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新生儿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以腹泻为主要起病症状的新生儿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儿,男,生后25 d,因"发热伴腹泻8 d"入院,血培养及痰培养均提示马尔尼菲篮状菌,外周血IgG水平明显降低,进一步对患儿、患儿父母及姐姐进行免疫缺陷病相关基因检测,提示患儿存在CD40LG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高IgM综合征,患儿母亲及姐姐为该位点杂合变异,父亲正常.确诊后给予伏立康唑静滴治疗症状好转,复查血培养及痰培养阴性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伏立康唑片巩固治疗,随访患儿未再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尖端赛多孢致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头部外伤致尖端赛多孢脑膜炎1例.将患者脑脊液阳性培养液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观察,菌株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鉴定,并对菌株进行rD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及同源性分析,鉴定结果为尖端赛多孢.E-test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对伏立康唑敏感.使用伏立康唑治疗3 d后患儿病情好转,但因突发蛛网膜下腔和脑干出血后出现脑死亡,最终放弃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继发支气管肺曲霉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继发支气管肺曲霉病的诊疗情况.患者,女,33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10余天,加重伴喘憋3 d,入院后患者迅速出现窒息,及时插管并清理呼吸道坏死及黏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阳性,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示烟曲霉合并乙型流感病毒感染,采用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逐渐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他克莫司与伏立康唑联用致急性肾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73岁男性患者肺移植术后长期给予他克莫司2.5 mg口服、2次/d,联合泼尼松5 mg、1次/d抗排斥反应。因患者肺部烟曲霉感染,给予伏立康唑400 mg口服、2次/d,次日调整为200 mg、2次/d,期间患者继续抗排斥反应治疗。应用伏立康唑3 d后患者出现尿量减少、乏力,血肌酐196 μmol/L,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49.0 μg/L。考虑为他克莫司中毒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在监测血药浓度情况下,间断停用他克莫司3 d,而后他克莫司减量至0.5 mg、1次/d,伏立康唑减量至150 mg、2次/d。17 d后,患者24 h尿量950 ml,血肌酐154 μmol/L,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7.7 μg/L。22 d后,患者血肌酐下降至142 μmol/L。考虑患者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异常升高与联用伏立康唑后抑制其药物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雷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7岁男性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伊立替康+奈达铂+替雷利珠单抗,21 d为1个周期)。治疗1周后患者咳嗽明显好转,无痰中带血。治疗2个周期后因出现Ⅳ度骨髓抑制,暂停化疗和免疫治疗,改为放射性治疗(放疗)。第29次放疗后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伴气促,无发热。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检查示新增双肺网格状模糊影,以右肺为甚。停止放疗,重启化疗,患者咳嗽、咳痰等好转,但气促逐渐加重。患者间质性肺炎病变累及双肺而非局部性,排除放射性肺炎;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感染,考虑为替雷利珠单抗所致的免疫相关性肺炎合并感染。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和英夫利昔单抗抑制免疫反应,先后给予美罗培南、莫西沙星、伏立康唑抗感染,辅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咳嗽、咳痰、气促逐渐消失,氧合指数改善,胸部CT复查示双肺间质性改变范围逐渐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和耐药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分离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患儿所有无菌部位标本初次分离的真菌菌株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ATB-FUNGUS 3酵母菌药敏试条,进行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检测,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2规则及标准进行。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自无菌部位标本共分离236株真菌,来源于血液标本占64.0%(151株),脑脊液22.9%(54株),骨髓3.8%(9株),腹水3.8%(9株),胸水3.4%(8株)和组织2.1%(5株)。236株真菌中,前3位检出的分别为念珠菌属[175株(74.2%)]、新型隐球菌属[31株(13.1%)]和酵母菌属[9株(3.8%)]。念珠菌属中,前3位分离菌分别为白色念珠菌[107株(61.1%)]、近平滑念珠菌[33株(18.9%)]、热带念珠菌[13株(7.4%)]。少见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根霉、外瓶霉均有检出。念珠菌对二性霉素B敏感率为100%。新型隐球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100%敏感。结论:儿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念珠菌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主要地位。新型隐球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不容忽视。二性霉素B对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应加强儿科分离深部真菌感染种类和耐药性监测,以有效控制深部真菌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对AIDS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AIDS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给予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发热、头痛、恶心并呕吐、咳嗽并咳痰、昏迷、视力模糊、抽搐、颈项强直和皮肤损害临床症状上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5.21、6.00、7.02、5.22、7.65、6.21、4.93、7.00、6.22, 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CD4 +T、CD8 +T、病毒载量、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压力、白细胞、糖、氯化物和蛋白质检查指标上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5.22、4.23、4.20、4.15、5.29、5.10、5.00、4.95、4.05、4.11, P值均<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SF压力、白细胞和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CSF白细胞、CSF葡萄糖、CSF氯化物、CSF蛋白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血钾、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CD4 +T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6.08、4.01、2.07、4.01、3.85、2.00、2.55、4.24、5.00、2.10、3.00、1.23、5.01、3.23、2.88、6.00, P值均<0.05)。 结论:在AIDS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患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黏膜念珠菌病病原菌和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太原地区皮肤科门诊黏膜念珠菌病的构成情况和病原菌耐药性。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2020年期间真菌培养阳性的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142例(82.6%),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24例(14.0%),口腔念珠菌病6例(3.5%);≤ 18岁3例、19 ~ 59岁155例、≥ 60岁14例,分别有2例、134例(86.45%)和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各年龄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4.29, P < 0.05)。分离的172株菌均为念珠菌属,包括白念珠菌165株(95.9%),光滑念珠菌5株(2.9%),近平滑念珠菌2株(1.2%);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00.0%、62.2%、47.1%和56.4%。 结论:本院皮肤门诊黏膜念珠菌病以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主,致病菌主要为白念珠菌;念珠菌分离株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2021年中国华东地区临床分离侵袭性感染热带念珠菌耐药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我国华东地区2017—2021年临床分离侵袭性感染热带念珠菌的标本来源分布及耐药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华东地区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ast China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Group,ECIFIG)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我国华东地区32家医院临床分离的热带念珠菌,由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真菌实验室作为中心实验室,以质谱法复核菌株鉴定结果,采用ThermoFisher CMC1JHY比色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阿尼芬净、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5-氟胞嘧啶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两性霉素B的MIC,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27M44s-Ed3和M57s-Ed4判定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法和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收集到热带念珠菌305株,主要标本来源为血38.0%(116/305)、腹水11.5%(35/305)、导管8.9%(27/305)和引流液8.9%(27/305)。其对氟康唑耐药率为32.5%,对伏立康唑耐药率为28.5%,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交叉耐药率为28.5%;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野生型占比分别为79.3%和29.2%。氟康唑与伏立康唑耐药率、MIC 50、MIC 90、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野生型占比等五年间无显著变化。95.0%以上菌株对棘白菌素类药物敏感,但发现1株棘白菌素耐药的多重耐药热带念珠菌。唑类药物中,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GM MIC相似,氟康唑GM MIC显著高于伊曲康唑( t=9.95, P<0.05)、泊沙康唑( t=9.99, P<0.05)和伏立康唑( t=10.01, P<0.05),而棘白菌素类药物中,阿尼芬净的GM MIC与卡泊芬净相当( t=1.17, P>0.05),均显著高于米卡芬净( t=11.56, P<0.05, t=4.15, P<0.05)。 结论:2017—2021年华东地区临床分离热带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较为敏感,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持续呈高耐药水平,应加强对热带念珠菌的耐药性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毛霉菌病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的3例ALL合并毛霉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霉菌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mucormycosis”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6月的相关文献,总结ALL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例1,男,12岁,因“确诊ALL 7 d”就诊,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发热、胸痛,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出米根霉菌,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病情好转后改为泊沙康唑单药应用,出现骨质破坏,再次加用两性霉素B。例2,男,4岁,因“面色苍白1个月,皮肤出血点10 d”就诊,诊断为ALL,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咳嗽、发热,血液mNGS检出微小根毛霉,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出现播散感染,改为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并行皮肤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术。例3,女,2岁,因“发热20 d,下肢跛行10 d,咳嗽6 d”就诊,诊断为ALL,诱导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咳嗽,肺泡灌洗液mNGS检出微小根毛霉,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病情好转后改为泊沙康唑单药应用。随访至2021年6月,3例患儿病情好转,未出现毛霉菌感染反复,原发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7篇、英文文献17篇,共25例儿童ALL合并毛霉菌病患儿。结合本组3例,28例中11例鼻眶脑型,4例肺型,2例皮肤型,2例胃肠道型,9例播散型。17例发生于诱导化疗期间,8例发生于维持化疗期间,3例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5例曾应用伏立康唑治疗。19例药物联合手术治疗,7例单纯药物治疗,2例未治疗。21例经治疗后好转,7例死亡。结论:ALL合并毛霉菌病多发生于诱导化疗阶段,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行mNGS可协助明确病原体,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病情需要时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