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对下面部及颊颏颈区塑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用于下面部颊、颏、颈部区域塑形年轻化的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北京黄寺医疗美容诊所对要求年轻化美容就医者26例(年龄35~60岁,平均45岁)采用下面颊部、下颌缘、颏下颈区精细吸脂,用双极侵入射频设备——EMBRACE RF(钻石精雕)facetite面部手具射频皮下收紧皮肤,耳屏前至耳后隐蔽小切口,面部浅表肌肉腱膜浅层剥离,折叠收紧悬吊。去除多余皮肤同时多层次减张,美容缝合切口。结果: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和感觉障碍等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瘢痕隐蔽轻微、皮肤紧致、上提效果明显、口角囊袋消失或减轻、下颌缘轮廓清晰、颈颌角清晰显现、颈部显现修长形态、下颏臃肿得到显著改善,面部年轻化效果明显。2例有效果但患者自觉未达预期效果,6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调整后满意。1次手术满意24例,满意率92.3%。结论: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对下面部颊、颏、颈区塑形年轻化效果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瘢痕隐蔽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后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后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的患者临床资料。注射方法:用2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将100 U A型肉毒毒素配置成浓度为50 U/ml的溶液,标记咬肌"安全注射区",前、后边界分别为咬肌的前、后边缘,上界为嘴角至耳垂连线,下界为下颌骨的下边缘,在此区域内标记3个或4个注射点,注射点距离4个边界至少1 cm,每侧注射25~40 U。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发症种类,总结治疗措施。结果:共纳入160例患者,男8例,女152例,年龄(30.6±6.2)岁。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咬肌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下面部线条更加柔和,面部轮廓得到了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81.3%(130/160),主要有以下有4类:(1)非肌肉源性的并发症,包括淤斑5例(3.1%),一般于5~7 d可自行消退;头痛2例(1.3%),适当休息,2~3 d症状可消失。(2)与毒素效应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是咀嚼力下降,共86例(53.8%),随着药物的代谢3~12周逐渐恢复。(3)与注射剂量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面部下垂4例(2.5%),单次注射剂量双侧各30~40 U,2例未予特殊处理,约8~12周逐渐恢复,1例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提升下颌缘后约2周逐渐恢复,1例于外院使用热玛吉治疗后逐渐恢复;反常性硬性咬肌膨出9例(5.6%),5例给予补充注射4 U A型肉毒毒素后1周内消退,其余4例未予特殊处理,1~2周后自行消退。(4)与注射部位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微笑异常3例(1.9%),嘱患者正确练习微笑动作,4~12周逐渐恢复;面颊凹陷21例(13.1%),1例患者通过注射透明质酸改善症状,其余患者未予特殊处理,8~12周逐渐恢复。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在推荐的咬肌安全区域内进行注射,合理把握注射剂量和注射深度,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胸外科择期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岁,ASA分级Ⅰ~Ⅲ级,术后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病史(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史、其他肿瘤史、手术切除部位、麻醉因素(术中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麻醉时长、术中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根据术后住院时间是否延长分为术后住院时间正常组(≤7 d)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组(>7 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预测因子。基于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构建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回归预测模型,评价模型预测效果;进一步基于TensorFlow框架搭建深度神经网络,构建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分类预测模型,评价模型预测效果,并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最终共纳入428例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麻醉时长是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女性、其他肿瘤史和右肺中叶切除是保护因素( P<0.05)。回归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16和2.14,均方误差分别为11.05和11.73,模型拟合效果欠佳。分类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F1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5.58%、0.553和0.702,模型预测效果尚可,然而预测效果不优于基于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和支持向量机的4种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 结论:性别、年龄、手术切除部位、其他肿瘤史和麻醉时长可作为预测因子,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构建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分类预测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型肉毒毒素联合注射改善面颈部老化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A型肉毒毒素联合注射改善面颈部老化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进行面颈部联合注射A型肉毒毒素女性患者30例,年龄29~66(42.2±8.8)岁。注射部位包括额部、眉间、眼周、鼻背、下颌缘等,注射后4、24周通过皱纹严重程度量表(facial wrinkle scale, FWS)、半颜面中线上下颌缘最低点到内眦水平线距离AB值评估疗效,同时通过面部整体美学改善量表(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 GAIS)及自我年龄感知(self-perception of age, SPA)评估患者的主观改善度,并评估患者满意度及注射后不良反应。结果:注射后4周时,上面部各部位皱纹改善总有效30例(100%),AB值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35, P<0.05)。注射后24周时,上面部各部位皱纹改善总有效率为16.7%(5/30)~36.7%(11/30),AB值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8, P<0.05)。注射后4周和24周时分别有100%(30/30)和66.7%(20/30)患者经GAIS评估面部状态得到了改善,100%(30/30)和63.3%(19/30)患者认为自己变年轻。患者满意度100%(30/30)。注射后有注射部位轻微瘀斑5例、眉毛上抬无力1例,均在1~2周内自行消失。 结论:A型肉毒毒素面颈部联合注射在面部年轻化的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满意度较高,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在下颌脂肪堆积者下面部及颈部年轻化应用中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方法改善下颌脂肪堆积外观,修饰下颌轮廓,实现下面部及颈部年轻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美容中心收治的下颌脂肪堆积、下颌缘及颈部皮肤轻度松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微滴注射方法,将稀释浓度为20 U/ml的A型肉毒毒素以1 cm为间隔,广泛、微量地注射于下面部和颈部的真皮层或真皮与肌肉浅层之间,单点注射0.6 U。注射范围以耳垂口角连线为上界,以两侧降口角肌为前界,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为后界,颈静脉切迹为下界。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同时由第三方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对治疗前和随访时的患者照片进行评分。结果:共纳入25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39.4±3.7)岁。随访1~2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主观满意度为96%(24/25)。第三方医师评估结果为: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分值为(3.08±0.64)分,96%(24/25)的患者达到改善标准。其中,1例患者出现注射后局部淤血,1周后恢复;4例主诉注射后疼痛、肿胀,24 h后可明显缓解。无口角偏斜、咀嚼无力、发声困难、面瘫、过敏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可提升下颌脂肪堆积者下颌轮廓,改善臃肿松垂外观,修饰颈颏角,同时提升皮肤质地和改善颈部皱纹,治疗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剂量组学的食管癌放化疗后放射性肺炎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基于剂量组学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105例食管癌病例资料,放射性肺炎的评级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5.0版进行评价,分别收集临床因素、传统剂量学特征和剂量组学特征。对用于预测是否发生放射性肺炎的特征进行limma分析。使用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算法、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极致梯度提升算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用十折交叉验证法评估模型的性能,delong检验评估采用不同特征时的模型差异。结果:全组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21.9%。1个临床因素、6个传统剂量学特征和42个剂量组学特征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 P<0.05)。支持向量机使用线性核函数得到的预测性能最好,未加入和加入剂量组学特征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和0.75。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极致梯度提升算法所建立的模型在未加入和加入剂量组学特征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入剂量组学特征可有效提高食管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预测模型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二聚体联合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D-二聚体联合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慢/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贵港市人民医院拟行PCI术的316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慢/无复流组(SNR组)和正常血流组(CON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APTT等指标的差异,分析D-二聚体联合APTT对SNR的预测价值。结果:PCI术中根据TIMI血流分级,SNR组患者71例(22.47%),CON组患者245例(77.53%)。SNR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CON组,而APTT明显低于CON组( 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D-二聚体升高( OR=1.011,95% CI:1.008~1.015, P<0.001)是ACS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TT升高( OR=0.868,95% CI:0.818~0.921, P<0.001)是其保护因素。D-二聚体和APTT预测PCI术中慢/无复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738,二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提升至0.86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3%、75.1%。 结论:D-二聚体和APTT对ACS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的预测价值较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及早识别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次聚焦射频提升下面部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AccentPro聚焦射频治疗仪单次提升下面部的效果。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轻度和中度下面部松弛患者36例,男3例、女33例,年龄28~50(37.86±5.44)岁,用AccentPro聚焦射频治疗仪进行单次高能量参数(每侧下面部累积能量57~70 kJ)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对皮肤松弛程度进行评估,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单次治疗后3个月,33例患者下面部面部松弛评估量表(facial laxity rating scale, FL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FLRS评分中位数为3.00分,治疗后3个月中位数为2.00分( Z=-5.25, P<0.001)。33例(91.67%)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聚焦射频单次高能量参数治疗轻中度下面部松弛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及MRI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脑梗死是全球排名第二大致死原因,在中国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及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则是最常见的脑梗死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80%.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AIS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也是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或血管内取栓治疗等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精准预测、评估AIS的HT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影像学研究集中于CT和MRI评估HT的价值.CT平扫诊断HT价值有限,AIS治疗前,阿尔伯塔脑梗死计划早期诊断评分≤7分与HT发生相关(P=0.033),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34);AIS取栓治疗后24 h复查双能CT,预测2~7 d内发生HT风险的效能较高(灵敏度82.5%、特异度100%).CT血管造影中,血栓负荷高的患者HT发生概率上升(OR=1.28);侧支循环良好的AIS患者HT发生率低.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表面渗透性、脑血容量、Tmax等,均有较好的HT预测价值.MRI平扫中,FLAIR上高信号可预测HT的发生;MRI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域体积可预测HT(ROC曲线下面积0.78);MRI磁敏感率加权成像,刷状征、微出血灶提示HT的发生;MRI增强T1加权成像,脑实质强化与HT发生显著相关(P<0.05);MRI灌注加权成像中,梗死区脑血容量降低可预测HT.此外,CT及MRI图像后处理系统RAPID提升了评估HT的效能.建议根据各急救中心的硬件及当地医疗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影像学检测方式及流程,预测及管理H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优选最佳模型,为防范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提供适宜评估工具.方法 选取苏州市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1 105名老年人,随机分为训练集773人和验证集332人.基于训练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使用logistic回归、伯努利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极端梯度提升、K邻近算法和支持向量机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6种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评价和比较.基于最优算法构建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评分表,并对评分表进行验证.结果 训练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识别出13个危险因素,6种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824~0.889,敏感度0.721~0.849,特异度0.700~0.837,约登指数0.498~0.674;随机森林模型为最佳模型,基于此模型构建的老年人认知衰弱评分表得分范围0~180分,内、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0.831,最佳截断值为75分.结论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性能最好,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差.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评分表可用于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