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臂尺动脉损伤并发急性肺栓塞和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骨四科收治1例右前臂尺动脉破损患者,入院查右上肢动脉造影(DSA)并卧床24 h后,下地时突发短暂晕厥、气促,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B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三尖瓣处血栓粘连,诊断为急性肺栓塞(PE)。紧急溶栓治疗后临床表现及检查所见明显改善,但并发右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紧急行前臂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保肢成功,术后2周二期行植皮手术。术后1个月随访,患肢肿胀、感觉及功能明显改善。上肢外伤后并发PE,且在溶栓成功后再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例在临床中较少见,应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肢血管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心、肺血管意外的风险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肢动脉减容术中的远端栓塞保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消融(excimer laser ablation,ELA)和机械性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术中远端栓塞保护(distal embolic filter protection,DEFP)的应用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下肢动脉ELA或PMT术中进行DEFP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保护伞的选择、应用指征及策略,分析较大栓子捕获的高风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中,男21例,女8例,年龄(70.3±11.0)岁。共计29条肢体,32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SR)5处,血栓形成或栓塞10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17处,根据病变性质选择减容装置。保护伞释放与回收技术成功率100%,栓子总体捕获率77.3%,较大栓子捕获率36.4%,术中远端栓塞发生率3.4%。ELA治疗高度钙化CTO病变或长段ISR病变时,较大栓子捕获率均高达60.0%,且前者较治疗非高度钙化CTO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肢动脉ELA和PMT术中选择性应用保护伞,对预防远端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0°翻身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30°翻身法在经股动脉穿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经股动脉穿刺造影或支架置入患者62例。收集所有纳入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借助翻身用功能枕应用30°翻身法。比较借助翻身用多功能枕的30°翻身法对经股动脉穿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程度、睡眠质量、血压、心率、运动耐量及并发症影响。结果:观察组在应用30°翻身法后自感舒适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翻身后心率较翻身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制动带来不适感较对照组少;观察组1例血肿,对照组2例血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出现、猝死等)。两组患者术后1 w均行6 min步行试验检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股动脉穿刺路径介入治疗制动患者应尽早尝试借助翻身用功能枕应用30°翻身法,可改善患者自感舒适度及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同时可显著增加活动耐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的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在腹腔镜右肾癌并静脉癌栓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的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在经腹腹腔镜右肾癌合并静脉癌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全腹CT平扫加增强检查的70例患者的肾血管CT三维重建图像,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7.5(33~75)岁。CT检查结果示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为脂肪和淋巴组织;在矢状面上主动脉右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上方14例(20.0%)、后方33例(47.1%)、下方23例(32.9%);在矢状面上下腔静脉左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上方1例(1.4%)、后方26例(37.1%)、下方43例(61.4%)。基于此,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1例右肾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8.7±6.8)(45~68)岁。术前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在矢状面上主动脉右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后方7例,下方4例;在矢状面上下腔静脉左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后方3例,下方8例;肾肿瘤位于中上部5例,中下部6例;肿瘤最大径线(10.0±1.4)(8.5~12.0) cm;合并Mayo 0级癌栓4例,Ⅰ级癌栓4例,Ⅱ级癌栓3例。11例均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术中观察在矢状面上主动脉右侧和下腔静脉左侧缘,右肾动脉与左肾静脉的关系与术前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一致。采用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即在下腔静脉与主动脉之间,以左肾静脉为标志,挑起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容易发现右肾动脉,结扎并离断右肾动脉后切除右肾及静脉癌栓。结果:本组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0.5±29.8)(70~150) min,游离右肾动脉时间(28.5±5.8)(16~33) min;术中出血量(112.7±83.5)(20~300) ml,11例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10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术后住院时间(4.2±0.8)(4~7)d,11例均无继发出血、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11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9.5±12.1)(3~42)个月,1例术后23个月死亡,其余患者未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右肾动脉走行至下腔静脉左侧缘时,多位于左肾静脉后下方。在经腹腹腔镜切除右肾癌合并静脉癌栓时,采用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可以迅速找到并离断右肾动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护理干预预防颅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护理干预预防颅脑手术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颅脑手术患者4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40例和对照组240例,对照组行颅脑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凝血指标、股总静脉血液流速、DVT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二聚体(D-D)、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BVL)、高切率全血黏度(BVH)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干预后观察组胫前动脉、足底动脉、腓动脉下肢动脉血流最大流速显著大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率、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能准确筛选出颅脑手术术后DVT高风险人群,有助于临床对该类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DVT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道1例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患者。直肠弯曲菌是弯曲菌属的一种,主要从活动性牙周感染患者中分离,分离于脑脓肿者较少见。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有下肢静脉血栓和脑动脉瘤手术病史,突发单侧肢体无力,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右侧额叶占位,诊断为脑脓肿,行头颅手术引流。脓液培养为直肠弯曲菌、具核梭杆菌、微小微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福赛斯坦纳菌,考虑为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先后予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青霉素、奥硝唑和氯霉素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以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减容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疾病101例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减容策略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减容治疗的101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4例,女性27例,年龄(73.2±11.7)岁(范围:35~93岁)。其中卢瑟福分级3级31例,4级39例,5级31例;合并高血压72例。101例患者共有140处病变,其中髂动脉段病变13处(9.3%),股浅动脉病变72处(51.4%),腘动脉病变41处(29.3%),胫腓干病变10处(7.1%),膝下动脉病变4处(2.9%)。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减容方法,经皮机械血栓清除主要用于急性血栓形成的病变,准分子激光消蚀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架内再狭窄和慢性狭窄/闭塞的病变,斑块定向旋切主要用于短段的钙化病变。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效果,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减容治疗,其中82处(58.6%,82/140)使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治疗,56处(40.0%,56/140)使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2处(1.4%,2/140)使用斑块定向旋切。患者术前病变侧肢体踝肱指数为0.44±0.19,术后即刻为0.87±0.17( t=-16.26, P<0.01),术后6个月为0.81±0.20( t=-14.67, P<0.01),12个月为0.79±0.15( t=-14.12, P<0.0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86.1%(87/101)、病死率为5.0%(5/101)、无截肢生存率为93.1%(94/101),病变血管再次干预率为9.9%(10/101)。 结论:根据病变性质、节段选择合适的减容方式,有助于提高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回收钩嵌入肾静脉的梭形滤器腔内回收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8岁,因“突发左下肢肿胀5 d”入院。既往有肺栓塞、脑梗死和冠心病病史,未规律抗凝治疗。查体:左下肢重度水肿,呈凹陷性,皮温升高。下肢静脉彩超:左侧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近心端、股浅静脉、腘静脉管腔扩张,其内可见低回声,压之管腔不能闭合。全腹部三期强化CT:下腔静脉、左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可见条状充盈缺损。肺动脉CTA:双肺动脉主干可见充盈缺损影。依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入院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下腔静脉造影:右肾静脉及肾静脉开口至双髂静脉汇合处下腔静脉造影剂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不适合于肾静脉下方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遂于右肾静脉上方下腔静脉内放置Illicium滤器(Visee公司,中国),滤器近心端高度位于第12胸椎中点水平(图1),位置良好,血流通畅。术后予抗凝、消肿等支持治疗,患者下肢肿胀好转出院。患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第11天,为取出滤器再次入院,DSA见滤器倾斜、移位,回收钩进入右肾静脉(图2),标准滤器回收法无法取出。经过讨论和体外模拟回收试验后,决定行经颈、股静脉双入路,联合Loop技术和长鞘推进回收技术进行滤器回收。患者取仰卧位,以Seldinger改良法分别穿刺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成功后分别置入6F短鞘(Cordis公司,美国)。造影进一步明确滤器回收钩嵌入右肾静脉的位置。另经右颈内静脉置入12F 80 cm血管长鞘(COOK公司,美国)至下腔静脉滤器上方,并以0.035 inch×260 cm超滑导丝(Terumo公司,日本)引导Simmons-1导管(Cordis公司,美国)穿过滤器近心端,同时经该鞘置入鹅颈抓捕器(Ev3公司,美国),抓捕导丝头端形成Loop环,并将导丝头端拉出体外,固定导丝头尾两端(图2),推进12F长鞘(图3),使滤器回缩后近心端进入长鞘内,进一步推进长鞘,直至长鞘达滤器侧钩处不能移动,同时将长鞘及回缩滤器整体向前推进1~2 mm(图4),使滤器侧钩脱离腔静脉壁,轻轻旋转长鞘,证实滤器侧钩与腔静脉壁无粘连后,整体回撤长鞘及滤器,使回收钩自右肾静脉内回撤至下腔静脉内(图5)。因滤器侧钩无法进入长鞘,决定经右股总静脉取出滤器,经10F腔静脉滤器回收系统导入鹅颈抓捕器,捕获滤器回收钩,推送远端长鞘,同时放松近端Loop环导丝,将滤器经长鞘顺利取出(图6)。检查回收滤器完整无断裂,下腔静脉造影血流通畅、结构完整、未见造影剂外溢等情况。术后患者恢复可,顺利出院,规律抗凝治疗,随访期间无不适主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血栓栓塞46例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尽早诊断UC合并血栓栓塞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改善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方法: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并首次确诊的46例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同期按照1∶2比例选择92例单纯UC患者作为对照。分析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栓塞情况,比较UC合并血栓栓塞与单纯UC患者的临床资料(如高血压病史、住院时长等)、疾病活动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46例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中,14例(30.4%)为单个部位静脉血栓栓塞,以下肢为主;20例(43.5%)为单个部位动脉血栓栓塞,以心肌梗死、脑梗死为主;12例(26.1%)为多部位血栓栓塞。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高血压病史患者占比、UC重度活动期患者占比、D-二聚体、FDP、ESR、CRP均高于单纯UC患者[52.2%(24/46)比33.7%(31/92)、45.7%(21/46)比19.6%(18/92)、(822.03±654.33) μg/L比(230.28±225.62) μg/L、5.77 mg/L(6.87 mg/L)比2.10 mg/L(1.55 mg/L)、(46.32±28.27) mm/1 h比(33.08±24.30) mm/1 h、22.05 mg/L(46.42 mg/L)比5.58 mg/L(11.58 mg/L)],住院时长和PT均长于单纯UC患者[(12.76±10.18) d比(8.66±4.89) d、(14.13±6.06) s比(11.86±1.42) s],血红蛋白和MPV均低于单纯UC患者[(110.91±31.38) g/L比(123.83±27.67) g/L、(9.60±0.94) fL比(10.04±1.16) 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10.29, t=-5.96, Z=-5.78, t=-2.85, Z=-3.87, t=-2.58、-2.50、2.47、2.47;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C重度活动期[ OR=3.079,95%置信区间(95% CI) 1.100~8.615] 、高血压病史( OR=4.454,95% CI 1.467~13.519)、D-二聚体水平( OR=1.003,95% CI 1.001~1.005)均为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UC合并血栓栓塞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梗死为主。UC重度活动期、高血压病史、D-二聚体水平是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因素应予以关注并进行相应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