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皮-间质转化与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原性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以及可能迅速进展的斑块。血流中多种刺激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EndMT),从而加速AS斑块进程。EndMT参与AS的发生和转归,且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本文围绕EndMT的概念及其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以期为易损斑块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第十二胸椎(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住院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经急诊收入心血管内科监护病房或急诊监护病房的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内进行胸部CT检查,计算T 12水平左、右侧竖脊肌横截面积后求和;进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raction, TIMI)评分。随访患者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 MACCE)的发生情况。比较MACCE组与无MACCE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ACS后12个月内发生MACCE的相关性。 结果:共40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2个月内MACCE的发生率为22.2%。MACCE组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20.43±3.51) cm 2vs. (24.36±3.66) cm 2, Z=4.412, P<0.001]低于无MACCE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TIMI评分、是否血运重建5个因素后,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 OR=0.883, 95% CI:0.803~0.971, P=0.010)与ACS后12个月内发生MACCE呈独立相关。 结论: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可作为老年ACS患者12个月内发生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比较不同地域ACS患者PCI术后的二级预防依从性和长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 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 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 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 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 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 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 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相位角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相位角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223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测量相位角,将患者分为正常相位角组( n=129)和低相位角组( n=94)。比较两组MHD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感染、心脑血管疾病(CVD)和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MHD患者的预后差异。 结果:低相位角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均低于正常相位角组,糖尿病肾病患者比例高于正常相位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相位角组患者感染、CVD及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相位角组,不良预后事件终点的生存时间均短于正常相位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HD患者低相位角较普遍。低相位角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感染、CVD及死亡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血清微炎症、营养状况指标及终点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经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后血清微炎症及营养状况指标的变化以及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两组均在常规干预措施下实施腹膜透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疗程均为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微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营养状况指标及透析充分性指标[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钙离子、磷离子;透析充分性指标:血肌酐(Scr)、血尿酸(BUA)、尿素氮(BUN)、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随访24个月,记录两组终点事件(腹膜炎、腹痛、营养不良、腹腔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个月后,两组TNF-α、IL-6、IL-8、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5.7±4.0)μg/L比(33.6±6.0)μg/L、(2.9±0.7)ng/L比(4.9±1.2)ng/L、(17.0±7.2)ng/L比(22.8±7.9)ng/L、(4.6±0.7)mg/L比(6.9±1.2)mg/L]( t=10.272、13.134、5.040、15.575,均 P<0.05);治疗24个月后,两组ALB、Hb、TRF、PA、钙离子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磷离子较治疗前下降,且上述指标观察组升降大于对照组[(45.7±5.2)g/L比(39.8±4.9)g/L、(72.7±8.0)g/L比(68.6±9.0)g/L、(4.3±1.0)g/L比(3.0±0.6)g/L、(321.5±29.0)mg/L比(297.6±25.1)mg/L、(4.9±1.3)mmol/L比(2.9±0.9)mmol/L、(1.3±0.9)mmol/L比(1.8±0.3)mmol/L]( t=7.737、3.213、9.880、5.900、11.937、4.415,均 P<0.05);两组治疗前肠道菌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4个月后,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均上升,肠杆菌、肠球菌均下降,且上述指标观察组升降大于对照组[(8.4±0.9)IgCFU/g比(6.4±0.9)IgCFU/g、(8.8±1.3)IgCFU/g比(7.9±1.3)IgCFU/g、(7.1±0.9)IgCFU/g比(8.0±1.1)IgCFU/g、(5.4±0.7)IgCFU/g比(6.9±0.9)IgCFU/g]( t=14.248、4.339、5.825、12.753,均 P<0.05)。两组治疗前透析充分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4个月后,两组Scr、BUA、BUN、Cys-C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71.5±50.5)μmol/L比(623.3±62.6)μmol/L、(17.5±0.5)mmol/L比(20.6±1.8)mmol/L、(16.4±3.0)mmol/L比(22.5±2.0)mmol/L、(1.9±0.5)mg/L比(3.0±0.7)mg/L]( t=17.877、14.976、15.842、11.749,均 P<0.05)。观察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2)%比(2.2)%]( t=6.574,均 P<0.05)。 结论: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后,患者微炎症状态减轻,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终点事件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下肢ASO患者182例,其中男126例、女56例,年龄46~93(70.5±10.2)岁。患者术前均行CTA或动脉造影检查,踝肱指数(ABI)为0.15~0.58(0 .38±0.18)。182例患者均行腔内治疗。观察指标:(1)观察182例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血管一期通畅率、治疗后1个月ABI等),以及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大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统计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动脉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Fontaine分期、内科合并症、吸烟史等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治疗方式、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 P<0.01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18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无大截肢、消化道出血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术后血管一期通畅率100%,治疗后1个月ABI为0.68±0.25,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15, P<0.001)。(2)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动脉再狭窄100例,发生率5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下肢ASO病变长度、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吸烟史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69、8.43、9.25, P值均<0.01);而性别、年龄、内科合并症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3 cm( OR=2.835,95% CI:1.478~5.438)、吸烟( OR=2.776,95% CI:1.460~5.277)是ASO患者腔内治疗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01),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 OR=0.220,95% CI:0.084~0.574)是腔内治疗术后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结论:采用腔内治疗下肢ASO安全有效;ASO患者病变长度≥3 cm、有吸烟史是影响术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术后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是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并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二次复查的15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CCTA确诊冠心病后是否遵医嘱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CTA二次复查结果;根据确诊冠心病后3~5年是否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和非MACCE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即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① 156例冠心病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他汀组113例(占72.44%),非他汀组43例(占27.56%);两组患者除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SCr)存在差异外,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吸烟史、首次CCTA冠状动脉病变和斑块特征、两次CCTA间隔时间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他汀组相比,他汀组患者CCTA二次复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整体升高率和MACCE发生率均显著下降〔Gensini评分升高率:25.66%(29/113)比46.51%(20/43),MACCE发生率:9.73%(11/113)比30.23%(13/43),均 P<0.05〕。② 156例冠心病患者中,有24例(占15.38%)在确诊后3~5年发生MACCE,132例(占84.62%)未发生MACCE。MACCE组确诊后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MACCE组〔45.83%(11/24)比77.27%(102/132), P<0.01〕,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高于非MACCE组〔D-二聚体(μg/L):148.50(101.25,314.75)比88.10(59.03,132.12),HbA1c:6.45%(6.20%,7.93%)比6.10%(5.81%,6.92%),均 P<0.05〕;与非MACCE组相比,MACCE组患者首次CCTA结果显示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百分比(PAV)、纤维脂肪PAV、坏死核心PAV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升高〔总PAV:43.05%(29.19%,60.60%)比24.57%(16.94%,39.09%),纤维脂肪PAV:18.61%(8.48%,26.44%)比6.81%(4.16%,12.57%),坏死核心PAV:5.96%(2.98%,8.71%)比2.29%(1.47%,4.36%),Gensini评分(分):30.25(23.50,38.30)比19.50(13.20,31.10),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优势比( OR)=0.282,95%可信区间(95% CI)为0.110~0.727, P=0.008〕、D-二聚体( OR=1.011,95% CI为1.005~1.017, P<0.001)、坏死核心PAV( OR=1.323,95% CI为1.120~1.563, P=0.001)和Gensini评分( OR=1.038,95% CI为1.004~1.073, P=0.028)是冠心病患者确诊后3~5年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应密切关注D-二聚体、坏死核心PAV及Gensini评分;他汀类药物可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减少MACCE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与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比较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与进口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需行膀胱镜检查或取出双J管者。排除标准:泌尿男性生殖系急性感染、结核性膀胱挛缩、膀胱容量<50ml或尿道狭窄者;不能采取膀胱截石位者;女性月经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广州瑞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对照组采用进口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日本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两组患者行膀胱镜检查或膀胱镜检查+双J管取出。主要有效性指标为整体影像合格率,次要有效性指标为操作成功率、操作性能评分、手术时间,安全性指标为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器械缺陷率。结果:最终纳入188例,试验组95例,对照组93例。两组性别(男/女:58/37与62/31)、年龄[(48.4±13.0)岁与(48.7±12.6)岁]、体质指数[ (24.1±2.5)kg/m 2与(24.3±3.2) kg/m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整体影像合格率[93.68%(89/95)与96.77%(90/93), P=0.52]、操作成功率[100.00%(95/95)与98.92%(92/93), P=0.49]、操作性能评分[(14.41±0.93)分与(14.56±0.84)分, P=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仅行膀胱镜检查者(64例和65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5.3±2.6)min和(15.4±3.3)min( P=0.93),行膀胱镜检查+双J管取出者(31例和28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1.0±3.2)min和(21.7±3.9)min( P=0.6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42%(8/95)与9.68%(9/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两组均未发现器械缺陷。 结论:国产一次性电子膀胱软镜用于膀胱镜检查及取出双J管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整体影像合格率、操作成功率、操作性能评分、平均手术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器械缺陷率等方面均非劣于进口可重复使用电子膀胱软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术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围术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住院拟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且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维持原有的阿司匹林服用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 d,术后第3天起恢复服用阿司匹林。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入选者均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测量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肢血栓情况、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63例,男性27例(42.86%)、(61. 9±7.5)岁,女性36例(57.14%)、(59.8±7.3)岁。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口服阿司匹林时间、病灶位置、病变性质、病变定位、病灶大小、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中转开胸。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7.72±12.86)ml和(31.35±13.8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8, P=0.283);手术时间分别为(61.16±10.24)min和(61.39±13.79)min,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t=0.08, P=0.940)。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下肢血栓形成者占比、新发心脑血管事件者占比及伤口愈合不良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围术期服用阿司匹林并不增加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也不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