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跃进”时期广东省针灸普及运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针灸普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建设、健全卫生事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大跃进”期间,广东省针灸普及与“西医学习中医”和群众运动密切结合,通过广泛动员、短期培训、逐级推广,在基层普及了针灸疗法,也推动了中医力量参与新中国基层卫生建设的进程,并在“团结中西医”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与利用中医资源,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卫生体系的设想与作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56年医学史高级师资进修班及其影响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956年医学史高级师资进修班是在新中国初期“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团结中西医”、实行“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下,由卫生部直接推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举办的第一次系统的医学史高级师资培训,进修班教学安排合理,师资阵容强大,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结业后只有少数学员长期专职从事医学史教学研究工作,但依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促进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院校医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为今天开展医学史师资培训及教学研究带来了宝贵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组化”助教指导模式在临床技能同质化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小组化”助教指导模式在临床技能同质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心肺复苏实训课程为试点,将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五年制)32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助教授课(teaching assistant,TA)组,各16人。对照组实施传统授课方法;TA组内再分为A小组、B小组、C小组、D小组,分别由4位研究生助教进行小组化授课。比较两组学生的满意度和考核成绩。采用SPSS 25.0进行 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组在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增加实践机会、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学习效果、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课堂考核成绩,TA组[(85.19±2.93)分]和对照组[(82.75±4.5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 d后考核成绩比较,TA组(83.50±5.13)分优于对照组(74.68±3.87)分;且对照组30 d后成绩低于即刻成绩,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01),TA组成绩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小组化”助教指导模式在临床技能同质化培训中效果较好,且有稳定的远期培训效果,学生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一、二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编修始末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954年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如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创办中医学院、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等,当年各地自编的教材水平参差,影响了教学质量,编写统一的中医教材由此提上日程。在《中医学概论》出版的鼓舞下,卫生部于1959年启动编写工作,第一版中医统编教材得以顺利完成并出版。1963年,针对教材试用情况,卫生部组织全面修订第一版中医统编教材,此即影响深远的第二版教材。第一、二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不但解决了中医学院的教材问题,而且也是当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成形的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56—1960年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的取向与转变——以“西医学习中医”专号为叙述中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西医学习中医”是整理、提高中医学术的举措之一,20世纪50—60年代,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的学员在学习中医后承担了大量的中医学术整理工作。《中华医学杂志》等5种医学期刊编发专号(辑),介绍在职“西医学习中医”人员的实践成果。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期刊编辑和专号的论文作者的工作重心和价值取向。无论是《中华医学杂志》还是“大跃进”期间《江苏中医》等医学期刊编发的专号(辑),其内容都符合彼时的国情需求,展示了在职“西医学习中医”学员的努力,成为特定时期“西医学习中医”工作的缩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吴咸中院士与中西医结合外科
编辑人员丨2周前
1925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吴咸中生于一个满族知识分子家庭.1948年从沈阳医学院(现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师从著名外科学家虞颂庭教授,在天津市立总医院外科工作,31岁时即被任命为外科副主任,以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见长.1959年,毛泽东主席号召"西医离职学中医",他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期间,吴咸中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溃疡病穿孔和急性肠梗阻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学习结束时,他已是"学中医而探骊得珠者",荣膺以卫生部李德全部长名义颁发的唯一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为期2年半的离职学习使中西医结合融入了吴咸中的整个生命,同时也由此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国医大师杨震基于阴虚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慢性肝病主要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及其他不明原因肝损害等,若不加以控制易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等.近年来大量临床数据表明,中医药在抑制病毒、护肝降酶、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缓解症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良反应少,弥补了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不足,已成为临床治疗慢性肝病的一种重要手段[1].国医大师杨震教授临证60余载,学术见解独到,方药思辨自成体系,基于"相火气机学说",立足"六型相火"辨证论治慢性肝病.笔者师从杨震教授潜心学习,现将杨震教授运用阴虚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飧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脾主升清"探讨瓦伯格效应在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学习记忆障碍病位主要在脑,与脾、心、肾、肝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脾,其居中土,主管气机升降,斡旋一身之气血以濡养脑窍.本文通过论述"脾主升清"的生理功能,探讨其在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瓦伯格效应以快速高效的方式产生能量以维持大脑正常功能,与中医脾主升清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因此,以"脾主升清"立论,探讨学习记忆障碍的病理基础,并从中西医方面阐述瓦伯格效应紊乱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有助于深入探讨助脾升清法治疗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为该病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探索PCCM背景下"师承加载PBL"教育模式在中医呼吸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PCCM)的发展需求出发,以促进中医呼吸学科在呼吸危重症方面的中西医协同发展、发挥慢性呼吸道疾病康复的特色优势为目标,结合师承教学研究的实践,提出对中医呼吸科专业研究生采用"师承加载PBL"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诊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典型案例与特殊案例,让学生理解疾病的普遍性与本质,逐步掌握中西医临床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呼吸系统疾病,提高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师承加载PBL"教育模式可弥补师承教学的单一化、平面化等不足,其不但符合中医呼吸学科适应PCCM发展的教学目标要求,而且还是对中医思维素养教育的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脾失藏意"从菌群-肠-脑轴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认知功能障碍指由大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的个体感知觉、记忆、理解、学习、创造等功能失调.本文基于脾之运化失常、统血无权和清气不升,结合菌群-肠-脑轴,对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展开探讨.中医脾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相通:脾藏意主认知,脾失健运,运化、统血、升清无能,均可导致脑神失养;肠道菌群与中医脾密切相关,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及代谢等机制影响大脑机能.本文可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