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类型支架鼻整形术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体化、1+1型、2+1型、4+1型、Y型鼻整形支架的结构特点、稳定性及术后效果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收治的鼻整形患者资料。依据采用的鼻整形支架的类型分为一体化组、1+1型组、2+1型组、4+1型组、Y型组。通过测量患者术后1、12个月鼻尖突出度和鼻唇角评估鼻支架的稳定性,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各组间术后1个月与12个月的鼻尖突出度差值及鼻唇角差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i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或Nemenyi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01例患者,男18例,女183例,年龄(26.6±5.9)岁(18~46岁),2+1型组34例、一体化组45例、1+1型组45例、4+1型组35例、Y型组42例。术后随访12~21个月,2+1型组1例患者术后92 d出现鼻部感染;1+1型组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鼻小柱轻微歪斜,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明显的鼻尖下旋;Y型组4例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明显鼻尖上旋;余2组患者未发现并发症。鼻尖突出度方面,2+1型组、一体化组、1+1型组、4+1型组、Y型组术后12月与术后1月鼻尖突出度差值的中位数分别为-0.08 cm、-0.09 cm、-0.20 cm、-0.10 cm、-0.17 cm。5组间鼻尖突出度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1型组分别与1+1型组、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4+1型组分别与1+1型组、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一体化组分别与1+1型、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Y型鼻支架与1+1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鼻唇角方面,2+1型组、一体化组、1+1型组、4+1型组、Y型组术后12月与术后1月鼻唇角差值的中位数分别为:-4.20°、-3.80°、-6.50°、-4.10°、-6.35°。5组间鼻唇角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1型组分别与1+1型、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4+1型组分别与1+1型组、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一体化组分别与1+1型组、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患者满意度评估,应用2+1型组满意度最高(34/34,100%),其余依次为4+1型组(34/35,97.14 %),一体化组(42/45,93.33%),Y型组(36/42,85.71%),1+1型组(37/45,82.22%)。 结论:2+1型鼻支架、一体化鼻支架、4+1型鼻支架术后鼻唇角、鼻尖突出度的变化程度较Y型鼻支架及1+1型鼻支架小;2+1型鼻支架搭建方式方便、术后稳定性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推顶式支架结构在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中采用推顶式支架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行自体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双侧鼻下外侧软骨边缘切口联合鼻小柱切口,术中采取第6肋软骨雕刻成鼻小柱支撑移植物和鼻尖覆盖移植物一体化支架,以及鼻中隔延长移植物,将鼻小柱支撑移植物与鼻中隔延长移植物前后处于同一平面缝合、搭建推顶式支架,并置入鼻背假体,以纠正鼻部美学缺陷。采用Adobe Photoshop CS 6.0对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面部像进行处理及测量,获取鼻额角、鼻尖角、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鼻尖突出度与鼻长度比、鼻尖下小叶与鼻小柱长度比等数值,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鼻整形效果评价量表(ROE)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术前、术后鼻部指标测量值及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男4例,女49例,年龄18~45岁,平均25.6岁。其中49例为初次鼻整形手术,4例为鼻修复手术。5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出血等短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鼻额角、鼻尖角、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鼻尖突出度与鼻长度比值、鼻尖下小叶与鼻小柱长度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说明鼻部低平、鼻头肥大等美学缺陷均得以改善,鼻尖无明显偏曲、上旋或下旋。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后4~6周内肿胀基本消失,未发生明显通气障碍、感觉异常及嗅觉减退等症状;VAS和ROE量表术前评分分别为(6.1±0.5)分和(10.5±1.6)分,术后分别为(7.6±0.4)分和(21.3±2.1)分,明显高于术前( P<0. 01),患者对鼻部美观及功能结果表示满意。 结论:采用推顶式支架结构进行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可减少远期软骨支架偏曲及鼻尖上旋或下旋的风险,可获得更加接近正常解剖的鼻小柱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治疗主动脉夹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采用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完成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手术治疗。记录手术相关数据、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患者1,男,42岁,行主动脉窦成型+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术,体外循环时间81 min,停循环时间9.5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脉支架段真腔完全充盈,假腔消失,远端假腔部分血栓化,未见管腔扩张。患者2,男,61岁,行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升主动脉-右股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时间77 min,停循环时间7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脉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脉真腔及腹主动脉分支充盈较术前明显改善,降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全胸腹段主动脉较术前无扩张。结论: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可缩短手术停循环时间,避免深低温,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CTA或DSA明确诊断的88例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夹层67例、胸主动脉瘤7例、不典型夹层14例,所有患者均在DSA引导下行分支一体化支架腔内隔绝术。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病变处最大主动脉直径。 结果:8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一体化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术后疾病相关症状得到基本或完全缓解。术后1个月内病死率为2.7%(2/88),2例死亡病例术前均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死因考虑与手术无关,内漏3例,后期随访中消失。4例患者出院后失访,其余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期间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1例、主动脉弓新发动脉瘤1例、左锁骨下动脉分支支架内狭窄2例、轻微脑梗死3例、无持续性内漏、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病变处最大主动脉直径[(34±4)mm]明显小于术前[(38±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63, P<0.05)。 结论:应用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行腔内隔绝术简捷微创、疗效好,在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生物打印构建组织工程气管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组织工程技术为气管重建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功能性血管网的形成是确保组织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关键。如何快速恢复血供以支持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组织愈合与再生是气管替代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气管移植血管化构建方法创伤较大,且需要二期手术,不符合当前快速康复外科理论要求。采用3D生物打印技术,将细胞、生物材料及生长因子进行一体化打印,构建新型微血管化气管支架,有望成为组织工程气管血管化发展的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astor支架在主动脉弓病变中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主动脉弓病变的首选方法.如何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是TEVAR的难点和研究方向之一.目前,Castor单分支主动脉覆膜支架广泛应用于TEVAR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但其应用于重建左颈总动脉(LCCA)报道少见.因此,本研究探讨TEVAR术中运用Castor单分支主动脉覆膜支架在TEVAR术中重建LCCA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21年10月—2022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例累及Z2区的主动脉弓病变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77岁,平均(59.2±14.08)岁,其中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采用Castor一体化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在TEVAR术中重建LCCA.分析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与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68~233 min,平均(191±19.06)min,无中转开胸手术.5例患者的LCCA均成功采用Castor单分支支架行血运重建.术后住院期间发生1例脑卒中,术后2个月意识清晰,右上肢肌力完全恢复(V级);其余4例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无全因死亡、脑卒中、支架移位、夹层复发、内漏、截瘫、左上肢缺血等并发症.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Castor单分支支架位置良好,主动脉峡部平面主动脉平均直径与肺动脉分叉平面主动脉平均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35.8 mm vs.41.9 mm,P=0.035;31.1 mm vs.36.7 mm,A=0.048);主动脉及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无内漏,瘤腔/假腔均出现血栓化.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Castor单分支支架在TEVAR术中重建LCCA安全可行,然而,其疗效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多的病例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肋软骨一体化支架构建在鼻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肋软骨一体化支架构建在鼻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 2017年 3 月至 2022 年 6 月,上海联合丽格医疗美容门诊部和上海首尔丽格医疗美容医院采用自体肋软骨一体化支架行鼻整形术 500 例.术中将肋软骨雕刻成肋软骨一体化支架并进行稳妥固定,起到支撑鼻尖部效果,再植入鼻尖及鼻背移植物.术后通过观察鼻尖下旋、鼻尖稳定性等变化,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500例患者术后获随访 2~28 个月,平均 4.6 个月.鼻尖高度稳定,无明显降低,形态满意,未见支架明显变形及鼻尖下旋,鼻小柱两侧流畅度佳.3 例因感染将假体取出;2 例鼻中隔脓肿,给予抗感染和换药后治愈.14 例自觉鼻尖肥大,11 例鼻尖过高,8 例鼻尖软骨显形,均经再次手术调整后形态满意.其余患者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鼻形态自然,对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将肋软骨雕刻成一体化支架进行鼻尖支撑,术后支撑效果满意且不易变形,鼻小柱形态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新型一体三分支支架系统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的FIM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但主动脉弓部疾病由于其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是TEVAR的难点和研究方向之一.特别是如何用微创的方式重建主动脉弓部三分支,是目前血管外科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目前有杂交技术、烟囱技术、带分支支架技术、开窗技术等新的方法用于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腔内治疗,但这些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本文总结一种新型一体式三分支支架系统(Concave Supra-arch branched stent-graft系统,简称CS系统)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的first-in-man(FIM)研究结果,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2023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采用CS系统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CS系统的技术成功率、血管通畅率、内漏发生率和近期临床效果.结果:5例患者包括缺乏近端锚定区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患者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1~79岁.其中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糖尿病,3例存在脂代谢异常.全部5例患者手术中均顺利置入CS系统.无血管破裂、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平均介入时间(72.4±16.9)min,平均总手术时间(169.4±19.6)min,平均造影剂使用量为(79.0±6.5)mL.术毕造影均显示瘤体隔绝完整,夹层破口封堵完全,未见内漏且分支支架形态良好,无狭窄闭塞.术后入住ICU时间(24.2±3.2)h.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存活率100%.术后2周5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复查CTA检查均显示三分支支架系统位置满意,无内漏,弓上三分支血管无狭窄闭塞.5例患者随访一般情况良好,无心脑相关事件,存活率100%,其中最长随访时间已达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移位,内漏,亦无二次介入情况.结论:CS系统为一款带有凹槽结构的一体化支架系统.该系统从设计上优化了主动脉弓部全腔内修复的脑保护策略,在治疗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弓部病变同时能有效保留弓部分支血管,一体化的设计也使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S系统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三分支重建,其手术成功率较高,近期效果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脑颈动脉超声一体化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探讨脑颈动脉超声一体化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 CEA 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166 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除了行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或)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外,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特点,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TCCD)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判断颅内外血管侧支代偿情况,术中应用TCD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根据PSV进行个体化血压调控,决定是否使用颈动脉转流管,防止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术后通过脑颈动脉超声一体化进行复查及随访,评价术后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颈动脉狭窄和侧支循环情况通过脑颈动脉超声一体化诊断评估,其中颈内动脉次全闭塞者 8 例、狭窄率(stenosis,ST)为 50%~69%且具有临床症状者 15 例、ST为 70%~99%者 136 例(其中支架内再狭窄且ST为 70%~99%者 4 例)、颈动脉蹼 6 例;前交通动脉开放 27 例、后交通动脉开放38 例、前+后交通动脉开放 13 例、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 42 例、无侧支开放 9 例,与 DSA 或 CTA 结果高度一致.术中采取颈动脉转流 24 例,未转流者术后出现轻度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6 例,轻微脑梗死 1 例,均恢复良好.术后7d内死亡 2 例(心肌梗死 1 例、突发心脏骤停 1 例)、1 例颈内动脉闭塞(颈动脉重度狭窄伴颅外段颈内动脉动脉瘤实施颈内动脉结扎),余 163 例术后 6 个月复查颈内动脉通畅.结论 术前经脑颈动脉超声一体化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与DSA 高度一致,在 CEA 术前、术中、术后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CEA围手术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单一生物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为仿生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生理和功能需求,近年来一些研究通过制备双层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来修复软骨缺损.但大多研究使用了不同的复合生物材料,很少文献报道使用单一生物材料制备双层多孔支架.目的:研究一体化双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de),PLGA)多孔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其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的可行性.方法:使用PLGA作为生物材料,采用室温模压/粒子浸出法制备一体化双层多孔支架.①体外实验: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双层多孔支架上,接种1周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接种48 h 后进行LIVE/DEAD荧光染色;②体内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双层多孔支架复合物、双层多孔支架分别植入裸鼠皮下,4,8周后取出植入物,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DAPI染色.结果与结论:①成功获得一体化双层多孔支架,支架上层(软骨层)孔径为100-200 μm,下层(软骨下骨层)孔径为300-450 μm,孔隙率为85%;②体外实验:LIVE/DEAD染色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支架良好存活;扫描电镜可见细胞黏附在支架孔壁上,并可见大量沉积的细胞外基质;③体内实验:植入后8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支架上层纤维组织中夹杂有少量软骨细胞,下层可见大量骨小梁样组织形成,上下层组织紧密结合,支架部分降解,DAPI染色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裸鼠体内存活8周;对照组支架上下层可见少量纤维组织,未见软骨细胞及明显的小梁骨组织形成,支架部分降解;④结果表明:单一生物材料PLGA制备的一体化双层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