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常小荣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特色探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常小荣教授认为"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理论,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总结常小荣教授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在临床诊治脾胃病过程中注重经脉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则以调畅中焦、调和五脏气机为要,辨证严谨,选穴精准,以四白、梁门、足三里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用穴,并注重灸法的运用.常小荣教授提倡学习经典与继承创新,坚持研究与临床相结合,为传承发展"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痛证采用眼针治疗的近十年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文章回顾了近十年来以眼针或者眼针配合其他各种疗法治疗痛证的眼针研究文献,从痛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痛证在人体被感知到的产生机理,从眼针疗法八区十三穴分区定位着手,浅析疼痛的古今治疗方法之异同,了解治疗疼痛疾病不止局限于循经取穴以及"阿是穴"等方法,眼针治疗同样有显著效果,该文总结分析了眼针单独诊疗、眼针体针结合诊疗、眼针带针运动诊疗、眼针联合口服中药汤剂诊疗、眼针结合温针灸、雷火灸等特殊疗法诊疗等方面治疗痛证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上下肢痛、头胸腹痛、术后痛等.从而总结得出眼针是一种适应性广泛、治病性广、有效便捷、安全易理解、简便易学、疗效显著的微针疗法,尤其在治疗疼痛疾病等方面已然成为了一种优势治疗手段,值得医者们在临床上强加推广以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艾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观察艾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9 年 04 月—12 月在河北省中医院血液透析室行规律血液透析、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两组均根据指南指导摄入适量蛋白质、能量,行规律血液透析等基础治疗.治疗组于此基础上加用艾灸,取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干预时间为12 周,观察记录两组人体测量学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MAC),SGA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等,分析艾灸对MHD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G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BMI、TS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以降低MHD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其虚证证候;同时艾灸可提高患者SGA评分、BMI、TSF,改善其营养状态.因此艾灸可作为临床治疗MHD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取穴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对建库以来以针灸作为主要手段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描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了123项研究、136条处方,累计使用俞穴117个,总频次1411次;干预方法以电针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为邻近节段夹脊穴、邻近节段督脉穴位以及其他共15个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为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关联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足三里-外关-三阴交、曲池-合谷-阳陵泉、曲池-合谷-外关;有效的穴位组合为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溪-手三里和命门-大椎.结论:在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上,主要思路为"通督复阳、补益气血",通过近端的夹脊穴、督脉穴位与肢体远端的阳经穴位配合,达到治疗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依托大数据研究模式探析针灸推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取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近5年收录于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期刊数据库(VIP),有关针灸推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相关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12篇以针灸推拿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文献,涉及有效穴位63个,使用频次较多的穴位依次为天枢、上巨虚、中脘、大肠俞、足三里、腹结等,使用频次较多的经络依次为胃经、任脉、膀胱经、脾经等,以腹部和下肢部的穴位使用较为频繁.结论 针灸推拿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选穴具有规律性,便于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通元针法”改善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周期妊娠结局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通元针法”治疗枸橼酸氯米芬(CC)促排卵周期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回顾分析,36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CC组(16例)和通元针法联合CC组(20例),CC组在月经第5天服用CC 50 mg,连服5 d;通元针法联合CC组在服用CC的基础上加用“通元针法”,取穴分A组、B组,A组穴位以任脉及三阴经、六腑腹部募穴为主引气归元,B组穴位以督脉及五脏背俞穴为主通督调神,两组穴位交替针刺,配合开四关或五输穴,采用飞针针法进针,每次留针30 min,隔日1次,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妊娠则停止治疗.比较两组妊娠率、周期排卵率、卵泡最大直径、子宫内膜厚度及不良反应.结果:通元针法联合CC组妊娠率为75.0%(15/20),优于CC组的37.5%(6/16,P< 0.05),通元针法联合CC组和CC组周期排卵率均为70.4%(19/27);通元针法联合CC组卵泡最大直径、子宫内膜厚度均优于CC组(均P< 0.05);通元针法联合C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C组(0%(0/20) vs 18.8%(3/16),P< 0.05).结论:“通元针法”联合CC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有利于改善卵泡质量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提高妊娠率,可作为配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取穴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为临床选穴和合理组穴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使用频次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筛选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文献48篇,使用频次≥5次且排序前10位的穴位依次是阳陵泉、照海、丘墟、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悬钟、阴陵泉、申脉、太冲;各经脉使用腧穴个数排序前5位的经脉分别是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 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以局部取穴、足阴阳经取穴、跷脉取穴、经筋节点取穴等为主,针刺手法多样,并可结合运动、康复等手段,临床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段取穴法"配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三段取穴法"配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消化道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4例F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三段取穴法"为主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症状评分(NDSI)与FD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的NDS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降低,FDDQL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同一时间比较,观察组对NDSI评分及FDDQL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三段取穴法"配合莫沙必利治疗能有效改善FD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提高FD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且持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评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不同证素辨证下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选穴进行分析可知,痰、湿证素组合取穴关元、气海、子宫、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血瘀证素取穴气穴、中极、三阴交等穴位;肝郁、气滞证素组合取穴膻中、期门(双)、肝俞(双)等穴位.针灸治疗不同证素辨证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也存在证素辨证的统一问题.现阶段的证素辨证主要在于治疗者主观地去判断,只有极少数应用中医证素.在今后的针灸治疗中可以加入中医证素量表的使用,使证素判断统一化,做到证治合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对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取穴规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推拿治疗骨性膝关节炎(KOA)临床腧穴使用规律.方法 在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网(Ⅵ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推拿治疗KOA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段为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所采集的治疗方式、腧穴及其所属经脉特点进行分析,运用描述、关联和聚类分析等数据分析技术,分别研究其外在特征和内在联系.结果 共62篇中文文献纳入统计分析,其中,血海(74.19%)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下肢的腧穴使用频率最高(96.13%),这些腧穴主要分布在膝关节周围.通过关联性分析发现,梁丘、血海、内膝眼、阳陵泉相互间连接较强.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主穴有犊鼻、内膝眼、足三里、梁丘、阳陵泉、阴陵泉等.血海、梁丘和内膝眼、阳陵泉是最核心的两个穴位组,位于其上一层次的是阴陵泉和足三里,最外层是鹤顶.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出了临床治疗KOA的腧穴使用的内在规律,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局部取穴为主,更为重视病变部位筋骨气血的调节,这为临床推拿治疗KOA提供选穴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