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性CPI-444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T细胞活性和抗肿瘤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并表征包载CPI-444并偶联CD8抗体的纳米微粒(CNP/αCD8),探讨其对CD8+T细胞活化、增殖和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和EDC/NHS法制备包载腺苷受体A2A(A2AR)特异性拮抗剂CPI-444(C)或香豆素6(C6)荧光素的纳米微粒并分别在其表面偶联CD8抗体,制得CNP/αCD8和C6NP/αCD8.扫描电镜和NanoPlus粒度测定仪表征纳米微粒形态和粒径,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和离心法测定纳米微粒的载药量和药物释放情况,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内化C6NP/αCD8的情况,流式细胞仪、ELISA和LDH法检测CNP/αCD8对CD8+T细胞增殖、活化、细胞毒活性和杀瘤能力的影响.结果:CNP/αCD8纳米微粒为圆形、粒径约150 nm,能有效包载CPI-444和偶联CD8抗体,药物包封率和CD8抗体偶联效率分别约为60%和53.4%;CNP/αCD8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稳定性,能被CD8+T细胞内化,抑制A2AR分子表达.生物学功能实验显示,CNP/αCD8增强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T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及产生颗粒酶B和穿孔素,并增强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论:CNP/αCD8纳米微粒能显著增强CD8+T细胞免疫效应功能,其增强CD8+T细胞功能可能是通过抑制A2AR分子的表达起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细胞免疫治疗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过继性T细胞治疗(adoptive cell transfer therapy,ACT)是以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基因工程编辑的T细胞受体T细胞(T cell receptor engineered T cells,TCR-T)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body receptor engineered T cell,CAR-T)为主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手段。目前TIL和TCR-T疗法,尤其是TIL和TCR-T联合其他方案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2、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抗体、放疗等在部分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取得显著疗效,但相关研究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现就TIL和TCR-T疗法治疗实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常见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对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间复杂相互作用的认识,免疫检查点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特瑞普利单抗、伊匹木单抗、LY3321367等,可作为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应用于复发或转移性HNSCC的治疗。进一步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有望为复发或转移性HNSCC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是否会取代造血干细胞移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和成熟的人体干细胞治疗技术。靶向BCR-ABL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药物伊马替尼问世,开启了人类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近年血液肿瘤领域兴起了免疫细胞治疗,最为成功的是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是否会取代HSCT?不论新型靶向药物,或是免疫细胞治疗,和HSCT都不是彼此互为对手的关系,也不存在谁取代谁的胜负之争。每种治疗方式,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限制,也都在不断改进、优化、丰富。期待各种治疗方式的有机组合,强强联合,扬长避短,使更多的血液肿瘤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细胞免疫缺陷和免疫疗法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发生、发展涉及CLL细胞、功能缺陷的T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等多种因素。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调节是CLL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T细胞作为适应性免疫的主力成员,在CLL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明确。文章针对CLL中T细胞各亚群的免疫缺陷以及T细胞免疫疗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T细胞在CLL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T细胞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复发难治T细胞恶性肿瘤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证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可能成为复发难治T细胞恶性肿瘤最有前景的免疫治疗手段之一,但靶向T细胞肿瘤的CAR-T尚面临巨大挑战:①无特异性靶抗原:理想状态下,靶抗原应仅表达于肿瘤细胞上,而在正常T细胞上不表达,对于T细胞恶性肿瘤来说,大多数靶抗原在正常T细胞和肿瘤T细胞均表达;②难以区分正常T细胞和肿瘤T细胞:CAR-T细胞疗法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正常T细胞,否则很可能导致产品污染或肿瘤细胞的CAR修饰 [1];③CAR-T细胞自相残杀:靶抗原在CAR-T细胞上的表达会导致CAR-T细胞自相残杀,而靶向正常T细胞表达的抗原会引起T细胞免疫缺陷,进而导致严重的机会性感染 [2]。本文对CAR-T细胞治疗T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捏脊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捏脊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0月本院96例RRTI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捏脊疗法。2组均治疗8周,随访8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观察随访期间RRTI发作次数,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对照组为81.25%(39/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3.43, P=0.064)。观察组治疗后咳嗽、疲乏、气短懒言、自汗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95、9.64、7.68、8.34, 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D4 +水平及CD4 +/CD8 +比值升高( P<0.01),CD8 +水平降低( P<0.01),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反复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 t=10.60, P<0.01)。 结论:捏脊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提高RRTI患儿的抗病能力,减少RRTI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血液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已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功,然而大部分患者在接受CAR-T免疫治疗后复发,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CAR-T耗竭。研究发现,CAR-T耗竭和程序性死亡受体(PD)-1的持续表达,以及与PD配体(PD-L)1的相互作用有关。靶向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可以部分逆转CAR-T耗竭的状态,提高CAR-T抗肿瘤活性。笔者拟就PD-1/PD-L1信号通路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抑制CAR-T抗肿瘤活性,以及靶向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联合CAR-T免疫疗法治疗血液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艾滋病及其他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长期抗病毒治疗策略使得我国艾滋病形势有所缓解,但由于HIV在急性感染期已形成病毒储存库,因而难以彻底清除。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利用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同T细胞的信号激活机制相结合,摆脱了MHC限制,其主要结构包括胞外、跨膜、胞内三个部分,分别起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锚定受体和传输信号的作用,但该疗法目前仍存在HIV易感性、扩增困难、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问题。此外,CAR-T免疫疗法在治疗白血病、胃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中也有应用。本文对CAR-T免疫疗法在艾滋病及其他疾病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逐年增多。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尚不统一。针对DLBCL合并HBV感染患者DLBCL的首选治疗方案为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但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HBV再激活,严重者甚至可导致肝功能衰竭或者患者死亡。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已取得显著疗效,但仍存在争议。对于DLBCL合并HBV感染患者,化疗前应实施预防性抗HBV治疗,从而避免HBV再激活,使患者可完成多个疗程化疗,改善患者预后。为了进一步探索DLBCL与HBV之间的关系,笔者拟就DLBCL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