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腰椎退变性疾病接受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234例,男102例、女132例,年龄(60.1±10.0)岁(范围41~78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ASD分为ASD组和无A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distal lordosis,DL)、融合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各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0.6±11.9)个月(范围60~121个月)。234例患者中116例术后发生ASD。ASD组与无ASD组年龄( t=2.697, P=0.008)、融合节段(χ 2=16.439, P<0.001)、术前PT( t=2.268, P=0.024)、术前LL( t=2.042, P=0.042)、术前DL( t=2.724, P=0.007)、术后DL( t=3.104, P=0.002)、术后LDI( t=2.063, P=0.040)及手术前后SVA差值( Z=2.001, P=0.0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LDI降低( OR=0.971, P=0.002)、双节段融合( OR=3.477, P<0.001)、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 OR=0.992, P=0.039)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融合节段数、术后LDI、手术前后SVA差值的曲线下面积及95% CI分别为0.633(0.561,0.704)、0.583(0.510,0.656)和0.576(0.502,0.649)。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预测价值为中。 结论:双节段融合、术后LDI降低、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系统性能评价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全血C反应蛋白(CRP)检测系统的性能,并给出建议的全血CRP检测系统性能要求。方法:收集2019年3—4月26家妇幼及儿童医院7 540份静脉血样本,研究5种常用全血CRP检测系统分析性能。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包括迈瑞BC-5390CRP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国赛Astep PLUS特定蛋白分析仪、奥普OTTOMAN-1000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韩国i-CHROMA Reader 免疫分析仪和芬兰Orion QuikRead go定量分析仪,均使用原装配套试剂,并分别以a、b、c、d、e随机顺序代表检测系统。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与采用血清模式的西门子特定蛋白分析仪的CRP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对检测系统的性能,包括空白测定、携带污染、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线性范围、干扰实验、结果相关性、正确度和样本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5种常用的全血CRP检测系统空白测定值均<1.00 mg/L,携带污染<1.00%。重复性结果显示,CRP浓度在3.00~10.00 mg/L范围时,>97%的样本变异系数( CV)<10.00%;CRP浓度在10.00~30.00 mg/L范围时,>98%的样本 CV<6.00%;CRP浓度>30.00 mg/L时,>98%的样本 CV<5.00%;中间精密度均<10.00%;参与评估的检测系统线性理论值及实测值的相关系数( r)均>0.975,斜率在0.950~1.050。样本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样本在室温(18~25 ℃)或冷藏(2~8 ℃)保存72 h内,全血CRP检测结果相对偏差均在10.00%以内;干扰试验表明,除采用干化学免疫速率法的检测系统外,加入甘油三酯(TG)浓度<15.46 mmol/L时,加入TG与未加入TG样本CRP偏差均<10.00%;加入胆红素浓度<345.47 μmol/L时,加入胆红素与未加入胆红素样本CRP偏差均<10.00%;在无血细胞比容(Hct)校正功能的检测系统中,Hct不同稀释浓度点与40%稀释浓度点相比相对偏差最高可达67.48%;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与西门子特定蛋白分析仪的CRP检测结果进行比对,0~300.00 mg/L范围内,各检测系统 r均>0.975;使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发放的指定值分别为12.89和30.60 mg/L的正确度能力验证样品,参与正确度验证的全血CRP检测系统均通过正确度验证。 结论:5种全血CRP检测系统性能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但建议无自动Hct修正的全血CRP检测系统进行手动修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 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 HU)。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 eff-c及λ 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 Z=5.212、4.554, P均<0.001)。 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浆凝血因子VIII水平与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改变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VIII(factor VIII,FVIII)水平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确诊的IgA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的血浆FVIII预测IgAN预后的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FVIII组(FVIII>140.50%)和低FVIII组(FVIII≤140.50%),比较两组患者肾活检时基线临床参数的差异。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30%或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方程法分析血浆FVIII水平对IgAN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93例IgAN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5.15(33.77,36.76)个月,12例(12.90%)患者发生终点事件。高FVIII组患者年龄、血肌酐、尿素氮、血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24 h尿蛋白量、蛋白C、蛋白S和eGFR下降速率高于低FVIII组(均 P<0.05);eGFR、血白蛋白、中位随访时间低于低FVIII组(均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低FVIII组比较,高FVIII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降低( χ2=5.635, P=0.018)。在校正收缩压、eGFR、尿蛋白、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浆FVIII水平是IgAN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HR=4.147,95% CI 1.055~16.308, P=0.042)。 结论:血浆FVIII水平与IgAN患者临床指标及预后相关,高血浆FVIII水平是IgAN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型肝炎病毒四种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四种核酸检测方法。方法:采用A、B、C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qPCR)及D微滴芯片数字RT-PCR(RT-dPCR)分别对HAV质粒标准品、梯度稀释的HAV疫苗进行灵敏度检测;对相关病毒核酸进行特异性检测;用A、B、C方法对40份人工污染HAV牡蛎、市售牡蛎及血清标本、HAV疫苗标本进行检测,比较检出率;比较A、D方法对低浓度HAV人工污染牡蛎的回收率。结果:A、B方法对质粒标准品均可检测至10拷贝/μL;检测梯度稀释的HAV疫苗,A、B、C方法的斜率、R 2值、扩增效率(-3.446~-3.297、0.991~0.998、95.07%~101.051%)均在可接受范围;40份不同来源的标本,A、B、C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50%(20/40)、47.5%(19/40)、55%(2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67, P=0.792);A、D方法对梯度稀释疫苗检测灵敏度无明显差别,对低浓度HAV人工污染牡蛎检测,D方法回收率高于A方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4,P=0.642)。 结论:A、B、C方法无明显差异,较方便快捷;在检测低浓度HAV污染的食品时,D方法略有优势,但检测成本稍高,选取检测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负荷心肌超声造影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微循环异常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心肌超声造影(MCE)结合运动负荷试验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异常改变。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非对称性HCM的患者27例作为HCM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为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静息及运动负荷状态下MCE检查,定量分析两组室间隔各节段的心肌血流灌注参数:平台峰值强度(A值)、曲线上升斜率(β值)及A×β值。根据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将HCM组室间隔分为肥厚节段和非肥厚节段,与对照组室间隔的MCE参数进行对比,计算两组的心肌血流量储备值,并分析心肌血流量储备值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的相关性。结果:无论静息还是负荷状态下,HCM组室间隔肥厚及非肥厚节段的A值、β值及A×β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负荷状态下,HCM组室间隔肥厚节段的A值、β值及A×β值均低于非肥厚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CM组心肌血流量储备与LVMI及LVRI呈负相关( r=-0.899、-0.676,均 P<0.001)。 结论:静息与运动负荷状态下,HCM患者的肥厚心肌及非肥厚心肌均存在微循环障碍,其心肌血流量储备与LVMI及LVRI均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快感缺失、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快感缺失、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状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快感缺失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7 431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杀意念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uicide Ideation Scale,PANS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和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TEPS)分别评估青少年自杀意念得分、抑郁症状、童年期虐待得分和快感缺失得分;根据自杀意念得分以36分为临界值,分为有自杀意念组( n=1 265)和无自杀意念组( n=6 166);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χ 2检验进行2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各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Hayes编制的PROCESS宏程序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采用Bootstrap法分析抑郁症状在童年期虐待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值及95%Bootstrap置信区间;采用简单斜率法进行抑郁症状和快感缺失交互效应的比较。 结果:青少年自杀意念者检出率为17.02%(1 265/7 431);童年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抑郁症状( β=0.56, P<0.001);抑郁症状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 β=0.59, P<0.001);抑郁症状和快感缺失的交互项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显著( β=-0.05, P<0.001)。简单斜率法结果显示低快感缺失者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 β=0.51, P<0.001)大于高快感缺失者( β=0.47, P<0.001)。 结论:抑郁症状在童年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快感缺失在童年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随着个体快感缺失水平的逐步增加,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呈逐渐降低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浸润带超声造影梯度特征预测浸润性导管癌Nottingham分级及病理真实浸润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浸润带超声造影梯度特征在预测浸润性导管癌(IDC)Nottingham分级及病理真实浸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癌患者78例(95个肿块),根据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将所有肿块分为Ⅰ级(22个)、Ⅱ级(28个)、Ⅲ级(45个)。比较三组肿块浸润带最大径及浸润带内外缘梯度特征参数差异,将差异性参数纳入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进一步挖掘差异性梯度特征与肿块病理真实浸润的关系。结果: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肿块在浸润带比值(ΔL 1-2/L 1)、达峰时间梯度值(ΔTTP)、上升支斜率梯度值(ΔRS)、峰值强度梯度值(ΔPI)及曲线下面积梯度值(Δ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ΔTTP、ΔPI及ΔAUC是IDC组织学分级的独立影响因子(均 P<0.05),三者联合预测IDC组织学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0.705和0.765。另外,肿块病理真实浸润最大径与ΔTTP( r=0.621, P<0.05)呈正相关,与ΔPI( r=-0.605, P<0.05)及ΔAUC( r=-0.719, P<0.05)呈负相关。 结论:浸润带超声造影梯度特征可有效预测IDC组织学等级,并且与肿块病理真实浸润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部位体表轮廓对Catalyst HD体表光学系统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人体不同部位的体表轮廓对Catalyst HD体表光学系统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底角5°~ 45°(步长为5°)的圆模型和椭圆模型,模拟患者不同部位的体表轮廓。使用Catalyst HD进行监测,调节其增益及积分时间。手动移动治疗床(-5 ~ 5 mm,步长为2 mm),记录所有模型的横纵比,及其在横向和纵向放置下腹背(AP)、头脚(SI)、左右(LR)3个方向的床值误差及Catalyst HD监测的摆位误差。将Catalyst HD增益、积分时间与不同体表轮廓的模型进行关联性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放置方式下的摆位误差,分析Catalyst HD监测值与床值的相关性。结果:Catalyst HD监测时所需增益和积分时间对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斜率为-0.001,截距与模型横纵比存在一定函数关系。相同增益下积分时间随模型底边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模型在不同放置条件下Catalyst HD监测精度存在差异( Z = -8.59 ~ -0.02, P < 0.05),横向放置时LR和AP方向监测精度更高。Catalyst HD监测值与真实床值的相关性,在LR和SI方向随模型底边角度增加而增大,≥25°时呈强相关;AP方向均相关性显著( R >0.9)。 结论:Catalyst HD系统获取最佳表面影像时,增益、积分时间和患者体表轮廓存在关联。Catalyst HD监测在AP方向精度高,当体表轮廓横纵比≤2或底边角度≥25°时在所有方向均存在较高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常规T2WI、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PCa患者作为PCa组,选取同期5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BPH组,进行横断面研究。两组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DWI及DCE-MRI扫描,对比两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峰值时间(Tmax)、峰值强度(SIpeak)、信号强化率(SER)、最大增强斜率(MSI)及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类型,并综合分析癌灶和非癌灶间差异。统计T2WI、DWI、DCE-MRI检查结果,对比3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PCa的诊断效能。结果:PCa组ADC值低于BPH组,EADC值高于BPH组( P<0.05);PCa组Tmax值低于BPH组,SER、MSI值高于BPH组( P<0.05);PCa组Ⅲ型TIC曲线占比(64.00%)高于BPH组(14.81%),Ⅱ型TIC曲线占比(24.00%)低于BPH组(66.67%, P<0.05);常规T2WI序列诊断出癌灶32例,另有10例BPH患者外周带检出低信号;DWI检查检出癌灶34例,另有10例BPH患者中央腺区检出稍高信号结节,ADC信号稍低,6例增生外周带高信号斑片影;经DCE-MRI检查50例PCa患者中42例病灶区呈早期明显强化,并快速或缓慢下降,2例表现为低峰值强化下降型,2例外周病灶表现为上升型,4例表现为不典型图形,4例病灶不明确;54例BPH患者中,10例T2WI检出低信号区;16例DWI检出稍高信号结节,其中8例ADC呈稍低信号;46例呈早期明显强化并逐渐上升,或呈平台强化;8例中央增生结节出现早期明显强化,并早期下降;T2WI、DWI、DCE-MRI联合诊断PCa的灵敏度(96.00%)、准确度(92.31%)高于3种方法单独诊断( P<0.05)。 结论:T2WI、DWI、DCE-MRI联合检查能获得更全面病灶信息,显著提高PCa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利于减少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