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经口四级松解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等级经口松解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经口四级松解技术治疗29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男132例,女165例;年龄为(42.3±12.1)岁(范围10~63岁)。采用经口四级松解技术的例数:Ⅰ级(前部软组织松解)196例(66.0%)、Ⅱ级(360°软组织松解)54例(18.2%)、Ⅲ级(360°软组织松解+齿突切除)28例(9.4%)、Ⅳ级(截骨矫形)19例(6.4%)。临床评价指标为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及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记录不同等级松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14.8±10.2)个月(范围9~36个月)。Ⅰ~Ⅳ级松解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2±0.35) h、(3.00±0.36) h、(4.07±0.96) h和(5.24±0.8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5.43, P<0.001);术中出血量为(84.08±27.21) ml、(153.61±31.36) ml、(268.93±48.94) ml和(444.21±109.5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2.39, P<0.001)。Ⅰ~Ⅳ级松解组术前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85±6.68)分、(84.06±5.47)分、(84.07±5.99)分和(85.00±4.1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8.34±2.38)分、(98.67±1.79)分、(98.86±1.58)分和(98.32±2.11)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1.44±1.73)分、(11.59±1.72)分、(11.61±1.47)分和(11.32±1.8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22±1.00)分、(16.28±1.02)分、(16.14±1.04)分和(16.16±1.07)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CA分别为110.19°±8.76°、112.48°±7.66°、106.61°±6.54°和109.05°±7.7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0.22°±8.04°、141.86°±7.04°、142.35°±8.62°和140.15°±6.49°,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MA分别为113.48°±9.54°、116.03°±8.38°、109.55°±7.13°和112.46°±8.3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4.28°±7.75°、146.40°±6.98°、145.81°±8.27°和143.24°±6.36°,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3例患者发生骨不愈合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3~14个月)。发生并发症33例次,发生率为11.1%(33/297);包括骨不融合3例、脑脊液漏3例、切口感染3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脑脊液漏继发颅内感染导致,另1例为术后入睡时舌后坠导致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咽部不适11例、髂骨取骨区疼痛4例、髂骨切口愈合不良8例。 结论:经口四级松解策略能有效指导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使经口松解技术更有效、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及徒手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63例上颈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置钉技术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置钉组(41例)和徒手置钉组(22例)。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行枕颈融合术9例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术32例,徒手置钉组分别为8例和14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采用影像学参数、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辐射剂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椎弓根螺钉置入率、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中枕颈融合患者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患者的椎弓根螺钉置入率分别为100%和89.6%(138/154),超过徒手置钉组的43%(18/42)和78%(5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7.403, P<0.001;χ 2=5.128, P=0.024)。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两类手术患者的透视辐射剂量和手术时间均超过徒手置钉组( P<0.05)。与徒手置钉组相比,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 1螺钉准确性由42%(11/26)提高至80%(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342, P=0.004);C 2螺钉准确性由77%(33/43)提高至88%(6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863, P=0.413)。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 1和C 2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导针置入顺序相关( r=0.580, P<0.001; r=0.369, P=0.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延髓角、Chamberlain线、McGregor线、Boogard角、Bull角、斜坡椎管角、枕颈角、后枕颈角、C 2~C 7角及寰齿前间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改善( P<0.05),而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上颈椎疾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机器人辅助能减少透视辐射剂量,提高置钉准确性,但需避免优先导针置入产生的椎体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岩斜坡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151例,年龄(49.9±10.2)岁(范围:22~75岁),病程[ M( Q R)]18.0(40.6)个月(范围:1周至320个月),肿瘤最大径(44.8±10.3)mm(范围:15~80 mm),术前Karnofsky 生存质量评分表(KPS)评分为(78.6±13.3)分(范围:40~100分)。根据术前MRI增强扫描图像上肿瘤基底位置、累及范围及生长方式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分析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将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分为5型,其中斜坡型4例、岩斜型60例、岩斜蝶型62例、蝶岩斜型50例(包括2个亚型)及颅底中央型3例。除3例颅底中央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外,余176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12例,颞下经天幕经岩骨入路27例,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13例,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各12例;肿瘤完全切除124例(70.5%)。斜坡型与岩斜型患者全部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岩斜蝶型主要采用乙状窦后入路(71.0%,44/62),蝶岩斜Ⅰ型主要采用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40.8%,11/27),蝶岩斜Ⅱ型主要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52.2%,12/23)。176例手术患者中,72例(40.9%)术后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164例(93.2%)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长24(48)个月(范围:3~108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10.4%)患者肿瘤复发,14例(28.6%)出现肿瘤进展,89例(54.3%)的神经功能障碍获得改善,38例(23.2%)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为(84.2±11.4)分(范围:50~100分),与术前KP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56, P=0.125)。不同类型的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在脑干水肿(χ 2=3.482, P=0.038)、肿瘤全切(χ 2=9.127, P=0.001)、手术时间( F=8.954, P=0.013)、术后住院时间( F=3.652, P=0.025)、术后并发症(χ 2=1.550, P=0.024)、术后KPS评分( F=2.856, P=0.042)及肿瘤复发/进展(χ 2=4.824, P=0.013)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岩斜坡区脑膜瘤进行精准而全面的分型,进而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评估不同分型的预后,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例口腔患者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为口腔种植支抗钉在下颌后牙区植入位置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的成人患者200例,拍摄采集其下颌骨颊棚区锥形束CT影像,分别测量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和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冠状测量面上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并对左右侧、性别和各冠状测量面间进行比较。结果:从近中至远中5个测量平面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分别为76.08±8.52°、68.16±9.37°、58.04±10.17°、49.16±11.09°和39.81±12.53°。不同的测量平面两两比较示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至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变化最明显。同一受试者左右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的颊棚区的坡度较大,第二磨牙区域坡度较小。左右侧颊棚区坡度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重建在累及颈内动脉的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累及颈内动脉(ICA)的颅底肿瘤血流重建术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6例,垂体腺瘤2例,恶性软骨肉瘤1例,鼻咽癌1例。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侵犯部位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分别采用经Dolenc入路切除肿瘤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Ⅰ型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 Ⅲ型搭桥术(2例)、Dolenc入路或扩大中颅底入路肿瘤切除并联合原位血管直接吻合术(2例)。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肿瘤切除程度、有无脑缺血及肿瘤有无复发等。结果:10例患者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吻合血管通畅,术后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吻合血管通畅,2例因术后昏迷未行DSA或CTA检查。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ICA破裂出血的鼻咽癌患者仅行血管搭桥术,未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例发生脑缺血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面瘫,于3个月后恢复;1例累及两侧海绵窦斜坡的脑膜瘤患者一期行血管重建联合肿瘤切除术后恢复顺利,但因二期对侧肿瘤切除术后昏迷,自动出院;1例术后15 d因呼吸衰竭死亡。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脑缺血,其中6例行DSA或CTA复查,显示5例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血管部分狭窄。1例恶性软骨肉瘤术后5个月复发,1例脊索型脑膜瘤术后1年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根据脑血流代偿情况、肿瘤位置及ICA受累程度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术,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 3-T 4期鼻窦腺癌不同治疗模式的长期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模式在T 3-T 4期鼻窦腺癌中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8年确诊的93例T 3-T 4期鼻窦腺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未手术组,对其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和失败模式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全组平均随访时间为81.3(18~156)个月。至随访结束,共有38.7%(36/93)的患者局部失败,14.0%(13/93)的患者远处转移,17.2%(16/93)的患者局部失败并远处转移,28.0%(26/93)的患者稳定。全组患者2、5、10年的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3.5%、59.3%、31.8%和73.6%、40.7%、25.3%。单因素分析中46~64岁( P值均<0.001)、男性( P=0.022、 P=0.001)、病变位于上颌窦( P=0.001、 P<0.001)、病理类型为腺样囊性癌( P=0.001、 P<0.001)、未侵犯眶内/斜坡( P=0.041、 P<0.001)、GTV P剂量>64 Gy( P=0.003、 P=0.006)和N 1期( P=0.014、 P=0.014)的患者不同治疗模式间的PFS和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65岁( P=0.012、 P=0.005)、眶内/斜坡侵犯( P<0.001、 P=0.005)、GTV p剂量≤64 Gy( P<0.001、 P=0.011)是影响T 3-T 4期鼻窦腺癌PFS、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结论:T 3-T 4期鼻窦腺癌治疗后局部失败率较高。年龄、眶内/斜坡侵犯、GTV p剂量为其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手术为主的治疗模式优于其他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异形生长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的117例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向鞍上侵袭105例,向侧方侵及海绵窦并包绕颈内动脉80例,向蝶鞍后方侵及脑干19例,向蝶鞍下方侵袭89例。根据垂体腺瘤异形生长的特点分别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35例)、神经内镜经筛窦-翼突-蝶窦-海绵窦入路(32例)、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斜坡入路(5例)、神经内镜经鼻多通道入路(45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头颅MRI及内分泌检验。结果:11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7例,次全切除36例,大部分切除14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头痛、头晕的缓解率为67.6%(25/37),视力、视野的改善率为66.7%(52/78)。11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4个月),其中肿瘤复发2例,术后长期垂体功能低下5例,失嗅12例。结论:对于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根据肿瘤的生长特点选择不同的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减少创伤,提高肿瘤的切除率,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位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健康女性15名,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测受试者在平卧位,床尾斜坡位抬高15°、30°、45°,床尾四边形体位抬高15°、30°、45°,床头抬高30°、45°、60°,4类(10种)不同的体位下股总静脉血流速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的体位下不同角度时股总静脉血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斜坡位45°>斜坡位30°>斜坡位15°=四边形体位30°>四边形体位15°=四边形体位45°>平卧位>床头30°>床头45°=床头60°。 结论:在本研究所设定的体位中,斜坡位床尾抬高45°能最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四边形体位床尾抬高时不利于下肢远端静脉血液的回流,床头抬高会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蜗神经对电刺激反应特点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蜗神经发育不良(cochlear nerve deficiency,CN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蜗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并比较其与蜗神经形态正常植入者之间的差异,探讨CND患者蜗神经损伤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分为CND组及对照组。CND组51例,其中男20例、女31例,CI植入年龄(2.7±1.5)岁,4例双侧植入,共计55耳,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CND,其耳蜗结构正常;对照组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CI植入年龄(3.0±1.9)岁,1例为双侧植入,共计22耳,术前影像学检查耳蜗结构及蜗神经形态均正常。除3例(3耳)CND患者植入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CI422电极外,其余患者均植入CI24RECA或CI512电极。所有患者均开机6个月以上,采用Customer Sound EP软件记录耳蜗内电极的蜗神经电刺激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并绘制耳蜗不同部位电极的ECAP增益曲线。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分组及电极位置对ECAP诱发阈值、最大振幅、潜伏期及增益曲线坡度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所测电极周围均可记录到ECAP反应,引出率为100%;而CND组ECAP总引出率为71%(859/1 210),且由1号电极至22号电极ECAP引出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CND组患者ECAP诱发阈值提高、最大振幅降低、增益曲线坡度减小、ECAP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统计分析显示,电极位置对CND组患者ECAP诱发阈值、最大振幅及增益曲线坡度有显著影响( P值均<0.01),但对ECAP潜伏期无明显影响( P>0.05);而电极位置仅对对照组ECAP阈值有影响( P<0.05)。CND患者由1号电极至22号电极ECAP诱发阈值呈逐渐增高趋势,而最大振幅及增益曲线坡度呈逐渐降低趋势。 结论:与蜗神经形态正常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相比,CND患者不仅残余螺旋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其对电刺激的反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CND患者蜗神经损伤程度个体间差异较大,总体上由耳蜗底转至耳蜗顶转呈逐渐加重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报道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3月收治的1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已报道的54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及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32例,58.2%)、偏侧肢体/面部乏力(25例,45.5%)、恶心呕吐(14例,25.5%)、头晕(11例,20.0%)、感觉障碍(10例,18.2%)、视物模糊(7例,12.7%)、癫痫发作(5例,9.1%)、听力下降(5例,9.1%)、耳鸣(5例,9.1%)、记忆力下降(3例,5.5%)、失语(3例,5.5%)、构音障碍(2例,3.6%)、跌倒发作(2例,3.6%)、睁眼乏力(2例,3.6%)、反应迟钝(1例,1.8%)、阿罗瞳孔(1例,1.8%)、脊髓痨步态(1例,1.8%)及发热(1例,1.8%)。51例具备完整血清学试验结果患者中,45例(88.2%)血清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1例(100.0%)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行脑脊液检查的34例患者中,25例(73.5%)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32例(94.1%)脑脊液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5例患者的颅内病灶以单发为主(43例,78.2%),累及的部位依次为额叶(14例,25.5%)、顶叶(14例,25.5%)、颞叶(5例,9.1%)、额颞叶(3例,5.5%)、额顶叶(2例,3.6%)、顶枕叶(2例,3.6%)、豆状核(1例,1.8%)、斜坡(1例,1.8%)及中脑大脑脚(1例,1.8%)。30例(54.5%)患者被误诊为其他颅内占位性疾病,误诊情况依次为胶质瘤(11例,36.7%)、转移瘤(5例,16.7%)、脑膜瘤(4例,13.3%)、其他不明原因颅内占位(4例,13.3%)、脑脓肿(3例,10.0%)、海绵状血管瘤(1例,3.3%)、颅内淋巴瘤(1例,3.3%)、听神经瘤及垂体腺瘤(1例,3.3%)。42例报道了驱梅治疗预后情况的患者中,41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例死于脑疝。结论:树胶肿型神经梅毒因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无明确诊断标准而常被误诊为颅内肿瘤。血清及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阳性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占位病灶时应首先考虑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可能。经及时诊治,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