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脏特异性敲除核因子-κB必需调节蛋白基因对Myc过表达诱导的小鼠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IκB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Myc过表达诱导的小鼠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转基因小鼠将LAP-tTA小鼠与Alb-cre小鼠杂交,再与NEMO f1(NEMO为NF-κB必需调节蛋白)小鼠杂交,以产生LAP-tTA +/Alb-cre +/NEMO fl/wt小鼠,最后与tetO-Myc +小鼠杂交。本实验包括4组:(1)WT小鼠;(2)NEMO ΔLPC小鼠(肝细胞中NEMO敲除,无Myc过表达);(3)Myc LAP-tTA小鼠(Myc过表达,无NEMO敲除);(4)Myc LAP-tTA/NEMO ΔLPC小鼠(肝脏Myc过表达和NEMO敲除)。记录小鼠的生存曲线,观察肝脏大体形态。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肿瘤指标及肝祖细胞指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mRNA水平。使用 t检验比较独立样本组与相应组。 结果:小鼠带瘤生存曲线显示Myc LAP-tTA/NEMO ΔLPC小鼠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Myc LAP-tTA小鼠(中位生存期M/P 50 56 d比83 d, P<0.01);Myc LAP-tTA/NEMOΔLPC小鼠对比Myc LAP-tTA小鼠,谷草转氨酶[(739.40±35.61) U/L比(441.50±78.79) U/L, t=2.464, P<0.05]、碱性磷酸酶[(3 142.0±287.6) U/L比(1 702.0±278.8) U/L, t=3.129, P<0.01]、γ-谷氨酰基转移酶[(101.70±12.82) U/L比(37.31±9.34) U/L, t=3.927, P<0.01]和总胆红素[(1.281±0.232) mg/dl比(0.618±0.051) mg/dl, t=3.889, P<0.01]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细胞角蛋白19(CK19)、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水平在Myc LAP-tTA/NEMO ΔLPC较Myc LAP-tTA组小鼠肝脏亦明显升高;肝祖细胞标志物如角蛋白(CK19,4.336±1.970比0.680±0.234, t=1.843, P<0.01)、CK7(3.884±0.338比2.370±0.525, t=2.422, P<0.01)、甲胎蛋白(AFP,3 614.0±2 070.0比1 399.0±319.9, t=1.057, P<0.01)、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mRNA水平在Myc LAP-tTA/NEMO ΔLPC较Myc LAP-tTA组小鼠肝脏显著增高(7.900±0.997比3.084±0.711, t=3.943, P<0.01)。 结论:肝细胞中特异性敲除NEMO从而抑制经典的IKK/NF-κB信号通路,可促进肝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诱导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白细胞介素(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可能参与混合型肝癌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树突表达特异性7跨膜蛋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树突表达特异性7跨膜蛋白(DCSTAM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在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平台(GEPIA)中分析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KTC-1、FTC-133及甲状腺正常细胞Nthy-ori 3-1中DCSTAMP表达的差异;在KTC-1和FTC-133细胞中分别转染过表达和敲低质粒及其对照,构建DCSTAMP过表达和敲低细胞模型;过表达组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DCSTAMP基因过表达后对增殖的影响;蛋白印迹法验证过表达后对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敲低组通过细胞划痕、侵袭测定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DCSTAMP基因敲低后对迁移、侵袭的影响;蛋白印迹法验证敲低后对神经钙黏着蛋白(NCAD)、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p-Akt)、总蛋白激酶B蛋白(t-Akt)表达的影响;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成组配对 t检验分析。 结果: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DCSTAMP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KTC-1、FTC-133中的表达高于甲状腺正常细胞Nthy-ori 3-1(RT-qPCR:DCSTAMP基因在Nthy-ori 3-1、KTC-1、FTC-133细胞中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0.202、17.350±3.326、8.684±0.030,Nthy-ori 3-1与KTC-1比较: t=4.901, P<0.05;Nthy-ori 3-1与FTC-133比较: t=37.460, P<0.01;Western blot:DCSTAMP基因在Nthy-ori 3-1、KTC-1、FTC-133细胞中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9、3.227±0.444、3.367±0.073,Nthy-ori 3-1与KTC-1比较: t=9.628, P<0.01;Nthy-ori 3-1与FTC-133比较: t=55.580, P<0.01);KTC-1、FTC-133细胞中DCSTAMP过表达组细胞增殖速度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与过表达组第3天相对增殖速度:0.215±0.010:0.397±0.029, t=6.198,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第3天相对增殖速度:0.350±0.364:0.432±0.025, t=33.640, P<0.01),过表达组增殖能力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比过表达组:(8.382±1.400)%比(91.253±1.699)%, t=65.220,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4.385±2.441)%比(91.332±1.159)%, t=49.320, P<0.01],过表达组Ki-67表达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与过表达组蛋白相对表达量:1.000±0.038比1.282±0.134, t=9.968,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蛋白相对表达量:1.000±0.011比1.382±0.221, t=40.920, P<0.01),过表达组MAPK表达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000±0.012比1.088±0.057, t=10.720,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000±0.039比1.220±0.123, t=9.404, P<0.01),过表达组MAPK通路亚家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1.000±0.005比7.047±0.088, t=68.650,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000±0.003比1.983±0.029, t=34.000, P<0.01);而在KTC-1、FTC-133中敲低DCSTAMP基因后,对照组细胞迁移速度高于敲低组(KTC-1对照组与敲低组:(72.545±0.704)%比(45.016±2.156)%, t=21.020, P<0.01;FTC-133对照组与敲低组:(82.422±0.196)%比(49.824±5.402)%, t=10.450, P<0.01),对照组侵袭能力高于敲低组(KTC-1对照组与敲低组:(320.667±13.013)%比(172.333±11.240)%, t=14.940, P<0.01;FTC-133对照组与敲低组侵袭细胞数:302.667±24.111比228.000±14.422, t=4.603, P<0.01),p-Akt表达对照组高于敲低组(KTC-1对照组与敲低组:1.000±0.029比0.376±0.355, t=21.980, P<0.01;FTC-133对照组与敲低组:1.000±0.010比0.809±0.110, t=35.900, P<0.01)。 结论:DCSTAMP基因通过激活MAPK通路亚家族ERK及Akt磷酸化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L-1β/JNK通路在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IL-1β/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在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胎鼠的海马神经元,分别接种于96孔板(1×10 4个/ml,200 μl/孔)和6孔板(1×10 6个/ml,2 ml/孔)中,培养7 d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IL-1受体拮抗剂组(I组)。C组常规培养,I组加入IL-1受体拮抗剂IL-1ra 1 μg/μl孵育30 min后,将S组和I组置于含2%七氟烷的培养箱中,37 ℃培养5 h。收集神经元,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MTT法检测神经元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IL-1受体Ⅰ型(IL-1RI)、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磷酸化JNK(p-JNK)、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和磷酸化人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p-MLKL)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S组神经元活力降低,程序性坏死率升高,IL-1β、IL-1RI、IL-1RAcP、p-JNK、RIP1、RIP3和p-MLKL表达上调( P<0.05);与S组比较,I组神经元活力升高,程序性坏死率降低,IL-1β、IL-1RI、IL-1RAcP、p-JNK、RIP1、RIP3和p-MLKL表达下调( P<0.05)。C组神经元形态未见明显异常,S组神经元胞体皱缩,突起断裂及突起间网络稀疏;I组神经元胞体圆润,形态接近正常。 结论: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机制与激活IL-1β/JNK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素通过ERK1/2通路促进整合素α vβ 3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进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T 4)能否通过整合素α vβ 3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细胞增殖、转移潜能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K1及甲状腺滤泡状癌(FTC)133细胞株,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整合素α vβ 3的表达水平。给予T 4、四碘甲状腺乙酸(Tetrac)、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单独或联合处理DTC细胞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及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转移潜能的变化。通过小干扰RNA(siRNA)转染模型验证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沉默能否逆转T 4对DTC细胞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游信号蛋白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表达水平。应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1/2的抑制剂GSK1120212阻断ERK1/2磷酸化,检测其对T 4处理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 结果:TPC-1、K1和FTC133细胞整合素α vβ 3表达均呈阳性,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61.93±18.61、16.89±2.43和32.36±0.83,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4.38±1.30)%、(74.11±3.87)%和(50.67±1.78)%( F值:13.36和217.30, P值:0.006和<0.001)。T 4组TPC-1、K1和FTC13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96 h, F值:62.67~297.50, q值:13.15~20.73,均 P<0.001);T 4+Tetrac和T 4+RGD多肽处理组DT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T 4组明显减低(96 h, q值:8.61~17.54,均 P<0.001)。利用siRNA敲减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可明显抑制T 4对3种DTC细胞的促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72 h, F值:7.75~70.98, q值:4.77~15.21,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 4处理导致DTC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且T 4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激活可被Tetrac、RGD多肽、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敲减所阻断。GSK1120212可以明显逆转T 4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96 h, F值:47.53~151.40, q值:10.32~16.65,均 P<0.001)。 结论:T 4通过与整合素α vβ 3结合,激活ERK1/2通路促进DT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治疗性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GSTM1与ASK1-JNK-p38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治疗性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时谷胱甘肽S转移酶μ1(GSTM1)与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8周龄,体质量26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20):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治疗性低温组(H组)、GSTM1抑制剂+治疗性低温组(IH组)和GSTM1抑制剂+ASK1抑制剂+治疗性低温组(IAH组)。采用线栓法建立CIRI模型,阻断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2 h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流灌注,手术期间维持大鼠脑温36~37 ℃。H组于再灌注即刻用75%酒精擦拭大鼠头部及颈部,维持脑温32~33 ℃ 3 h,其余同I/R组;IH组分别于造模前24和1 h时腹腔注射GSTM1抑制剂依他尼酸8.6 mg/kg,其余同H组;IAH组于造模前4 d开始口服ASK1抑制剂Selonsertib 10 mg/kg,1次/d,连续4 d,其余同IH组。于再灌注24 h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随后处死大鼠后取脑,采用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情况并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检测GSTM1、ASK1、磷酸化ASK1(p-ASK1)、JNK、磷酸化JNK(p-JNK)、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mNSS、神经细胞凋亡率、脑梗死体积百分比、p-ASK1/ASK1比值、p-JNK/JNK比值及p-p38 MAPK/p38MAPK比值升高,GSTM1表达下调( P<0.05);与I/R组和IH组比较,H组mNSS、神经细胞凋亡率、脑梗死体积百分比、p-ASK1/ASK1比值、p-JNK/JNK比值及p-p38 MAPK/p38 MAPK比值降低,GSTM1表达上调( P<0.05),神经细胞损伤减轻;与IH组比较,IAH组mNSS、神经细胞凋亡率、脑梗死体积百分比、p-ASK1/ASK1比值、p-JNK/JNK比值及p-p38 MAPK/p38 MAPK比值降低( P<0.05),GSTM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细胞损伤减轻。 结论:治疗性低温减轻大鼠CIRI的机制与上调GSTM1表达,抑制ASK1-JNK-p38 MAP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花蒿花粉破坏鼻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黄花蒿花粉对鼻黏膜上皮细胞(HNEpC)紧密连接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NEpC,采用不同质量浓度黄花蒿花粉(0、20、40、80、100、160、200 μg/ml)分别干预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p38丝裂原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干预HNEpC前后,Western Blot法检测p38MAPK信号通路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观察细胞紧密连接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和分布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黄花蒿花粉干预6 h后,HNEpC增殖活性均增高( P值均<0.05);干预12 h后,20、40、80、100、160 μg/ml组的HNEpC增殖活性未见明显改变( P值均>0.05),200 μg/ml组降低( P<0.05);干预24 h后,20、40 μg/ml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未见明显改变( P值均>0.05),80、100、160、200 μg/ml组降低( P值均<0.05)。免疫荧光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表达多,围绕细胞膜形成环状结构;而在高浓度黄花蒿花粉干预下,其表达水平下降,出现断裂、模糊,分布不均匀。Western Blot和qPCR实验结果表明,干预24 h后,黄花蒿花粉(40、80、100、160、200 μg/ml)干预组HNEpC Claudin-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mRNA表达量分别为0.567±0.214、0.443±0.109、0.462±0.160、0.497±0.134、0.388±0.076比1.001±0.067, P值均<0.05),而Occludin蛋白及其mRNA仅在200 μg/ml黄花蒿花粉处理组降低(mRNA表达量为0.631±0.109比1.016±0.026, P<0.05),其他处理组均增高(mRNA表达量分别为1.258±0.134、1.827±0.1034、2.429±0.077、1.707±0.085、1.477±0.066比1.016±0.026, 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100、160、200 μg/ml黄花蒿花粉干预24 h后,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表达增加。SB203580能够抑制黄花蒿花粉引起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mRNA表达量为1.255±0.179比0.631±0.109, P<0.05),而对Claudin-1蛋白表达无影响。 结论:黄花蒿花粉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破坏HNEpC的紧密连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拉鲁肽对转化生长因子β 1诱导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利拉鲁肽(Li)对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培养人Ⅱ型肺泡上皮(A549)细胞,药物处理分为对照组、TGF-β 1组、TGF-β 1+Li(125 nmol/L)组和Li组(125 nmol/L)。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显微镜下观察并分析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内紧密连接蛋白1(ZO-1)、Vimentin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ZO-1、Vimentin和Fibronectin表达及p-p38、p38、p-Erk、Erk蛋白含量。 结果: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Li可以抑制TGF-β 1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细胞形态学结果显示,Li可以减轻TGF-β 1诱导的A549细胞伸长,呈间充质化细胞的"纺锤样"形态;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Li抑制TGF-β 1诱导的A549细胞ZO-1荧光强度下调以及Vimentin荧光强度的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i可以减少TGF-β 1诱导的A549细胞表型转化标志物ZO-1的下调,显著抑制Vimentin和Fibronectin水平上调及p38和Erk的磷酸化水平。 结论:Li可抑制TGF-β 1诱导的A549细胞EMT,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p38、Erk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鹦鹉热衣原体SINC蛋白激活宿主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SINC蛋白对宿主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APK/ER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用重组SINC蛋白刺激HeLa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及ERK1/2的磷酸化程度,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SINC蛋白刺激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用50 μmol/L MEK1/2抑制剂U0126预处理HeLa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SINC蛋白刺激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用10 μg/ml SINC蛋白刺激HeLa细胞18 h后,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上调,Bax/Bcl-2比值最低;p-ERK1/2与ERK1/2的比值明显上调;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发现5、10、15 μg/ml SINC蛋白刺激后,HeLa细胞内凋亡小体数量明显减少。加入抑制剂U0126后,Bcl-2表达下调,cleaved PARP表达量显著增加;流式细胞术显示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结论:SINC蛋白通过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HeLa细胞发生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对A549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 2O 2)对A549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择不同浓度H 2O 2(0、100、200、400、600、800 μmol/L)干预A549细胞2 h、4 h、8 h、12 h、24 h和48 h,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干预时间点A549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实验检测不同干预时间点A549细胞生长受抑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2 h时HDAC-2和MKP-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1.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H 2O 2干预A549细胞,与对照组(H 2O 2浓度为0 μmol/L)相比,随H 2O 2浓度提高,不同干预时间点(2 h、4 h、8 h、12 h、24 h和48 h)A549细胞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2.LDH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H 2O 2干预A549细胞,与对照组(H 2O 2浓度为0 μmol/L)相比,随H 2O 2浓度提高,不同干预时间点(2 h、4 h、8 h、12 h、24 h和48 h)A549细胞抑制率均呈上升趋势。3.不同浓度H 2O 2干预A549细胞12 h时,随H 2O 2浓度增加,HDAC-2蛋白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下降( F=14.588, P<0.01),MKP-1蛋白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 F=64.297, P<0.01)。 结论:H 2O 2可通过调控HDAC-2及MKP-1的表达,参与肺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用纳米胶束聚乙二醇-嵌段-聚丙烯硫醚(PEG-b-PPS)包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1/2抑制剂(NOD-IN-1),将所得产物称为PEPS@NOD-IN-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分别观测PEG-b-PPS与PEPS@NOD-IN-1的形貌和水合粒径,用酶标仪测量并计算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和载药率以及PEPS@NOD-IN-1在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40 h内对NOD-IN-1的累积释放率,样本数均为3。取24只6~7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6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PBS组、NOD-IN-1组、PEG-b-PPS组、PEPS@NOD-IN-1组,每组6只。伤后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伤后7 d,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创面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前述指标均各取各组不同鼠的共6个创面检测。另取PBS组和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 d创面组织(各3个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制作焦亡相关通路NOD样受体通路DEG热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热图中的DE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结果:PEG-b-PPS与PEPS@NOD-IN-1均为大小较为均一的球形结构,水合粒径分别为(134.2±3.3)、(143.1±2.3)nm。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为(60±5)%、载药率为(15±3)%。PEPS@NOD-IN-1在单纯PBS中对NOD-IN-1的释放较缓慢,40 h累积释放率仅为(12.4±2.3)%;PEPS@NOD-IN-1在含过氧化氢的PBS中10 h内对NOD-IN-1的释放十分迅速,10 h累积释放率已达(90.1±3.6)%。伤后3、7 d,4组大鼠创面均逐渐愈合,PEPS@NOD-IN-1组愈合情况优于其余3组;伤后12 d,PBS组创面结痂面积较大,NOD-IN-1组、PEG-b-PPS组创面上皮化明显,PEPS@NOD-IN-1组创面接近完全上皮化。与PBS组、NOD-IN-1组及PEG-b-PPS组比较,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 P<0.05),伤后3 d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显著下降( P<0.05),伤后7 d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显著增厚( P<0.05),伤后7 d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以及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P<0.05)。KEGG通路分析显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DEG在NOD样受体、缺氧诱导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通路方面显著富集。在NOD样受体通路的DEG热图中,可见调控细胞焦亡的基因主要涉及 NOD1、NOD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Jun、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 STAT1)、TNF-α诱导蛋白3。PPI结果显示, NOD1、NOD2、STAT1为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 结论:PEPS@NOD-IN-1能下调创面局部活性氧水平及细胞焦亡关键调节因子NOD1、NOD2、GSDMD-N端的表达,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PEPS@NOD-IN-1还可显著下调创面的焦亡、炎症及缺氧相关通路,通过下调关键基因 NOD1、NOD2、STAT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