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支持固定修复前后唇部美学区软组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治疗前后鼻唇部软组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3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行上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50例.收集患者修复前后的病史、CBCT和三维面部扫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患者戴牙前后软组织的改变,将各变化量与患者基本信息、种植方案和剩余骨相关参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使用赤池信息准则选择各软组织指标变化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种植固定修复后,上唇长(sn-sto)、上唇红长(ls-sto)、上唇红面积(UVA)显著增加(P<0.01),上唇凸点到E线的距离(ls-E)显著减少(P<0.01),鼻唇角(∠cm-sn-ls)显著减小(P<0.01),人中长(sn-ls)无显著改变(P>0.05).除sn-sto和sn-ls外,其余软组织改变量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P<0.01),其余骨组织参数、种植方案、性别与各软组织改变量无显著相关性.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各软组织变化量与年龄和术前软组织情况广泛相关,个别与骨形态相关.结论: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后鼻唇部软组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唇红部扩大和突出.面部软组织变化主要与患者年龄及原有软组织条件广泛相关;患者年龄越大、原有软组织形态越凹陷萎缩,丰满度改善越明显,唇部凸度改变量与剩余骨形状也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皮疹分布的临床意义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SWS)患者面部鲜红斑痣分布特征及颅脑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确诊的22例儿童SWS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探讨SWS患儿鲜红斑痣沿面部三叉神经分布特征及颅脑影像学特点。结果:22例患儿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0.08 ~ 9.92岁,中位年龄1.67岁。SWSⅠ型13例,Ⅱ型9例。鲜红斑痣分型:粉红型4例,年龄0.50 ~ 2.17岁;紫红型14例,年龄0.08 ~ 8.83岁;增厚型4例,年龄4.92 ~ 9.92岁;按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三叉神经眼支(V1)区22例,上颌支(V2)区20例,下颌支(V3)区8例。眼部异常患儿17例,年龄0.08 ~ 9.92岁,其中青光眼11例,眼压增高5例,视力受损2例。青光眼患儿中,7例于2岁内发病,8例为单侧发病,3例为双侧发病,且与鲜红斑痣同侧。12例患儿颅脑影像学表现异常,主要为大脑皮层血管畸形,累及额叶、顶叶、颞叶及枕叶;其他表现为脑萎缩、点状出血、钙化灶、脑沟增宽、中线结构偏移、脑室脉络丛血管增多。11例患儿有癫痫症状,其他神经系统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肢体活动障碍等。结论:颜面部三叉神经V1及V2区分布的鲜红斑痣可能提示更高的SWS发病风险,应行眼科及颅脑影像学筛查及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眼睑贴骨性瘢痕所致的凹陷及萎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行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将获取的脂肪进一步机械细化处理获得乳糜脂肪。根据需要在眼眶区域行序列化乳糜脂肪注射,每次注射间隔时间约3个月。脂肪移植后3个月左右,对于伴发上睑下垂或眦点异位行必要的对症处理,对于下睑则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治疗修复眼睑畸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发症出现情况。治疗结束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OSAS)评估瘢痕,同时使用医患综合评分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共入选6例眼睑区域贴骨瘢痕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4~53岁,平均37岁。缺损原因:外伤4例,上颌骨骨髓炎治疗后2例。病程时间:1.5~50.0年,平均14.2年。瘢痕位置:上睑4例,下睑2例;凹陷区域面积:0.5 cm×2.0 cm ~1.5 cm×3.0 cm。上睑乳糜脂肪注射3~4次,平均3.25次;下睑平均2次,单次注射量0.6~1.3 ml,注射总量1.4~2.7 ml。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有患者外观显著改善,眼睑软组织容量明显增加,瘢痕区域组织活动度良好、弹性改善,无并发症出现。患者自评量表(PSAS)和观察者评分量表(OSAS)分数分别为(7.0±1.0)分和(6.7±1.1)分,医患综合评分为4~5分,平均4.5分。结论:对于上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乳糜脂肪能够有效增加组织容量,治疗效果良好;对于下睑,则需要在乳糜脂肪移植的基础上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进一步增加支持结构,方可获得较好的重建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翼突种植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翼突种植是将长种植体自上颌后牙区牙槽嵴向上后方倾斜植入到骨密度更高的蝶骨翼突和腭骨锥突,可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无需上颌窦底提升或植骨,缩短治疗时间,避免上颌后牙区形成悬臂梁结构,适用于上颌后牙(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至第三磨牙)缺失或上颌无牙颌,且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翼突种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采用计算机辅助种植技术,尤其是动态导航技术,可以准确地将翼突种植体植入理想的位置,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倾斜种植在上颌后牙区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上颌后牙区缺牙患者通常由于牙槽骨病理性吸收萎缩、增龄性骨丧失、上颌窦气化等原因导致牙槽骨高度降低,在对这类患者进行种植修复时,因骨量的不足,导致种植修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难度增大.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有学者提出倾斜种植的治疗方案来满足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需求.文章从应用类型、优势、生物力学等方面出发,对倾斜种植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上颌窦内提升术最佳二期修复时间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牙缺失区由于缺乏功能性加载产生的力学刺激,导致牙槽骨萎缩、骨质丢失,致使牙种植体不能有效埋入.因此种植修复时就需要植入骨粉,弥补牙槽骨高度不足对种植体稳定度的影响.目的:借助有限元分析法从生物力学角度得出种植体二期修复的最佳时间点,为临床缩短种植疗程选择正确二期修复时间点提供了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采集1名女性健康志愿者颅面骨拍摄的锥形束CT,建立正常上颌骨模型、16缺失采用常规种植术(模型B)和16缺失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模型A)后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A在黏膜与上颌窦底之间以羟基磷灰石骨粉填充,模型B和正常上颌骨模型无需植骨.设置植骨愈合时间为术后的3-9个月,于术后3-5个月施加200 N的力在邻牙上,6-9个月直接施加在种植体上,模拟二期修复对种植体施加载荷.借助种植体及周围的软硬组织对3种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种植体直接加载时,模型A上的应力在103 MPa左右、模型B上的应力在95 MPa左右.植骨后会增加种植体的应力值,而不做植骨则能降低种植体和整个系统的应力.随着骨粉强度的增加,牙槽骨上的应力值随之降低.②当愈合时间到术后6-9个月,在种植体或相应的第1磨牙牙位加载时,正常模型中的应力值最小,模型B次之,模型A最大;植入种植体后的上颌骨的应力大于正常上颌骨.③模型整体松质骨应力水平,在6-9个月模型A的松质骨应力略呈下降趋势,模型B应力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下颌骨模型.④结论:利用原有的牙槽骨进行修复能提高种植体存活率;植骨后在获得足够的牙槽骨高度的情况下,可在6个月后考虑二期修复.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的骨质、生活习惯、年龄等因素综合判定后,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二期修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骨移植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上颌窦提升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骨萎缩和上颌窦的持续气化可以引起上颌骨后牙的高度不足,在此部位进行牙种植体植入非常困难,增加上颌骨的骨量将有利于种植体植入物,采用骨移植材料进行上颌窦提升以弥补骨量不足是目前公认的方法.目的:分析骨移植材料、人工作骨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上颌窦提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上颌窦提升,种植体,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组织工程支持材料"为中文关键词,以"maxillary sinus elevation,dental implants,autologous bone,allograft,artificial Bone,scaffold"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和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移植材料应用的相关文献,分析各移植材料对上颌窦提升后新骨形成、种植体稳定性和骨-种植体结合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自体骨是上颌窦提升中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可保证种植体周围骨量及种植的长期稳定性,但自体取骨造成供区二次损伤,容易产生感染.同种异体骨可作为自体骨的替代材料,可生成新生骨并保证种植体植入,达到足够的稳定性.人工骨材料如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双相复合磷酸钙等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可达到高骨-种植体接触率.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将干细胞、细胞因子与生物支架材料相结合用于上颌窦提升,可促进新骨形成,提高骨量,使种植体成功植入且稳定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在牙槽嵴严重萎缩的上颌后牙区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在牙槽嵴严重萎缩的上颌后牙区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圆柱形种植体在愈合期内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浦城县医院口腔科就诊接受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牙槽嵴严重萎缩患者21例,均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种植体成功率、共振频率分析数据以及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测量数据.结果 3年随访时的种植体成功率为96.7%.在种植体植入后即刻、2周、4周、12周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分别为71.1±4.15、69.6±5.01、68.4±4.34、72.8±6.42,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年和3年随访时,改良出血指数分别为0.53±0.40和0.61±0.31,改良菌斑指数分别为0.48±0.44和0.52±0.51,探诊深度分别为(3.21±0.67) mm和(3.45±0.71)mm,各指标在两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边缘骨吸收从1年随访时的(1.16±0.27) mm增加到3年随访时的(1.45±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根尖骨高度从基线时的(2.05±0.43) mm下降到1年随访时的(1.85±0.75) mm和3年随访时的(1.42±0.69) mm,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牙槽嵴严重萎缩的上颌后牙区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效果是可预期的,且圆柱形种植体也可以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3年随访时上颌窦内提升后的种植体成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骨结构变化对老年人种植修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老年患者牙齿缺失后常因牙槽骨吸收造成传统义齿固位困难,种植修复可有效解决该问题,但口腔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使老年人的人工种植牙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就上颌而言,一方面上颌牙槽突、上颌结节、牙槽骨壁等部位随着牙齿缺失及其他局部或全身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吸收,种植体与牙槽突长轴、鼻腔、上颌窦的位置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种植治疗的难度;而另一方面尖牙支柱、颧骨区等特殊结构或部位的骨质虽然也发生了萎缩和吸收,但这些结构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作为种植体的植入位点,从而使牙槽骨严重萎缩老年患者的种植修复成为可能.充分认识老年人失牙后口腔颌面解剖结构的变化特点,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种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扩大牙槽骨严重萎缩老年无牙颌患者的种植适应证,造福广大老年患者.本文针对我们在临床应用上颌牙槽突、上前牙牙长轴、牙槽骨壁、鼻腔、上颌窦、尖牙支柱、颧骨及上颌结节的解剖特点及增龄性变化完成不同类型人工种植修复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献,对这些解剖结构变化与种植的关系进行论述,探讨其作为老年患者种植基础的条件及可行性,供同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55例,均接受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操作中,将常规的6~8 mm垂直高度的卵圆形骨窗改良为4~5 mm的沟槽状骨窗,并通过改良骨窗建立的操作通道充分剥离上颌窦底黏膜,于黏膜下方置入适量大颗粒Bio-Oss骨粉.统计种植体存活率,测量骨粉垂直高度、体积并计算其吸收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同期植入86颗种植体,种植体累计存活率为97.67%(基于种植体分析)和96.36%(基于患者分析).术前剩余骨高度为(4.7 ± 2.6)mm,宽度为(8.4 ± 2.7)mm.术后即刻种植位点骨高度为(16.1 ± 2.5)mm,修复时骨高度为(16.2 ± 2.2)mm,术后1年和2年的骨高度分别为(14.9 ± 2.5)mm和(13.6 ± 2.6)mm.术后即刻骨粉高度为(10.6 ± 2.8)mm,体积为(1569 ± 745)mm3;术后半年内骨粉高度吸收率为3.79%,体积吸收率为7.87%;术后1年时骨粉高度累计吸收率为6.63%,体积累计吸收率为10.89%;术后2年时骨粉高度累计吸收率为7.58%,体积累计吸收率为15.26%.5例患者术中发生窦底黏膜小穿孔,均使用Bio-Gide胶原膜成功修复.结论: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有较高的种植体存活率、良好的骨粉稳定性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并且创伤较小的种植骨增量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