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非热点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化疗的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是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案之一,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不同类型EGFR的突变对EGFR-TKIs治疗的反应不同.目的 比较EGFR非热点突变型NSCLC一线应用EGFR-TKIs及化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12 年 4 月—2019 年 6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术后复发或晚期NSCLC患者,并确认为EGFR非热点突变型患者共 90 例.以患者一线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一线EGFR-TKIs治疗组和一线化疗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EGFR基因突变情况.所有患者通过电话进行随访或复查住院及门诊病例获得患者预后情况,随访截止时间为2024-03-31.观察并比较患者疗效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90 例患者中一线EGFR-TKIs治疗组 52 例,一线化疗组 38 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 16 例,初诊分期为ⅢB~Ⅳ期患者 74 例.EGFR非热点突变患者中,单基因突变 51 例,复合突变 39 例.一线EGFR-TKIs治疗进展后二线EGFR-TKIs治疗患者 8 例,二线化疗患者 9 例.一线化疗进展后二线EGFR-TKIs治疗患者 8 例,二线化疗患者 16 例,免疫治疗患者 1 例.EGFR非热点突变不同亚型接受一线EGFR-TKIs治疗的患者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6,P<0.001).一线EGFR-TKIs治疗组与一线化疗组的PFS、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突变亚型患者中,一线EGFR-TKIs治疗组与一线化疗组的PFS、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合位点突变患者中,一线EGFR-TKIs治疗组与一线化疗组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EGFR-TKIs治疗组与一线化疗组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线化疗进展后的患者中,二线EGFR-TKIs治疗(8 例)与化疗(16 例)的中位PFS分别为 11.3 个月和 5.6 个月,二线EGFR-TKIs治疗与化疗患者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7,P=0.006).结论 在EGFR非热点突变型术后复发或晚期NSCLC中,EGFR ex20ins和E20 S768I突变患者与其他突变类型患者接受一线EGFR-TKIs治疗后的生存期存在差异.而在各突变亚型中,与一线化疗相比,一线EGFR-TKIs治疗均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像组学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卵巢癌作为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预后差、易复发的特点,主要原因为其诊断时多已处于晚期、易发生腹膜转移,以及易对一线化疗药物铂类产生耐药.卵巢癌的治疗应更多考虑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及时诊断并选择合适化疗药物将在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等多个方面使患者受益.影像组学在卵巢癌的治疗方面有着重要价值,近年来多有针对卵巢癌化疗耐药及预后的研究,本综述旨在对卵巢癌的术前预测、化疗反应评估、铂化疗耐药以及预后预测方面的影像组学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概述,以期指导临床利用影像组学技术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从而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多组学数据融合的方法,将影像组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相结合,期望本综述可以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方向的参考和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依托泊苷+洛铂+安罗替尼+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ES-SCLC的疗效评价及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疗效评价及生存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的30例ES-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依托泊苷+洛铂+安罗替尼+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评估其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至2023年8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7.3(15.1,19.4)个月,1年OS率为83.3%(95%CI:64.3%~94.1%).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8.7(6.4,12.1)个月,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4例,疾病稳定(SD)3例,疾病进展(PD)2例,客观缓解率(ORR)为83.3%,疾病控制率(DCR)为93.3%.23例(76.7%)患者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未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 依托泊苷+洛铂+安罗替尼+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方案明显延长了ES-SCLC患者中位OS、PFS时间,且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二线或以上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二线或以上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一线治疗失败的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 n=22例)和对照组( n=44例),研究组采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治疗至少2~4个周期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9.1%(2/22)、0(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8);DCR分别为77.3%(17/22)、45.5%(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3, P=0.014)。研究组患者未达到中位OS,对照组患者中位OS为1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9, P=0.207);研究组患者未达到中位PFS,对照组患者中位PFS为3.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3,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是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HR=0.33,95% CI为0.15~0.75, P=0.008)。在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8%(7/22) vs. 6.8%(3/44), χ2=5.32, P=0.021]。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相关的死亡。 结论:与单纯化疗比较,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二线或以上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可延长患者PFS,提高DCR,但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显著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CD方案治疗后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案选择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一线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CD)方案诱导治疗后首次复发采用不同二线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9年7月至2022年10月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主的北方地区3家医院的经BCD方案诱导治疗后首次复发的MM患者,根据二线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免疫治疗组(包含达雷妥尤单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的方案)、1种新药治疗组[包含蛋白酶体抑制剂(PI)或免疫调节剂(IMiD)之一,PI或IMiD组]、2种新药联合治疗组(同时应用PI和IMiD,PI+IMiD组)、传统化疗或姑息组。比较4组患者疗效、二线治疗无进展生存(2ndPFS)期和总生存(OS)期,并分析2ndPFS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217例MM患者,中位年龄62岁(范围31~83岁),男性占56.2%(122/217),二线化疗方案比率分别为免疫治疗8.8%(19例)、PI或IMiD治疗48.4%(105例)、PI+IMiD治疗29.9%(65例)、传统化疗或姑息支持12.9%(28例)。免疫治疗组、PI或IMiD组、PI+IMiD组及传统化疗或姑息组的二线化疗后总反应率(ORR)分别为94.7%(18/19)、56.2%(59/105)、73.8%(48/65)、32.1%(9/28)( χ2=24.55, P<0.001),中位2ndPFS期分别为17.7、9.0、9.2、4.6个月( χ2=22.74, P<0.00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I或IMiD组与PI+IMiD组2ndPFS相似( χ2=1.76, P=0.923)。亚组分析显示,诊断时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首次复发时采用免疫治疗的2ndPFS最长(22.0个月)( χ2=15.03, 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二线方案选择免疫治疗( HR=0.11,95% CI 0.05~0.27)、最佳疗效达部分缓解及以上( HR=0.47,95% CI 0.34~0.66)、非侵袭性复发( HR=0.25,95% CI 0.17~0.37)为影响2ndPFS的独立因素。 结论:真实世界数据显示,一线BCD方案治疗后首次复发的MM患者,二线方案选择免疫治疗可获得更深的缓解和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对基线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亦是如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际胃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逐渐增多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为胃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本文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入手,分别就新辅助治疗方案优化、新辅助联合治疗模式的探索、新型辅助化疗方案的研究以及放化疗在辅助治疗中地位的变化进行了综述。同时,对于晚期胃癌的治疗,综述了一线化疗方案优化进展,并对近年来新兴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研究的曲折与进展进行总结。胃癌作为异质性极强的肿瘤,未来的研究如想取得更大的成功,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精准治疗如想有所突破,基因检测指导下的精确分子分型必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克唑替尼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对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常规化疗反应良好,总体反应率可达90%,5年总体生存(OS)率达70%~90%。但是复发/难治性ALK + ALCL患者通常预后不良。克唑替尼作为治疗ALK的靶向抑制剂,对ALK + ALCL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并且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桥接治疗或移植后维持治疗。克唑替尼为长期控制和治愈ALK + ALCL创造条件,但是治疗过程中应警惕停药后原发病复发的风险。虽然采用克唑替尼治疗ALK + ALCL疗效显著,但是耐药问题限制其临床应用。克唑替尼能否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作为ALK + ALCL的一线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6例≤65岁MCL患者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中均包括利妥昔单抗,观察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生物学指标对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5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7岁,男性43例,女性13例。24例接受R-CHOP方案化疗;29例接受含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其中15例接受R-hyper CVAD/R-MA方案化疗,14例接受R-CHOP/R-DAHP交替治疗;3例接受其他方案化疗。19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巩固治疗。56例患者中位OS时间74个月,2年OS率83.8%,3年OS率70.9%,2年PFS率72.0%,3年PFS率49.7%。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和治疗中是否接受ASCT是M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含阿糖胞苷治疗组总有效率(ORR)93.1%,优于R-CHOP方案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65, P=0.495);两组间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χ 2=0.291, P=0.590;PFS:χ 2=0.912, P=0.339)。诱导化疗达缓解的MCL患者中,ASCT巩固治疗可延长中位OS时间(72个月比124个月,χ 2=3.973, P=0.040)及中位PFS时间(34个月比90个月,χ 2=3.984, P=0.046)。简化MCL国际预后指数(sMIPI)评分中高危组患者中接受ASCT巩固治疗患者OS和PFS优于未接受ASCT治疗者(OS:χ 2=5.037, P=0.025;PFS:χ 2=6.787, P=0.009),而sMIPI评分低危组患者中,是否接受ASCT组间OS、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含阿糖胞苷的化疗方案对改善MCL患者的预后和生存并不理想。对于诱导化疗达缓解及sMIPI评分中高危组的MCL患者,ASCT巩固治疗可改善其预后,可作为年轻患者的一线巩固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初治Ⅲ/Ⅳ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初治Ⅲ/Ⅳ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资料。9例患者采用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P-Gemox-De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4周期治疗结束后,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评估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总有效率为9/9,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主要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6例患者出现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未见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类似儿童方案治疗Ph染色体阴性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应用类似儿童方案治疗Ph染色体阴性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并且应用统一的类似儿童ALL方案治疗的71例15~39岁Ph染色体阴性AL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数据。结果:71例患者中,男性46例(64.8%);中位年龄为20(15~38)岁。B-ALL/LBL占69.0%(49/71)。高危ALL占ALL总数的35.5%。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为93.0%。中位随访时间为44个月。2年累积复发率为34.6%(95% CI 27.0%~42.2%)。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56.3%和64.3%。完成4个疗程化疗后一线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化疗组患者的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高危ALL患者的预计5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63.1%和73.7%,明显高于高危ALL患者的32.0%和44.4%( P值均<0.001)。不良事件主要为血流感染、真菌感染、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与既往报道相当。 结论:类似儿童ALL方案是一种对Ph染色体阴性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LL/LBL患者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