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航天医学之医工结合新进展——2021年航空航天人体与环境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1年航空航天人体与环境工程学术交流会于2021年9月11—12日在北京举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人机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航空航天人机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和科技前沿等内容进行了报告交流。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交流论文41篇,其中与航空航天医学密切相关的论文16篇(含英文摘要2篇)。笔者对航空航天医学领域的论文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低压性缺氧的应对措施、温湿度的影响及热应激评价、人机工效与人工智能、座舱环境的影响、航空医学训练以及航天医学等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上肢抬举作业人员的穿戴式辅助装置设计及人机工程仿真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针对上肢抬举作业人群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高发的问题,设计一种穿戴式辅助装置。该辅助器具通过扭转弹簧机构,对作业人员上肢进行托举,降低手臂肌肉的紧张程度,通过可调节高度的背部支架,适应不同身高的穿戴者。应用SoildWorks软件构建辅助装置3D模型,以Jack为主要仿真工具,调整辅助装置与数字模拟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及约束,对上肢抬举作业虚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穿戴辅助装置前后数字模拟人的《快速上肢评估量表》(RULA)评分、Krist舒适度评分、双手可达域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穿戴式辅助装置对于降低上肢抬举作业人群WMSDs风险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物联网辅助评估管理肺结节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制定再版物联网辅助评估和管理肺结节中国专家共识,目的为在原基础上通过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数字化、数字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体系化"的策略,将肺结节诊治中国共识和亚太指南融入"AI肺结节管理程序"(PNapp 5A)和初评与研判二流程体系,将手工业作坊式诊疗模式提升为达到国家和国际标准的物联网流水作业工程。(1)初评流程,由初诊医师和初评专家执行PNapp 5A的1A~3A程序。1A(Ask,询问):录入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职业粉尘接触史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等;2A(Assessment,评估):应用影像学评估肺结节外观、内涵的良恶性特点和随访变化;3A(Advice,建议):完成鉴别诊断所需肿瘤标志物、真菌和结核等常规检查。其后PNapp 5A自动反馈智能评估的肺结节恶性风险级别(低、中、高),然后由初诊医师管理低级风险患者;对中、高度风险患者则建议AI和循环异常细胞等个体化检查,供初评和研判专家会诊参考;高度风险患者则需进入下述程序。(2)研判流程,由研判专家执行PNapp 5A的4A和5A程序。4A(Arrangement,安排):有活检适应证者,首先顺序选择支气管镜引导(包括支气管内超声或磁导航支气管镜等)的非手术活检;不合适支气管镜检查或者有转移可能者,可考虑经胸壁针吸活检术。不能除外感染者,可考虑经验性抗生素治疗1~2周后复查;肺结节<10 mm者,可根据共识、指南安排随访。肺结节>10 mm难以确诊者应考虑为难定性肺结节,建议邀请更有经验的研判专家与AI系统交流互动(人机多学科会诊)会诊提供诊疗意见。5A(Assistance,辅助):根据组织病理、分子病理和分期、实施术后常规管理,也可参考AI、循环异常细胞和表观遗传等个体化信息,制定个体化防治复发和转移方案,最终实现"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愿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典好书推荐:美国《航空航天医学基础》(第1—5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985年,美国Roy L.DeHart医学博士主编的《航空航天医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Aerospace Medicine)第1版在美国出版 [ 1] 。同年12月在北京,主要来自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和原空军总医院的20位老中青航空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者,开始了对该书的集体研读,本文的通信作者也有幸参与其中。可以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读后心得:该书全面反映了美国航空航天医学将近10年的新进展,内容丰富,几乎涉及该学科的所有方面,包括高空生理学、生物动力学、人机工程、航空救生、陆海空三军航空医学、民航医学、临床航空医学、航天医学等。各章均由专家撰写,附有大量精选插图和注录规范的参考文献。这些早期的读者认为,该书对中国的航空医学工作者和航空航天工程人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之后,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为该书阐述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的实践方法在中国航空航天医学界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人机工程设计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针对操控台显示界面通用标准的一般性特点及航空航天特定领域标准与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使用情境的差异,有必要结合国外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的功效学研究进展,开展我国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人机工程设计的标准制定。在此基础上,立足增强人机配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出了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人机工程设计标准的主要内容、关键技术及研制方法,对构建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人机工程的工效学设计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癌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我国居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我国肺癌5年生存率为19.7%,肺癌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7%~92%,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组织专家于2015年制定了《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对该共识进行了更新,形成了《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并在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推广,提出“智能救治百万早期肺癌工程”,规范和提高了我国肺结节暨早期肺癌诊治水平。在此背景下,根据近年来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的推广经验,更新现有的文献证据,对该共识进行第三次修订和更新,形成了《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本次共识更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我国国情界定我国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年龄;(2)提出难定性肺结节定义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3)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评估肺结节以科学评价,并提出人机MDT以避免AI的局限性;(4)将肺结节评估分为常规和个体化评估,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于不同类型和大小肺结节管理细则给予了推荐。本共识共形成18条推荐意见指导肺结节暨肺癌早期诊治临床实践,以规范和提高我国肺结节暨早期肺癌的诊治水平,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的研发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并验证其可行性,为区域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内容。方法:研究于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在杭州进行,参与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急救中心,组建医工信多学科团队,充分讨论应用的场景和功能需求。然后组成工程技术团队,进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通过迅蚁云-无人机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模拟测试,选取浙大二院滨江院区与9个亚运会相关场地之间模拟9架/次飞行,并与救护车模拟(百度地图)行驶的距离及时间比较。最后选择上述地点之一和医院间进行多趟实际飞行测试,记录相应参数及安全性情况。结果: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由无人机、车顶机巢、云端控制平台、5G救护车四部分组成,能够承担救护车和医院之间急救物资和血液样本快速运送等任务。在软件模拟飞行测试中,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和时间分别为(9.24±5.99)km和(10.27±6.64)min,均小于救护车的行驶距离和时间(13.5±8.89)km( P<0.05)和(31±16.44)min( P<0.05)。在实际飞行测试中,无人机飞行距离和时间分别为(4.54±0.19)km和(5.04±0.21)min,均小于救护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5.70±0.17)km( P<0.05)和(18.64±0.67)min( P<0.05),未发生不良事件。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的性能和安全性较好,在快速转送标本和急救物资上较道路交通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光遗传学技术的脑机接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脑机接口作为一种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在增强脑功能、人机交互和神经康复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光遗传学技术的脑机接口,弥补了电极刺激在生物兼容性、刺激精度与细胞类型特异性上的缺陷,成为神经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光遗传学脑机接口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以及在闭环调控脑区活动、反馈虚拟感觉和脑-脑交互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集成化和微型化新型光遗传学接口的研究前沿;总结了光遗传学脑机接口面临的挑战,以及探讨在多模态脑活动监测和脑-机智能等方向的发展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智能康复工程中的生物力学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4/5/18
本文深入探讨了智能康复工程中常见的生物力学问题,包括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分析、损伤生物力学评估和人机界面的生物力学问题等.通过探索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总结了智能康复工程中生物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术,包括高级仿真建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等.通过对康复工程中生物力学问题的研究,可为康复工程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钱学森系统工程体系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模式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传承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缺乏医道层次的研究和方法研究落地不足等问题.本文引入了钱学森系统工程方法学体系,从复杂系统思维认识名老中医诊疗过程,应用"从定性到定量""循环迭代"的综合集成法,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首先集成专家意见形成假设,进而构建多参数、多算法的综合模型,并且进行模型验证与迭代,最后,将人的"心智"与计算机的"智能"相结合,构建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传承方式.应用此方法学体系将更为全面、客观、可靠、高效地将名老中医"经验"转化为"知识",让名老中医经验可复制、可传播、可积累、可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