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厚朴酚与小檗碱共载脂质体的处方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厚朴酚与小檗碱共载脂质体(Lip-MB)的处方工艺.方法:HPLC法同时测定小檗碱、厚朴酚含量.薄膜分散结合pH梯度法制备Lip-MB.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小檗碱和厚朴酚包封率为指标,优选Lip-MB最佳处方和工艺.同时对Lip-MB形态、粒径、Zeta电位、释放度进行评价.结果:最优处方工艺为HSPC与CHOL质量比3.6∶1、药脂比1∶23、外水相pH 8.4、孵育温度59 ℃.小檗碱和厚朴酚在Lip-MB中的包封率分别为(91.74±1.91)%和(83.17±1.05)%.平均粒径为(106.6±2.60)nm,Zeta 电位为(-9.88±2.33)mV,小檗碱和厚朴酚84 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8.41%和81.83%.结论:Box-Behnken响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Lip-MB的处方工艺优化.优化的Lip-MB包封率较高,粒径小,分布均匀,具有缓释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镶嵌蒙脱石盐酸倍他洛尔微球的离子交换载药释药条件的优化与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优化离子交换型缓释微球镶嵌载体蒙脱石对盐酸倍他洛尔的载药条件.方法 考察不同的分散方式、载药时间、介质pH值、介质离子浓度及载药温度对盐酸倍他洛尔蒙脱石(betaxolol hydrochloride-montmorillonite,BH-MMT)载药量的影响;设计一系列BH浓度梯度实验拟合BH-MMT的等温吸附模型,筛选出适合的制备条件,并进行体外释放考察BH-MMT缓释性能.结果 采用磁力搅拌初步分散,水浴超声30 min的分散方式分散后的粒径为441.9 nm,PDI为0.382;于50℃水浴的条件下,磁力搅拌2 h载药可确保达到载药平衡;介质pH在4~8范围内改变对蒙脱石载药量影响较小,MMT的载药量随着介质离子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MMT对BH吸附过程属于自发性反应,低温有助于其反应,拟合结果显示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MMT吸附BH的拟合效果更好,R2为0.9998,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的R2为0.9739.在体外释放实验中,BH-MMT中的药物于8 h完全释放,释放度达95.25%.结论 优化后所制得BH-MMT载药量较大,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能有效延长BH的释放时间,可用作缓释微球的镶嵌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平台化高通量pH梯度阳离子色谱法在单克隆抗体电荷异质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应用pH梯度分离的高通量、平台化高效液相阳离子交换色谱法,用于单克隆抗体电荷异质性分析.方法:利用不同pH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咪唑、哌嗪缓冲液组成pH梯度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相同色谱柱、流动相和分离梯度对不同等电点的单抗进行分离.结果:用该法对美国药典收录的3种单抗一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进行检测,并与对应各论中记载的盐梯度方法比较,结果显示3种单抗主峰与酸区、碱区的分离度均有改善,贝伐珠单抗分离度分别提高了44%和500%;曲妥珠单抗分离度分别提高了83%和233%;利妥昔单抗酸区分离度由无法给出提高到0.7,碱区分离度提高了10%.针对贝伐珠单抗的方法进行再次优化(提高40%通量)并开展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方法专属性良好,高温破坏后可观察到酸区和碱区杂质均有趋势性增加;精密度良好,重复性实验中主峰保留时间RSD为0.12%,中间精密度实验中酸区、主峰、碱区百分比峰面积RSD均小于2%;准确度良好,酸区、主峰、碱区在5个不同的浓度级别中回收率总体平均值分别为100.4%,101.0%,101.4%;线性良好,蛋白含量0.8~1.2 mg·mL-1范围内酸区、主峰、碱区峰面积均与样品浓度呈线性关系,主峰与碱区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酸区R2为0.988;耐用性良好,检测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酸区、碱区和主峰的百分比峰面积测定RSD均小于3%.结论:建立的平台化pH梯度方法适用于不同单抗的电荷异质性分析,且具有良好的分离度,为单抗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种通量更高的分离手段和分析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糖锚定修饰紫杉醇-阿霉素复方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薄膜分散-硫酸铵梯度法制备了紫杉醇-阿霉素复方脂质体,并以N-十二烷基-O-羟乙基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锚定修饰,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及表面电荷,数字酸度计及渗透压测定仪检测其pH及渗透压,HPLC法测定并计算两种药物包封率、渗漏稳定性、血浆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所制备的多糖锚定修饰复方脂质体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在150 nm左右,pH为5.3~6.1,渗透压为820~870 mOsm/kg,对两种药物皆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均大于90%),且和非多糖锚定修饰脂质体相比,药物泄漏率显著降低,血浆稳定性显著提高,缓释能力增强,且在肿瘤模拟pH环境比血液pH环境具有更快的释药速度.本研究制备的多糖修饰复方脂质体具有优良的药物负载、稳定性及缓释能力,在临床联合化疗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pH梯度载药技术的咪喹莫特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根据咪喹莫特的理化性质,利用pH梯度主动载药技术制备脂质体,考察其性状、粒径、表面电荷及体外释药特征.方法 葡聚糖凝胶滤过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包封率与成型性为主要指标筛选制备方法,考察水化液的种类、pH值、离子强度及pH梯度载药、磷脂-胆固醇比例、脂药比、维生素E用量对包封率的影响;正交试验优化咪喹莫特脂质体的处方,考察脂质体样品在0~4℃下的稳定性.结果 按处方咪喹莫特50 mg、大豆卵磷脂400 mg、胆固醇130 mg、油酸10 mg、维生素E5 mg、柠檬酸pH 2.5缓冲液5 mL,采用薄膜分散法工艺制备脂质体样品,并进行pH梯度主动载药,pH值调至7.0.制得的咪喹莫特脂质体呈白色均匀的混悬液,脂质体微粒圆整,分散性好,粒径(347±21)nm,包封率(81.2±1.9)%,Zeta电位(-12.19±1.7)mV.结论 pH梯度主动载药技术适于咪喹莫特脂质体的制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at-TOS,磷脂酶D抑制剂和阿霉素的多组分脂质体递送系统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的目的是将α-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偶联物Tat-TOS与磷脂酶D抑制剂FIPI以及抗肿瘤药阿霉素共同包载于脂质体递送系统中,用于抗肿瘤转移.首先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了Tat-TOS,并对其进行结构确证,用诱导凋亡法考察了游离Tat-TOS和Tat-脂质体的体外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并评价了表面修饰了Tat-TOS脂质体的肺部靶向特性,采用薄膜分散法结合pH梯度法与后插入法制备了修饰有Tat-TOS的载FIPI和阿霉素的多组分脂质体,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最后评价了细胞对该制剂的体外摄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脂质体具备粒径分布均一,粒径小的特点,FIPI和DOX的包封率均超过85%,无论是游离还是脂质体包载的Tat-TOS均能显著提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表面修饰了Tat-TOS的脂质体具有明显聚集于健康肺组织和肿瘤转移肺组织,多组分脂质体具有最强的细胞摄取能力,预示该脂质体制剂具有更强的体外抗转移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鹿源药材中硫酸软骨素含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鹿源药材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稀碱-浓盐法提取,硫酸软骨素ABC酶酶解样品中的硫酸软骨素,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中的总硫酸软骨素及硫酸软骨素A、B、C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条件:Hypersil SAX强阴离子硅胶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2 mol·L-1的氯化钠溶液(盐酸调pH至3.5)和水(盐酸调pH至3.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32 nm,柱温40℃.结果:梅花鹿鹿茸、鹿角(鹿角脱盘)、鹿角胶(鹿角脱盘胶)、鹿角霜(鹿角脱盘霜)中硫酸软骨素含量分别为2.06、0.46(0.42)、0.93(1.10)、0.22(0.17)g· kg-1;马鹿鹿茸、鹿角(鹿角脱盘)、鹿角胶(鹿角脱盘胶)、鹿角霜(鹿角脱盘霜)中硫酸软骨素含量分别为1.83、0.41(0.34)、0.91(0.87)、0.19(0.15)g· kg-1.结论:《中国药典》收载的鹿源药材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差异很大,鹿茸中的最高,鹿角胶、鹿角、鹿角霜中的依次递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PLC-DAD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维C银翘片中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绿原酸、牛蒡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绿原酸、牛蒡苷含量的方法,旨在实现准确、高效、实用地控制维C银翘片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波长切换方法,色谱柱为DIONEX Acclaim C18(250 mm×4.6 mm,5μm,Dionex Bonded Silica Products),流动相为乙腈-含0.5%三乙胺的0.02 mol/L磷酸二氢钾(pH2.5)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49 nm(0~10 min,检测对乙酰氨基酚)、327 nm(10~20 min,检测绿原酸)、264 nm(20~32 min,检测马来酸氯苯那敏)、280 nm (32~44 min,检测牛蒡苷).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绿原酸、马来酸氯苯那敏、牛蒡苷分别在0.040~0.800、0.065~1.301、0.041~0.818、0.093~1.852 μg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9.7%(RSD=1.4%)、100.4% (RSD=1.2%)、100.5% (RSD=1.3%)、99.4%(RSD=1.5%).对乙酰氨基酚、绿原酸、牛蒡苷采用2种方法测定,经t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马来酸氯苯那敏采用本文建立的方法测定,含量略高于药典方法.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与《中国药典》收载的方法比较,本方法检测结果可靠,且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灵敏度高,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可用于维C银翘片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H响应性载表柔比星聚氨基酸纳米粒子在结直肠癌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化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传统化疗药物由于诸多缺陷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本研究制备了在液体中具有pH响应性的载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的聚氨基酸纳米粒子(nanoparticle/epirubicin,NP/EPI),研究其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聚乙二醇-block-聚谷氨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block-poly(L-glutamic acid),mPEG-b-PGA〕为载体,以EPI为模型抗肿瘤药,合成NP/EPI.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动态激光光散射对NP/EPI进行表征.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及粒径稳定性实验检测NP/EPI的pH响应性.应用CCK8法检测mPEG-b-PGA细胞相容性及药物细胞毒性.选取C26细胞构建小鼠结直肠癌皮下荷瘤模型,待肿瘤长至约100 mm3时,随机分为EPI组、NP/EPI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小鼠肿瘤体积变化、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测和原位凋亡染色评估NP/EPI疗效,通过小鼠体质量及生存率变化评估NP/EPI安全性.结果 NP/EPI呈粒径(93.71±7.37)nm的规则球形.NP/EPI在pH7.4、pH6.8及和pH 5.3中的36 h药物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5.54±2.13)%、(62.79±2.34)%和(80.12±2.96)%,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324,P<0.001.NP/EPI的粒径随着pH值降低逐步增加,在pH7.4、6.8及5.3的环境中孵育24 h后NP/EPI的粒径分别为(102.48±9.85)、(258.48±20.70)和(327.56±27.87)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177,P<0.001.mPEG-b-PGA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高浓度梯度的mPEG-b-PGA处理48 h,C26细胞仍保持了90% 以上的活性.NP/EPI对C26细胞的24 h IC50值为(2.97±0.71)μg/mL,高于EPI的(1.52±0.27)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5,P=0.029,但两者48 h IC50比较〔(0.41±0.05)vs(0.31±0.07)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9,P=0.110.体内实验证实,NP/EPI增强了EPI治疗结直肠癌疗效,治疗结束时对照组、EPI组及NP/EPI组肿瘤体积分别为(2846.72±305.28)、(1038.72±121.36)及(627.18±107.54)mm3,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370,P<0.001.NP/EPI组的肿瘤抑制率为(90.10±1.16)%,高于EPI组的(79.58±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74,P<0.001.HE及Tunel染色结果证实,共聚物保护能够明显增强EPI引起的肿瘤组织坏死及细胞凋亡.在生物安全性方面,对照组、NP/EPI组及EPI组治疗结束时小鼠体质量分别为(26.99±1.84)、(22.08±1.76)和(18.02±1.84)g,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777,P<0.001,且NP/EPI组小鼠生存率为70%,高于EPI组的30%.结论 以 mPEG-b-PGA 为基础的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 pH 响应性,能够优化 EPI 的结直肠癌疗效及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医学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穿膜肽TAT修饰载丹酚酸B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抑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迁移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具有防治增生性瘢痕(HS)作用的载丹酚酸B的穿膜肽TAT修饰脂质体(SAB-TAT-LIP),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并初步考察其对体外人皮肤成纤维(HSF)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pH梯度逆向蒸发法制备脂质体,超滤法测其包封率,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脂质体的处方工艺;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放、体外透皮吸收和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采用MTT法考察其对HSF细胞增殖的作用,采用划痕法和Transwell小室法考察其对HSF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结果 SAB-TAT-LIP的药物包封率为(86.70±0.85)%,平均粒径为(219.90±5.09) nm,Zeta电位(-9.25±0.92) mV,体外24 h累积释放率为62.49%,无突释效应,体外32 h皮肤累积透过率为17.21%,透过速率为(28.33±4.9)μg/(cm2·h),真皮层滞留量为(44.39±6.87) μg/cm2,4℃放置10 d稳定性良好.SAB-TAT-LIP能够显著地抑制HSF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优化得到的SAB-TAT-LIP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体外释放和透皮行为均满足局部透皮给药制剂的体外释放和透皮规律,对体外HSF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