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檗碱对缺血再灌注小鼠骨骼肌、肾脏中UCP2及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时小檗碱对骨骼肌及肾脏中UCP2表达及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小檗碱干预组(n=6).各实验组小鼠使用止血带构建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小檗碱溶液,阳性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替代.使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骨骼肌、肾脏病理情况,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线粒体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变化.结果 当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骨骼肌、肾脏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骨骼肌的细胞结构出现损伤性变化;同时,骨骼肌中UCP2、FIS1、DR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及GSH、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fn1、Mfn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及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脏中UCP2、DRP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上升存在差异性(P<0.05).小檗碱可上调UCP2在骨骼肌的基因表达,以及在肾脏中的蛋白表达(P<0.05),同时,DRP1的基因和蛋白水平在肾组织中受到明显抑制(P<0.05),而在骨骼肌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剧烈的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并引起肾脏的炎性损害.小檗碱对骨骼肌、肾脏IRI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其中对肾脏的保护作用还可能与上调UCP2后抑制DRP1表达从而限制线粒体分裂、减缓损伤发展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综合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孙氏手术优先或分支动脉开通优先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导致灌注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0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其中17例合并下肢灌注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例;平均年龄(52.6±4.2)岁。术前腔内支架开通下肢动脉3例,术后行腔内支架开通1例,直接行孙氏手术14例。结果: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为5.6%,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1.8±38.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86.3±31.8)min,平均脑灌注时间(48.75±11.3)min。术后因多器官灌注不良死亡3例,发生率为17.6%(3/17),2例孙氏手术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1例孙氏手术前行髂动脉开通支架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因大面积脑梗塞自动出院2例,发生率为11.7%(2/17),因骨筋膜室切开1例,术后使用血液灌流5例。术后随访显示术前重度下肢缺血患者有下肢皮肤神经受损表现,表现为患侧肢体无力,麻木,在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肌力较前有好转;轻度下肢缺血患者患侧皮肤麻木有好转,无遗留肌力障碍。结论:对于轻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直接行孙氏手术效果良好;对于重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先行支架开通后再行孙氏手术,术后使用血液灌流器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损伤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脉泵注利多卡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器官肺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静脉泵注利多卡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60例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30例)和利多卡因组(L组,30例)。L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随后以2 mg·kg -1·h -1的速度输注至松止血带时,C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在术前(T 0)、松止血带后1 min(T 1)、术后1 h(T 2)经桡动脉抽取动脉血1 ml,进行血气分析检测PaO 2、PaCO 2,计算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RI)、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以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difference of alveoli-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 A-aDO 2)。根据OI诊断是否发生肺损伤,记录各时点肺损伤发生例数,并记录松止血带前后血压、心率、SpO 2、P ETCO 2等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与C组比较,L组患者在T 1和T 2时PaO 2、PaCO 2、P A-aDO 2、RI、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L组PaO 2和OI值高于C组,L组PaCO 2、P A-aDO 2、RI低于C组。与L组比较,C组在T 1发生肺损伤的例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L组比较,C组的生命体征(血压、P ETCO 2、心率、SpO 2)的变化差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静脉泵注利多卡因可以减轻老年高血压患者止血带引起的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器官肺损伤,改善患者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冬凌草甲素对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对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48只8周龄C57BL/6小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2只。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前连续7 d腹腔注射冬凌草甲素(10 mg/kg和20 mg/kg)。观察小鼠下肢肌肉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检测小鼠血液指标血清肌酸激酶、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全血白细胞的变化;用蛋白印迹法对炎症相关蛋白、凋亡相关蛋白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NLRP3)相关蛋白进行检测;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下肢缺血再灌注小鼠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1)血清肌酸激酶等组织损伤指标明显低于模型组(1 995.67±129.25、1 753.00±152.86比2 268.67±116.20, F=22.360, P<0.01);(2)血清IL-6等组织炎症指标明显低于模型组(10.89±2.06、8.71±0.86比16.56±2.62, F=25.409, P<0.01);(3)凋亡指数等细胞凋亡指标明显低于模型组[(38.06±4.48)%、(22.31±3.55)%比(52.97±1.91)%, F=58.262, P<0.01];(4)检测肌肉组织NLRP3等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NLRP3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2.60±0.20、1.51±0.26比4.95±0.14, F=215.416, P<0.01)。 结论:冬凌草甲素能够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减少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是发挥对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微泡声学相变改善大鼠下肢缺血灌注再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的纳米-微泡相变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情况。方法:通过加压冷凝的方法将超声微泡压缩成为纳米液滴(NDs)并测量其粒径的变化。体外实验中观察纳米液滴溶液在高机械指数的超声辐照下发生的相变过程以及周围溶液中溶解氧(DO)浓度的变化。将41只雄性SD大鼠分为5组,建立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纳米-微泡声学相变处理组(NDs+US组,9只)、生理盐水+超声处理组(Saline+US组,8只)、纳米液滴无超声辐照组(NDs组,8只)、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8只),假手术组(Sham组,8只)。于手术前及恢复血流灌注12 h后进行超声血管成像,评价大鼠缺血血管在不同处理方法下的血流改善情况,并在实验结束后取其缺血再灌注下肢的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由微泡加压冷凝制备的NDs粒径为68.0~295.4 nm,最高浓度100 nm。体外实验中可观察纳米液滴在高机械指数作用下相变为微泡,周围溶液DO由(98.8±0.1)%下降至(95.0±0.2)%。动物实验中,缺血再灌注12 h后,NDs+US组、Saline+US组、NDs组和IRI组的SD大鼠右髂总动脉脉搏指数(PI)、血流阻力指数(RI)较造模前明显增加(NDs+US组:PI值1.79±0.17对1.57±0.23, P=0.014;RI值0.80±0.02对0.75±0.04, P=0.002。Saline+US组:PI值2.29±0.16对1.57±0.16, P<0.001;RI值0.90±0.06对0.74±0.03, P<0.001。NDs组:PI值2.17±0.14对1.53±0.15, P<0.001;RI值0.91±0.04对0.75±0.04, P<0.001。IRI组:PI值2.12±0.22对1.58±0.20, P<0.001;RI值0.88±0.04对0.75±0.04, P<0.001),其中NDs+US组PI、RI增高程度(ΔPI、ΔRI)高于Sham组(均 P<0.05),但较Saline+US组、NDs组和IRI组明显减少(均 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aline+US组、NDs组和IRI组的丙二醛阳性细胞占比较NDs+US组和Sha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介导的纳米-微泡相变可减低组织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血流阻力,对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以往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机制、表现、防治已有报道.但对全膝关节置换引起的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较少,此文重点对全膝关节置换引起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影响及防治方法进行综述.目的:通过对全膝关节置换引起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机制、意义,为进一步研究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出提示.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2000-01-01/2022-04-30发表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total knee arthroplasty,tourniquet,mechanism,pathophysiology,skeletal muscle,treatment";中文检索词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止血带,机制,病理生理,骨骼肌,治疗".排除重复性研究及部分相关性较低的基础类文章.最终纳入6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氧自由基、细胞内钙超载、中性粒细胞活化相关,还和高浓度一氧化氮、无复流现象以及细胞凋亡等机制相关,更详尽的机制研究能为将来的防治提供依据;②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会造成局部骨骼肌损伤,这可能由手术本身的创伤引起,也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还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区别二者关系;③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甚至会影响远端器官,造成肾脏、肺脏损伤,还会影响局部及全身循环;④明确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能为将来的防治指明方向,目前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缺血预处理,麻醉药物、抗氧化剂等药物预防;⑤针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引起的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详细综述,能为将来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缺血预适应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远隔器官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评估缺血预适应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缺血再灌注后远隔器官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纳入 2018 年 5 月—2021 年 4 月南通市中医院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预适应联合右美托咪定组(I+D组)、缺血预适应组(I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 25 例.于止血带使用前(T0)、撤止血带 15 min后(T1)、出室后 6 h(T2)抽取动脉血.测定各组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水平,包括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同时测定T0、T1、T2 时反映器官功能的相关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结果 I+D组、I组、D组患者T1 时点MDA、TNF-α、IL-1、IL-6、ALT、AST均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组、I组、D组患者T2 时点MDA、ALT、AST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缺血预适应和右美托咪定均可对抗下肢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氧化应激反应和肝脏损伤,但二者联合应用保护效果并未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 59 例,男 43 例,女 16 例,年龄 65~85岁,BMI 18~35 kg/m2,ASA 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27)和对照组(C组,n=32).RIPC组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进行 3 个循环的RIPC,每个循环行单侧下肢缺血5 min,再灌注 5 min;C组不做处理.两组麻醉方案和手术操作均相同.记录术后 24、48 h的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浓度,以及术后 48h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浓度.记录心肌损伤(cTnI≥0.2 μg/L)以及术后 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RIPC组术后 24、48 h cTnI明显降低,术后 24 h CRP、IL-6 明显降低,术后 24、48 h MDA明显降低,术后 48 h eNOS、iNOS明显升高,D-二聚体、FD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心肌损伤、术后 30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远端缺血预处理能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的释放,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高凝状态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不能降低心肌损伤以及术后 30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诱导脂肪来源干细胞迁移促进糖尿病缺血下肢肌肉修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背景与目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是一种定向诱导细胞迁移的趋化因子,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受损组织中可以沿着SDF-1梯度迁移到损伤部位并参与组织修复,然而目前尚缺乏SDF-1α诱导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对糖尿病缺血下肢进行组织修复的体内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SDF-1α促进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rASCs)向糖尿病大鼠缺血下肢肌肉组织迁移及对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脂肪组织分离培养rASCs,行细胞形态观察,鉴定成脂、成软骨及成神经分化能力,并使用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转染和标记rASCs.将大鼠用STZ法构建糖尿病模型,并结扎大鼠的右下肢股动脉造成下肢缺血后,随机分为两组,通过尾静脉向两组大鼠体内注射rASCs,其中一组在患肢中段部位肌肉处注射SDF-1α蛋白(SDF-1α+rASCs组),另一组则用同样方式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溶液(rASCs组).治疗后的第1、2周行大鼠双下肢血流量检测,计算及比较各组大鼠的缺血下肢-健侧下肢血流比值.在第4周时处死大鼠,取缺血部位的肌肉组织行HE染色,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组中肌肉组织的排列情况.以因子Ⅷ(FⅧ)作为微血管的标记,行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组织中FVIII及GFP的分布情况.结果:所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角形样生长,并可向脂肪、软骨、神经细胞多向分化,鉴定为rASCs.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下肢血流量检测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第1周SDF-1α+rASCs组的缺血下肢-健侧下肢血流比值明显高于rASCs组(0.33±0.03vs.0.26±0.02,P--0.016),治疗后第2周可发现上述差异进一步扩大(0.60±0.02vs.0.47±0.01,P=0.050).HE染色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第4周SDF-1α+rASCs组大鼠的肌肉组织排列更为整齐.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DF-1α+rASCs组的骨骼肌组织中rASCs的数量在治疗后第4周明显高于rASCs组(P<0.05),还能观察到红色荧光(FⅧ)与绿色荧光(rASCs)的重叠.结论:通过提高缺血部位的SDF-1α的浓度能够有效增加迁移至患处的rASCs数量,从而获得优化rASCs改善患肢血流灌注,促进肌肉组织修复的明显效果.此外,rA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rASCs促进缺血肌肉修复的关键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Toll样受体4在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血管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下肢缺血再灌注血管损伤过程中Toll样受体4(TLR4)的作用.方法:(1)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采用橡皮圈绕扎法建立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control)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2)TLR4实验:将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野生(VT)模型组和TLR4基因敲除(TLR4-/-)模型组.(3)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血管组织中TLR4及炎症相关因子HMGB1、TNF-α、IL-6的表达;TUNEL技术检测血管壁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中,IR组血管组织的TLR4、HMGB1、TNF-α和IL-6的表达及凋亡情况较control组明显升高(P<0.01);TLR4基因敲除后,IR组管壁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凋亡情况明显减轻(P<0.01).结论:TLR4可介导炎症反应和诱导凋亡加重小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