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常小荣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特色探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常小荣教授认为"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理论,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总结常小荣教授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在临床诊治脾胃病过程中注重经脉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则以调畅中焦、调和五脏气机为要,辨证严谨,选穴精准,以四白、梁门、足三里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用穴,并注重灸法的运用.常小荣教授提倡学习经典与继承创新,坚持研究与临床相结合,为传承发展"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温针灸治疗失眠症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温针灸治疗失眠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有关温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文献,提取针灸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干预措施、艾灸壮数、总有效率、取穴相关信息等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体针及温针使用的高频腧穴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温针灸治疗失眠症文献67篇,干预措施以单用温针灸为主,其次为联用耳针;多使用长1~2 cm的艾条灸1壮;总有效率多在92%~94%之间。共得到处方85首,体针取穴涉及腧穴55个(频次569次),其中百会(55次)、神门(54次)、三阴交(45次)应用较多;选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背腰部,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手少阴心经;特定穴以交会穴为主,其次为背俞穴;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心俞-脾俞-肾俞-肝俞”等3个有效类群,关联性最强的穴位组合为百会与神门。温针灸取穴涉及腧穴44个(频次272次),三阴交(32次)、心俞(23次)、脾俞(23次)应用频次较高;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心俞-脾俞-肾俞-肝俞”等3个有效聚类群,关联性最强的穴位组合为脾俞与心俞。结论:温针灸治疗失眠症注重应用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配合头面部取穴,重视特定穴中交会穴的应用,且温针灸选穴以脏腑背俞穴为主,起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补虚安神以助眠的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现代化诠释和发展思路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诊断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该理论内容下,"司外揣内"反映脏腑病变可在体表出现特定症状或体征;而"辨经论治"则反映了经脉体表刺激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在当下的多学科交叉和大数据时代下,验证及科学诠释经络学说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从"经脉-脏腑相关"的角度,探讨应用大数据技术发现诊治疾病的规律,利用多学科前沿技术研究该学说的现代生物学机制,以梳理总结传统经络理论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及提升经络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解释了体表经脉穴位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双向联系,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穴位.当体表感受一定刺激时,经络可将信息传导于脏腑.该理论为针刺调理经络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提供了理论支持.IBS的基础病机为脾虚湿浊内蕴,大肠传导失司.针灸在缓解和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具有显著疗效,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原则,临床根据其不同分型选用合适腧穴.肝脾不调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止泻;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虚实夹杂治宜寒热平调,祛湿止泻;肺失宣降,大肠腑气不通之便秘型IBS(IBS-C),治宜宣发肺气,化浊通腑.针灸治疗时应调理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任脉,针刺其腧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足厥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之腧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温督调神针刺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理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7/6
颈源性失眠是指因颈部疾患造成的失眠.温督调神针刺法是温督之法与调神之法相结合,以温督脉、补阳气、调神志为治疗原则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法.温督之法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以毫火针点刺腧穴,以火热之气温通经脉;二是指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刺激督脉阳气隆盛的穴位,以温补阳气.两者共达温督升阳之效.调神之法指根据督脉循行,温通督脉调节脑神与心神,配合选取具有调神作用的腧穴,加强调神的效果,以达安神之功.颈源性失眠归属于中医"项痹""不寐"范畴,阳气不足是颈源性失眠之本,神失所养是颈源性失眠之根.该文从督脉与颈椎病的关系以及督脉相关脏腑与失眠的关系,探究温督调神针刺法在颈源性失眠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开拓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国针灸》"经脉-脏腑相关"专栏征稿通知
编辑人员丨2024/7/6
"经脉-脏腑相关"学说和内病外治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和针灸诊疗的基础.受古代社会科学发展程度的限制及中医经典散轶与失传的影响,该理论相关阐述不足,且曲解颇多;同时围绕"经脉-脏腑相关"学说展开的诊疗作用相关规律仍然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和现代生物学机制的支持,以上问题阻碍了经络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和针灸学科的快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针刺治疗抑郁症腧穴配伍规律及刺灸法应用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刺治疗抑郁症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刺灸法应用特点,为抑郁症针刺处方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2年9月21日针刺为主治疗抑郁症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针刺抗抑郁临床文献数据库,使用Excel2010对腧穴进行频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Gephi0.9.5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579篇,涉及腧穴172个,使用总频次为3 222.腧穴归经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为主;特定穴多选用原穴、输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合穴.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相关性最高的腧穴组合为"印堂-百会".通过复杂网络k-core层次分析和社团分析得到2个核心腧穴群.针刺角度、深度、方向以安全性和经脉循行方向为依据;补泻手法以辨证分型为依据;组方时遵循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结论 针刺治疗抑郁症以循经选穴和特定穴为主,核心腧穴以治神及调节脏腑经气和功能为主,临证注重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同时注重刺灸法效应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从"通畅元真"角度辨治老年糖尿病
编辑人员丨2024/2/3
"五脏元真通畅"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后世医家借鉴其机理阐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中医藏象学说指出脏腑相合,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五脏一体观.五脏元真通畅,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百病不侵.五脏元真失于通畅,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荣卫不行,百病由生.古人把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病",《内经》按照"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气之溢者,名曰脾瘅"分为"脾瘅"和"消瘅"两种.消渴的发病过程与五脏元真失于通畅密切相关,五脏元真失充、不畅时易发消渴病.老年患者老化、肾气虚弱的生理特点更加突出,肾精亏损,气化功能低下为核心,即"元真不畅".亦出现气血失和,络脉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即"元真不通".因此老年消渴病治疗以培补五脏为法,补肾为核心,还应调和气血,通畅三焦,"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借三焦、腠理之通路使五脏元真归于本位,各司其职,才能"人即安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针灸大成》浅析抑郁症针灸诊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索《针灸大成》抑郁症针灸诊治思路.方法:纳入《针灸大成》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条文,对相关腧穴从穴位使用、分布部位、穴位归经、穴位关联性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条文117条,涉及穴位117个,穴位频次共计253次.其中高频穴位为心俞、神门、百会、内关、后溪等,常涉及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督脉、手阳明大肠经等;穴位分布部位上肢部腧穴分布频次最多;通过关联性分析,发现两组相关性较高的穴位组合分别为"内关-通里-心俞"和"鱼际-神门".结论:书中以五脏为中心论治,重视从心论治,巧用俞募配穴等特定穴配伍,调畅脏腑气机;运用标本根结理论,重用心经"标本"(心俞、神门),安神定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