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23例MPNST,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11~79岁(中位年龄36岁),其中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相关MPNST患者14例,散发性MPNST患者9例。发生于四肢7例、躯干4例、颈肩部3例、胸腔3例、脊柱旁2例、腹腔2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条束状增生、紧密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17例(17/23,73.9%)肿瘤边缘可见神经纤维瘤样区域。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丰富区与稀疏区交替镶嵌分布,形成大理石样外观。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核形不规则,呈卵圆形或锥形、子弹头样或细长波浪样,7例肿瘤细胞明显多形性,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象活跃(≥3个/10 HPF),常可见地图样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阳性表达S-100蛋白(14/23,60.9%)、SOX10(11/23,47.8%);CD34纤维网格缺失(14/17),H3K27me3表达缺失(19/23,82.6%),1例出现SDHA及SDHB表达缺失。5例行二代测序患者中均发生NF1基因胚系或体系功能缺失性变异;4例有SUZ12基因体系突变,其中2例伴有TP53突变;1例伴有SDHA基因胚系突变及FAT1、BRAF、KRAS基因体系突变。随访1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4例死亡,且均有NF-1病史。结论:MPNST的形态学谱系广泛,基因改变复杂,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鉴别。H3K27me3完全缺失是诊断MPNST的重要免疫标记,CD34纤维网格不完整常提示神经纤维瘤恶性转化,NF1基因功能缺失性变异及PRC2基因复合物功能失活是较常见的分子诊断辅助依据,可能还伴有其他基因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散发早发性结直肠癌中常见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与癌症生存关联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球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但散发EOCRC的分子特征及预后风险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选择了6种常见基因突变( TP53、BRAF、KRAS、NRAS、PTEN及 APC),旨在探究基因突变在散发EOCRC中的发生率及其与癌症生存的关联。 方法:本研究利用Ovid Embase和Ovid Medline电子数据库进行检索,被研究人群为散发EOCRC患者(即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50周岁,且未发现易患结直肠癌的遗传综合征)。利用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文章进行评价,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利用Cochran Q统计量和 I2指标对异质性进行检验,以评价6种常见基因突变在散发EOCRC中的发生率以及其与癌症生存的关联。 结果:(1)散发EOCRC中特定基因突变发生率:共有34篇文献被纳入本Meta分析。 APC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36%(来自13篇文献,95%CI:19%~55%, P=0.043); KRAS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30%(来自26篇文献,95%CI:24%~35%, P=0.190); BRAF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7%(来自18篇文献,95%CI:5%~11%, P=0.422); NRAS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4%(来自5篇文献,95%CI:3%~5%, P=0.586); PTEN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6%(来自6篇文献,95%CI:4%~10%, P=0.968); TP5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59%(来自13篇文献,95%CI:49%~68%, P=0.164)。(2)基因突变与散发EOCRC的生存关联:共有6篇文献被纳入本Meta分析。EOCRC中,与野生型 BRAF相比,突变型 BRAF与EOCRC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led HR=2.85,95%CI:1.45~5.60, P=0.002)。亚组分析显示,与西方人群相比,东方人群中的 BRAF基因突变发生率更高, TP53、 KRAS、 NRAS和 APC基因突变发生率更低; PTEN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不同地区人群中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与总体人群发生的CRC相比,EOCRC中 APC和 KRAS突变的发生率更低, TP53突变的发生率基本一致。 BRAF突变的EOCRC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行基因突变检测的141例初治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基因突变谱及其对ALL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141例患儿中,83例(58.9%)检出体细胞突变,包括37个Ⅰ类及123个Ⅱ类突变位点。单核苷酸变异(SNV)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KRAS(20/160,12.5%)为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其次为NOTCH1(11.9%)及NRAS(10.6%)。RAS通路(KRAS、FLT3、PTPN11)、PAX5及TP53突变仅在B-ALL患儿中检出,而FBXW7、PTEN突变仅在T-ALL患儿中检出;NRAS突变主要在B-ALL中检出,而NOTCH1突变主要在T-ALL中检出。每例T-ALL患儿检出的平均基因突变个数显著高于B-ALL患儿(4.16±1.33对2.04±0.92, P=0.004)。按照有无遗传变异将患儿分为突变组和无突变组,两组的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微小残留病监测结果、预计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及总生存(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突变组T-ALL以及融合基因阴性患儿的比例显著高于无突变组( P值分别为0.021和<0.001)。进一步亚组分析,在融合基因阴性的患儿中,有Ⅰ类突变的患儿预计3年EFS率显著低于无Ⅰ类突变的患儿(85.5%对100.0%, P=0.039);在B-ALL患儿中,伴TP53突变的患儿预计3年EFS率显著低于不伴有TP53突变的患儿(37.5%对91.2%, P<0.001)。 结论:体细胞突变在儿童ALL中较为常见,与临床表型及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NGS可作为传统MICM分型检查的重要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腺癌组织中tiRNA-1_33-Gly-GC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研究结直肠腺癌(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CAC)组织中tiRNA-1_33-Gly-GCC-1 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tRF&tiRNA芯片分析5 对CAC组织中tRFs&tiRNAs差异性表达谱并用qRT-PCR实验在82 对CAC组织中对tiRNA-1_33-Gly-GCC-1 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采用RNA原位杂交技术(RISH)检测CAC组织中tiRNA-1_33-Gly-GCC-1 的阳性表达,并分析与患者临床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CCK-8 实验检测tiRNA-1_33-Gly-GCC-1 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生物信息学预测并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tiRNA-1_33-Gly-GCC-1 如何调控 TP53 I11.回复实验验证tiRNA-1_33-Gly-GCC-1/TP53I11 信号轴对CAC细胞增殖的影响.裸鼠荷瘤实验验证tiRNA-1_33-Gly-GCC-1 对移植瘤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tiRNA-1_33-Gly-GCC-1 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并呈阳性表达,阳性例数54/82(65.85%)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 11/82(13.4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 =5.475,P =0.019<0.05).tiRNA-1_33-Gly-GCC-1 的阳性表达与CAC患者肿瘤直径(χ2 =11.699)、分化程度(χ2 =13.081)和患者生存预后(χ2 =15.621)密切相关(均P<0.05).CCK-8 实验结果显示tiRNA-1_33-Gly-GCC-1 促进CAC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TP53I11是tiRNA-1_33-Gly-GCC-1 的下游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提示tiRNA-1_33-Gly-GCC-1 与TP53I11 3'UTR结合从而抑制其蛋白质合成.Rescue回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tiRNA-1_33-Gly-GCC-1 抑制TP53I1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也提示tiRNA-1_33-Gly-GCC-1 促进了生长和增殖.结论:tiRNA-1_33-Gly-GCC-1 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是一个新的促癌基因;机制上tiRNA-1_33-Gly-GCC-1 能抑制TP53I11 的表达而促进CAC细胞的增殖生长.本研究为今后结直肠腺癌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Three novel rare TP53 fusion mutations in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a case report
编辑人员丨2024/3/23
As survival rates improve an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dvance, the occurrence of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MPCs) has been increasing. Approximately 16%of cancer survivors develop a subsequent malignancy, with lung cancer often developing after esophageal cancer due to potential"field cancerization"effects. Despite this observation, the genetic heterogeneity underlying MPCs remains understudied. However, the recent emergence of genetic testing has expanded the scope of investigations into MPCs to investigate signatures underlying cancer predisposition. This report reveals 3 unprecedented TP53 fusion mutations in a Chinese patient afflicted by MPCs, namely, AP1M2-TP53 (A1;T11) fusion, TP53-ILF3 (T10;I13) fusion, and SLC44A2-TP53 (S5;T11) fusion. This patient exhibited an extended period of survival after diagnosis of 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which occurred 6 years after the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This unique report may provide supplementary data that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landscape of MPCs.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TP53 fusion mutatio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不同体位腰麻对肛周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心率变异性(H RV)变化探讨不同体位腰麻对肛周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肛周疾病患者60例,其中痔疮36例,肛周脓肿11例,肛瘘6例,肛裂7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7~53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I~II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坐位组和侧位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5 min(T0)、注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及30 min(T5)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短时程HRV的TP、LF、HF、LF/HF比值.记录会阴部痛觉阻滞维持时间、下肢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及能自行排尿时间.结果:坐位组T1、T2、T3、T4、T5的SBP、DBP、HR、TP、HF及LF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组T1、T2、T3的SBP、DBP、HR、TP、LF及 HF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组T3、T4、T5的TP、LF及 HF与 T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4、T5的LF及LF/H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会阴部疼觉阻滞维持时间及下肢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位腰麻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对心率变异性影响小,且患者舒适度更好,不良反应少,更适合于肛肠科手术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晚期伴随基因异常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晚期伴随基因异常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肺癌患者,男19例,女32例,年龄37~85岁,平均(60.5±11.5)岁.入选标准:(1)年龄>18岁;(2)经过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3)能够提供肿瘤组织、恶性胸腔积液或外周血标本进行二代测序检测;(4)二代测序检测明确存在EGFR敏感突变;(5)口服EGFR-TKI靶向治疗;(6)存在可测量病灶.排除存在其他恶性肿瘤及因靶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停用靶向治疗的患者.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晚期NSCLC患者的肿瘤基因异常.比较有无伴随基因异常、伴随基因异常数以及不同伴随基因异常患者EGFR-TKI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时间与不同伴随基因异常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M法,采用log-rank进行差异分析.将有差异的变量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51例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平均检出2.1个伴随基因异常,9例未检出伴随基因异常.伴随基因异常发生率最高的依次为TP53基因突变55%(28/51),EGFR基因扩增26%(13/51),RB1基因突变18%(9/51).伴随基因无异常及异常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4%(4/9)及45%(19/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00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未达到及8.8个月(P=0.008).伴随基因异常数≤ 2个及>2个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2%(17/33)及33%(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3.8及8.0个月(P=0.003).伴随TP53基因突变及不伴随TP53基因突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39%(11/28)及52%(12/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0及13.8个月(P=0.003).伴随EGFR基因扩增及不伴随EGFR基因扩增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6%(6/13)及45%(17/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0及13.1个月(P=0.132).伴随RB1基因突变及不伴随RB1基因突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33%(3/9)及48% (2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0及10.8个月(P=0.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随基因异常(P=0.036)及伴随RB1基因突变(P=0.025)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无伴随基因异常、伴随基因异常数≤2个、无TP53基因和RB1基因突变的EGFR突变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优于伴随基因异常、伴随基因异常数>2个、伴随TP53基因及RB1基因突变的患者,提示对于EGFR敏感突变患者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的伴随基因异常选择更为有效的个体化药物联合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诱导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的肝细胞癌相关新抗原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寻找肝细胞癌(HCC)突变相关肿瘤新抗原,确定其诱导产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可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为进行HCC的疫苗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HCC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组织全基因组和外显子测序数据,寻找肿瘤相关体细胞突变,结合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表型,利用NetMHC软件预测具有较高结合力的突变表位,由此合成相应的多肽.在GEO数据库中选取GSE25097,利用GPL10687平台统计突变基因在肝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相关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差异.采用预测的带有突变位点的肿瘤新抗原合成多肽,诱导特异性CTL,检测其对负载有相应抗原的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 在全基因组和外显子测序的HCC组织中,TP53的突变率约为40%,LAMA3的突变率约为8%.在GSE25097数据库中,TP53和LAMA3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7±0.02和1.37±0.10,均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0.54±0.01和0.36±0.01,均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显示,TP53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24±0.0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11±0.01,P<0.05);LAMA3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13± 0.0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0.01 ± 0.01,P<0.0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TP53 和LAMA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对中国人群Ⅰ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Ⅰ)基因亚型的统计结果显示,HLA?A2、HLA?A11或HLA?A24三者所占比列高达70%.预测的带有TP53和LAMA3突变位点的肿瘤新抗原多肽所诱导的CTL对负载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具有显著杀伤作用,但不具有杀伤负载同一肽段带有正常非突变抗原的靶细胞,对机体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结论 TP53和LAMA3在HCC组织中存在高突变,并且其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带有突变位点的肿瘤新抗原多肽所诱导产生的CTL,对表达有该抗原的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但不影响机体正常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京津冀血站实验室抗-TP检测复检符合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京津冀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简称血站实验室)间抗-TP复检符合率的差异,缩小各实验室关键环节的差距,为实现京津冀血液检测质量同质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京津冀15家血站实验室(简称A、B、C、D、E、F、G、H、I、J、K、L、M、N和O)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抗-TP试剂(简称R1、R2、R3和R4)初次试验阳性标本和复试阳性标本相关数据.1)分析京津冀抗-TP复检符合率总体情况;2)4种抗-TP试剂复检符合率差异;3)同一试剂不同实验室间复检符合率的差异.结果 1)京津冀15家实验室中R1至R4符合率最高的依次为L、I、D和F,分别为85.48% (53/62)、71.94% (64/89)、64.71%(11/17)和74.4%(93/125).2)京津冀地区总抗-TP复检符合率43.85%(1 785/4071),4种抗-TP试剂间复检符合率有差异(P<0.05),其中R4复检符合率最高为71.50%(153/214),而R2的复检符合率最低为38.11%(662/1 737).3)同一试剂在不同实验室间复检符合率差异有所不同,其中R1、R2和R3符合率有差异(P<0.05),R4在不同实验室间的符合率无差异(P>0.05).结论 京津冀地区血站实验室抗-TP试剂复检符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部分差异可能对检测的时效性和顺畅性产生影响;因此亟需推进3地血站实验室血液检测质量同质化建设的步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分析鉴定胃食管交界处腺癌发生与进展的关键基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中国人群胃食管交界处腺癌(ACGEJ)在基因组与转录组水平的改变,挖掘肿瘤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方法 研究纳入58例于林州肿瘤医院和林州食管癌医院收集的ACGEJ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通过转录组测序对样本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和GSVA通路富集分析.使用LASSO回归对差异基因与患者的预后进行关联分析,并且构建nomogram生存预测模型.结果 发现在ACGEJ的癌与癌旁组织中共有737个基因差异表达(|log2FC|>1.2,Q<0.05),这些基因富集在肿瘤生长、转移、代谢等通路上.其中有9个基因(ASF1B、ACTN1、KNL1、SAPCD2、TP53I11、DMBT1、CNFN、ID2和DPT)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基于这9个基因共表达模式构建了ACGEJ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并可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两组,且低风险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高风险组(P<0.01).结合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和预后关联基因集构建了预测性良好的nomogram生存预测模型.结论 研究鉴定出多个与ACGEJ进展和预后相关的关键失调基因,这些鉴定出的关键基因有望成为治疗的潜在靶点和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