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学习辅助的通过三维面相判别骨性畸形分类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尝试通过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对三维面相进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判别,对比其准确性并筛选面部软组织判别指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292例正畸治疗前拍摄三维面相和头颅侧位X线片的成年患者。应用三维可变模型对三维面相数据进行面部软组织特征点标定并获得坐标,将特征点的常见几何特征和人口学特征作为待选特征,采用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算法、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对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进行判别,并以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正畸医师使用头影测量软件获得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准确性比较,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和计算曲线下面积对各模型进行评价。计算各特征的基尼重要性,筛选出最有意义的面部软组织特征。结果:对于矢状向骨型分类,多层人工神经网络的曲线下面积最大(骨性Ⅱ类0.92,骨性Ⅲ类0.97);对于垂直向骨型分类,随机森林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低角0.84,高角0.88)。三种算法对矢状向骨性畸形的判别精度(骨性Ⅱ类:随机森林90.0%,自适应提升算法85.7%,多层人工神经网络95.0%;骨性Ⅲ类:随机森林84.6%,自适应提升算法92.3%,多层人工神经网络93.3%)均优于对垂直向骨性畸形的判别精度(低角:随机森林68.2%,自适应提升算法72.0%,多层人工神经网络76.9%;高角:随机森林76.2%,自适应提升算法77.8%,多层人工神经网络69.6%)。特征筛选结果发现"眉间点-颏前点-鼻中隔下点的角度"、"双侧太阳穴点连线中点-双侧口角点连线中点-颏前点的角度"对骨性Ⅱ类及高角的判别而言较有意义。结论: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三维面相进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的判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拔牙正畸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三维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三维面部扫描比较正畸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差异.方法 将就诊患者正畸治疗方案分为拔牙与不拔牙两组,拔牙组12例,不拔牙组10例.矫治前后采用结构光三维照相机获取患者三维面相.采用Rapidform2006软件重叠矫治前后面相,将面部按解剖结构特点分为九个区,利用距离图示法分析面部各区的三维变化,同时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变化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矫治中BMI指数未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根据面部变化分析:不拔牙患者具有面部增大、不变,和颊肌区、咬肌区、颏肌下区这三个变小区域,而拔牙组面部轮廓均表现为缩小或不变,不含增大区域.结论 成人正畸治疗后面部软组织三维变化,无论拔牙与否,咬肌区和颊肌区均表现为缩小,眶下区和颧肌区均无明显改变,而两组在上下唇红区、口轮匝肌区、颏唇沟区的变化方向相反并有显著性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面部三维摄影与传统照相技术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研究3dMD 面部摄影测量系统在正畸临床应用的前景.方法: 选择成年骨性I 类患者60 名(男性女性各30 名,18 ~ 35 岁) ,分别进行面部三维摄影和常规照相,记录所用时间;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侧貌软组织测量分析对比.应用 SPSS 16. 0 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dMD 面部摄影测量系统拍摄每名患者面相所用时间(14. 99 ± 1. 34) s 明显少于传统照相组(45. 33 ± 7. 75) s;侧貌软组织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三维测量组和三维截图组均与传统照相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使用3dMD 面部摄影测量系统拍摄患者面相效率较高,侧貌软组织分析结果与传统照相技术并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畸图像管理软件辅助设计正颌手术精确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介绍正畸图像管理软件模拟正颌外科的流程并证明其临床使用精确性,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提供精准且简便的数字化解决方法.方法 选择正颌手术患者12例,术前采集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扫描牙列数据、三维面相,使用Dolphin软件设计正畸-正颌手术方案.通过构建三维模型、三维建系、定义截骨线、定义标志点、三维分析和设计、3D打印等环节,制作手术(牙合)板,将3D打印(牙合)板应用于正颌手术中.术后1周再次拍摄CBCT,选取颅底作为基准,将术前CBCT和术后CBCT三维重叠,计算主要标志点的术前术后的实际移动量,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验证主要标志点术前模拟值和术后实际移动量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正畸图像管理软件可以三维辅助设计正颌外科(牙合)板,3D打印(牙合)板加工精度高,术中戴用稳定性良好,对颌骨和咬合关系的定位准确;CBCT三维重叠后各个标志点(ANS、A、U1、PNS、L1、B、Pog、Me)的术前模拟移动量和术后实际移动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72),标志点(ANS、A、U1、PNS、L1、B)术前模拟移动量和术后实际移动量差值在0.57~1.53 mm之间.结论 正畸图像管理软件可以整合软组织、颌骨、牙齿的三维数据,生成的正颌手术(牙合)板加工精度高,对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定位准确,Dolphin软件是一套简便、精准的数字化正颌手术虚拟辅助设计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OS成像系统的介绍及其评估下肢力线临床价值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介绍EOS成像系统的原理和技术背景,结合该技术的宣传说明和现有的文献报道,了解到低剂量EOS技术可以将检查过程中的辐射剂量降低5~10倍,而微剂量EOS甚至可以将辐射剂量降低至45倍;在成像质量方面相较于CR的图像质量只高不低;系统自带有EOS 2D和3D工作站,2D工作站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轻松实现对下肢冠状位和矢状位力线的测量和评估,在3D工作站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后可以三维测量肢体的倾斜和扭转,利用这些测量结果,在进行术前评估、完善术前规划以及术后测量评估手术效果等方面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测量的准确性方面,大量的文献报道认为EOS 2D测量和普通放射学测量精确度相当,而EOS3D重建测量的精确度可媲美CT以及MRI.基于EOS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对其在评估下肢力线准确性方面的文献报道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正颌手术患者上颌及颏部理想矢状向位置的可行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于使用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辅助、并采用手术优先方式治疗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本研究使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颌骨矢状向位置变化,评估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上颌骨及颏部矢状向理想位置的可行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共35例,收集治疗前(T0),治疗结束后(T1)的定位头颅侧位片、侧位面相和三维面部照片资料;使用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分析上颌鼻腭点(NP)、颏部颏下点(Me)矢状向位置参考线L1、L2与颅底前线(C1)的夹角∠C1-L1、∠C1-L2等头影测量数据;由正颌、正畸专业医生各4名,以及4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患者侧貌美学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方式进行评分,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0期男性:∠C1-L1 =80.85°±3.81°,∠C1-L2=89.37°±4.10°;女性:∠ C1-L1=82.87°±4.25°,∠C1-L2=89.69° ±4.95°;T1期男性:∠C1-L1=83.93°±2.99°,∠C1-L2=89.08°±2.48°,女性:∠C1-L1 =85.67°±3.60°,∠C1-L2=88.30°±4.20°.男女患者T0期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上颌NP点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颏部Me点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相对靠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侧貌美学评分结果,男性、女性T1期上颌、颏部和整体的评分均较T0期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eliare头影测量分析法有助于更准确分析患者颌骨畸形状态,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治疗后上颌骨和颏部矢状向位置,可以帮助预测颌骨理想的矢状向位置,有望成为制定手术优先正颌手术方案的重要预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图像融合技术评价上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前后的鼻唇软组织形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利用面部与义齿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图像融合方法评估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前后鼻唇区软组织形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无牙颌患者共12例(女性4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54.82-±5.50)岁(45~62岁).于上颌植入4~6枚种植体,6个月后为患者佩戴全牙列固定义齿,捕捉患者佩戴义齿前后的3D面相及义齿形态数据.将三维数据置于同一坐标系中,对义齿和软组织标志点进行测量,分别比较各标志点[左口角点(cheilion left,CHL)、右口角点(cheilion right,CHR)、左唇峰点(crista philtri left,CPHL)、右唇峰点(crista phihri right,CPHR)、上唇缘点(labrale superius,LS)、鼻下点(subnasale,SN)、口裂正中点(stomion,STO)、上中切牙点(upper incisor,UI)、义齿上边缘顶点(F-point,F)]的位移量及标志点间线距[人中长度(SN-LS)、双唇峰间距(CPHR-CPHL)、口裂宽(CHR-CHL)、上唇红高度(LS-STO)]变化.结果:义齿与软组织拟合后,义齿上边缘顶点与鼻下点直线距离(F-SN)三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检验显示该方法可重复性好,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983(95% CI:0.957 ~0.995).佩戴义齿后,软组织各标志点均发生前徙变化,鼻底区域变化最小,SN前后方向上的位移为(0.61 ±0.44) mm,LS前后向位移为(3.12±1.38) mm.在垂直方向上,SN、LS、CPHL、CPHR均向上移动,STO、CHL、CHR向下方少量移动.除SN-LS略微减小外,CHR-CHL、CPHR-CPHL、LS-STO均增大(P<0.01).SN与F、LS与UI的Z轴坐标值均呈现高度相关(r=0.904 3、r=0.958 4).结论:三维面像与义齿图像融合方法可重复性好,经该方法检测,义齿与软组织标志点的前后向位移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矢状面失衡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例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男3例,女14例;年龄55~81岁(67.8±6.3岁);随访时间13~39个月(25.9±7.6个月).在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X线片测量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骶骨中垂线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GAP评分(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score)、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记录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480min(327.4±.85.4min),出血量50~1100ml (504.7±275.1 ml),融合节段3~8个(3.8±1.2个).1例患者术后左侧大腿外侧腹股沟区感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后20d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中发生椎体终板骨折,调整融合器置入路径避开骨折部位,同时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未发现融合器进一步沉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TK、TLK、LL、LDI、GT、GAP评分、PT、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均获得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VAS和下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症状,同时矫正脊柱三维畸形、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维超声与MRI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三维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89例有剖宫产术史妊娠妇女临床诊治资料和影像学资料,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超声组(n=45,采用三维超声检查)和MRI组(n=44,采用MRI扫描检查).比较两组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及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对比两组影像学征象检出率.结果 超声组和MRI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3.75%、84.62%、91.11%;MRI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6.55%、86.67%、93.33%,两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诊断出结果时间明显短于MRI组(P<0.05).MRI组孕囊内出血、宫腔积血、局部瘢痕浸润检出率较超声组明显高,而卵黄囊、胚芽、原始心管搏动检出率则明显低于超声组(P<0.05).结论 三维超声与MRI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早期诊断中均有较高价值,三维超声检测方便快速,但MRI在显示妊娠囊内出血、宫腔积血、局部瘢痕浸润等方面相较三维超声更占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CAD/CAM应用于健侧下颌角截骨及预成型钛网联合移植整复半侧颜面短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作(CAD/CAM)技术应用于预成型钛网及健侧下颌角移植整复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3—2021年成人轻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11例,术中切取对侧肥大下颌角联合预制个性化钛网植入患侧下颌骨.测量比较患者术前后患侧与健侧下颌体及下颌支的长度及三维角度、不对称指数,并结合面相照、术后并发症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面型明显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并发症.术后三维测量结果显示:除双侧下颌升支高度存在轻微不对称,术后患者下颌骨对称性良好(P>0.05);不对称指数由术前(17.11±4.56)%改善至术后(4.81±1.73)%(P=0.002).结论 该技术适用于健侧下颌角肥大的轻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可获得较满意的美学及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