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凝血因子VIII水平与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改变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VIII(factor VIII,FVIII)水平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确诊的IgA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的血浆FVIII预测IgAN预后的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FVIII组(FVIII>140.50%)和低FVIII组(FVIII≤140.50%),比较两组患者肾活检时基线临床参数的差异。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30%或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方程法分析血浆FVIII水平对IgAN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93例IgAN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5.15(33.77,36.76)个月,12例(12.90%)患者发生终点事件。高FVIII组患者年龄、血肌酐、尿素氮、血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24 h尿蛋白量、蛋白C、蛋白S和eGFR下降速率高于低FVIII组(均 P<0.05);eGFR、血白蛋白、中位随访时间低于低FVIII组(均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低FVIII组比较,高FVIII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降低( χ2=5.635, P=0.018)。在校正收缩压、eGFR、尿蛋白、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浆FVIII水平是IgAN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HR=4.147,95% CI 1.055~16.308, P=0.042)。 结论:血浆FVIII水平与IgAN患者临床指标及预后相关,高血浆FVIII水平是IgAN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肌梗死前后联合运动对大鼠心梗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心梗)前、心梗后及心梗前后联合运动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晚期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并检测不同运动方案对左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控效应。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不运动组(Sed-Sh组)、假手术前运动组(PreE-Sh组)、心梗不运动组(Sed-MI组)、心梗前运动组(PreE-MI组)、心梗后运动组(PostE-MI组)及心梗前后联合运动组(ComE-MI组),每组16只。在正式实验前,各运动组大鼠先在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训练,然后给予跑台训练,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共训练5周;而不运动组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均不进行运动训练。在第5周最后1次训练结束24 h后,所有大鼠均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或假手术。经休息康复4周后,PostE-MI组及ComE-MI组进行5 d适应性训练,随后进行8周跑台运动,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于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大鼠,应用Ⅷ-related Antigen染色进行左室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测定;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结果:与Sed-Sh组比较,PreE-Sh组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增加( P<0.05),PreE-MI组大鼠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Post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reE-MI组( P<0.05),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ostE-MI组( 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 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 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心梗前运动对于心梗晚期微血管密度无显著影响,而心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增加心脏微血管密度,改善心梗后左室功能。心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上调VEGF及其受体表达,激活VEGF信号通路,使微血管密度增加,这可能有益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左室功能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友病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组织形态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血友病性关节炎(hemophiliac arthritis,HA)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学的差异,探讨HA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塑的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HA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5例男性患者,年龄(32.60±7.58)岁(范围22~45岁),均为A型血友病且凝血因子Ⅷ抗体为阴性;选取同期因OA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5例男性患者,年龄(75.67±5.09)岁(范围71~87岁)。获取术中截去的胫骨平台骨组织,以MicroCT扫描评估两组胫骨平台标本软骨下骨的形态学参数,HE和蕃红"O"固绿染色评估两组软骨下骨板(subchondral bone plate,SBP)和骨小梁组织结构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评估软骨下骨破骨细胞分化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和Osterix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软骨下骨血管生成和成骨细胞分化水平。结果: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HA组骨体积分数(bonevolume fraction,BV/TV)内侧平台为25.14%±0.70%、外侧平台为22.31%±0.53%;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ectivity density,Conn.D.)内侧平台为(4.20±0.10)1/mm 3、外侧平台为(3.27±0.08)1/mm 3;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内侧平台为(0.288±0.006)g/cm 3、外侧平台为(0.285±0.004)g/cm 3;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thichness,Tb.Th)内侧平台为(0.257±0.008)mm、外侧平台为(0.206±0.008)mm;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number,Tb.N)内侧平台为(0.984±0.043)1/mm、外侧平台为(0.908±0.026)1/mm;骨小梁间距(trabecularseparation,Tb.Sp)内侧平台为(0.683±0.008)mm、外侧平台为(0.808±0.010)mm;HA组内、外侧平台除Tb.Sp高于OA组,BV/TV、Conn.D.、BMD、Tb.Th和Tb.N均低于O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E和蕃红"O"固绿染色结果显示:HA组SBP厚度内侧平台为(177.43±6.42)μm,高于外侧平台的(117.96±5.0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HA组内侧平台软骨下骨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为33.4%±3.1%,高于外侧平台的2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HA组内侧平台软骨下骨VEGFA阳性细胞数为34.1%±5.9%,高于外侧平台的25.9%±3.7%;内侧平台软骨下骨Osterix阳性细胞数为14.6%±1.4%,高于外侧平台的5.8%±1.1%,HA组内、外侧平台软骨下骨VEGFA阳性细胞数较OA组多,Osterix阳性细胞数较OA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OA组相比,HA组软骨下骨的骨破坏程度更高、骨小梁更稀疏,潮线基本消失,破骨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水平更高,成骨细胞分化水平更低,表现出更严重的骨质疏松,但SBP却增厚。结果提示可以通过干预HA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塑和血管生成达到延缓HA进展和治疗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股骨远端血管性血友病假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告1例青少年股骨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3型假瘤。男,12岁,无明显外伤史下因右膝关节活动后乏力并疼痛2个月就诊。基因学检查在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因发现两处复合杂合,关联疾病"VWD 3型"与患者临床表现吻合。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为2.8%,FⅧ抑制物检测阴性;进一步检测VWF活性为1%,去氨加压素输注试验(1 h和4 h)VWF<1%,VWF抗原<3%。影像学检查示右侧股骨远端干骺端有一个溶骨性病灶,股骨前方骨皮质吸收不连续,内、外侧及后方骨皮质变薄并可见明显的硬化带,远端瘤腔侵及股骨远端骨骺,未发现病变周围有骨膜反应。多学科会诊后诊断为青少年股骨VWD 3型假瘤。患者既往未规律补充凝血因子,膝关节无明显外伤史。术前通过输注冷沉淀维持VWF水平在80%以上,行病灶清理及自体腓骨、同种异体骨植骨术。术后随访至5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假瘤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一个罕见但严重的临床表现,多见于血友病患者。VWD的骨骼-肌系统假瘤罕见,以往仅有上、下颌骨假瘤的文献报道。MRI在血友病性假瘤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增强扫描后显示周缘有强化而中央无强化,是血友病性假瘤的特征性表现。手术是治疗出血性疾病假瘤的首选,且是最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围手术期充分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前提,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多学科会诊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那雄胺联合盐酸坦索罗辛对前列腺增生症围手术期腺体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联合盐酸坦索罗辛对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围手术期腺体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的BPH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照组围手术期口服盐酸坦索罗辛,观察组口服非那雄胺联合盐酸坦索罗辛,两组服药6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腺体微血管密度、国际前列腺症状量表(IPSS)评分、泌尿症状困扰量表(BS)评分、自制血尿色卡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服药6周后,两组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治疗前,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下降(均 P<0.05);观察组服药6周后的最大尿流率[(15.63±2.26)mL/s]显著高于对照组[(13.14±2.23)mL/s],残余尿量[(29.19±4.81)mL]显著低于对照组[(32.25±5.52)mL]( t=5.26、2.80,均 P < 0.05)。观察组服药6周后的IPSS评分[(12.09±2.17)分]、术后1周血尿色卡评分[(1.51±0.2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4.28±2.22)分、(2.03±0.38)分]( t=4.73、7.48,均 P < 0.05)。观察组前列腺腺体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簇分化抗原34(CD34)表达MVD值分别为(14.74±3.05)个/视野、(19.41±3.07)个/视野,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8±3.16)个/视野、(22.27±3.16)个/视野( t=5.10、4.35,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血尿发生率[15.56%(7/45)]显著低于对照组[35.56%(16/45)](χ 2=4.73, P < 0.05)。 结论:与单药治疗相比,BPH围术期给予非那雄胺联合盐酸坦索罗辛治疗,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前列腺腺体MVD、IPSS评分、血尿色卡评分、血尿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为预防BPH患者围术期出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肌梗死后不同移植部位对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在心肌梗死(MI)后不同的细胞移植部位是否会对植入细胞的存活以及心功能的改善程度产生影响.方法:利用结扎雌性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来制作大鼠MI模型,3周后将3×106个5-溴尿嘧啶(Brdu)标记的雄性大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注射的方法分别移植于雌性大鼠MI的边缘区(BZC组)和中央区(CZC组);在对照组中用相同体积的PBS分别注射于MI边缘区(BZP组)和中央区部位(CZP组).分别在移植后的24 h和4周利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基因来观测移植细胞的存活量,在4周后利用心脏超声来评估心功能情况.处死大鼠后用HE染色法检测MI区的瘢痕厚度和心脏的膨胀系数,利用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的BMSCs的促血管新生作用.结果:在细胞移植后的24 h和4周的细胞存活率检测中BZC组均显著高于CZ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心超检测结果中BZC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左室缩短分数(LVFS)均较CZC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增生检测中BZC组亦明显优于CZ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室形态学重塑检测中BZC组的膨胀系数较CZ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瘢痕厚度的检测中,BZC组和CZC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边缘区移植更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继而能进一步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单采新鲜冰冻血浆速冻前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变化情况, 以采用合适的流程来保障单采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方法 将即时采集的单采新鲜血浆立即留取20 m L, 分装在9支试管里, 按照0 h立即速冻、4℃4 h、4℃6 h、4℃8 h、4℃12 h、4℃24 h、室温 (23℃±2℃) 4 h、室温6 h、室温8 h、室温12 h、室温24 h分组进行低温速冻.速冻标本37℃水浴融化后立即检测凝血因子Ⅷ活性 (FⅧ∶C) .结果 单采新鲜血浆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在冰冻制备前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4℃或室温条件下储存4 h或6 h再制备与0 h制备相比, 其中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无统计学差异 (P>0.05);4℃或室温放置8 h后再制备与0 h制备比较, 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在4℃与室温条件下储存相同时间, 4℃存放凝血因子Ⅷ活性的下降速率低于室温条件;4 h、6 h、8 h、12 h内制备, 凝血因子Ⅷ活性的下降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储存24 h后制备, 在室温条件下的凝血因子Ⅷ活性下降速率明显高于4℃条件下 (P<0.01) .结论 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储存于4℃或室温下6 h内速冻制备, 对其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不大.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 活性损失呈递增趋势.因此, 储存于4℃或室温下的单采新鲜冰冻血浆最好在6 h内速冻制备, 以免影响血液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个纯合子Tyr503Cys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一个纯合子Tyr503Cys错义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VIII:C)、凝血因子IX促凝活性(FIX:C)、FXI促凝活性(FXI:C)、凝血因子XII促凝活性(FXII:C)和FXI抗原(FXI:Ag)含量等指标以明确诊断.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1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并检测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使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Phen-2、PROVEAN和MutationTaster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为59.3s,明显延长,FXI:C降低至13%;其母亲、女儿和儿子的APTT均有不同程度延长,FXI:C降至37%42%,该家系5人FXI:Ag均在参考值范围.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11基因第13号外显子存在c.1562A>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Tyr503Cys突变;其母亲、女儿和儿子存在Tyr503Cys突变杂合子.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Tyr503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3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均预示此突变很可能是有害突变,可引起相关疾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野生型Tyr503与Ile370、Lys554形成2个氢键;突变型Cys503与Lys554之间新增了一个氢键.结论:该先证者F11基因第13号外显子存在c.1562A>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Tyr503Cys突变;推测该纯合突变遗传自具有血缘关系且均存在Tyr503Cys杂合子的父母,并与该家系FXI水平减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料全血30℃保存24h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和血浆质量变化情况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将全血分别在冷藏 (4±2) ℃与室温 (30±1) ℃条件下保存24 h, 比较2种温度条件下由全血分离所得的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在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20名健康无偿献血者, 每人献400 mL全血, 将其分成2份, 每份200 mL.对照组在冷藏条件下保存;实验组在室温条件下保存, 于24 h后将2组全血离心, 分离血浆入转移袋, 加入50 mL MAP红细胞保存液, 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2组悬浮红细胞均放置在冷藏条件下保存, 于保存d 1、7、14、21、35分别无菌取样检测Hb、Hct、MCV、溶血率、pH、K+、葡萄糖、ATP、2, 3-DPG、红细胞渗透脆性值等指标;2组血浆分别于全血采集1 h后及全血保存24 h后进行无菌取样, 检测Ⅷ因子含量.结果 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在35 d保存期内, 悬浮红细胞的Hb、Hct和MCV值无显著性差异;d 35, 研究发现实验组红细胞渗透脆性高于对照组 (4.9±0.2 vs 4.7±0.2;P<0.05);2组溶血率、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 分别于d 7、14、21、35;d 1、7、14、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0.29±0.14 vs 0.11±0.09、0.39±0.22 vs 0.18±0.08、0.80±0.22 vs 0.24±0.07、0.93±0.22 vs 0.38±0.11;10.5±1.2 vs 5.4±0.7、21.7±2.0 vs 18.6±2.6、24.8±1.6 vs 22.7±2.7、29.2±2.5 vs 27.1±2.8;P均<0. 05);2组ATP、2, 3-DPG、葡萄糖、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 分别于d 14、21、35;d 1、7、14;d 1、7、14、21、35;d 1、7、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4.2±0.2 vs 4.7±0.2、3.6±0.2 vs 4.5±0.2、3.1±0.3 vs 3.9±0.2;1.96±0.44 vs 10.67±0.87、1.33±0.34 vs 3.27±0.88、0.82±0.29 vs 1.49±0.45;23.2±1.1 vs 29.4±1.5、22.0±1.3 vs 27.4±1.1、21.5±0.8 vs 25.1±1.1、18.7±1.5 vs 22.8±1.2、16.1±1.8 vs 19.1±1.7;6.8±0.1 vs 7.0±0.1、6.7±0.1 vs 6.8±0.1、6.4±0.1 vs 6.5±0;P均<0.05).结论 与冷藏 (4±2) ℃保存条件下相比, 全血在室温 (30±1) ℃保存24 h后进行离心制备, 35 d保存期内的溶血率增加, 2, 3-DPG值下降;而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为相关标准或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或以此来指导临床用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硬化患者血型和病情分级与VWF、F Ⅷ和ADAMTS13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ABO 血型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F Ⅷ 活性(F Ⅷ:A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抗原(ADAMTS13:Ag)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关系,并分析血型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8例肝硬化患者和168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液样本.VWF:Ag 和ADAMTS13:Ag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和F Ⅷ:Ac 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ALT、AST、TB 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PLT 和ABO 血型的表现型分别使用血液分析仪和间接方法检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VWF:Ag 和F Ⅷ:Ac 明显升高,ADAMTS13:Ag 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O 血型肝硬化患者相比,非O 血型患者VWF:Ag 和F Ⅷ:Ac 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 ADAMTS13:Ag 在两组血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肝硬化患者CTP 和MELD 亚组分析显示:与O 血型患者相比,非O血型患者VWF:Ag 和F Ⅷ:Ac 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非O 血型肝硬化患者具有较高的VWF:Ag 和 F Ⅷ:Ac,且非O 血型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处于微循环障碍的状态,其病情发展较O 血型肝硬化患者更加的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