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PT辅助的TransPRK的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60例107眼;采用小数法记录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主觉验光仪检查患者屈光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12个月,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77±1.02)d。手术前后UCVA和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0.812、267.313,均 P<0.001),其中术后7 d、6个月和12个月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时安全性指数达1.10±0.12,有效性指数达1.05±0.17。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术后12个月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3)。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度在±0.5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79%(85/107),在±1.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92%(98/107)。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眼压轻度升高者分别为3眼和7眼,给予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均恢复正常。术后haze 1级以上者1眼,发生率<1%,在用药后逐渐消失。 结论:SPT辅助的TransPR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是矫正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rastin对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海马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海马注射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对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其海马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Erastin低剂量(200 ng/μL)组、Erastin中剂量组(400 ng/μL)、Erastin高剂量组(600 ng/μ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LPS组,10 μg/L),每组8只大鼠。向各组大鼠双侧海马注射相应药物(每侧2.5 μL)后于第4天开始进行体质量及行为学检测,行为学测试包括糖水偏爱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观察大鼠的抑郁及焦虑样行为。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海马铁死亡相关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环氧化酶2 (cyclo-oxygenase 2,COX2)、铁蛋白重链1(ferritin heavy polypeptide 1,FTH1)、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 (long-chain fatty acyl-CoA synthetase 4,ACSL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 (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LSD检验。结果:(1)体质量及行为学检测结果:注射药物前,5组大鼠体质量和行为学检测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2~1.15,均 P>0.05)。海马给药后,与对照组相比,Erastin中剂量组大鼠表现出更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样行为,包括体质量减轻[(245.20±5.24)g,(267.45±13.16)],糖水偏爱率降低[(32.14±8.51)%,(68.17±13.67)%],强迫游泳不动时间[(37.00±7.58)s,(12.50±5.51)s]及高架闭合臂时间百分比[(89.43±4.77)%,(59.96±9.91)%]增加,旷场中心区停留时间[(6.01±2.57)s,(16.49±7.21)s]及高架开放臂时间百分比[(5.00±3.83)%,(19.63±5.91)%]减少,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给药后,5组大鼠海马组织FTH1、GPX4、SLC7A11、COX2和ACSL4的mRNA水平( F=2.23,8.37,2.91,7.60,3.16,均 P<0.05)和蛋白表达水平( F=3.31,40.13,8.52,3.70,70.79,均 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astin中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FTH1、GPX4和SLC7A11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COX2和ACSL4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海马微量注射Erastin(400 ng/μL)可诱发大鼠海马组织铁死亡,并可诱导大鼠出现焦虑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及GFAP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嘌呤2X7受体(P2X7R)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20只)。对照组小鼠群居饲养(5只/笼),造模组小鼠在出生21 d后通过断奶独居(1只/笼)饲养6周制作慢性抑郁小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制模成功小鼠分为模型组及rTMS组,每组8只小鼠。rTMS组小鼠给予10 Hz rTMS干预,每周干预5 d。于rTMS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变,并对比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GFAP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蔗糖偏好实验(SPT)中糖水偏好量、旷场实验(OFT)中运动距离均显著减少( P<0.05),悬尾实验(TST)中静止不动时间显著增加( P<0.05),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 P<0.05),GFAP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 P<0.05)。与模型组比较,rTMS组SPT糖水偏好量[(75.11±4.58)% vs(65.14±4.87)%]、OFT运动距离[(2289.34±100.16)cm vs (2028.90±178.21)cm]均显著增加( P<0.05),TST静止不动时间[(78.11±10.89)s vs(101.39±10.38)s]明显缩短( P<0.05),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GFAP表达则显著增强( P<0.05)。 结论:rTMS干预能有效改善早期独居小鼠抑郁状态,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促进GFAP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卒中后抑郁的病理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卒中后抑郁(PSD)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目前公认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建立C57BL/6J小鼠脑卒中模型,磁共振成像(MRI)在活体状态下检测小鼠脑区呈像。以糖水偏爱试验(SPT)和旷场试验(OFT)行为学评定,筛选出抑郁状态的小鼠作为PSD模型。在对照组、MCAO组和PSD组进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和FJ-C染色观察3组小鼠在不同脑区发生凋亡或变性的神经元。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MCAO组、抑郁组和PSD组B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RI检查MCAO术后7 d小鼠脑区成像,显示在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FJ-C染色显示在不同脑区均有绿色标记阳性的变性细胞。对照组小鼠无阳性标记的细胞,MCAO术后3周和PSD组均有TUNEL红色标记阳性的凋亡细胞和FJ-C标记阳性的变性细胞,PSD组小鼠发生凋亡和变性的神经元细胞数量较MCAO组小鼠显著增多,以海马区最为显著。PSD组小鼠BDN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CAO组( t=2.898, P<0.01)。 结论:BDNF在卒中后抑郁表达减少,进而影响海马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地区圆柏花粉致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患者圆柏花粉致敏特点,探讨圆柏花粉致敏人群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可疑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的患者,采用圆柏过敏原试剂进行皮肤点刺实验(SPT),比较不同年龄和疾病患者中圆柏花粉致敏情况,观察圆柏花粉的人群致敏特征。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 380例患者,圆柏花粉SPT总阳性率达49.92%(4 183/8 380)。圆柏花粉SPT阳性率在10~14岁年龄组最高,达60.99%(283/464),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77, P<0.01);且<10岁的患者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40岁的患者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单一圆柏花粉致敏者较少,约占25.05%(1 048/4 183),患病年龄(35.21±12.39)岁。无论单一圆柏或合并其他花粉致敏者,均以变应性鼻炎为主。圆柏花粉SPT阳性患者合并的其他吸入性花粉过敏原中,柳树花粉占第一位(74.99%)。圆柏SPT阳性率在单一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最高,为52.05%(3 797/7 295);在单一变应性哮喘患者中最低,为17.49%(53/3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99, P<0.01)。 结论: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患者圆柏花粉致敏性较高,10~14岁患者的SPT阳性率最高,多呈强阳性反应,圆柏花粉致敏疾病中变应性鼻炎较为多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对抑郁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突触传递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突触传递功能的变化并探讨运动对其影响。方法:48只7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区组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氟西汀组,每组12只。采用CUMS方法制备抑郁动物模型,造模连续21 d。造模期间,运动组小鼠每天给予滚筒运动训练,氟西汀组小鼠在造模期间每日给予氟西汀腹腔注射(10 mg/kg),其余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采用全细胞记录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及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E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采用SPSS 23.0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4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探索时间、活动总距离及糖水偏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85,18.41,28.81,均 P<0.01),模型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探索时间[(47.81±3.51) s]、活动总距离[(19.63±1.24) m]及糖水偏好率[(55.63±9.11) %]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1);运动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探索时间[(59.87±3.25) s]、活动总距离[(23.18±1.24) m]及糖水偏好率[(69.03±8.22) %]均高于模型组(均 P<0.05),糖水偏好率低于对照组及氟西汀组(均 P<0.01)。4组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与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3.70,56.97,均 P<0.01),模型组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1),运动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均低于模型组(均 P<0.05),且高于对照组(均 P<0.01)。(2)4组小鼠sEPSC的频率、幅度和电容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02,17.98,179.00,均 P<0.01),模型组小鼠sEPSC频率、幅度和电容量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运动组小鼠sEPSC频率、幅度和电容量均高于模型组(均 P<0.05),且低于对照组与氟西汀组(均 P<0.05)。4组小鼠sIPSC的频率和电容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12,184.80,均 P<0.01)。模型组小鼠sIPSC频率和电容量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运动组小鼠sIPSC频率和电容量均低于模型组(均 P<0.05),且高于对照组(均 P<0.05)。4组小鼠的sEPSC/sIPSC电容量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67.10, P<0.01),模型组小鼠sEPSC/sIPSC电容量比值低于对照组( P<0.05),运动组小鼠sEPSC/sIPSC电容量比值高于模型组( P<0.05),且低于对照组与氟西汀组(均 P<0.05)。(3)4组小鼠mEPSC频率与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07,23.57,均 P<0.01),模型组小鼠mEPSC频率与幅度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运动组小鼠mEPSC频率与幅度均高于模型组(均 P<0.05),且低于对照组与氟西汀组(均 P<0.05);4组小鼠mIPSC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79, P<0.01)。运动组小鼠mIPSC频率低于模型组( P<0.05),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运动能够部分改善小鼠抑郁行为,提高海马颗粒细胞突触传递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PT-TransPRK联合不同浓度MMC治疗中度近视术后角膜神经再生及疼痛指数的转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中联合使用0.01%或0.02%丝裂霉素C(MMC)后,术后消融区角膜神经修复效果、早期视力恢复及眼表疼痛指数转归情况。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屈光中心自愿行双眼屈光手术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30例(60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6.00~-3.00 D,同体配对设计,随机一眼使用0.02% MMC,为MMC0.02组(30眼),另一眼使用0.01% MMC,为MMC0.01组(30眼),于术前及术后14 d、1个月、3个月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并通过Image J软件分析中央区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NFD)、神经纤维长度(CNFL)的变化,于术后1、3、7、14 d复查视力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各组神经形态学参数、视力、疼痛评分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术后14 d、1个月和3个月MMC0.01组与MMC0.02组角膜中央区CNFD和CNF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4 d 2组CNFD和CNFL较术前明显下降,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逐渐升高,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MMC0.01组和MMC0.02组术后疼痛程度均在轻中度范围内,随恢复时间降低,术后1 d 2组VAS分别为4.15±0.83和5.39±1.18,术后3 d分别为2.31±0.84和3.07±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而2组术后7 d和14 d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 d、3 d和7 d的U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MMC0.01组UCVA更好。术后3个月内每组有2例患者(7%)双眼均出现0.5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结论::术中联合0.01%或0.02% MMC对SPT-TransPRK术后早期(3个月内)具有相似的促神经修复作用,术后3个月时2组角膜消融区中央神经纤维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准;术中使用0.01%MMC在术后早期的眼部镇痛效果更好,视力恢复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能脉冲技术的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及1 050 Hz切削频率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对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3例65眼,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等效球镜度(SE)。使用Sirius角膜地形图分析仪记录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对称指数(SI),6、7、8、9 mm直径范围下的角膜前表面Q值,前表面球差、彗差、三叶草和总高阶像差,斯特尔比率(SR),水平和垂直子午线方向10、20、30、40 c/d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各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前BCVA为-0.09±0.06,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UCVA分别为-0.10±0.08、-0.12±0.06、1.16±0.06、-0.18±0.05;术前SE为(-4.24±1.24)D,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SE分别为(0.03±0.63)、(0.08±0.53)、(0.02±0.79)、(0.08±0.37)D。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SI值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3个月和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前表面Q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由负值变为正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前表面三叶草、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7 d、6个月的彗差明显高于术前值,术后3个月、6个月的球差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6个月SR均较术前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水平子午线不同空间频率MTF值均较术前降低,垂直子午线30、40c/d空间频率MTF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Q值与球差( r=0.798~0.925, P<0.05)、总高阶像差( r=0.596~0.630, P<0.05)、SI( r=0.235~0.303, P<0.05)、角膜切削深度( r=0.583~0.659, P<0.05)均呈正相关;SI与球差( r=0.307, P<0.05)、彗差( r=0.424, P<0.05)、总高阶像差( r=0.300, P<0.05)、角膜切削深度( r=0.227, P<0.05)、偏心切削量( r=0.281, P<0.05)呈正相关;SR与像差、角膜切削深度、偏心切削量等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 结论:使用SPT的Trans-PRK术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视力提高、屈光度稳定、视网膜成像质量提升,而角膜前表面的非对称性增大,并引入不同程度的高阶像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能脉冲技术的TransPRK与SMILE矫正近视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应用1 050 Hz切削频率和智能脉冲技术(SPT)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拟行TransPRK的近视散光患者43例85眼和拟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46例85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视力、屈光度、等效球镜度(SE)变化,评估手术安全性。结果:TransPRK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趋向正视状态并相对稳定。SMILE术后早期屈光度呈轻度远视,术后6个月由轻度远视转为正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术眼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和SMILE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89±0.248和1.120±0.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62, P=0.065)。术后7 d及1个月SMILE组术眼裸眼视力(UCVA)明显优于Trans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2个组间U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术眼安全性指数为1.209±0.222,明显高于SMILE组的1.143±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24, P=0.045)。 结论:采用SPT的TransPRK和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均有良好的预测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TransPRK安全性指数高于SMILE,SMILE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早于TransPRK,但2种手术术后术眼远期视力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不同海拔及气象因素与变应原分布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变应原分布情况及气象因素对变应原致敏率的影响,为云南省不同地区制定合理的变应原筛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且常居住地为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红河州、昭通市、昆明市、大理州、迪庆州 7 个地区的变应性鼻炎(AR)患儿的临床资料,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分析SPT检测的阳性结果及人口学资料;同时结合 7 个地区海拔及同期的气象数据(平均气温、平均年相对湿度、平均年风速和平均年降水量),分析海拔及气象因素与变应原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到 8 175 份数据,在不同气象及海拔下,尘螨及部分花粉变应原的SP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海拔下(包括高海拔地区)尘螨仍为主要致敏原.尘螨SPT阳性率与平均年气温呈正相关,与海拔呈负相关(P均<0.05);花粉SPT阳性率与平均年相对湿度呈负相关(P<0.05);尘螨SPT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 云南不同气象因素及海拔地区致敏原的分布可能存在差异,需个性化制定诊治及预防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