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暴露小鼠呼出气中生物标志物的筛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呼出气在线分析系统筛查苯暴露小鼠呼出气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30只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 mg/m 3)、3、32、324、648、1 296 mg/m 3六个组,采用静式吸入法进行苯染毒28 d。染毒结束后检测小鼠外周血血常规和全血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利用体外细胞实验检测小鼠血浆染毒HL60细胞的丙二醛(MDA)含量;采用二次电喷雾电离源高分辨质谱(SESI-HRMS)收集小鼠呼出气数据,进行苯代谢产物和氧化应激小分子代谢物的靶向分析,并筛查呼出气中苯暴露及毒效应的生物标志物。 结果:苯暴露小鼠的外周血细胞数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白细胞(WBC)的下降最为显著,32和324 mg/m 3组的WBC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27.76%和52.87%( 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324 mg/m 3组中小鼠外周血细胞的GSH含量降低了13.16%( P<0.05),324 mg/m 3组小鼠的血浆处理HL60细胞后MDA含量增加了18.11%( P<0.05)。小鼠呼出气中的苯酚、氢醌/儿茶酚、苯三酚和反-反式粘康酸( t, t-MA)4种苯代谢产物,可作为苯暴露生物标志物( R 2>0.8, P<0.001);5种氧化应激相关的小分子代谢产物(ω-羧脂肪酸C 5H 10O 3、ω-羧脂肪酸C 6H 12O 3、谷氨酸、半胱氨酸和MDA)的峰值强度随着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P<0.05),且与WBC数量降低呈负相关( P<0.001),可作为苯毒效应的生物标志物。 结论:呼出气中的苯酚、氢醌/儿茶酚、苯三酚和 t, t-MA可作为苯暴露标志物;ω-羧脂肪酸C 5H 10O 3、ω-羧脂肪酸C 6H 12O 3、谷氨酸、半胱氨酸和MDA可能作为苯效应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分子机制及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炎症、氧化应激、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在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共同致病机制。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LC-PUFAs)作为视网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ω-3 LC-PUFAs及其衍生物在预防和治疗视网膜疾病时涉及多个过程,深入挖掘其与病理机制间的关系,或许可为治疗提供潜在靶点。现对ω-3 LC-PUFAs及其衍生物对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机制及现阶段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具有类似发病机制的视网膜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鱼类摄入量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鱼类摄入量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湖北地区的数据资料,纳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采用面对面认知筛查项目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将鱼类摄入量转换为四分类变量,分别为0 g/d、0 g/d<摄入量≤50 g/d、50 g/d<摄入量≤100 g/d、>100 g/d。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鱼类摄入量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335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2例(42.4%),女性193例(57.6%),在总人群( F=4.19, P=0.006)和女性( F=2.30, P=0.079)中,老年人认知得分随着鱼类摄入量的增加而有所升高,在男性无这一趋势( F=1.99, P=0.119)。在调整年龄、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饮酒、每日总能量摄入、脂肪供能比、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史和脑卒中史等混杂因素后,与鱼类摄入量最低组(0 g/d)相比,老年人鱼类摄入量>100 g/d与认知功能得分呈正相关( β=2.68,95% CI:0.38~4.98);女性鱼类摄入量>100 g/d与认知得分的关联更强( β=4.26,95% CI:1.23~7.30),而男性中无这一关联( β=1.70,95% CI:-1.76~5.15)。 结论:较高的鱼类摄入量与老年女性的认知功能呈正相关,而在老年男性中未发现关联。增加鱼类的摄入量可能对预防老年女性的认知功能下降有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欧洲人群ω-3脂肪酸与近视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方法,探讨欧洲人群ω-3脂肪酸与近视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评估脂联素在ω-3脂肪酸与近视之间的潜在介导作用。方法::于2024年2—4月,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数据,选择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ω-3脂肪酸和脂联素水平的遗传工具变量,使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这3种MR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保证结果稳健性,进一步运用Cochran Q检验、Radial-MR径向回归和MR多态性残差和离群值(MR-PRESSO)法、MR-Egger截距检验、"留一法"分析以及构建可视化漏斗图等方法对遗传工具变量的异质性、水平多效性进行评估。 结果::IVW分析表明血清ω-3脂肪酸水平与近视风险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OR=0.99,95% CI:0.99~1.00, P<0.001);血清ω-3脂肪酸水平与脂联素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OR=1.07,95% CI:1.00~1.15, P=0.041);脂联素水平与近视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OR=0.99,95% CI:0.98~0.99, P<0.001)。Cochran Q检验、Radial-MR径向回归和MR-PRESSO法、MR-Egger截距检验、"留一法"分析以及漏斗图均验证了以上结果的稳健性。介导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脂联素在ω-3脂肪酸与近视风险的因果关系中起部分介导作用(7%)。 结论::MR分析方法表明,ω-3脂肪酸水平升高会降低近视风险,脂联素在这一因果联系中存在部分介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急性胰腺炎与肠内营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特有的高代谢和过度炎症反应状态显现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肠内营养(EN)是SAP患者首要的营养治疗方法,许多证据支持其早期应用以改善临床结局,但在EN启动时机、喂养部位和配方选择等方面,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文中回顾了SAP EN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临床实践认为,EN是SAP患者首选和重要的营养治疗方法;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后及时启动EN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收益,而不应局限在24 h或48 h。经胃喂养或口服是目前SAP患者EN途径的趋势,出现胃排空障碍等情况后,可选择鼻空肠喂养。SAP早期EN可选择整蛋白(不含膳食纤维)的标准制剂,是否添加益生菌或免疫营养素(谷氨酰胺、ω-3脂肪酸)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营养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且有40%~80%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肿瘤疾病本身的代谢机制及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导致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可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因此,对有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围手术期肿瘤患者应常规进行营养支持。长期以来,以谷氨酰胺、ω-3脂肪酸、精氨酸及核苷酸等为主的免疫营养素在围手术期肿瘤患者中的治疗备受关注。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营养缺乏,纠正营养不良;还能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和减轻炎症反应;以及维护肠屏障完整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术后住院时间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免疫营养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与深入研究,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仍存在争议。笔者就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营养素的药理机制与临床应用、免疫营养素围手术期联合应用、免疫营养应用时机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鱼油脂肪乳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鱼油脂肪乳剂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治疗型脂肪乳剂,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和减轻免疫抑制,作为肠外营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鱼油脂肪乳剂可改善外科和重症等患者的临床结局。为推动鱼油脂肪乳剂的规范化应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国内外科、重症、肿瘤、老年、儿科、创伤、药学和循证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遵循德尔菲法则,参照最新临床指南编撰国际标准规范,广泛检索国内外文献,总结最新临床证据,结合我国专家临床经验,撰写《鱼油脂肪乳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旨在规范鱼油脂肪乳剂的临床应用,践行患者受益的宗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POCD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长期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6只,8周龄,体重18~24 g,按照体重分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4):对照饲料组(C组)、ω-3 PUFAs组(ω组)、对照饲料+POCD组(C+P组)和ω-3 PUFAs+POCD组(ω+P组)。ω组和ω+P组给予特制ω-3 PUFAs饲料[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14 g/100 g,二十碳五烯酸(EPA)0.03 g/100 g]喂养12周,C组和C+P组给予对照饲料喂养12周。12周喂养结束后,采用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骨折手术的方法制备小鼠POCD模型。造模后第1和3天进行条件恐惧实验和Y迷宫实验。在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DHA和EPA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成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BDNF)和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ro-BDNF)的表达,ELISA法测定IL-1β和IL-6含量。 结果:与C组比较,ω组海马DHA和EPA含量升高,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增加,mBDNF/pro-BDNF比值升高( P<0.05),轮替正确率、海马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IL-1β和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P组小鼠DHA与EP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和3天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轮替正确率减少,海马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增加,IL-1β和IL-6含量升高,mBDNF/pro-BDNF比值降低( P<0.05);与C+P组比较,ω+P组海马DHA和EPA含量升高,术后第1和3天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轮替正确率升高,海马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减少,海马IL-1β和IL-6含量降低,mBDNF/pro-BDNF比值增加( P<0.05)。 结论:长期摄入ω-3 PUFAs可改善POCD小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升高mBDNF/pro-BDNF比值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缺血性卒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类主要来源于深海鱼类的营养物质,其在心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已进行过广泛研究。文章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和转归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过度沉积为基础发生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系列疾病,常伴发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为其主要致死因素,其治疗措施主要针对NAFLD的致病因素、发病与进展关键环节和相关代谢紊乱,推荐药物包括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利拉鲁肽、卡格列净等改善胰岛素抵抗,他汀类降脂药物、ω-3长链脂肪酸,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激动剂等调节糖脂代谢、减少肝脏脂质沉积,维生素E、奥贝胆酸和复方中药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肠道微生态调节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多种正在研究中的新型靶向脂代谢调节、抗炎和抗纤维化的药物有待临床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