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期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合并远端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同期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ICA)起始段中重度狭窄合并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同期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8例ICA起始段中、重度狭窄(19处狭窄)合并远端动脉瘤(21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治疗ICA狭窄,术中造影评估后同期治疗合并的远端动脉瘤。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的19处ICA起始段狭窄和21个动脉瘤均成功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9处ICA狭窄的残余狭窄率均<40%;21个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2个、Ⅱ级栓塞7个、Ⅲ级栓塞2个。除1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一过性右上肢肌力减退(Ⅲ级),并于第3天恢复正常外,其余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术后随访4~36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0例、1分6例、2分1例、3分1例。1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显示13处ICA起始段的残余狭窄率均<40%,未见支架内狭窄发生;14个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3个,Ⅱ级栓塞1个。结论:同期血管内治疗ICA起始段中、重度狭窄合并远端动脉瘤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临床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上肢抬举作业人员的穿戴式辅助装置设计及人机工程仿真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上肢抬举作业人群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高发的问题,设计一种穿戴式辅助装置。该辅助器具通过扭转弹簧机构,对作业人员上肢进行托举,降低手臂肌肉的紧张程度,通过可调节高度的背部支架,适应不同身高的穿戴者。应用SoildWorks软件构建辅助装置3D模型,以Jack为主要仿真工具,调整辅助装置与数字模拟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及约束,对上肢抬举作业虚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穿戴辅助装置前后数字模拟人的《快速上肢评估量表》(RULA)评分、Krist舒适度评分、双手可达域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穿戴式辅助装置对于降低上肢抬举作业人群WMSDs风险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 甲瓣供区创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SCIAPF)修复 甲瓣供区创面的疗效。 方法:从2015年12月至2022年12月,杭州整形医院手外三科对12例拇指外伤性缺损的患者行游离 甲瓣再造拇指,其中6例为拇指皮肤套状撕脱伤,骨支架和伸、屈肌腱完整;其余6例拇指缺损患者根据顾玉东分型法有3例为Ⅰ度缺损,2例为Ⅱ度缺损,1例为Ⅲ度缺损。均应用游离SCIAPF修复 甲瓣供区创面,切取皮瓣的大小为3.0 cm×6.5 cm~9.0 cm×7.0 cm。腹部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和(或)微信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再造拇指进行功能评定,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定标准对供足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再造拇指全部成活。 甲瓣供区创面9例SCIAPFs顺利成活;本组有1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予及时手术探查后成活;1例皮瓣尖端部分坏死,应用局部转移皮瓣消灭创面;1例皮瓣皮肤大部分坏死,基底成活,二期植皮修复创面。腹股沟供区11例一期愈合,遗留1条线状瘢痕;1例供区伤口内血肿,清除血肿后再次缝合而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再造拇指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0例,良2例; 趾保留原有长度,恢复正常的屈、伸功能。供足行走、跑步无疼痛。供足功能按Maryland足功能评定标准,优10例,良2例。SCIAPFs色泽、质地满意,其中5例偏臃肿,二期行皮瓣修整术。 结论:应用游离SCIAPF修复 甲瓣供区创面,能有效地保留供足的外观和功能,同时腹股沟供区瘢痕隐蔽,损伤小,符合皮瓣供区的选择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联合多种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并发颈内静脉/颅内静脉窦反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8岁,因"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5年,左上肢肿胀伴透析时心悸、恶心、呕吐不适1周"就诊,为进一步诊治于2022年3月4日以"慢性肾衰竭维持透析,左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并发肿胀手综合征"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肾内科。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2年,规律服用降压药,平时血压维持在140~150/80~90 mmHg(1 mmHg=0.133 kPa),近期血压波动,间断高达170~180/100 mmHg。3年前曾患"脑出血",遗留右上肢肌力减弱后遗症,偶有癫痫发作。体格检查:意识清,精神可,言语迟钝,反应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左上肢及颜面部肿胀发紫,左侧颈静脉怒张,左前胸壁静脉曲张;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处可触及震颤,可闻及血管杂音;右侧肢体肌力Ⅳ级,余肢体肌力Ⅴ级。行影像学检查。①颈静脉及上肢血管超声检查:左侧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扩张,IJV血流持续反向,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SCV)血流部分汇入头臂静脉,部分经IJV瓣膜口逆流达IJV远心段,SCV及IJV均呈动脉化血流频谱,IJV瓣口处峰流速120 cm/s;左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吻合口宽5.1 mm,肱动脉流量约3 500 ml/min,桡动脉远心端血流逆向汇入内瘘(图1);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升主动脉增宽,左、右心房增大;③中心静脉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左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狭窄(图2);④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左侧外囊软化灶伴含铁血黄素沉积,左侧大脑脚华勒变性;时间飞跃法MRA(time of flight MRA,TOF-MRA)示左侧海绵窦、岩下窦、横窦、乙状窦显影,呈动静脉瘘样血流(图3)。诊断明确后分别予以左头臂静脉裸支架植入术及左SCV覆膜支架植入术,左前臂人造血管桡动脉-头静脉内瘘重建术(图4)。术后1周内患者上肢肿胀逐渐恢复正常,透析时头痛等不适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显示内瘘流量下降至1 500 ml/min左右,IJV反流停止,血流呈淤滞状态。术后半年超声复查,IJV反流又复发同术前,不伴明显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脆弱心脑功能的高龄患者动脉探查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74岁。因"左腋-右腋动脉搭桥术后10年,伤口感染5 d"入院。患者10年前因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左椎动脉狭窄在本院行左腋-右腋动脉搭桥术,左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症状明显缓解;5年前双上肢无力再次加重,超声提示:左腋-右腋动脉桥血管闭塞,双锁骨下动脉狭窄(右侧近端重度,左侧远端重度),右锁骨下动脉盗血(部分型),双侧颈动脉球部狭窄(右侧重度,左侧轻度),再次于本院行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双侧+右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恢复良好。现以人工血管可疑感染,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边外固定支架桡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桡侧纵列发育不全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6岁,因发现先天性右上肢畸形6年余入院。临床检查:右上肢短缩屈曲畸形,前臂肥大,手掌及手指瘦小,肘关节活动度30°~90°,腕关节桡偏110°,掌屈15°,背伸10°,拇指不能控制活动,右上肢近端肌力M 5,远端肌力M 4+。肘或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示:右侧尺桡骨、拇指掌骨缺如及肘、腕关节半脱位,考虑上肢发育不全;测量桡骨长45.41 mm(图1)。诊断为先天性桡侧纵列发育不全(BayneⅡ型)。全身麻醉下行桡骨延长术:以外固定架(单边式多功能外固定支架Ⅲ型)放置桡骨段,C臂机透视见位置满意后,以4枚骨牵引针(镰刃型D型尾2.0 mm×9.0 mm)沿外固定支架固定夹块的侧孔,临时定位于桡骨,沿克氏针方向分别置入金属骨针,并以固定夹块锁紧骨针。沿桡骨中段做一长约1.0 cm纵行切口,钝性分离软组织,直达骨膜。放置截骨器,并以克氏针沿不同方向钻透骨皮质,薄骨凿横行截断桡骨,以生理盐水冲洗并全层缝合伤口。术后第7天开始延长,速率为1 mm/d,0.25 mm/次,每日分4次完成。术后第42天患者家属诉拧不动钉子遂停止延长。术后2个月外固定骨针松动固定失效予拆除,发现延长的桡骨向掌侧成角,遂手法复位后改用石膏屈肘90°、前臂旋后位固定2个月,拆除石膏并指导患者行主动功能锻炼,包括游泳、拍球、写字、提重物等。术后2.5年末次随访摄前臂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临床愈合,肱桡近侧关节自动复位,测量得桡骨长66.55 mm,肘关节活动度15°~130°,腕关节桡偏10°(图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11例患者资料,均接受腔内治疗。总结其症状、手术方式、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并分析患侧上肢收缩压及血液峰值血流速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手术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9(30.1±23.4)个月;2例术中使用脑保护伞,其中1例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因对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植入术;1例术中发现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度狭窄,一期行无名动脉支架植入术,半年后行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6例为股动脉入路,2例为肱动脉入路,1例经腋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入路,2例为右颈部切开逆穿颈总动脉与股动脉联合入路。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6、7、12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患者行无名动脉支架内球囊扩张术,2例患者行再次支架植入术,术后支架内血流均恢复通畅;1例术后14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因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未干预,本组病例临床再干预率为3/11,一期通畅率为7/11,二期通畅率为10/11。10例患者术后症状较前缓解,1例患者右上肢无力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前、术后右上肢收缩压、脉压差、无名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确切,应根据病变情况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创伤性主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创伤所致主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治疗的34例创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交通肇事伤31例、坠落伤2例、物体砸伤1例)。男23例,女11例。患有高血压病10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胸主动脉离断6例,主动脉夹层共19例。开放手术5例,年龄(44.80±20.57)岁;2例A型主动脉夹层行Bentall+孙氏手术,1例B型夹层及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9例,年龄(45.93±11.01)岁。结果:开放手术时间(403.20±30.30)min,患者住院(19.00±6.04)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105.72±27.76)min,患者住院(5.76±3.08)天。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5.09±23.10)个月,两组均无死亡,2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因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未开通而出现左上肢乏力麻木。结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损伤等级、损伤累及部位及解剖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但远期预后仍有待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辅助下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桡骨远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0例难复性桡骨远端骨折患儿,其中3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30例采用X线引导下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术后第2天起主被动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骨折愈合时间、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所有患儿均闭合撬拨复位成功,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无针道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3个月。两组患儿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分及FLACC疼痛评分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术中透视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辅助下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微创、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减少放射性损害等优点,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体外开窗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体外开窗技术在TEVAR中重建LSA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16例,年龄41~76(63±5)岁。67例中,B型主动脉夹层50例、胸主动脉瘤11例、壁间血肿4例、主动脉溃疡2例。观察患者TEVAR后的内漏发生率,主体和分支支架的位置、完整性和通畅性,以及患者手术相关死亡率。结果:67例患者中,有66例成功采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LSA,技术成功率达98.5%;另1例因术中对位不准确转为烟囱技术重建LSA,术后均获随访(3~48个月)。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存在少量Ⅰ型内漏3例,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内漏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上肢乏力,其中1例伴头晕,均在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无肢体缺血坏死。随访中所有患者分支支架及主体支架均通畅并保持着良好的完整性,无主动脉覆膜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患者。结论:体外开窗技术为TEVAR中重建LSA提供了技术支持,方法简单有效,短、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