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因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而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所有患者44例(44眼)。分析其病程及发病诱因、眼部及全身病史、临床表现、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纳入的44例患者占同期山东省眼科医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总例数的2.15%。44例患者病程中位数为18.5 d,入院时44眼视力均为无光感,20眼(45%)合并继发性青光眼。44眼均表现为全角膜溃疡,并累及角膜全层及角膜缘处,27眼(61%)合并前房积脓。微生物培养显示39眼(89%)真菌生长,其中镰刀菌属20眼(51%),曲霉菌属8眼(21%),链格孢霉属2眼(5%);其他包括无孢霉4眼(10%),谲诈腐霉菌2眼(5%),尖端赛多孢霉1眼(3%),帚枝霉1眼(3%),多毛拟单孢瓶霉1眼(3%)。培养的菌种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的最低抑菌浓度的几何均数依次为1.597、1.338、1.926、3.291、64、189.699、1.36、1.16、1.23 μg/ml。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患者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全角膜溃疡,致病菌除常见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霉属外,其他如无孢霉、谲诈腐霉菌、尖端赛多孢霉等致病侵袭力较强的菌属也较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泌体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抗原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中外泌体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GPC-1)抗原对术前协助诊断胰腺癌(PDAC)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31例PDAC患者(实验组)和2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对照组)的外周血,用超速离心机分离出外泌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外泌体GPC-1的阳性率,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糖类抗原19-9(CA19-9)含量。相关分析打用Person相关分析。结果:GPC-1+外泌体在实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的表达率明显升高(27.52%比4.96%, Z=-5.14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19-9在实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76.40 mg/L比16.07 mg/L, Z=-3.34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C-1+外泌体、CA19-9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0.771( t=19.44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泌体GPC-1阳性率的约登指数为0.812,其GPC-1阳性率为12.16%,敏感度为90.30%,特异度为90.90%,误诊率为9.10%,漏诊率为9.70%。将CA19-9与GPC-1+外泌体联合用于PDAC的早期诊断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可信区间为0.848~0.997,与GPC-1+外泌体独立诊断PDAC比较(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64, P>0.05)。 结论:外周血GPC-1+外泌体测定对临床上协助诊断PDAC的参考价值优于CA19-9,且不劣于两指标联合的诊断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过敏专科门诊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方法:回顾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于华山医院过敏专科门诊就诊的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利用Phadia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E水平,计算各项过敏原的检测阳性率,分析湿疹皮炎患者的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中,特应性皮炎1 412例,其他湿疹/皮炎1 639例。1 629例(53%)过敏原阳性,阳性过敏原数为(3.0 ± 1.6)个。最常见的3种吸入性过敏原分别是粉尘螨(904/1 522例,59%)、户尘螨(891/1 513例,59%)和链格孢霉(206/1 068例,19%);最常见的3种食物过敏原分别是虾(251/1 432例,18%)、鸡蛋白(165/992例,17%)和牛奶(149/994例,15%)。3 051例中,25例(1%)年龄< 2岁,571例(19%)2 ~ 12岁,285例(9%)12 ~ 18岁,2 170例(71%) > 18岁。在< 2岁、2 ~ 12岁患者组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白(77%、37%),12 ~ 18岁、> 18岁患者组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虾(31%、17%);户尘螨、粉尘螨是所有年龄组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36% ~ 84%),此外2 ~ 12岁患者组中,霉菌过敏率也较高,其中霉菌混合(37%)、链格孢霉(27%)。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间,每个月就诊患者的室外过敏原检测阳性率在10% ~ 15%间;树花粉、草花粉阳性率从2021年4月开始增加,高峰期出现在10月。特应性皮炎组过敏原阳性率(73%)高于非特应性皮炎组(37%, χ2 = 389.36, P < 0.001),常见阳性过敏原排序与湿疹皮炎患者基本一致。 结论:湿疹皮炎患者的常见过敏原为粉尘螨、户尘螨和链格孢霉,婴幼儿患者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则均以吸入性过敏为主。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特应性皮炎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咽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EGFR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相关代谢参数预测鼻咽癌治疗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广西省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61例[男性44例、女性17例,年龄21~84(57.8±6.2)岁]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ET/CT显像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的 18F-FDG PET/CT图像,计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肿瘤代谢体积(MTV)、肿瘤糖酵解总量(TLG)。所有患者的肿瘤标本经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染色后,计算标本的EGFR阳性表达情况。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性别、肿瘤T分期、最大径、病理分型等计数资料;SUV max、MTV、TLG两样本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年龄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代谢参数等因素对EGFR表达水平的影响,把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评估EGFR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鼻咽癌患者代谢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61例鼻咽癌患者的EGFR阳性表达率为93%(57/61),EGFR高表达34例(高表达组),EGFR低表达27例(低表达组)。EGFR高表达组的SUV max、MTV、TLG明显高于低表达组( U=-4.197、-2.273、-2.425,均 P<0.05 )。EGFR高表达组与EGFR低表达组在肿瘤T分期、肿瘤最大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128、5.165,均 P<0.05),而在性别( χ2=0.720 )、年龄( t=-0.087)、病理分型( χ2=1.91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 OR=0.103,95% CI:0.018~ 0.582, P=0.025)、肿瘤最大径( OR=1.612,95% CI:1.090~2.385, P=0.017)、SUV max( OR=1.270,95% CI:1.115~1.446, P<0.01)、MTV( OR=1.008,95% CI:1.002~1.014, P=0.015)、TLG( OR= 1.085,95% CI:1.015~1.160, P=0.016)是EGFR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V max( OR=1.340,95% CI:1.019~1.764, P=0.036)是预测EGFR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结果表明,SUV max[曲线下面积(AUC)=0.815,95% CI:0.709~0.921, P<0.01]对于预测EGFR高表达的诊断效能优于MTV (AUC=0.682 ,95% CI:0.548~0.816, P=0.015)、TLG (AUC=0.670,95% CI:0.535~0.805, P=0.023)。SUV max、MTV、TLG临界值分别为16.39、136.29 cm 3、19.28时诊断鼻咽癌的灵敏度分别为58.8%、50.0%、41.2%,特异度分别为96.3%、85.2%、96.3%。 结论: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 max可作为预测鼻咽癌患者EGFR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真菌性角膜炎1 41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1 414例(1 414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致病诱因、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1 414例FK患者中,男性877例(62.0%),女性537例(38.0%);年龄(53.71±11.72)岁,40~60者874例(61.8%)。1 174例(83.0%)患者来自山东省,其余主要来自长江以北各省。患者职业以农民(1 211例,占85.6%)为主,发病时间以秋冬季为主。从发病到于我院就诊的时间为1~74 d,942例(67.1%)患者在症状出现后8~30 d于我院就诊。角膜损伤为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以植物外伤最为多见(367例,26.4%)。1 365只患眼通过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96.5%,1 270只患眼通过共焦显微镜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89.8%。973只患眼(68.8%)的角膜溃疡灶刮取物和(或)术后的病变角膜组织培养出真菌,其中以镰刀菌属最多见595例(61.1%),其次为链格孢霉菌属184例(18.9%)、曲霉菌属119例(12.2%)。603例(42.7%)为浅中基质浸润者,614例(43.4%)为深基质浸润者,197例(13.9%)为全层浸润。角膜溃疡灶直径以4~6 mm最为多见725例(51.6%),其次为<4 mm 372例(26.4%)、>6 mm 302例(22.0%)。498例(35.2%)合并前房积脓,34例(2.4%)合并角膜穿孔,58例(4.1%)合并眼内炎。1 198例(84.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包括416例(29.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408例(98.1%)治愈;199例(14.1%)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93例(97.0%)治愈;532例(37.6%)角膜溃疡清创术,494例(92.8%)治愈。215例(15.2%)患者接受了单纯药物治疗,147例(68.4%)治愈。56例(3.9%)最终失去眼球,包括54例眼内容物摘除术和2例眼球摘除术。结论:FK的发病人群多为在农村居住的中老年群体。镰刀菌仍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FK病原体。角膜刮片氢氧化钾涂片直接镜检法可早期、快速诊断FK。对浅中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溃疡清创术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深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移植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86-29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病原及耐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病原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住院有明确病原的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脓毒症28 d结局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结果:纳入176例患儿,发生脓毒症202次,血流感染144例次(71.3%),肺部感染59例次(29.2%),腹部感染21例次(10.4%),软组织感染9例次(4.5%),神经系统感染9例次(4.5%),泌尿系统感染3例次(1.5%)。共确定病原菌244株,革兰阳性菌74株(30.3%):前3位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肺炎链球菌(13株);革兰阴性菌122株(50.0%):前3位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33株)、大肠埃希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真菌48株(19.7%):前3位分别是热带念珠菌(14株)、白色念珠菌(10株)、曲霉菌属及耶氏肺孢子菌(均为7株)。死亡组患儿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比例均高于存活组[9.0%(6/67)比2.3%(4/177), χ2=3.971 ,P=0.046;9.0%(6/67)比1.1%(2/177), χ2=7.080 ,P=0.008;16.4%(11/67)比6.8%(12/177), χ2=5.288 ,P=0.021]。57例患儿标本同时送检培养及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NGS)技术测定:25例培养和mNGS均检测出病原;30例mNGS检测阳性但培养阴性;2例培养阳性但mNGS检测阴性。多重耐药菌感染79株(46.8%):革兰阳性菌27株(34.2%)、革兰阴性菌52株(65.8%)。174例次(86.1%)脓毒症患儿在发热24 h内接受了经验性抗感染药物治疗。124例次(61.4%)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正确覆盖了感染病原菌种类,40例次(19.8%)未覆盖,10例次(5.0%)覆盖不全。22例次(10.9%)尽管覆盖了病原菌种类,但药敏显示对初始抗生素耐药。51例患儿死亡。 结论:入住PICU的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多重耐药菌感染比例高。早期识别并结合本地区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经验性选择合理抗感染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板栗刺所致眼部损伤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板栗刺所致眼部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于青岛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因板栗刺造成眼部损伤的48例(48只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入选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就诊时间、病变部位、病变特征和治疗方式。结果:48例(48只眼)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56±10)岁(19~74岁)。受伤时间集中在9月下旬(25例)和10月中上旬(23例)。至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时间最短为伤后3 h,最长为伤后8个月。临床表现为角膜和(或)巩膜异物者共13例(27.1%),入院后均急症给予角膜和(或)巩膜异物取出术治疗。临床表现为真菌性角膜炎者共24例(50.0%),其中18例患者的患眼存在角膜溃疡,感染累及角膜浅层或全层;6例患者的患眼角膜表面无溃疡,为深基质及角膜内皮面的感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真菌阳性率为87.5%(21/24);根据真菌感染的深度给予单纯药物(2例)、角膜清创术(5例)、结膜瓣遮盖术(2例)、角膜基质内注药(1例)或穿透角膜移植术(14例)治疗;链格孢霉菌为主要病原菌。临床表现为坏死性巩膜炎者共11例(22.9%),均给予巩膜切开探查术治疗,其中3例至青岛眼科医院后经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仍发现有巩膜异物残留,给予手术取出;4例在巩膜坏死部位涂片查到真菌。结论:板栗刺造成的眼部损伤主要为角膜和(或)巩膜异物、真菌性角膜炎、坏死性巩膜炎3大类。板栗刺异物应尽早取出,一旦发生真菌性角膜炎应尽早药物或手术干预。坏死性巩膜炎常由长期异物存留诱发,巩膜切开探查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370- 37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中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科2022年3月至8月间诊治的79例PCa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染色法检测79例PCa中SATB1、PTEN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79例PCa患者年龄≤65岁者13例,>65岁者66例,中位年龄77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0~10 ng/ml者13例,10~20 ng/ml者12例,>20 ng/ml者51例,另有3例PSA值不详。病理Gleason评分<7分者6例,评分=7分者11例,评分>7分者6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TB1高表达者占57%,低表达者占43%;PTEN蛋白阳性者占73%,阴性者占27%。SATB1缺失与PTEN缺失、年龄呈正相关( r=-0.292、-0.235, P<0.05),与术前PSA值、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 结论:分析PCa中SATB1、PTEN的表达有助于PCa的风险分层,为预测预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某儿童医院2015至2020年儿童常见吸入变应原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015至202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过敏性疾病就诊患儿常见吸入变应原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并进行了血清吸入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的患儿(0~14岁),sIgE检测采用Phadia1000检测系统的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荧光酶联免疫法。分析这6年期间变应原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4 608例次检测,患儿共4 575例,年龄(5.4±2.9)岁、中位数5.0岁,男性3 176例(68.9%)、女性1 432例(31.1%),北方地区患儿4 294例次(93.2%)、南方地区患儿295例次(6.4%)、未知地区19例次(0.4%)。入组患儿的常见变应原为点青霉、分枝孢菌、烟曲霉、交链孢菌混合物(1 956/4 457例次,43.9%)及交链孢霉(276/630例次,43.8%),其次为蒿(300/889例次,33.7%)、葎草(12/38例次,31.6%)及豚草、蒿、雏菊、蒲公英、黄花混合物(909/2 874例次,31.6%)。6年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过敏均呈上升趋势,霉菌(2015年38/130例次、29.2%,2020年1 574/3 233例次、48.7%)、草花粉(2015年11/77例次、14.3%,2020年1 069/3 072例次、34.8%)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8.953、49.559, P=0.000);树木花粉呈上升趋势(2015年1/10例次、10.0%,2020年516/2 122例次、2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1.111, P=0.292)。尘螨(2015年36/146例次、24.7%,2020年321/1 408例次、22.8%)、宠物毛皮屑(2015年7/33例次、21.2%,2020年411/2 398例次、17.1%)变应原阳性率基本保持稳定(χ 2 =0.258, P=0.611;χ 2 =0.379, P=0.538)。2015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38/130例次、29.2%),其次为尘螨(36/146例次、24.7%),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仍为霉菌(1 574/3 233例次、48.7%),其次为草花粉(1 069/3 072例次、34.8%)、树木花粉(516/2 122例次、24.3%)。 结论:霉菌可能是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儿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随着时间的推移,草花粉、树木花粉逐渐超过尘螨成为除霉菌之外的常见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某儿童医院2010—2020年儿童主要变应原致敏模式特征及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010—2020年期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主要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迁情况,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就诊并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5 746例居住在北京地区的儿童,年龄范围0~17岁,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8(2.5,5.3)岁。男童28 918例(63.2%),女童16 828例(36.8%)。婴幼儿组(<3岁)14 984例(32.8%)、学龄前组(3~6岁)22 049例(48.2%)、学龄期组(6岁及以上)8 713例(19.0%)。应用ImmunoCAP变应原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11年期间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单价食物变应原sIgE阳性检出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42.6%(2 788/6 577例次)、牛奶38.4%(2 606/6 782例次)和小麦31.8%(1 417/4 449例次);单价吸入变应原依次为豚草42.6%(440/1 034例次)、艾蒿38.4%(1 045/3 191例次)、链格孢31.3%(3 358/10 725例次)。鸡蛋白47.0%(1 904/4 048例次)、牛奶41.9%(1 769/4 226例次)、小麦33.9%(973/2 870例次)在婴幼儿组阳性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95、73.907、16.966, P均<0.05),坚果混合fx1(22.5%,121/537例次)、花生(24.9%,111/446例次)、大豆(20.0%,74/370例次)和虾(7.48%,44/588例次)在学龄组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6、10.751、11.569、13.703, P均<0.05)。婴幼儿组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链格孢霉(14.8%,422/2 859例次),学龄前期以豚草(34.5%,143/415例次)和链格孢霉(33.5%,1 762/5 254例次)为主,学龄期豚草(56.4%,282/500例次)和艾蒿(48.2%,573/1 189例次)检出率最高。2010—2020年期间鸡蛋白、牛奶、小麦、芝麻、花生的阳性检出率整体存在差异,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χ2=10.293、χ2=12.066、χ2=7.402、χ2=32.458、χ2=31.747, P均<0.05);大豆阳性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21.4%、173/809例次,2020年15.4%、70/45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1, P=0.009)。2010—2020年期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动物皮屑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霉菌(2010年26.7%、1 066/3 998例次,2020年40.2%、1 705/4 243例次)、草花粉(2010年19.8%、259/1 308例次,2020年39.3%、1 472/3 746例次)、树花粉(2010年17.0%、180/1 058例次,2020年29.8%、916/3 075例次)、动物皮屑(2010年18.5%、111/601例次,2020年26.6%、672/2 522例次)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68.600、163.601、65.931、17.271, P均 <0.001);但尘螨(2010年30.7%、1 270/4 132例次,2020年26.7%、1 126/4 221例次)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2, P<0.001)。2010年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尘螨30.7%(1 270/4 132例次),其次为霉菌26.7%(1 066/ 3 998例次),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40.2%(1 705/1 243例次),其次为草花粉39.3%(1 472/3 746例次)。 结论:2010—2020年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主要食物变应原仍以鸡蛋白、牛奶、小麦为主,但霉菌和花粉类逐渐取代尘螨成为最主要的吸入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