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AS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脊组51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干预;常规组51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检验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3个月疼痛VAS、巴氏 AS 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巴氏 AS 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指地距、墙枕距均显著减少(P<0.05),胸廓活动度与Schober试验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3个月,正脊组疼痛 VAS[(2.6±0.8)vs(3.8±1.0),P<0.001]、BASDAI 指数[(1.7±0.5)vs(2.8±0.6),P<0.001]、BASFI 评分[(14.8±5.5)vs(35.4±8.6),P<0.001]、指地距[(15.4±5.0)cm vs(19.3±6.2)cm,P<0.001]、墙枕距[(1.7±0.5)cm vs(2.5±0.6)cm,P<0.001]、胸廓活动度[(3.6±0.9)cm vs(2.9±0.7)cm,P<0.001]及 Schober 试验[(4.9±1.0)cm vs(3.4±0.8)cm,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检验方面,治疗后3个月,正脊组在ESR、CRP、IL-6、IL-17、IL-23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治疗后3个月,正脊组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AS安全有效,能明显缓解其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及检验和影像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变化.方法:将确诊患者73例随机分组,治疗组37例给予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单纯针灸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等症状变化进行量化评分,包括视觉疼痛量表(VAS)及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及CGRP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59%优于对照组77.78%(P<0.05);两组治疗后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JOA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及CG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两项指标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调节炎症介质IL-6及CGRP的表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腰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势动作捕捉技术及有限元分析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正脊手法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颈椎病病名目前虽有争议,但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症候群仍是行业共识.颈椎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8% ~17.6% [1].随着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的增多,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3].统计表明在30 ~50岁年龄段,其发病率高达76% [4],严重影响民众的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320排螺旋CT三维重建腰椎棘突顶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利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脊柱三维重建软件模拟新医正骨疗法的拇指触诊法,重建棘突顶线,验证冯天有提出的棘突顶线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因改装健康体检接受腰椎CT检查的军事人员18名,男性,年龄23-28岁,平均(24.94±1.08)岁.采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用容积漫游法高分辨率模式进行三维重建腰椎,显示受检者腰椎棘突顶部形态.结果 棘突顶部呈"山嵴"样骨性标志,呈一条直线,可显示棘突顶线.18名受检人员共90个棘突顶线,其中73个棘突顶线与脊柱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17个棘突顶线偏歪与脊柱中心轴线交角.下腰椎(L4、L5)椎体棘突顶线偏歪率较上腰椎(L1、L2、L3)显著增高(P<0.01);椎间盘发生明显退变(膨出或突出)节段较正常椎间盘所涉及的棘突顶线偏歪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①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成功的显示棘突顶线.CT三维重建棘突顶线为脊柱手法诊断、治疗、机理探讨、学术交流及方法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客观及标准化的影像手段.②棘突顶线偏歪与脊柱负荷增大、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冯天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学说和椎体位移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将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针灸、拔罐、推拿、牵引每周治疗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2 d,药物持续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观察2组治疗前后阳性症状及体征、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及收缩峰值流速(Vs)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结果 2组疗程结束时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疗程结束3个月时均明显高于治疗结束时(P均<0.05),治疗组各时间点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扭曲试验、颈肩部疼痛、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阳性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其中治疗组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Vs均未见明显改变(P均>0.05);2组疗程结束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及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可通过调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小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的内外力学平衡,缓解肌痉挛,减少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提高显效率,且远期效果更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斜扳正脊手法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率为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显效率为94.74%,对照组显效率为87.9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显著,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1例CSR患者行“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力学检测系统监测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变化.利用螺旋CT对患者颈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DICOM数据,依次运用Mimics软件、Geomagic Studio软件、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加载“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将各部分力学参数代入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三维平衡正脊”作用下患者的椎体、椎间盘的内部应力变化及位移变形情况.结果:建立的CSR患者C3-C7有限元模型包括5节椎体、4节椎间盘、3种韧带,涉及153 471个节点,64978个单元.手法完全加载后,C3-C7椎体应力部位主要在C5棘突前部及根部、椎弓及二者联合处,最大应力达到17.781 MPa;变形部位主要集中在C3椎体关节突、横突前部,以及C4椎体上关节突、横突,C5椎体关节突.C3-C7椎间盘应力主要分布于C3,4椎间盘前部及C4,5、C5,6髓核部;位移情况扩展到C3,4髓核中后部,C4,5 C5,6髓核周围及颈间盘前部.结论:C3-C7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较能真实地模拟颈椎几何形态及材料属性,亦较准确地反映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验证“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对CSR的内在作用机制,证明治疗的安全性及成效性,指导更规范的手法操作,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R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例.由于治疗过程中三组均有病例脱落,最终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参与疗效评价者分别为28例、29例、28例.三组患者均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刺治疗,针刺穴位选取颈夹脊、天柱、后溪、申脉、悬钟、手三里、少海;对照1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配合针刺治疗,针刺选穴与操作手法同观察组;对照2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针刺选穴与操作手法同以上两组.三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三组患者颈肩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NDI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颈肩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后的颈肩部VAS评分低于对照1组(P<0.001)和对照2组(P=0.042).三组患者治疗后的N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后的NDI评分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36,P<0.001);对照1组治疗后的NDI评分低于对照2组(P=0.010).三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观察组治疗后的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47,P<0.001).观察组痊愈率、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刺治疗CSR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NDI,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及单纯针刺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AIS的效果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AIS青少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牵引的传统疗法,治疗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疗程结束3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Cobb角,并于脊柱侧凸SRS-22量表调查后进行疗效分析与评价.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Cobb角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有所反弹,但治疗组的Cobb角维持得较稳定(P<0.01);疗程结束3个月后的SRS-22问卷调查结果中,治疗组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在改善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的Cobb角度、脊柱功能活动及患者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且疗效持久,优于传统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