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茱萸丸调控TMA/FMO3/TMAO通路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抗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旨在研究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47只ApoE-/-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模型组10只,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各9只,阿托伐他汀钙组10只,以同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10.40 mg·kg-1灌胃,每日1次,各组小鼠共灌胃1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生化法检测肝脏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MS)检测血浆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肝脏中二甲基苯胺单加氧酶3(FMO3)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FMO3、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ATP结合盒转运子G5抗体(ABCG5)、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和细胞色素P4507A1(CYP7A1)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HE染色可见主动脉内膜大面积增厚,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严重;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升高;肝脏TC、TG、LDL-C升高;血浆中TMA、TMAO水平升高;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升高,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组HE染色随着茱萸丸浓度的增加,斑块富集区域逐渐缩小,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降低;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降低;肝脏TC、TG、LDL-C降低;血浆中TMA、TMAO水平降低;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结论 茱萸丸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MA/FMO3/TMAO脂代谢通路,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和分解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小RNAMTCO3P38下调原癌基因Ly6/Plaur结构域包含蛋白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Ly6/Plaur结构域包含蛋白1(LYPD1)在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LYPD1作为肝癌预测因子的潜在可能性,微小RNA(miRNA)MTCO3P38-LYPD1通路作为肝癌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的419例肝组织(其中肝癌组织369例,正常肝组织50例,配对肝癌组织50对)中LYPD1表达差异,使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计算以LYPD1表达量为肝癌诊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设计对照组和miRNA MTCO3P38组,分别采用脂质体转染对照miRNA和miRNA MTCO3P38至Huh7和HCCLM9肝癌细胞,转染24~48 h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LYPD1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YPD1蛋白水平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两组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分析两组细胞的迁移能力.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LYPD1表达值在369例肝癌组织中高于50例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3±0.065比0.148±0.033,t=6.082,P<0.01);LYPD1表达值在50例配对肝癌组织中高于50例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4±0.222比0.148±0.033,t=5.734,P<0.01).以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LYPD1表达值作为模型预测肝癌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0.022[95%可信区间(CI)=0.828~0.914,P<0.01].qPCR 结果显示 LYPD1 mRNA 表达值在 miRNA MTCO3P38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63±0.018 比 1.033±0.088,t=7.375,P<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miRNA MTCO3P38组的LYPD1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00±0.029比2.167±0.088,t=13.480,P<0.01);CCK-8 实验结果显示 miRNA MTCO3P38 组细胞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30±0.135比3.553±0.128,t=7.695,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miRNA MTCO3P38组细胞迁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0±0.057比9.167±0.375,t=11.850,P<0.01).结论 miRNA MTCO3P38下调肝癌潜在诊断预测因子LYPD1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系的细胞增殖和迁移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5'-N-乙基酰胺基腺苷对心肌线粒体自噬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选择性腺苷A2受体激动剂5'-N-乙基酰胺基腺苷(5'-N-ethylcarboxamido adenosine,NEC A)对心肌线粒体自噬和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大鼠心肌H9c2细胞,给予不同浓度NECA(10、100、1 000 nmol/L)处理2 h,对照组给予等体积PBS处理2 ho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线粒体自噬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运用线粒体膜电位探针四甲基罗丹明乙酯(TMRE)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运用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Mitotracker Red和溶酶体绿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 Green同时标记细胞,并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记录线粒体和溶酶体的共定位情况;应用Oxygraph-2k高分辨率呼吸仪检测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NECA组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显著变化.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 nmol/L和100 nmol/L NECA处理组线粒体的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20)和内膜蛋白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亚型(COX Ⅳ)增高,1 000 nmol/L处理后,TOM20和COX 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NECA对线粒体内膜转位酶23(TIM23)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加入10 nmol/L NECA处理后线粒体自噬相关因子FUN 14结构域包含蛋白1(FUNDC1)表达明显增加,100、1 000 nmol/L NECA处理对FUNDC1表达无显著影响;而NECA对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诱导激酶1(PINK1)和帕金森蛋白(Parkin)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共聚焦显微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NECA处理组的溶酶体与线粒体共定位降低.Oxygraph-2k高分辨率呼吸仪检测结果显示,NECA处理组心肌H9c2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Ⅳ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NECA抑制心肌H9c2细胞线粒体自噬但对线粒体呼吸功能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口腔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色素性扁平苔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男,10岁,因口唇红斑,全身多发斑丘疹3个月余于2020年8月就诊。患儿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口唇出现暗红斑,无明显痒痛等不适症状,未予重视;后躯干出现紫灰色斑疹、斑丘疹,左手中指指甲变薄,出现纵裂,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就诊。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既往体健,按序接种疫苗,否认输血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亲否认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黏膜可见紫红色斑片,唇缘少量白色鳞屑(图1A);舌背部可见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融合,上覆乳白色膜样物质,双侧颊黏膜未见白色网纹结构,口腔内未见龋齿及银汞充填物,全口牙龈未见肿胀和充血(图1B);躯干散在紫灰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见少许鳞屑,不易刮除(图1C);左手中指甲板变薄,可见甲纵嵴,其余指(趾)甲未见异常(图1D)。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型)抗原抗体检测均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阳性(1∶100),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甲真菌镜检阴性。皮肤镜示唇部紫红色背景下清晰的白色网状条纹及多发放射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1E);舌背部暗紫红色背景,多发乳头瘤样增生,上覆乳白色伪膜状物质弥漫分布,部分融合呈玫瑰花状,边缘可见白色网状结构(图1F);躯干皮损为灰紫色背景下多发蓝灰色点,部分区域可见线状血管(图1G);左手中指甲板变薄,甲纵嵴(图1H)。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色素失禁明显(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茵栀黄口服液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法尼醇Ⅹ受体-成纤维生长因子15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雌性小鼠分成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茵栀黄口服液组,每组6只。肝脏组织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鼠回肠内容物胆汁酸组成,包括牛磺酸结合β鼠胆酸(TβMCA)、熊去氧胆酸(UDCA)和胆酸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法尼醇Ⅹ受体( FXR)、成纤维生长因子15( FGF15)和和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4( FGFR4)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胆汁酸合成相关酶细胞色素P450家族27亚族a成员1(CYP27a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b成员1(CYP7b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a成员1(CYP7a1)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8亚族b成员1(CYP8b1)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 结果:茵栀黄口服液组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47±0.07) mmol/L比(1.90±0.13) mmol/L、(2.57±0.17) mmol/L比(6.84±0.23) mmol/L、(0.88±0.22) mg/dL比(2.06±0.25) mg/dL、(28.43±3.16) U/L比(87.15±23.27) U/L、(147.40±8.47) U/L比(289.00±12.66)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15.19、4.31、2.50、9.58,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肝细胞脂肪变和气球样变评分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00±0.26)分比(2.33±0.33)分、(0.33±0.21)分比(1.17±0.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4.90,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拮抗型胆汁酸TβMCA和UDCA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4.95±0.68) nmol/g比(2.64±0.15) nmol/g、(7.86±1.84) nmol/g比(2.22±0.38) nmo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2、2.99,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激动型胆汁酸胆酸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4.69±0.46) nmol/g比(21.66±3.25) n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4, P<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组织 FXR、 FGF15 mRNA和蛋白质,以及肝组织 FGFR4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86±0.40比4.25±0.70、9.99±2.82比75.17±23.41、4.76±0.63比12.66±1.39、2.20±0.14比5.30±0.25、1.15±0.05比3.05±0.16、1.73±0.09比2.37±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6、2.76、4.87、10.90、10.96、2.94,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胆汁酸合成替代途径中的CYP27a1和CYP7b1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2.13±0.33比0.50±0.09和2.95±0.60比0.3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2、3.20, P均<0.05);但CYP8b1表达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2.38±0.41比8.6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0, P<0.05)。 结论:茵栀黄口服液通过改变小鼠肠道胆汁酸组分抑制肠道FXR-FGF15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达到减轻NAFLD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普氏野马分布区域亚洲璃眼蜱的宏基因组分析与病原体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亚洲璃眼蜱在普氏野马分布区域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研究雌、雄蜱在宏基因组水平的特征并进行病原体分析.方法 2022年4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使用"守株待蜱"法采集硬蜱,利用体视镜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48只蜱(雌、雄各24只)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Ⅰ)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雌、雄亚洲璃眼蜱分组进行宏基因组测序,非冗余基因集与非冗余蛋白(NR)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蜱携带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ARDB)进行比对,获取蜱及蜱传病原体的基因功能注释结果以及抗生素抗性功能注释结果.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 共采集硬蜱124只,经形态学鉴定亚洲璃眼蜱成虫119只.硬蜱DNA扩增出约700 bp的阳性条带,经测序与亚洲璃眼蜱(GenBank:MH459386.1)的序列一致性为99%~100%.宏基因组测序经质控过滤共获得469 327 812条序列读长,开放阅读框预测得到836 843~1 094 994条序列.NR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亚洲璃眼蜱携带的细菌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99.13%,共注释到细菌32门2 040种,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分别占细菌群落丰度的51.52%和44.3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优势菌种,占细菌群落丰度的16.35%.病毒菌落丰度占注释到的总群落丰度的0.004%,共注释到病毒5 门 21种.雌蜱和雄蜱携带的细菌群落和病毒群落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80、-1.729,均P>0.05).KEGG基因功能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新陈代谢基因占比最高(54.38%),主要的功能条目为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膜转运等;共识别出11 352种蛋白通路,其中154种蛋白通路在雌蜱和雄蜱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P<0.05).ARDB注释到亚洲璃眼蜱携带154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包括49种抗性基因类型,主要抗性基因类型为Baca(占62.53%),抗生素类型为肝菌肽.大部分注释到的抗性基因与多重耐药相关,如Mexf、Mexb、Emrd、Mexw等.雌蜱和雄蜱在抗生素抗性基因类型的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仅雌蜱的Emrd基因抗性高于雄蜱(t=-7.558,P<0.05).结论 本研究在宏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亚洲璃眼蜱携带的主要细菌、病毒群落及多重耐药相关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雌蜱及其携带的病原体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基因丰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滋阴疏肝汤对卵巢储备功能不全模型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滋阴疏肝汤对卵巢储备功能不全模型小鼠卵巢颗粒细胞(GCs)凋亡的影响.方法 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将30只雌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NC)组、环磷酰胺模型(CTX)组、低剂量(ZY-L)组及高剂量(ZY-H)组滋阴疏肝汤组、辅酶Q10(Q10)组,实验结束前,抽取小鼠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相关激素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提取卵巢原代颗粒细胞.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ATP水平,利用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及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抗体(ASK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滋阴疏肝汤干预可显著降低小鼠外周血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P<0.05),提高抗米勒管激素(AMH)、雌二醇(E2)、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P<0.05).与CTX组相比,ZY-H组及Q10组GCs中神经萎缩蛋白1(OPA1)(NC:1.00±0.05;ZY-H:0.78±0.41;Q10:0.89±0.46)、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NC:1.00±0.04;ZY-H:0.65±0.23;Q10:0.81±0.5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NC:1.00±0.08;ZY-H:0.43±0.16;Q10:0.72±0.23)的信使RNA(mRN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靶向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NC:1.00±0.03;ZY-H:2.03±0.53;Q10:1.52±0.41)和线粒体裂变1蛋白抗体(Fis1)(NC:1.00±0.03;ZY-H:1.32±0.13;Q10:1.44±0.26)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经滋阴疏肝汤和辅酶Q10处理后,GCs中胱天蛋白酶3/9(caspase-3/9)、ASK1、JNK、细胞色素C(Cyt-c)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TUNEL检测显示,滋阴疏肝汤干预可明显减少卵巢凋亡细胞的数量.结论 滋阴疏肝汤可降低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保护线粒体功能,使卵巢储备功能免受CTX诱导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构建眼科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利用RNA指导核酸内切酶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靶向精准、周期短、基因敲除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多个物种的基因编辑及疾病基因治疗中。目前,采用该技术已构建了多种眼科疾病动物模型,如角膜营养不良模型( UBIAD1、 TGF- β R124C基因突变)、青光眼模型( MYOC Y435H、 OPTN E50K和 PMEL基因突变)、白内障模型( GJA8、 KPNA4、 c- Maf、 AQP5和 PIKFYVE基因突变)、Leber先天性黑矇动物模型( KCNJ13和 LCA5基因突变)、视网膜母细胞瘤动物模型( RB1/ RBL基因突变)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 HKDC1、 C8ORF37、 CERKL、 PRCD、 ASRGL1、 LRAT和 PDE6B基因突变)等。还有研究者采用该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证实了 MFRP、 CPAMD8、 Pax6和 FREM基因在动物眼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就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构建眼科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蜡样芽孢杆菌在小鼠眼内炎中的迁移扩散能力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蜡样芽孢杆菌性小鼠眼内炎模型,探讨蜡样芽孢杆菌强致病性的原因,以及可能与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6~8周龄C57BL/6J品系小鼠,向一侧玻璃体腔注射1 μl含有100 CFU蜡样芽孢杆菌的PBS溶液,向对侧眼球注射1 μl无菌PBS作为对照。以同样方法复制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小鼠模型作为疾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织学、视网膜电图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眼内炎进程和视网膜功能。结果:蜡样芽孢杆菌在C57BL/6小鼠眼中快速生长,且明显快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2 h后逐渐移至角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感染小鼠眼球后,色素颗粒稀疏的虹膜组织区域中细菌含量较多,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玻璃体腔后未能在眼前节检测到细菌。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小鼠的A波、B波幅度在感染6 h后显著降低,感染12 h后检测不出B波信号,且在不同时间点的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组织学检测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相比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其前房和玻璃体腔的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浸润程度更高,对组织结构的破坏性更强;ELISA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强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提示发生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小鼠模型中IL-6、TNF-α和IL-1β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明显高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模型。结论:蜡样芽孢杆菌具有快速的生长能力和迁移速率,且眼球感染后可诱发严重的眼内炎及组织结构的破坏,是导致视力丧失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增强蓝视锥细胞综合征中国汉族一家系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增强蓝视锥细胞综合征(ESCS)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致病基因。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中国汉族疑似ESCS一家系,该家系共3代8人,其中患者1例。对先证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斜视程度、眼前节和眼底情况、视网膜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多焦ERG、光相干断层扫描,以评估表型。收集该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进行测序,筛查致病基因及变异位点。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变异位点是否与临床表型共分离。采用SIFT、Polyphen2、MutationTaster在线工具分析变异位点有害性;采用美国医学遗传学及基因组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分析变异位点致病性;采用SIFT分析变异位点对应氨基酸序列保守性。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先证者自幼夜盲、远视、调节性内斜视、周边视网膜色素样沉积、视网膜劈裂、ERG明视反应以大振幅波为主。WES检测发现1个复合杂合变异 NR2E3 5号外显子c.671C>T:p.S224L和6号外显子c.955G>A:p.E319K,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共分离。2个变异位点均为错义变异,在gnomAD数据库东亚人群中变异频率为0;SIFT、Polyphen2、MutationTaster预测基因产物有害;其中c.671C>T变异在疾病数据库ClinVar中有意义不明记录,c.955G>A变异为未报道新位点。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显示2个变异均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2个变异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均具有高度保守性。 结论:该家系符合ESCS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诊断。本研究发现了 NR2E3基因2个未报道的变异位点c.671C>T:p.S224L和c.955G>A:p.E319K。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