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以及基于GDF11联合传统危险因素构建连线图模型对STEMI发生的预测效能。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2018年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STEMI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脂水平、血液检查实验室指标及GDF11水平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各指标与SYNTAX、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建立STEMI发生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模型预测效能大小。结果:共纳入367例研究对象,对照组172例,STEMI组195例,年龄(66.5±11.8)岁,男性222例(60.49%),STEMI组血清GDF11水平低于对照组[36.20(16.60,70.75)μg/L比85.00(53.93,117.10)μg/L,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血清GDF11( OR=0.98,95% CI:0.97~0.99)及传统的独立相关因素如吸烟史、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A1/B是STEMI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血清GDF11与SYNTAX评分及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 P<0.05)。血清GDF11联合传统独立相关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0.85,95% CI:0.81~0.89)较传统的独立相关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0.80,95% CI:0.75~0.84)和血清GDF11构建的模型(AUC=0.76,95% CI:0.72~0.81)对STEMI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P<0.01)。 结论:血清GDF11是STEMI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且与STEMI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基于GDF11联合传统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STEMI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非住院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肾病科因非住院期间发生CRBSI收治的34例以半永久导管为通路进行MHD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MHD患者非住院期间发生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所有患者入院后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根据住院期间的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4例)和预后良好组(2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4例患者中共分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葡萄球菌属为最多见病原菌,占总数的82.15%,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57.15%),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株(21.43%),表皮葡萄球菌7株(25.00%),包括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3株(10.71%);革兰阴性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各1株。单因素分析显示,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组发热时间比预后良好组明显延长〔d:8.50(3.75,45.00)比2.50(1.00,4.75), P<0.01〕,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随机血糖(GLU)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ESR(mm/1 h):82.36±24.98比56.95±35.65,CRP(mg/L):123.45±74.10比67.35±55.22,GLU(mmol/L):8.74±3.66比6.42±1.95,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RP为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1.020,95%可信区间(95% CI)为1.002~1.038, P=0.02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RP预测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最佳截断值为104.65 mg/L时,敏感度64.3%,特异度为85.0%,说明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MHD患者非住院期间发生CRBSI时,主要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且其预后不良主要与较高的血清CRP水平有关;血清CRP水平能有效筛选MHD合并CRBSI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X连锁高IgM综合征合并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X连锁高IgM综合征(XHIGM)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20年3月收治的1例23岁XHIGM合并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17岁开始出现反复感染症状,就诊后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伴有明显脾大,IgG、IgA水平减低。虽然IgM低于正常水平(典型XHIGM表现为IgM正常或升高),但通过二代测序证实该患者为CD40L基因纯合突变(染色体:chrX;位置:135730438;氨基酸变异情况:NM_000074:exon1:c.31C>T:p.R11X;突变类型:无义突变);其母亲检测到该基因突变位点为杂合突变,其父亲未检测到该基因突变。患者明确诊断为XHIGM。患者脾切除术后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得以缓解,因白细胞升高,依据流式细胞术检测、TCR基因重排呈阳性和骨髓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增高且为克隆性增殖。患者最终诊断为XHIGM合并T-LGLL。结论:少数XHIGM患者可在成年后发病,且可表现为IgG、IgA和IgM水平均明显减低的非典型临床特征,CD40L基因突变是XHIGM最终的确诊标准。对于反复感染、IgG定量低于正常水平、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男性患者,需进行XHIGM基因筛查。少数XHIGM患者可合并T-LG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新发免疫球蛋白A肾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新发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患者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例34岁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行非清髓性allo-HSCT移植后发生IgAN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诊疗过程进行分析。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3年2月20日。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IgA肾病""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cute myeloid leukemia""IgA nephropath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文献检索,通过阅读摘要及正文,筛选与本研究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28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因"诊断AML 6年,allo-HSCT后3年,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6个月"于2020年2月本院肾内科就诊。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尿蛋白定量、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数、血肌酐水平分别为0.77 g/24 h、388/高倍镜视野(HPF)、89 μmol/L。血液学相关检查结果证实,患者AML缓解,不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经肾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IgAN,患者和其母亲(供者)均发生血半乳糖缺乏(Gd)-免疫球蛋白(Ig)A1水平升高。③本例患者经泼尼松(30 mg/d)联合吗替麦考酚酯(1 g/d)诱导治疗后尿蛋白转阴,并且无感染等不良反应。截至随访结束,患者已经停药,肾功能正常,尿蛋白呈阴性。④经文献检索和筛选后,本研究共纳入4篇文献,加上本例患者,共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IgAN患者被报道。其中,3例患者接受清髓性allo-HSCT,2例接受非清髓性allo-HSCT,1例接受自体HSCT(auto-HSCT);5例患者伴血清IgA或Gd-IgA1水平升高,仅2例同时伴GVHD,其余4例不伴GVHD。5例患者经过免疫抑制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HSCT后IgAN极为罕见,其发病与GVHD不一定相关,免疫抑制治疗可改善患者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症性肠病的实验室检查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末以来IBD发病率也呈逐步增长趋势。IB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是遗传、免疫、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IBD的诊断尚无金标准,目前结肠镜检并黏膜组织活检是临床首选检验方法,但其侵入性和创伤性较大,且耗时,不利于早期筛查和频繁监测。因此,急需方便快捷、非侵入性的可靠手段辅助IBD的临床诊断和评估。本文旨在阐述基于粪便和血液指标的IBD相关实验室诊断与监测方法,可为IBD的预防、筛查、诊断、监测提供思路,帮助减轻其对人们生活水平、公共卫生以及社会造成的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血小板配型方案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输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血小板配型方案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输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至12月太原市血液中心接收的PTR患者94例,其中男26例,女68例,年龄[ M( Q1, Q3)]为53(34,66)岁。采用ELISA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抗体阳性患者,利用Luminex平台液相芯片法鉴定抗体特异性,在本实验室建立的血小板供者基因数据库中寻找其特异性抗体对应等位基因表达抗原缺失的血小板;对于HLA-Ⅰ类抗体筛查阴性患者,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核苷酸探针(PCR-SSO)技术进行HLA-A、B位点中、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采用HLA交叉反应组基因型配型方案,从血小板供者基因数据库中寻找相容性血小板或直接根据血清学交叉配型结果进行选择。统计分析不同错配位点组以及不同配型方案组的血小板计数增长值(PCI)达标率和输注总有效率。 结果:在94例PTR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39例,阳性率为41.5%,抗体特异性全部为HLA-Ⅰ类抗体,其中1例伴人类血小板抗原(HPA)抗体。采用规避抗体配型法为39例HLA-Ⅰ类抗体阳性患者提供了134次相容性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97.8%(131/134);HLA-A抗原错配、HLA-B抗原错配及HLA-A、B抗原同时错配组的PCI达标率分别为81.6%(31/38)、86.5%(32/37)、78.6%(22/28),输注总有效率分别为97.4%(37/38)、94.6%(35/37)、100%(28/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采用HLA抗原交叉反应组基因型配型和血清学交叉配型方法为55例HLA-Ⅰ类抗体筛查阴性患者提供了118次相容性血小板,随访收集到输注效果90次,输注总有效率为76.7%(69/90)。 结论:联合使用血小板不同配型方案可提高PTR患者的PCI达标率和输注总有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94—2021年北京地区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1994—2021年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分析献血者中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献血者管理及血液安全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献血人群中HIV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联合核酸检测(NAT)情况、第三方确证实验室蛋白免疫印迹法(WB)的检测结果以及感染者的基本人口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地区1994—2021年共计有6 450 244人次参加献血,其中初筛反应性为7 622例,经HIV确证检测后有1 553人份结果为阳性,年平均检出率为2.41/万,每年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9.690, P<0.01),检出率最高为2015年(5.93/万),最低为1994年(0);对2011—2021年ELISA联合NAT检测出的3 802份初筛反应性标本进行WB确证试验,其中确证试验为阳性的合计1 191份,均为ELISA血清反应性,其中NAT(+)的有682份;感染人群性别分布主要以男性为主(95.30%);年龄以18—30岁为主(62.40%);职业以职员、工人和其它(含不详)的感染者检出率较高,共计占总感染人数的83.26%;ABO血型系统,以A、B、O型为主(89.70%),Rh血型系统以Rh阳性为主(99.25%);首次献血者的感染检出率高于重复献血者( χ2=39.587, P<0.01)。 结论:1994—2021年北京地区献血人群中HIV感染者的年检出数量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目前的筛查策略虽能够较合理地屏蔽HIV感染者,但本地区感染者检出率相对较高,鉴于HIV感染者的特征分布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后续的处理方案,以保证血液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基因突变特征。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接受诊治的10例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ET组( n=10)。患儿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患儿为5例,女性为5例。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诊治的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患儿作为对照,纳入ST组( n=4)。患儿中位年龄为1.8岁,均为女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2组患儿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及相关基因突变检查结果。2组患儿年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巨核细胞总数及其比例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性别、临床表现构成比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患儿临床资料收集均已获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结果:① ET组10例患儿中,伴神经系统症状者为6例,包括头痛者4例、头晕2例;其中1例同时伴肝大;其余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4例ST组患儿中,伴发热症状或者前驱感染者为2例,其余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② 2组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PCT)均较正常参考值范围增高,ET组患儿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 451×10 9/L[(1 193~1 831)×10 9/L],高于ST组患儿的966×10 9/L[(677~989)×10 9/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04, P=0.014);中位PCT为1.28%(1.12%~1.63%),亦显著高于ST组患儿的0.85%(0.62%~1.0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56, P=0.024)。2组患儿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ET组患儿中分别有4、4、4例出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及纤维蛋白原(FIB)值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而ST组患儿中分别为1、2、2例。2组患儿其余检查指标均正常。③ 2组患儿骨髓涂片结果均表现为中度增生活跃,粒、红系细胞比例正常。此外,4例ST组患儿的骨髓涂片中亦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和感染相关细胞。2组患儿的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均表现为中度增生活跃,粒、红系细胞比例正常且巨核细胞多见,以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ET组患儿骨髓中位正常巨核细胞比例显著低于ST组患儿[49.5%(44.3%~61.0%)比71.1%(61.3%~85.0%), Z=-2.404, P=0.014]。④基因测序结果显示,ET组10例患儿均不伴 MPL及 JAK2基因突变,其中有2例检测到 CALR基因突变,并且这2种 CALR基因突变均为明确与ET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此外,筛选出4种可能与儿童ET相关的基因突变,包括 KMT2A、 ASXL1、 CSF3R及 NF1基因突变。 结论: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患儿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二代基因测序法发现可能与ET发生、发展相关的 KMT2A、 ASXL1、 CSF3R及 NF1基因突变,可为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但是本研究纳入患儿例数较少,并且缺乏ST男性患儿作为对照,存在一定局限性。ET患儿的临床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与ST患儿的鉴别要点,有待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5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HT)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治的5例HT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岁2个月,中位确诊年龄为4岁4个月。均存在血小板减少,其中4例为巨血小板减少症,1例为正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以皮肤瘀点瘀斑为主,4例病初均被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接受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基因测序结果分别为 MYH9基因突变(c.3493C>T)、 MYH9基因突变(c.5878G>A)、 NBEAL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295C>T;c.4169C>T)、 GP1BA基因突变(c.1761A>C)和 ANKRD26基因突变(c.5123A>G)。 结论:以反复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且对ITP治疗方案效果欠佳时,需警惕HT可能,尽早行基因筛查对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老年患者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66岁女性复发AM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常规、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患者经多种化疗方案治疗病情未获得缓解,遂采取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方案治疗6个疗程。具体给药方案为VEN起始剂量为100 mg/d,每周加量100 mg,直至最大剂量为400 mg/d;AZA 75 mg/(m 2·d),d1~7;28 d为1个疗程。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截至2020年11月24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以"维奈克拉""阿扎胞苷""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与本研究AML老年患者治疗方案相似的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1月20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因"受凉后乏力1周,原始粒细胞增高3 d"入院。②本次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80%,Auer小体较易见,原始单核细胞比例为7.6%,提示AML-M4骨髓象。免疫分型结果显示,表达CD117part,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CD36part,CD34,CD38,CD33,CD13;不表达CD19、CD10、CD16、CD20、CD4、CD56、CD11b、CD14和CD64,约64.7%的细胞为恶性原始幼稚髓系细胞,考虑为AML-M4型。对患者进行56种白血病相关基因筛查结果显示, WT1基因呈阳性、 AML1/ ETO和 CBFβ/ MYH11融合基因呈阴性。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为46,XX[20]。二代测序结果显示, IDH1和 DNMT3A基因突变比例分别为36.32%和42.97%。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AML-M4型,伴 WT1、 IDH1、 DNMT3A基因突变,高危组。③患者先后接受地西他滨(DAC)联合半量CAG(阿糖胞苷+阿柔比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化疗10次,TA(吡柔比星+阿糖胞苷)方案巩固治疗1次。2020年3月16日患者病情复发,遂予AZA联合IA(伊达比星+阿糖胞苷)方案、AZA联合CAG方案联合化疗,病情均未缓解。5月22日,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方案化疗后,截至随访结束,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呈持续缓解状态达6个月,病情稳定。患者对VEN联合AZA方案化疗的耐受良好,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④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及筛选策略,共计纳入4篇相关文献。其中,3篇英文文献报道241例年龄>65岁AML老年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或DAC方案治疗后,其CR及CR伴血细胞计数不完全恢复(CRi)率为61%~76%,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食欲减退、腹泻、肺炎、疲劳等。1篇中文文献报道2例年龄>75岁初治AML老年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方案治疗后,均获得CR,并且耐受性良好。 结论:VEN联合AZA方案治疗复发AML老年患者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该方案为临床治疗复发AML老年患者的可供选择方案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