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恙虫病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恙虫病是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中国澳门偶有感染个案报道,危重症的个案更是罕见。由于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呈非特异性及多样性,若不能及时诊治,病情可进展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出现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死亡。中国澳门镜湖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1年9月30日收治1例恙虫病伴MODS患者,结合患者郊外活动史(接触恙虫幼虫)、临床症状、体征(腹部皮肤发现恙虫病特有焦痂)及实验室相关检查(外裴氏试验阴性),诊断为恙虫病伴MODS。入院后给予抗感染、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无明显改善。启动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支持。VV-ECMO初始设定血流量5 L/min(70 mL·kg -1·min -1),转速3 500 r/min,吸入氧浓度(FiO 2)1.00,肝素抗凝,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180~200 s,同时调整CRRT脱水量;ECMO支持9 h后氧合改善,ECMO血流量下调至4 L/min(58 mL·kg -1·min -1)左右,转速3 000 r/min;ECMO治疗4 d患者病情好转,逐渐下调ECMO流量及FiO 2;于入院5 d撤离ECMO支持。持续呼吸机支持8 d后,患者成功脱机并拔除气管插管;入院11 d停止CRRT改为间断血液透析治疗;入院12 d患者病情稳定转出ICU。之后患者自主尿量逐渐增加,各器官功能恢复正常,住院36 d后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586例 发热—反复卒中—左心占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反复卒中和左心室多发占位为临床特点的患者。患者因“间断发热3周,左侧肢体偏瘫1周”于2023年2月21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病程中反复发热、卒中,既往有痛性口腔溃疡病史。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内和二尖瓣存在两种性质、活动度不同的赘生物。多次血培养阴性,抗感染治疗无效。行左心室占位切除+二尖瓣置换术,左心室占位病理为炎性肉芽组织,二尖瓣赘生物病理可见纤维素性坏死和脓肿形成。诊断为白塞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不除外。术后予抗炎、抗凝和抗感染治疗,体温和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白塞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右心系统为主,左心血栓极为罕见,易误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在青年男性发热伴心脏占位的患者中应高度警惕此病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间断抗凝方案在经皮左心耳封堵围术期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间断抗凝方案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行经皮LAAC的患者共62例,根据术前是否停用原口服抗凝药将患者分为不间断抗凝组(26例)和间断抗凝组(36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抗凝特点,包括基础活化凝血时间(ACT),肝素化后最大ACT值,平均ACT值;围术期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以及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发生率,其中出血事件包括严重出血事件(脑出血、心脏压塞)和其他出血包括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口腔和鼻出血等;栓塞事件包括脑卒中、颅外循环栓塞。结果: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患者基础ACT值为[146.50 (131.00,171.25)s对134.00(121.00,169.50)s, P=0.380];术中最大的ACT值为[300.00(277.00,366.25)s对309.00(286.50,329.75)s, P=0.926];ACT值为[251.63±39.07)s对(241.74±34.37)s, P=0.295];围术期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出血事件总数分别为5例和6例(19.2%对16.7%, P=0.794),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人数分别为8例和7例(30.8%对19.4%, P=0.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无栓塞事件发生。 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在房颤患者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不劣于间断抗凝治疗,可以作为LAAC围术期新的抗凝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溶栓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腔血栓及肺栓塞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腔血栓及肺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例1,女,8岁,主因"发热5 d、咳嗽2 d"入院。例2,男,7岁,主因"间断发热伴咳嗽24 d,胸痛1 d"入院。2例患儿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且抗磷脂抗体均为阳性,治疗过程中出现右心血栓及肺栓塞,血栓相关症状表现均不典型。经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腔血栓最终消散,肺栓塞好转。针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腔血栓及肺栓塞,除抗凝治疗外,部分患儿可考虑溶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以及诊疗技术的提高,心房颤动(房颤)确诊人数明显增多。相较于年轻房颤患者,老老年房颤患者有较多合并症及肺静脉触发灶,所受危害也较为严重。众多研究证实,不同能量及方式的消融术式对老老年房颤患者的节律控制效果及临床预后与年轻房颤患者大致相似。围手术期不间断抗凝治疗并持续监测活化凝血时间可能会减少老老年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而相比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有可能提高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本文以老老年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的临床表现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10年5月至2022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确诊的11例ACM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11例ACM患儿中男5例、女6例,年龄2~16岁。临床表现包括活动耐受性降低7例、心力衰竭4例、晕厥或猝死3例、心悸3例、胸闷胸痛3例。心电图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4例、心室预激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超声心动图均见右心扩大,右心室流出道增宽,右心室局部室壁变薄并向外膨出,搏动减弱,2例有心室血栓。6例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见右心高度扩大,右心室游离壁薄,右心功能减低,右心室心肌强化,右心室室壁瘤形成。2例行心肌活检,可见典型ACM病理改变。5例行基因学检查,2例DSG2基因突变、2例PKP2基因突变、1例MYH6基因突变。治疗方面,予积极抗心力衰竭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例因心室血栓予抗凝治疗,2例行射频消融手术,4例行Glenn手术,1例行心脏移植术。随访时间6个月至12年,2例因右心衰竭死亡,6例存在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1例间断胸闷、胸痛,2例病情平稳。结论:儿童ACM是以活动耐受性减低、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为突出表现的、进展性的遗传性心肌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影像学改变及基因检测进行诊断。早发现、早诊断、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期间心包压塞引流管拔除与重启抗凝时机:20例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口服达比加群酯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穿刺引流后引流管拔除与重启抗凝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间接受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的患者共2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导管消融、心包压塞与处理参数,引流管拔除、重启抗凝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行心包穿刺、引流,平均引流量为(427.8±527.4)ml;7例予依达赛珠单抗治疗,其中1例行外科开胸修补术。19例未开胸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1.4±0.7)d,重启抗凝时间为(0.8±0.4)d;无论是否应用依达赛珠单抗,拔管时间、重启抗凝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 d内未发生再出血、栓塞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发生心包压塞时,一旦止血确切,无论是否应用特异性拮抗剂,尽早拔管与重启抗凝安全、合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抗磷脂综合征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6岁。因突发右眼视物不清1 d,于2023年4月13日到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半个月前因右侧腘静脉血栓栓塞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及尿激酶溶栓、那屈肝素钠抗凝治疗。否认其他全身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数指/10 cm、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11 mm Hg (1 mm Hg=0.133 kPa)。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检查,右眼视盘水肿,盘缘小片状出血,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串珠样"改变,静脉旁多发散在视网膜前出血,对应静脉处可见白色栓子样梗塞,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图1A)。红外眼底扫描激光检查,右眼仅见上方及颞侧涡静脉轮廓(图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区鼻侧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层间结构模糊,脉络膜厚度不均(图1C)。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右侧股静脉下段-腘静脉栓塞,周围软组织肿胀(图2A)。右下肢静脉3D-CT血管造影检查,右侧胫前、胫后及腓静脉显影变淡,右侧腘动脉局限性轻度狭窄(图2B)。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9.4 s(正常值范围31 ~43 s)。给予患者静脉注射800 ml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维生素K40 mg/d促进凝血因子合成。治疗2 d后患者自觉右眼视力降至无光感。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大量散在Roth斑样出血,视网膜静脉系统"串珠样"改变伴多发散在节段性栓子栓塞,黄斑区内界膜隆起伴内界膜下出血(图3A)。OCT检查,右眼后极部视网膜重度水肿,层间结构紊乱、内界膜脱离(图3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全周视网膜大范围遮蔽荧光,隐约可见动脉前峰充盈,遮蔽区域见脉络膜背景荧光弥漫增强;造影晚期仍未见视网膜静脉荧光充盈(图3C)。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史密斯抗体(抗SM抗体)(+),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其余血常规、生物化学检测结果无明显异常。血栓弹力检查,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活性减弱。诊断:(1)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PS);(3)狼疮抗凝物-低凝血酶原综合征。给予患者眼球按摩、高通量氧气间断吸氧、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免疫抑制、维生素促进凝血因子合成、达肝素钠抗凝、球后注射硫酸阿托品扩血管、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降眼压、血栓通活血化瘀治疗。但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注射石蜡油的治疗经验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4岁,2020-08-19因"胸闷4 d,加重11 h"入院。患者4 d前受凉后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间断咳嗽、咳痰,于家中自行静脉应用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化痰等药物治疗。11 h前误将石蜡油20 mL静脉注射,立即出现持续性胸闷、气喘,剧烈咳嗽,持续约20 min后症状较前稍减轻,至"漯河市中心医院"就诊,给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减轻,遂来本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2/8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室内空气氧饱和度88%,左肺吸气相可闻及湿啰音。动脉血气分析(室内静息状态未吸氧):PO 2 57.9 mmHg,PCO 2 45 mmHg。白细胞13.23×10 9/L,中性粒细胞10.88×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2.2%,C反应蛋白16.28 g/L,PCT 0.117 ng/mL。胸部CT(2020-08-19,图1A)示双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左肺为著;双肺胸膜下微小炎性结节考虑。肺动脉CTA,肠系膜动脉CTA及头颅MRA未见动脉栓塞。立即给予吸氧、莫西沙星抗感染、甲强龙抗炎、低分子肝素抗凝、脂肪乳、舒张支气管、化痰等治疗,并分别于入院后16 h、48 h行2次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鼻导管吸氧2 L/min,氧饱和度持续>94%。入院第3天患者胸闷气喘较前加重,鼻导管吸氧4 L/min,动脉血气分析:PO 2 57.8 mmHg,PCO 2 58.7 mmHg。给予面罩给氧,增大氧流量,吸氧6 L/min,氧饱和度可维持>94%。复查胸部CT(2020-08-25,图1B)示双上肺絮状高密度影,局部呈磨玻璃样改变。支气管镜示:主气管见大量陈旧性血性粘痰,右上叶、中叶段支气管见大量陈旧性血性分泌物,左上叶可见中等量稀薄分泌物、左下叶段支气管见大量稀薄分泌物。右上叶支气管毛刷涂片细胞学示:镜下见中等量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图2A)。右上叶肺泡灌洗液涂片细胞学示:镜下见少量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及炎细胞(图2B、图2C)。肺功能示:重度阻塞性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肺总量降低,肺活量降低,残气/肺总量%增高,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继续给予抗感染、抗炎、抗凝及对症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复查肺部CT较前好转(2020-08-30,图1C),激素逐渐减量,好转出院。于出院后1个月(2020-09-23,图1D),3个月(2020-11-17,图1E)复查胸部CT,双肺病灶逐渐好转,随访1年,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胫/腓静脉-腘静脉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小腿胫/腓静脉-腘静脉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8月—2022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介入血管科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急性下肢DVT累及腘静脉的患者27例。其中男8例、女19例,年龄23~75(55.3±14.3)岁。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穿刺小腿胫前、胫后或腓静脉,顺行置入溶栓导管,溶栓段覆盖血栓全程,在充分抗凝基础上间断泵入尿激酶,每24~48 h经导管行造影复查,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观察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小腿胫/腓静脉-腘静脉顺行置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溶栓前后健侧与患侧肢体周径差、患肢静脉总通畅度评分和溶栓后通畅度,以及腘静脉通畅度评分和溶栓后通畅度。结果:27例患者经小腿胫/腓静脉-腘静脉顺行置管成功,其中彩色超声多普勒导引下穿刺成功22例(穿刺成功率为81.5 %),其余5例经足背静脉留置针推注造影剂顺行造影后穿刺成功。经3~7 d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前、后的小腿周径差分别为(4.19±1.51)、(1.38±0.50)cm,大腿周径差分别为(6.07±1.78)、(2.22±1.2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21、9.28, P值均<0.001);患者溶栓前、后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7.41±1.55)、(2.04±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6, P<0.001);溶栓后患肢静脉通畅度为70.62 %±14.55 %。溶栓前、后腘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5.04±1.01)、(1.26±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42, P<0.001);溶栓后腘静脉通畅度73.21 %±17.05 %。患者住院溶栓期间均未出现大出血、小腿血肿、血栓进展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导引下小腿胫/腓静脉-腘静脉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溶栓疗效好,对下肢静脉通畅度,特别是腘静脉通畅度改善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