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4在相关病毒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域分子(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TIM)-4是只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表面TIM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TIM-4作为TIM-1天然配体,这两者相互作用可调节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TIM-4的另一配体为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TIM-4与PS结合起促进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大量研究表明,TIM-4异常表达与病毒感染免疫应答调节、抗病毒免疫反应、慢性病毒感染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密切相关。文章就TIM-4在病毒相关疾病感染中的表达及机制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波消融对肺癌肿瘤微环境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对肺癌抗肿瘤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将1×10 6肺癌细胞系3LL皮下注射到6~8周的雄性C57BL/6J小鼠背部两侧,当肿瘤最大径长到7 mm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WA组,对一侧肿瘤进行MWA处理,每隔1 d监测对侧肿瘤生长。在MWA后的第8天,运用流式细胞术对肿瘤微环境(TME)中免疫细胞群体比例及功能进行分析。在MWA后的1 d腹腔注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或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抑制剂(200 μg/只),每隔1 d监测对侧肿瘤生长。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使用双向方差分析来比较肿瘤生长曲线。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WA有效抑制小鼠对侧肿瘤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0.70±239.90比1 794.00±195.20, t=3.275, P<0.01)。MWA组小鼠对侧TME中CD3 +T细胞(79.02±3.61比62.22±3.59, t=3.300, P<0.05)、CD4 +T细胞(33.26±1.73比25.80±1.68, t=2.686, P<0.05)和CD8 +T细胞(26.26±1.01比21.64±1.40, t=3.096, P<0.05)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MWA组小鼠肿瘤浸润Ly6G +MDSC细胞群体比例(33.00±3.25比44.86±1.46, t=3.327, 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对CD4 +T细胞的功能以及增殖分析表明,MWA组小鼠γ-干扰素(IFN-γ) +CD4 +T细胞(20.39±1.84比3.05±0.47, t=7.827, P<0.01)、TNF-α +CD4 +T细胞(17.25±2.64比5.61±1.11, t=3.571, P<0.05)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 +CD4 +T细胞(90.68±0.81比81.55±1.37, t=6.108, P<0.01)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MWA组小鼠IFN-γ +CD8 +T细胞(37.46±5.09比6.84±1.52, t=4.973, P<0.01)和Ki-67 +IFN-γ +CD8 +T细胞(35.75±4.62比6.55±1.48, t=5.204, P<0.01)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对T细胞表面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分析表明,MWA组小鼠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IM-3) +CD8 +T细胞(25.97±2.30比15.57±2.33, t=3.142, P<0.05)和PD-1 +TIM-3 +CD8 +T细胞(22.58±2.32比12.77±2.81, t=2.617, P<0.05)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与MWA单独治疗组比较,将MWA与PD-1(514.50±106.40比883.60±144.80, t=1.911, P<0.05)或CTLA-4(534.40±82.06比961.90±131.00, t=2.941, P<0.05)抑制剂联用显著抑制小鼠对侧肿瘤生长。 结论:MWA能够有效抑制肺癌肿瘤生长,将MWA联合PD-1抑制剂或者CTLA-4抑制剂产生更强抗肿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im-1在免疫应答及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结构域(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Tim)-1是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结构域相关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员,与天然配体Tim-4协同表现出强烈的免疫共刺激作用。协同刺激分子主要存在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能与淋巴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进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Tim-1能提供免疫细胞所需的活化第二信号,还能提供下调细胞免疫应答的负性第二信号,维持免疫细胞的抑制状态,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同时在肿瘤细胞中的过度表达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中有潜在临床价值。现就Tim-1介导的免疫应答及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BALB/c小鼠100只和C57BL/6小鼠50只,获取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按照诱导干预不同分为imDCs组(不干预)、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组(加入脂多糖)、RMT1-10组(加入RMT1-10和脂多糖)和IgG同型对照组(加入IgG同型抗体和脂多糖),培养7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型CD11c、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分子(Tim)-4和CD103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质量浓度。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各组DCs刺激CD4 + T细胞增生的刺激指数(SI)。以角膜基质缝线法诱导BALB/c小鼠角膜新生血管,以4个象限新生血管均匀长入角膜中周区的小鼠作为受体。将80只受体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mDCs组、mDCs组、RMT1-10组和IgG同型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相应DCs(1×10 6个/100 μl)。注射后7 d,以C57BL/6小鼠为供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1个月,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受体小鼠角膜植片排斥体征,包括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术后21 d,每组抽取5只受体小鼠,耳廓皮下注射20 μl(1×10 6个细胞)正常C57BL/6小鼠脾脏细胞,24 h后测量耳廓肿胀度评价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结果:RMT1-10组DCs中CD80、CD86、MHC-Ⅱ和Tim-4阳性细胞占CD11c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RMT1-10组Tim-4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imDCs组,CD103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3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RMT1-10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TGF-β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各组DCs对CD4 + T细胞增生的S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1 833.00, P<0.001; F比例=230.40, P<0.001)。在每一细胞比例内,imDCs组SI均明显低于mDCs组,RMT1-10组SI均明显低于i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角膜植片生存曲线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69, P<0.001),其中RMT1-10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imDCs组,imDCs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74、31.02,均 P<0.01)。阳性对照组、mDCs组、IgG同型对照组、imDCs组、RMT1-10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分别为(503.6±17.2)、(475.7±17.6)、(456.2±18.8)、(225.2±39.4)、(118.1±12.6)和(106.4±7.4)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7.10, P<0.001),其中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略低于阳性对照组,i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明显低于IgG同型对照组,明显高于RMT1-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MT1-10可抑制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体外诱导imDCs转化为Tol-DCs并上调TGF-β和IL-10表达,经过继转移后促进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进而间接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挖掘间变性甲状腺癌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潜在的分子机制和免疫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间变性甲状腺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IMAGEO分析平台对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的转录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85457、GSE65144 和GSE29265 综合筛选区别ATC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运用Cytoscape的CytoHubba插件筛选出前 10 位的核心靶基因.运用Kaplan-Meier法探究ATC核心靶基因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探究ATC预后相关靶基因与常见分子亚型相关性.基于CIBERSORT算法分析其与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和免疫检查点基因的关系.结果 共筛选出ATC差异表达基因 1891 个,其中包含 832 个上调基因,1059 个下调基因(均P<0.05).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过程、DNA复制、肿瘤信号转导、活性氧相关化学致癌、细胞凋亡、黏蛋白型O聚糖生物合成和甲状腺激素合成等通路.基于Cytoscape的CytoHubba插件Maximal Clique Centrality(MCC)算法筛选出 10 个核心靶基因.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外部ATC队列验证后发现,核心靶基因中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1(cyclin-dependent kinase 1,CDK1)和细胞周期蛋白 B1(cyclin B1,CCNB1)的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的不良预后相关(均P<0.05).CDK1 表达量在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proto-oncogene,serine/threonine kinase,BRAF)野生型及突变型患者中存在差异,具有正相关性(r=0.67,P<0.01);CDK1 与CCNB1 的表达量均与端粒酶反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性(均r>0.7,均P<0.01).经CIBERSORT算法发现,CDK1 表达量与浆细胞、CD4+T细胞、T辅助细胞、巨噬细胞M1 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均呈正相关(均r>0.3,均P<0.05),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2 和肥大细胞抑制等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均呈负相关(均r>0.2,均P<0.01);CCNB1 表达量与T辅助细胞、巨噬细胞M1 和肥大细胞激活等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均呈正相关(均r>0.4,均P<0.05).CDK1 与免疫检查点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 配体 2(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2,PD-L2)、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TIGIT)、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蛋白 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TIM3)、T-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T-cell costimulator,ICOS)、吲哚胺 2,3-双加氧酶 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 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 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和CD27 的表达量均呈正相关(均r>0.5,均P<0.05),CCNB1 则与免疫检查点IDO1 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6,P<0.05).结论 CDK1 和CCNB1的高表达水平与ATC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表达水平影响患者预后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实现.CDK1 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为ATC诊断与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白细胞介素-7调控T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的分子-3(TIM-3)和白细胞介素(IL)-7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变化,以及IL-7对T细胞表面TIM-3的调控作用,为阐明炎症应答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82例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和20例健康志愿者入组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表面TIM-3的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7的水平.应用重组人IL-7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观察T细胞表面TIM-3的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7信号通路中STAT-5磷酸化和SOCS3的水平.结果 T细胞表面TIM-3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ent intensity,MFI)在SA(118.7±16.50)、UA(246.8±70.62)和AMI(332.7±55.92)中均较健康志愿者(40.60±9.76)显著升高(P<0.001).CD4+T细胞表面TIM-3的比例在SA(1.32%±0.51%)、UA(2.35%±1.66%)和AMI (5.72%±1.79%)中均较健康志愿者(0.76%±0.24%)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表面TIM-3的比例在SA (0.98%±0.35%)中与健康志愿者(0.77%±0.26%)无明显变化,而在UA(1.23%±0.39%)和AMI(1.64%±0.55%)中显著升高(P<0.05).血清IL-7的水平在SA (47.11 pg/ml±33.90 pg/ml)和UA(43.76 pg/ml±25.20 pg/ml)中与健康志愿者(35.17 pg/ml±13.30 pg/ml)未见明显升高,而在AMI(66.64 pg/ml ±26.38 pg/ml)中显著升高(P=0.004 5).重组人IL-7刺激可显著提升AMI患者CD4+和CD8+T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而仅升高健康志愿者CD8+T细胞TIM-3的表达.同时,IL-7刺激可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TAT-5的磷酸化和SOCS3的表达.结论 IL-7可升高TIM-3的表达,在冠心病中可能发挥抑制炎症应答的作用,预防疾病的进展恶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im-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域分子4(Tim-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49例新确诊的未经治疗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10名对照者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SCLC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Tim-4水平,根据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分析外周血Tim-4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NSCLC患者血清Tim-4水平高于对照组(t=4.606,P<0.05),腺癌患者血清Tim-4水平高于鳞癌患者(t=-3.301,P<0.05).血清Tim-4水平作为NSCLC生物标志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1,敏感度为59.2%o,特异度为90%,95%CI:0.680~0.943,P<0.05.血清Tim-4水平高的NSCLC患者生存率低,血清Tim-4水平低的NSCLC患者生存率高.血清Tim-4水平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95% CI:2.116~8.673,P<0.001).结论 外周血Tim-4水平是NSCLC患者潜在的肿瘤标志物,且血清Tim-4水平是NSCLC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提示高水平的血清Tim-4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域分子-3及其配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域分子-3(TIM3)以及血浆中可溶性半乳糖凝集素9(Galetcin9)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39例RA患者、20例OA患者和25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和NK细胞表面TIM3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可溶性Galetcin9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采用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与健康志愿者相比,R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TIM3表达升高[(14.7±3.2)%和(5.1±0.8)%,t=2.339,P=0.022 7],而与疾病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3.2)%和(5.8±0.4)%,t=1.928,P=0.058 9],其上TIM3表达与血清中RF的含量和对应DAS28评分有明显相关性(r=0.325 8,P=0.043 0;r=0.407 5,P=0.010 0).CD8+T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均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21.1±3.4)%和(8.3±1.5)%,t=2.531,P=0.014 2;(21.1±3.4)%和(10.7±1.0)%,t=2.314,P=0.024 0],且与血清中RF的含量和对应DAS28评分有明显相关性(r=0.451 5,P=0.003 9;r=0.524 1,P=0.000 6).CD56+ NK细胞上TIM3的表达与OA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6.4±3.4)%和(50.6±3.8)%,t=1.047,P=0.299 8;(56.4±3.4)%和(56.1±3.4)%,t=0.048,P=0.961 9],且与血清中RF的含量和对应DAS28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A患者血浆中可溶性Galectin9的表达浓度高于疾病对照组[(4.24±0.22) ng/ml)和(3.15±0.18) ng/ml,t=3.187,P=0.002 4]和健康对照组[(4.24±0.22) ng/ml和(2.55±0.14) ng/ml,t=5.567,P<0.01],且与RF含量和对应DAS28评分具有相关性(r=0.479 2,P=0.002 0;r=0.353 0,P=0.027 5),与CRP无相关性(r=0.176 3,P=0.283 1).结论 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TIM3和血浆可溶性Galetcin9异常高表达,且与RA的病情活动度密切相关,提示TIM3/Galetcin9信号通路可能在R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脓毒症患者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脓毒症患者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后外周血 CD8+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 年 10月—2016年8月入住某院急诊科的脓毒症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并采集经单次CRRT前后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分别检测总 CD8+T细胞的数量、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 CD8+T细胞数、CD8+T细胞产生抑制性分子水平、共刺激性分子水平以及分泌 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共有37例脓毒症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革兰阴性(G-)菌感染,感染的细菌种类为肺炎克雷伯菌(22株)、鲍曼不动杆菌(1 1 株)、阴沟肠杆菌(3 株).脓毒症患者经CRRT后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尿素氮、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经CRRT后脓毒症患者总CD8+T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分泌 IFN-γ的CD8+T细胞的数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同时,经CRRT后CD8+T细胞产生抑制性分子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含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的分子3(TIM-3)的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 ),而产生共刺激分子 CD28、分泌 IFN-γ的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均 P<0.05 ).结论 CRRT不但有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肾功能,还可增强CD8+T细胞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im-3对巨噬细胞葡萄糖转运体1表达的调节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 containing molecule-3,Tim-3)对巨噬细胞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影响机制.方法 使用Tim-3 siRNA敲低Raw264.7细胞系观察GLUT1蛋白的表达,随后使用不同浓度Tim-3融合蛋白、Tim-3激动抗体,阻断和激活小鼠源巨噬细胞系Raw264.7,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观察GLUT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Tim-3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Tim-3敲低的Raw264.7细胞系GLU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激活、抑制巨噬细胞Tim-3信号能分别抑制和促进GLUT1、TNF-α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GAPDH基因表达,但Tim-3的基因和蛋白水平以及GAPDH蛋白水平并无显著变化.结论 Tim-3负调控巨噬细胞GLUT1表达,进一步影响TNF-α分泌,参与TNF-α转录后调控的GAPDH可能参与其中的调节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