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双侧突发性聋169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总结单中心169例(338耳)双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得出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更多患者伴耳鸣、眩晕,疗效欠佳,发病30 d内就诊疗效优于30 d后就诊;对低频范围内听力损失,住院治疗听力提高更显著;且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生可能存在免疫机制。论著《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50例临床病例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50例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认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见于女性,常见原因可能为乙状窦憩室、乙状窦周骨质缺损等乙状窦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论著《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58例疗效分析》采用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49例)及听骨畸形(9例)所致传导性聋患者,认为该方法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的传导性聋有效。论著《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了48例(53耳)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患者的CT和MRI资料,因其类型不同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了解其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论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顶叶岛盖2功能连接异常的静息态fMRI研究》通过比较前庭性偏头痛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相关资料,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庭、疼痛、视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这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很可能是前庭性偏头痛发病重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论著《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因果关系》从IEU公开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的遗传数据,分析发现哮喘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的患病危险因素,而变应性鼻炎是CRSsNP的危险因素。论著《鼻腔微生物多样性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分析77例CRSwNP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鼻息肉组织,得出CRSwNP患者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与鼻息肉复发密切相关,鼻内镜术后鼻息肉的复发可能与保护性微生物丰度的减少和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关。论著《OSA患者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塌陷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通过回顾分析11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资料,认为OSA患者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的阻塞与扁桃体分度和N3期存在相关性,其构建的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阻塞诺模图预测模型效能良好。论著《折叠皮瓣在梨状窝癌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术中的应用及探讨》一文介绍10例采用折叠岛状皮瓣修复梨状窝癌的病例资料,认为折叠岛状皮瓣可恢复喉及下咽的生理性解剖结构,可用于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论著《头颈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外科处理策略》一文介绍9例采用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手术治疗原发灶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患者,认为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的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的脑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比率低频振幅(fALFF)值分析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T2DD)患者的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异常模式,明确T2DD患者脑损害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5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52例T2DD患者进入研究,另设同期57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HC)组。收集3组被试临床资料、精神心理量表评分、rs-fMRI扫描结果等资料;计算3组被试全脑fALFF值并比较不同脑区fALFF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fALFF值与临床变量及精神心理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被试双侧楔前叶fAL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HC组相比,T2DD与T2DM组双侧楔前叶fALFF值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DD组fALFF值较T2DM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D组、T2DM组患者fALFF值与临床资料及精神心理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相关关系( P>0.05)。 结论:双侧楔前叶脑自发神经活动异常可能是T2DD患者脑损害的重要神经影像学标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学龄前儿童大脑网络的动态功能连接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学龄前儿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preschoolers,ASD-p)静息状态下功能连接的动态变化,表征ASD-p灵活社会认知的大脑网络动态性,并为了解其社会交往障碍的潜在神经机制提供全新视角。方法:选取2018年10—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60例ASD-p(ASD-p组)和与之匹配的60名典型发育儿童(typical development,TD组),基于MATLAB 2013b平台使用组独立成分分析、滑动窗口分析方法研究动态功能连接。基于每种功能连接模式的空间相似性,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以识别不同的连接状态,从而分析功能连接的时间动态性。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动态功能连接分析最终确立了3种不同的连接状态:不频繁和强连接的状态Ⅰ、更频繁和弱连接的状态Ⅱ以及相对频繁和较强连接的状态Ⅲ。ASD-p组处于弱连接的状态Ⅱ的窗口分数较TD组降低了48.04% ,状态Ⅰ和状态Ⅲ的出现比例分别增加22.01%、32.39%;ASD-p组状态Ⅱ平均停留时间降低了74.89个窗口,状态Ⅰ和Ⅲ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增加了22.55个窗口和14.84个窗口( Z=-6.080,6.991,-6.107,均 P<0.001,Mann-Whitney U test)。ASD-p组各网络状态之间的转换次数显著多于TD组[(6.63±3.25)次,(2.65±2.56)次, Z=-6.296, P<0.001,Mann-Whitney U test]。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ASD-p社交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状态Ⅱ的平均停留时间呈负相关( r=-0.263, P<0.05),并与网络状态转换次数呈正相关( r=0.272, P<0.05)。 结论:ASD-p强连接状态Ⅰ和较强连接状态Ⅲ的窗口分数、平均停留时间成比例的增加,转换次数增多。ASD-p核心症状相关的动态功能连接特征可能成为一种可靠的神经影像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是一种高度侵袭、预后不良的少见子宫颈癌。NECC主要通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进行诊断,除了突触素、嗜铬素A、CD 56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特异性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外,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也有望协助诊断。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子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得到肯定,影像学检查也可为鉴别诊断和分期提供帮助。目前,NECC无标准治疗方案,主要通过借鉴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经验形成以综合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仍存在众多争议。近年来,NECC的诊治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就NECC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全面综述,对不同期别NECC提出了不同于其他病理类型子宫颈癌的综合治疗模式,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失智型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龄人口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预后不良,因此AD的早期诊断技术亟待提升。从神经心理评估、神经影像技术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分类诊断领域入手,具体介绍了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记忆与执行功能筛查量表、结构性MRI、功能性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基于MRI的人工智能分析以及β淀粉样蛋白(Aβ)、同型半胱氨酸、S100B蛋白、Aβ 42、tau蛋白、尿液AD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和视网膜Aβ斑含量测定等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阐述了各自局限性,总结了技术的发展趋势。AD早期诊断体系的构建,需区分不同痴呆类型,并基于多模态诊断技术综合运用,方能提高筛查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梗阻支架置入联合新辅助化疗对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标本病理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急诊手术、肠梗阻支架-手术、肠梗阻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这3种治疗方案对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20年8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完全性结直肠梗阻、病理证实为腺癌、影像学评估可切除且无远处转移者;排除多发结直肠癌、拒绝手术和合并腹膜炎或者肠梗阻支架置入前存在肠穿孔者。研究共纳入89例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分为急诊手术组(30例)、支架-手术组(34例)及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25例)。通过病理切片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评估并比较3组间手术切除肿瘤标本的病理特征(包括周围神经浸润、脉管浸润、癌结节、标本内组织坏死、炎性浸润、脓肿、黏液湖形成、异物巨细胞、钙化、肿瘤细胞比例等)及生物分子标志物(包括CD34、Ki67、Bcl-2、MMP-9、HiF-α)的差异。病理学评价根据标本内有无定性评价周围神经浸润、脉管浸润和癌结节等病理特征。标本病理特征评价标准:根据标本内组织坏死、炎性浸润、脓肿、黏液湖形成、异物巨细胞、钙化以及肿瘤细胞所占视野比例进行半定量的分级评估,分为:0级:标本内未见;1级:比例为0~25%;2级:比例为25%~50%;3级:比例为50%~75%;4级:比例为75%~100%。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评价标准:根据阳性免疫细胞所占视野范围及细胞免疫强度进行评估。根据阳性细胞比例分为:0分:标本内未见;1分:比例为0~25%;2分:比例为25%~50%;3分:比例为50%~75%;4分:比例为75%~100%。将细胞免疫强度分为无(0分)、微弱(1分)、中等(2分)和强(3分)。再将两者相乘得到0~12的总分,综合评价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定义为:阴性(0级):0分;弱阳性(1级):1~3分;中等阳性(2级):4~6分;强阳性(3级):7~9分;极强阳性(4级):10~12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 Q1, Q3)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3组间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肿瘤T分期、N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等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间切除的肿瘤标本异物巨细胞、炎性浸润和黏液湖形成等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急诊手术组、支架-手术组及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脉管浸润率分别为56.6%(17/30)、44.1%(15/34)和20.0%(5/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142, P=0.028),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脉管浸润率显著低于急诊手术组( P=0.038);周围神经浸润率分别为55.3%(16/30)、41.2%(14/34)和16.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735, P=0.021),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周围神经浸润率显著低于急诊手术组( P=0.032);坏死分级分别为2(1,2)级、2(1,3)级和2(2,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0.090, P=0.006),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急诊手术组比较,支架-手术组和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坏死分级更高(均 P<0.05);脓肿分级分别为2(1,2)级、3(1,3)级和2(2,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6.584, P=0.037);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急诊手术组的脓肿分级明显低于支架-手术组( P=0.037);纤维化分级分别为2(1,3)级、3(2,3)级和3(2,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078, P=0.004);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支架-手术组和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纤维化均高于急诊手术组(均 P<0.05);肿瘤细胞比例分级分别为4(3,4)级、4(3,4)级和3(2,4)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594, P=0.014),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组的肿瘤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急诊手术组( P=0.012);CD34分级分别为2(2,3)级、3(2,4)级和3(2,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9.786, P=0.007),进一步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支架组CD34高于急诊手术组( P=0.005)。 结论:支架置入可能增加梗阻性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风险。支架-新辅助化疗-手术的治疗模式促进了肿瘤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减少了肿瘤细胞比例、脉管浸润和周围神经浸润,可能有助于改善支架置入后完全梗阻性结直肠癌的局部肿瘤浸润及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双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为特征的脑淋巴瘤病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淋巴瘤病(LC)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2011年11月30日至2020年12月28日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1例LC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对照病理进行分析。结果:L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8/11)、步态不稳(9/11)、行为异常及人格改变(5/11);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患者有细胞数增多(8/10)、蛋白升高(8/10)、糖含量降低(2/10)、氯化物降低(4/10)。11例L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深部脑白质弥漫病变,同时累及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8例(8/11)、基底节区7例(7/11)、丘脑5例(5/11)、小脑6例与脑干6例(6/11);11例LC患者的病灶呈等/稍低密度影与稍长T 1、稍长T 2信号,6例(6/11)早期无明显强化,5例(5/11)以及6例随诊病变出现不均匀斑点、斑片状、结节或团块状明显强化;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有9例(9/11)初诊扩散不受限,2例(2/11)及9例随诊病变出现扩散受限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低信号;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显示5例有不同程度胆碱复合物(Cho)峰升高伴N-乙酰天冬氨酸(NAA)峰与NAA/肌酸下降(5/5),3例出现脂质峰(3/5);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者3例,其中2例(2/3)病灶呈稍高摄取,1例(1/3)未见代谢增高。 结论:LC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无明显强化及扩散受限,NAA/肌酸降低、Cho/肌酸增加伴脂质峰;对LC认识不足以及穿刺活组织检查不当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联合模型的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病风险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并比较基于6种不同认知功能测量量表的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发病风险动态预测模型。方法:基于2005-2020年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倡议的纵向数据,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11、ADAS-Cog13)、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延迟词语回忆(ADASQ4)和Rey听觉词语学习即刻测验(RAVLT_immediate)作为纵向认知功能评估指标评估认知功能的纵向变化,利用联合模型分析纵向认知功能评估指标变化轨迹与生存结局MCI之间的关系,构建老年人MCI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以线性混合模型对纵向评估指标的变化轨迹建模,以比例风险模型对生存过程建模,通过关联参数( α)将两个子模型联系起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在( t, t+Δ t)随访时间段的预测效能,其中 t选取第30、42、54个月,Δ t选取15和21个月。基于预测模型,选取1名研究对象示例进行MCI发病风险个体动态预测。 结果:最终纳入544名基线认知状态正常的老年人(≥60岁),其中119名(21.9%)在随访过程中发生MCI视为病例组,425名始终保持正常视为对照组。联合模型提示6种评估指标的纵向轨迹与MCI发生风险均相关( P<0.001),其中MMSE、RAVLT_immediate评分每纵向增加1分,MCI发生风险对应降低32.3%( HR=0.677,95% CI:0.541~0.846)和10.8%( HR=0.892,95% CI:0.865~0.919);FAQ、ADAS-Cog11、ADAS-Cog13、ADASQ4评分每纵向增加1分,MCI发生风险对应增加53.2%( HR=1.532,95% CI:1.393~1.686)、36.2%( HR=1.362,95% CI:1.268~1.462)、23.2%( HR=1.232,95% CI:1.181~1.285)、85.1%( HR=1.851,95% CI:1.629~2.104)。AUC结果显示RAVLT_immediate(0.760 2)和ADASQ4(0.755 8)的平均预测效能较高,之后依次为ADAS-Cog13(0.743 7)、ADAS-Cog11(0.715 3)、FAQ(0.700 8)和MMSE(0.629 5)。基于ADASQ4的联合模型进行MCI发病风险个体预测,示例个体随访5年后、10年后发生MCI的平均概率分别为8%、40%。 结论:仅针对记忆测验的RAVLT_immediate与ADASQ4在预测MCI发生风险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其作为纵向认知功能评估指标构建联合模型,结果可为实现老年人MCI风险预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