28±216.30)pg/mL,(6.6±0.548)pg/mL比(8.84±0.98)pg/mL, t值分别为9.00、4.84和3.57, P值均<0.05)]。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后抑制辅助性T细胞( helper T cell,Th)1/Th17并促进Th2的比例,同时上调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比例。针灸治疗后,促进抑炎因子IL-5,IL-16的表达,抑制促炎因子IFN-γ的表达。 结论:针灸ST36通过纠正T细胞亚群的失衡,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治疗缓解EAE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诱导免疫抑制与肺部感染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诱导免疫抑制与肺部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取32只体重20~25 g的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CON组)、肺部感染模拟组(SP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脑缺血再灌注后肺部感染模拟组(SAP组),每组各8只。通过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及向气管内定量注入致病菌模拟肺部感染的发生。24 h后收集各组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BAL)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干扰素-γ (IFN-γ)、白细胞介素-10 (IL-10)表达量,计算BAL、血标本、肺匀浆中的菌落计数(CFU);72 h后观察肺和脾组织的病理改变并统计肺组织病理评分、脾指数,计算MCAO组及SAP组脑梗死体积。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SAP组外周血TNF-α、IFN-γ低于CON组[(87.20±4.37) ng/L比(112.96±9.91) ng/L、(86.71±11.25) ng/L比(126.42±14.61) ng/L, t=5.320、4.81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IL-10水平高于CON组[(192.36±20.23) ng/L比(148.85±22.35) ng/L, t=-3.22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L中SAP组除TNF-α高于SP组[(47.13±3.84) ng/L比(64.31±11.25) ng/L, t=-3.236, P<0.05]外,其余炎性因子水平与CON及S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组外周血、BAL及肺匀浆中的荷菌量明显高于SP组[(6.77±16.79)×10 4 CFU/ml比0 CFU/ml、(14.07±7.59)×10 5 CFU/ml比(7.69±14.74)×10 4 CFU/ml、(5.03±2.85)×10 6 CFU/ml比(9.76±9.24)×10 4 CFU/ml]。光镜下显示SAP组肺部炎症严重程度高于CON组,但低于SP组,与肺组织病理评分相一致(9.00±2.27比0.53±0.30、15.20±2.52比0.53±0.30, t=-8.264、3.203, P<0.05)。SAP组与MCAO组存在脾细胞凋亡现象,但两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80±11.74)%比(32.43±11.43)%, t=-0.435, P>0.05]。 结论: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增加发生肺部感染的易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9年8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治疗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25例患者中,Ⅰ期12例,Ⅱ期62例,Ⅲ期30例,Ⅳ期21例;肢端型76例,非肢端型49例。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44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85.4%、63.2%和38.7%。卡氏体力状态评分、肿瘤分期、原发灶部位、脉管浸润、ki-67指数、BRAF基因、术前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手术治疗与患者预后有关(均 P<0.05)。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的中位OS(53个月)优于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40个月, P=0.448);Ⅲ期患者中,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的中位OS(40个月)优于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17个月, P=0.012)。Ⅱ期患者中,肢端型患者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7.1%、84.7%和65.8%,非肢端型患者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70.0%和17.0%;Ⅱ期肢端型患者预后优于非肢端型患者( P=0.043)。Ⅲ期患者肢端型中位OS(32个月)优于非肢端型患者(17个月, P=0.164)。Ⅳ期患者肢端型中位OS(8个月)短于非肢端型患者(11个月, P=0.458)。肿瘤分期及术前LDH水平为皮肤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干扰素治疗可以改善Ⅲ期患者预后,Ⅱ期肢端型患者预后优于非肢端型患者,肿瘤分期及术前LDH水平为皮肤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HMGB1浓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浓度。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年龄34~68岁,BMI 19~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GE组麻醉诱导前经L 1,2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平面达到T 6后进行全身麻醉,方法同G组。术后采用PCIA,维持VAS评分≤3分。于麻醉前10 min(T 0)、手术结束时(T 1)、术后1 h(T 2)、24 h(T 3)和48 h(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HMGB1、γ-干扰素(IFN-γ)以及IL-4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 结果:与G组比较,GE组T 2,4时血浆IFN-γ和IL-4浓度降低,T 2~4时血浆HMGB1浓度降低,T 2~4时CD3 +、T 2时CD4 +、T 2,3时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升高( P<0.05)。 结论:相比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血浆HMGB1浓度更低,进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皮下冲击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及相关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3种不同剂量递增模式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早期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炎性因子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展加速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2022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自愿原则分别进行常规免疫治疗(conventional immunotherapy,CIT)23例、集群免疫治疗(cluster immunotherapy,CLIT)25例和冲击免疫治疗(rush immunotherapy,RIT)18例,RIT组的患者治疗前1周行单针次的150 mg奥马珠单抗皮下注射。记录并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7、15周的主观评价指标[药物症状评分、鼻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部单项症状评分]、客观评价指标(血清sIgE、tIgE、Th1/2及Th17细胞因子等)和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完成治疗的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29例。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1、7、15周时3组患者的药物症状评分、鼻部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值均<0.05)。3组对比发现,治疗1周时,RIT组鼻部VAS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4.33±0.94)分比(9.48±1.37)分比(9.44±1.33)分, P<0.05];治疗15周时,RIT组药物症状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0.62±0.23)分比(1.54±0.21)分比(1.06±0.22)分, P<0.05];在达到维持剂量时,RIT组对鼻痒症状的改善优于CIT组和CLIT组[(0.61±0.20)分比(1.78±0.38)分比(1.56±0.32)分, P<0.05]。RIT组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CIT组和CLIT组低(11.76%比20.00%比16.53%, P<0.05)。3种SCIT均未发生3/4级全身不良反应,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IL)-4、IL-5、IL-6、IL-17、sIgE、sIgE/tIgE、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在3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IL-10、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γ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3种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SCIT的临床疗效均较为可观。单次奥马珠单抗注射联合RIT能够在早期显著提升疗效,且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免疫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干扰素和(或)羟基脲治疗后症状负荷改善与血液学疗效之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干扰素和(或)羟基脲治疗后症状负荷改善与血液学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0例符合WHO(2016)诊断分型标准、接受干扰素和(或)羟基脲连续治疗≥6个月的PV患者,分别应用外周血细胞计数和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10)评价患者血液学疗效和症状负荷。结果:全部190例PV患者中,男93例(48.9%),女97例(51.1%)。进行MPN-10评分时,患者中位年龄为60(32~82)岁。全部患者中位MPN-10总分为9(0~67)分,干扰素+羟基脲组(27例)为11(0~67)分,显著高于干扰素组[64例,6(0~56)分, P=0.019]和羟基脲组[99例,9(0~64)分, P=0.047],而干扰素组与羟基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21)。28.9%(55/190)的患者存在重度症状(单项症状评分≥7分或总分≥44分),干扰素组、羟基脲组、干扰素+羟基脲组重度症状患者占比分别为23.4%、29.3%、40.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部190例患者中,进行MPN-10评分时71例(37.4%)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仅55例(28.9%)获得疾病充分控制(获得CHR且无重度症状)。未获得疾病充分控制的患者包括:血细胞增高80例(42.1%),获得CHR但伴重度症状16例(8.4%),血细胞增高且伴重度症状39例(20.5%)。PLT>400×10 9/L患者中存在重度症状患者比例、MPN-10总分中位数均高于PLT≤400×10 9/L患者[40.8%(20/49)对24.8%(35/141), P=0.044;14(0~67)分对7(0~56)分, P=0.038]。PLT>400×10 9/L是存在重度症状的危险因素( HR=2.089,95% CI 1.052~4.147, P=0.035)。 结论:经干扰素和(或)羟基脲治疗后,PV患者症状负荷未获满意控制仍较突出,部分患者虽然获得CHR,仍存在重度症状负荷。PLT>400×10 9/L是干扰素和羟基脲治疗后患者存在重度症状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