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γ-丁内酯戒断后致严重横纹肌溶解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γ-丁内酯为无色透明液体,用于生产环丙胺、吡咯烷酮等药品,也用作工业的溶剂、稀释剂、固化剂等,被列为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管控。临床上接触γ-丁内酯较少,对其戒断反应研究也不充分。本文报道1例γ-丁内酯戒断反应患者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危及生命;经过积极治疗,患者最终康复。总结γ-丁内酯戒断反应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提示γ-丁内酯可能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分析谷糠、麦麸、蜜糠、蜜麸4种辅料的风味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特征风味成分及差异性风味成分.方法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对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样品进行检测,运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其关键香气成分,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及关键风味成分(ROAV>1),对4 种不同辅料挥发性成分中的差异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从谷糠、麦麸、蜜糠和蜜麸中分别鉴定出 19 种、12 种、24 种、26 种挥发性成分.ROAV法确定了谷糠、麦麸、蜜糠、蜜麸风味贡献最大的成分分别为癸醛(柑橘香、青草味)、2-正戊基呋喃(青草味、熟谷味)、癸醛、5-甲基呋喃醛(甜香、焦糖气味).差异性风味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庚醛、正辛醛、癸醛、壬醛、γ-松油烯可作为区分糠类辅料和麸类辅料的风味成分.谷糠、麦麸经蜜制为蜜糠、蜜麸后其原有的清香、果香、花香减弱,增加了引发食欲的焦糖香、烘烤香.结论 "蜜香气""焦香味"可能与美拉德反应及糖降解反应生成的 5-甲基呋喃醛、γ-丁内酯等醛类产物有关,"焦麸气"的香气来源与美拉德反应生成的 2,5-二甲基吡嗪等吡嗪类成分密切相关.研究客观地评价4 种不同辅料的风味成分,为糠类、麸类辅料炮制饮片提供科学内涵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白蛾周氏啮小蜂气味结合蛋白OBP1与寄主挥发物的分子对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为重大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本课题组前期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8个主要在白蛾周氏啮小蜂雌性触角中表达的气味结合蛋白OBPs.然而目前,对这些OBPs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仍不清楚.因此,选取一个在雌性周氏啮小蜂触角特异表达的气味结合蛋白OBP1,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模拟寄主挥发物与OBP1的结合情况.[方法]通过Swiss-Model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气味结合蛋白CcOBP1进行同源建模,获得该蛋白的三维结构.从Pubchem下载γ-丁内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萘等11种小分子的三维结构.用Schrodinger Suites 2015-2中的maestro10.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在11种挥发物中,有3种与CcOBP1结合特性较好的小分子物质,分别是γ-丁内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萘.[结论]白蛾周氏啮小蜂气味结合蛋白CcOBP1与γ-丁内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萘结合特性较好,CcOBP1的功能可能与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趋避效应相关,该结果初步探明了白蛾周氏啮小蜂OBP1的功能,可为白蛾周氏啮小蜂嗅觉分子机制的研究积累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靶向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对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凋亡、自噬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探究靶向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后,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凋亡、自噬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RT-PCR检测在不同恶性程度骨肉瘤细胞中AKT、mTOR基因表达的情况;选择靶向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剂雷帕霉素和激活剂3-苄基-5-(2-硝基苯氧甲基)-γ-丁内酯(3-BDO),分别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DAPI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凋亡;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早期成骨能力;茜素红染色检测中晚期成骨能力;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及分化抑制因子(Id1)表达.结果显示,AKT/mTOR表达情况与骨肉瘤恶性程度有关;通过靶向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后,可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促进凋亡,上调自噬水平,抑制其早、晚期成骨分化;靶向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后,对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凋亡无明显影响,下调自噬水平,但可促进其早、晚期成骨分化.该研究表明,靶向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与分化抑制因子(Id1)表达有关,可进一步阐明骨肉瘤发病机制,为诱导分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及花与块茎石油醚部位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白及花和块茎石油醚部位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 以石油醚(60~90℃)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白及花和块茎脂溶性成分,采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通过滤纸片扩散法、CCK8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对其进行抑菌、抗肿瘤和α-淀粉酶抑制作用研究,通过检测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白及花和块茎中共鉴定出20种石油醚部位成分,其中花11种,块茎19种,共有成分10种,α-乙酰基-γ-丁内酯(15.20%,21.84%)和苄醇(12.07%,24.10%)为主要成分.白及花中石油醚部位成分的抑菌活性高于块茎,对枯草芽孢杆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41,0.51 g·L-1和0.53,0.66 g·L-1.当质量浓度为5.0 mg·mL-1时,白及块茎石油醚部位成分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为29.451%,高于花中石油醚部位成分27.621%的抑制率,前者对α-淀粉酶的IC50为1.819 mg·mL-1,后者的IC50为2.028 mg·mL-1.两者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随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浓度达到1.0 mg·mL-1时,前者对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9.67%和92.22%,高于后者90.07%和38.11%的清除率,后者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1.23%,高于前者18.94%的清除率,两者均低于Vc的清除率.结论 白及花和块茎中石油醚部位成分主要为酯类和醇类,2种石油醚部位成分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并可为白及花的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级质谱法测定“咔哇潮饮”和“咔哇氿”中γ-羟基丁酸和γ-丁内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饮料中γ-羟基丁酸及其前体物质γ-丁内酯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级质谱(U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稀释后,选取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x2.1 mm,1.8 μm)进行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进行分析.结果:γ-羟基丁酸在0.1-1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γ-丁内酯在0.0226-2.26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7;γ-羟基丁酸的检出限10 ng·mL-1,定量限25 ng·mL-1;γ-丁内酯的检出限5 ng·mL-1,定量限15 ng·mL-1.γ-羟基丁酸和γ-丁内酯低中高3个浓度下的准确度为93%-110%,日内精密度RSD小于3.1%(n=6).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2种8个批次的问题饮料进行分析,均准确测定样品中γ-羟基丁酸和γ-丁内酯的含量.结论:该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适合于饮料中γ-羟基丁酸和γ-丁内酯的检测,并经过实际案件样品验证,定性定量结果和犯罪嫌疑人供述一致,具有司法实践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花期闹羊花中挥发性成分的GC-IM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明确闹羊花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不同花期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对5个不同花期(花蕾期、初开期、半开期、盛开期、盛开末期)闹羊花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利用GC-IMS谱图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不同花期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异同.结果:GC-IMS检测出了不同花期闹羊花中的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67种为共有成分,定性确定了47种,以醇类、酯类、醛类为主.香芹醇是盛开末期样品特有成分;α-松油醇在初开期样品中的含量最高,盛开期、盛开末期样品中则未检出.活性成分(甲基庚烯酮,壬醛,α-松油醇,桉叶油醇,氧化芳樟醇,1-辛烯-3-醇,反式-3-己烯-1-醇)相对质量分数之和在花期中呈下降趋势.GC-IMS图谱显示不同花期样品有各自的特征峰区域,也有共同区域.聚类分析,PCA及OPLS-DA结果均显示,不同花期样品区分明显;通过OPLS-DA筛选获得19种区分不同花期样品的差异成分,包括γ-丁内酯、桉叶油醇、乙酸乙酯等.结论:不同花期闹羊花样品可明显区分且其挥发性成分中的活性物质随花开放的程度逐步散失,可为闹羊花的物质基础完善及不同花期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γ-羟基丁酸的药理学和毒理学:血检和尿检以及急性中毒和戒断综合征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5
γ-羟基丁酸(γ-hydroxybutyrate,GHB)是一种强效中枢镇静剂,其违法滥用在司法鉴定案件中很常见,γ-羟基丁酸钠也可作为一种药品在一些国家合法使用,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相关的猝倒症状以及辅助酗酒者的脱毒和戒断治疗.生理状态下,包括大脑在内的多种组织都可以产生微量的GHB(0.5-1.0 mg/L),它既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前体,也是GABA代谢产物之一.研究表明,GHB是一种GABA能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它能与GABA-B受体亚型结合发挥生理作用.虽然GHB被许多国家列为管制药品,但由于用于合成GHB的前体物质γ-丁内酯(γ-butyrolactone,GBL)和1,4-丁二醇(1,4-butanediol,BD)不属于管制药品,所以其滥用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同时摄人GBL和BD之后,两者会迅速转化为GHB,20-40 min后达到血药高峰,随后GHB被迅速代谢排出体外,半衰期仅为30-50 min,尿液中仅有1%-5%的GHB以原型排出,检测时间窗相对较短(3-10 h),这就要求司法鉴定时应及时取样.目前还很难对娱乐性使用GHB的剂量做出准确评估,一般血浆浓度约100 mg/L时即可产生欣快感和脱抑制效应,达到500 mg/L时可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抑制而死亡,目前还没有能有效逆转GHB镇静和兴奋作用的解毒剂.针对GHB中毒患者,主要采用支持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长期规律使用GHB的药物依赖患者,不可突然停药,否则会导致戒断综合征.除苯二氮革类药物以外,目前还没有其他有效治疗GHB戒断症状的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信号分子在链霉菌天然产物发现和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链霉菌具有巨大的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但在实验室常规培养条件下链霉菌中大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簇是沉默的,或者表达量极低.链霉菌中信号分子可调节形态分化和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通过对编码这些信号分子合成酶或受体的基因进行操作,或在发酵液中添加信号分子,可以激活链霉菌中的沉默生物合成基因簇,发现新的天然产物,或者提升已发现的天然产物产量.本文以γ-丁内酯和γ-丁烯内酯两类信号分子为例总结了过去十余年中信号分子在链霉菌天然产物发现和产量提升中的应用,以期为微生物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贝伐单抗通过抑制mTOR通路对卵巢癌腹水模型裸鼠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通过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卵巢癌腹水模型裸鼠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4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8周龄雌性BALB/c裸鼠,将卵巢癌细胞HO-8910接种于裸鼠腹腔,建立卵巢癌腹水模型,并将建模成功的36只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12只.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3-苄基-5-(2-硝基苯氧甲基)-γ-丁内酯(3BDO)+贝伐单抗组给予0.1 nmol/L 3BDO+5 mg/kg贝伐单抗;贝伐单抗组给予5 mg/kg贝伐单抗;各组均连续腹腔注射给药28 d后处死.测量各组腹水平均体积及腹膜渗透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改变,并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TOR及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TOR、磷酸化mTOR(p-mTOR)和4E-BP1、磷酸化4E-BP1(p-4E-BP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3BDO+贝伐单抗组和贝伐单抗组腹水平均体积均减少、腹膜渗透性均降低,且贝伐单抗组的腹水平均体积最小、腹膜渗透性最低(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肿瘤细胞胞质饱满,细胞核大深染;3BDO+贝伐单抗组部分肿瘤细胞皱缩减小,核分裂象减少,且有小片状坏死区;贝伐单抗组肿瘤组织内可见凋亡小体以及片状坏死区.贝伐单抗组mTOR mRNA、4E-BP1 mRNA表达及p-mTOR/mTOR、p-4E-BP1/4E-BP1均低于模型组和3BDO+贝伐单抗组[(0.97±0.16)比(3.08±0.75)、(1.14±0.31),(0.74±0.09)比(2.12±0.53)、(1.03±0.14),(0.57±0.03)比(0.78±0.07)、(0.64±0.05),(0.33±0.02)比(0.79±0.06)、(0.51±0.05)](P<0.05).结论 贝伐单抗可能通过抑制mTOR通路减少肿瘤细胞增殖,减少卵巢癌腹水模型裸鼠腹水量,降低腹膜渗透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