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EAM/C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BeEAM/C(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tuo-HSCT)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收治并进行BeEAM/C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BeEAM/C组。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接受GBM/C(吉西他滨+白消安+美法仑/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纳入GBM/C组。BeEAM/C组与GBM/C组患者年龄分别为(43.2±10.3)岁和(38.6±11.8)岁;男性患者分别为19和17例,女性患者分别为11和1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造血重建、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2组患者的随访截至2023年4月30日。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根据本研究定量资料的分布,2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成组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曲线,2组比较采用log-rank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LH-KS-025),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骨髓受累、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既往治疗线数、移植前疗效、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回输的单核细胞(MNC)中位数(4.80×10 8/kg比5.23×10 8/kg)、CD34 +细胞中位数(2.09×10 6/kg比1.85×10 6/kg)、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13 d比12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5 d比15 d)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379.00、 P=0.294, U=394.50、 P=0.412, U=388.00、 P=0.353, U=-439.50、 P=0.876)。③截至2023年4月30日,对BeEAM/C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10.3,16.0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疾病进展(PD),1例死亡;对GBM/C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1.5个月(20.8,35.0个月),随访期间8例患者PD,2例死亡。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1年PFS率分别为84.3%和90.0%,1年OS率分别为96.6%和93.2%,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9、 P=0.589, χ2=0.20、 P=0.656)。④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为100.0%(30/30);2组患者Ⅲ~Ⅳ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7%(17/30)比63.3%(19/30), χ2=0.28, P=0.598]。GBM/C组患者黏膜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eEAM/C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3%(22/30)比46.6%(14/30), χ2=4.44, P=0.035;93.4%(28/30)比70.0%(21/30), χ2=5.46, P=0.020]。 结论:对于接受auto-HSCT的PTCL患者,采取BeEAM/C预处理方案与GBM/C预处理方案的短期预后疗效相当,但前者所致黏膜炎及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下降,安全性相对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消化道护理套餐在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消化道护理套餐对其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恶性肿瘤放化疗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对干预措施进行改善,设置消化道护理套餐并应用。对比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期间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消化道症状评分、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症状评分、焦虑与抑郁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除经济困难项目得分无明显变化外余下项目得分均得到优化,且观察组得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理套餐的建立与应用能够优化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初诊断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降糖后转换为利拉鲁肽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初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入院予以胰岛素强化降糖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诊疗经过。患者为54岁女性,因“口干、多饮、多尿伴消瘦3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T2DM。初始启用胰岛素强化降糖,血糖平稳后转换为利拉鲁肽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控制血糖,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利拉鲁肽是一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以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控制血糖,降糖效果较好,特别是针对伴有肥胖的患者,同时还能带来心血管、肾脏方面的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氧饱和度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肾氧饱和度(RrSO 2)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A-rSO 2)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变化规律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连续选取2019年4-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体外循环(CPB)下行房间隔缺损和/或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13个月,体质量4.5~1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应用近红外线分光仪的探头分别固定于患儿右肾体表定位处和肚脐下方1 cm,术中持续监测患儿RrSO 2和A-rSO 2。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T 0),体外循环开始即刻(T 1),阻断升主动脉后5 min(T 2),体温最低时(T 3),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T 4),停机后5 min(T 5)的RrSO 2、A-rSO 2、平均动脉压(MAP)、鼻咽温等参数的变化。记录术中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等相关情况。记录围术期(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开始进食时间等相关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儿,患儿RrSO 2和A-rSO 2基础值分别为(70.00±7.50)%、(70.70±11.29)%。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1时下降,在T 2、T 3、T 4时逐渐升高,在T 5时恢复至T 0水平。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0、T 1、T 2、T 3、T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儿A-rSO 2与RrSO 2呈正相关( r=0.806, P<0.01),RrSO 2和A-rSO 2均与MAP呈正相关( r=0.565、0.605,均 P<0.05),与鼻咽温均呈负相关( r=-0.365、-0.331,均 P<0.05)。其中,术后发生AKI患儿3例,AKI总体发生率10%(3/30例)。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值在T 1、T 2、T 3、T 4时明显降低( P<0.05)。术后发生胃肠功能滞后患儿6例,胃肠功能滞后总体发生率20%(6/30例)。胃肠功能滞后患儿A-rSO 2值在T 0~T 5明显低于未发生胃功能滞后患儿( P<0.05)。 结论: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监测手段,近红外线光谱技术在婴幼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术期肾功能和肠道功能的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列线图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术前鉴别诊断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ST)(长径2~5 cm)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3年4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2017年6月至2022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49例GS患者和240例G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GS与GST的独立因素。采用R4.3.1软件构建鉴别GS和GST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鉴别GS与GST的效能;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GS患者和GST患者有临床症状率、钙化率、溃疡率、肿瘤血管率、长短径比值和动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S患者女性比例、发生于胃中下部率、混合或腔外型生长率、肿瘤相关淋巴结率、明显强化率、静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P-N)、延迟期与平扫CT值差值(CTV D-N)、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CTV P-A)和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CTV D-P)明显高于GST患者[75.51%(37/49)比58.33%(140/240)、85.71%(42/49)比54.17%(130/240)、75.51%(37/49)比45.00%(108/240)、44.90%(22/49)比5.42%(13/240)、51.02%(25/49)比27.08%(65/240)、32.0(26.0,43.5)HU比29.0(22.0,37.7)HU、(44.59 ± 13.46)HU比(32.94 ± 12.47)HU、20.0(11.5,25.0)HU比10.0(5.0,17.0)HU和9.0(6.0,12.0)HU比4.0(-2.7,7.0)HU],年龄、形态不规则率、囊变率和不均匀强化率明显低于GST患者[(58.12 ± 12.59)岁比(62.05 ± 11.22)岁、16.33%(8/49)比38.33%(92/240)、18.37%(9/49)比51.25%(123/240)和34.69%(17/49)比56.25%(135/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是鉴别GS与GST的独立影响因素( OR = 3.599、0.201、19.031、1.124和1.160,95% CI 1.184~10.938、0.070~0.578、6.159~58.809、1.066~1.185和1.094~1.231, P<0.05或<0.01)。基于部位、囊变、肿瘤相关淋巴结、CTV P-A和CTV D-P构建鉴别GS与GST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鉴别GS与GST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95% CI 0.887~0.951)。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GS曲线与实际GS曲线之间一致性良好(平均绝对误差为0.033),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该列线图模型不存在过度拟合( χ2 = 2.52, P = 0.961)。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列线图模型鉴别两种肿瘤的阈值>0.03时,列线图模型较"所有患者视为GS"方案或"所有患者视为GST"方案获得更多的净收益。 结论:基于CT影像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术前鉴别GS与GS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十二指肠乳头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分析的临床资料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的7例患者。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59.3岁,其临床特点与壶腹部恶性肿瘤相似,较难鉴别,术前穿刺活检阳性率较低,术前诊断困难,预后较差,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辅助分级和预后评估有所帮助,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或可作为本病首选的治疗方案。本组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者5例,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者2例,1例患者LPD术后因腹腔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OX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OX方案(替吉奥+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 n=38)和对照组( n=38)。研究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OX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SOX方案治疗,均接受至少2周期的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生命质量相关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研究组DCR为84.2%(32/38),对照组DCR为63.2%(24/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4, P=0.037)。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CE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7.92(5.00,50.23)ng/ml比40.08(6.37,68.18)ng/ml, Z=3.53, P<0.001;40.24(20.12,53.69)ng/ml比41.32(11.50,63.90)ng/ml, Z=2.06, P=0.044],研究组CEA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更明显( Z=1.99, P=0.048)。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20.23(17.34,71.31)U/ml比70.14(12.75,96.95)U/ml, Z=2.70, P=0.007;54.25(30.54,76.75)U/ml比62.28(23.00,84.80)U/ml, Z=2.37, P=0.018],两组CA199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3, P=0.463)。两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大多为1~2级,给予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胃肠道反应[26.3%(10/38)比52.6%(20/38), χ2=5.50, P=0.019]、骨髓抑制[18.4%(7/38)比44.7%(17/38), χ2=6.09, P=0.014]、外周神经毒性[21.1%(8/38)比44.7%(17/38), χ2=4.83, P=0.028]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在QOL评分[78.9%(30/38)比55.3%(21/38), χ2=4.83, P=0.028]、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71.1%(27/38)比47.4%(18/38), χ2=4.41, P=0.036]、血红蛋白[73.7%(28/38)比50.0%(19/38), χ2=4.52, P=0.034]、疼痛控制[65.8%(25/38)比24.1%(16/38), χ2=4.29, P=0.038]改善方面,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OX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不仅可以提高DCR,还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其中CEA下降更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外科就诊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应用唑来膦酸分为唑来膦酸组( n=21)和非唑来膦酸组( n=21),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不良反应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唑来膦酸组和非唑来膦酸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4±20.5)min、(169.5±19.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6.3±9.7)ml、(228.2±16.5)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63.3±7.4)ml、(161.4±9.3)ml,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3.8±2.1)d、(14.0±2.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798, P=0.080; t=1.936, P=0.062; t=0.733, P=0.468; t=-0.290, P=0.774)。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54±1.76、6.72±1.51,MSTS评分分别为13.56±2.35、12.79±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56, P=0.724; t=1.148, P=0.258)。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VAS评分分别为1.32±0.31、1.92±0.19,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0.93±0.29、1.47±0.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7.562, P<0.001; t=-5.177, P<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0.31±0.12、0.35±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07, P=0.485)。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MSTS评分分别为24.89±3.86、21.82±2.95,术后3个月的MSTS评分分别为26.78±2.57、24.62±2.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896, P=0.006; t=2.697, P=0.010);末次随访MSTS评分分别为27.31±2.21、26.69±2.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74, P=0.443)。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分别为(9.79±2.58)个月、(7.31±1.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59, P=0.001)。两组患者复发Campanacci分级及复发瘤体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7.000, P=0.860; χ2=1.062, P>0.999)。两组患者发热发生率分别为23.81%(5/21)、4.76%(1/21),肌痛发生率分别为19.05%(4/21)、4.76%(1/21),流感样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4.29%(3/21)、0(0/21),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52%(2/21)、4.76%(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750, P=0.186; χ2=0.980, P=0.341; χ2=1.436, P=0.231; χ2<0.001, P>0.99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可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患肢功能,延缓复发时间,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的辅助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漏诊。方法:收集2020—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抗PD-1相关性胃肠炎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电话随访患者。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3、39和73岁,此前均因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内镜检查2例表现为全结肠炎,1例表现为胃窦巨大溃疡并累及幽门管。显微镜下观察3例均主要表现为上皮明显萎缩、变薄,黏膜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隐窝/腺腔内微脓肿形成,腺体减少及结构改变(分支、扭曲),部分腺体可有明显扩张。此外,2例局部区域还可见慢性炎症特征(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3例行巨细胞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结合病史及形态学,3例均诊断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针对上述诊断,对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停止抗PD-1治疗和使用皮质类固醇,并进行了临床随访。3例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均明显改善,腹泻症状得到了缓解。结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临床上并不罕见,然而,病理医师对它缺乏足够关注及认识,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应当想到该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破骨样巨细胞的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伴破骨样巨细胞的胃肠道平滑肌肉瘤是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一种罕见类型。患者女,63岁。因黑便1周入院,胃镜发现胃体中部前壁5 cm×4 cm×4 cm隆起性病灶,广基,表面坏死及渗血。镜下观察:肿瘤主要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是梭形细胞,另一种是破骨样巨细胞,两种细胞无规律分布,弥漫性浸润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梭形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aldesmon均阳性;多核巨细胞波形蛋白、CD68均阳性。病理诊断为伴破骨样巨细胞的胃肠道平滑肌肉瘤。该病变生物学行为属于高度恶性,手术治疗,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