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加环素致低血糖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替加环素致低血糖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3年4月,纳入替加环素致低血糖症的中英文病例报道,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整理及统计.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4篇,经筛选后纳入中文5篇,英文5篇.所报道的病例中,男性占比70%,年龄中位数为71岁.不良反应的表现有心慌、出汗、手抖,以及伴发头晕、恶心、呕吐等.血糖检测结果最低值为1.1~1.5 mmol/L.50%的病人为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最短的为用药后35 h,最长为用药后第8天.采取的措施一般为停药,予以葡萄糖静脉滴注或静推,病人经及时处理后血糖都能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应用替加环素的过程中应警惕低血糖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格列净治疗儿童伴蛋白尿的遗传性肾脏病的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达格列净治疗儿童伴有蛋白尿的遗传性肾脏病的短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23例遗传性肾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均给予达格列净治疗,体重≤30 kg患儿5 mg/d,体重>30 kg起始剂量5 mg/d,1周后增至10 mg/d。治疗期间同时服用稳定剂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原发疾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蛋白及随访情况等临床指标变化。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12(±2)周时24 h尿蛋白变化,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治疗24(±2)周时24 h尿蛋白、12(±2)周和24(±2)周时eGFR变化等。使用混合线性模型比较结局指标变化。结果:23例患儿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0.8±2.9)岁。原发疾病包括Alport综合征12例、Dent病5例、蛋白尿4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主要结局指标显示24 h尿蛋白在治疗12(±2)周时与基线相比降低[1.75(1.46,2.20)比1.84(1.14,2.54)g/m 2, P<0.05]。次要结局指标显示24 h尿蛋白在24(±2)周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GFR在治疗12(±2)周时较基线轻度降低[(107±21)比(112±28)ml/(min·1.73m 2), P<0.05],24(±2)周时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白蛋白在治疗12(±2)、24(±2)周时均较基线升高[(39±8)、(38±7)比(37±8)g/L,均 P<0.05]。研究期间无低血糖事件发生。 结论:达格列净可短期内改善伴有蛋白尿的遗传性肾脏病患儿尿蛋白及血白蛋白水平,无低血糖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甘精胰岛素在不同基线糖化血红蛋白亚组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ABET研究事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两种甘精胰岛素在不同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 1c)亚组的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的相似性。 方法:I4L-GH-ABET(ABET)研究是一项24周、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中国T2DM 3期研究。自2018年3月22日至2020年3月18日纳入了来自中国32家中心的536例T2DM患者。研究对象按2∶1的比例采用交互式网络应答系统方法随机分为LY IGlar组(甘精胰岛素LY2963016,359例)和IGlar组(甘精胰岛素来得时 ?,177例)。本研究为ABET研究的亚组分析,根据基线HbA 1c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基线HbA 1c<8.5%亚组(319例,其中LY IGlar组214例、IGlar组105例)和基线HbA 1c≥8.5%亚组(217例,其中IGlar组145例、IGlar组72例),比较LY IGlar和IGlar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的相似性。疗效终点包括第24周HbA 1c较基线变化、7点自我监测血糖(7-SMBG)、空腹血糖(FPG)、体重较基线变化及第24周时胰岛素剂量。安全性终点包括低血糖、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中出现抗体应答(TEAR)的患者比例。采用重复测量混合效应模型评估疗效指标。采用Mantel-Haenszel检验和Breslow Day检验评估安全性指标。 结果:在基线HbA 1c<8.5%亚组和HbA 1c≥8.5%亚组中,接受LY IGlar和IGlar治疗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相比基线HbA 1c<8.5%亚组,HbA 1c≥8.5%亚组患者第24周时HbA 1c较基线的降幅更大,但两个治疗组的HbA 1c降幅相似[基线HbA 1c<8.5%亚组:LY IGlar组和IGlar组最小二乘均值(LSM)分别为-0.82%和-0.75%, P=0.377;基线HbA 1c≥8.5%亚组:LY IGlar组和IGlar组LSM分别为-1.95%和-1.94%, P=0.932]。第24周时,在不同基线HbA 1c亚组中,LY IGlar组和IGlar组的7-SMBG、FPG和体重较基线的变化及基础胰岛素剂量相似。在24周的治疗期间,在不同HbA 1c亚组中,LY IGlar组和IGlar组的总体低血糖发生率[基线HbA 1c<8.5%亚组:LY IGlar组为56.1%(120/214),IGlar组为60.0%(63/105), P=0.506;基线HbA 1c≥8.5%亚组:LY IGlar组为41.4%(60/145),IGlar组为45.8%(33/72), P=0.533]和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基线HbA 1c<8.5%亚组:LY IGlar组为15.9%(34/214),IGlar组为14.3%(15/105), P=0.710;基线HbA 1c≥8.5%亚组:LY IGlar组为7.6%(11/145),IGlar组为9.7%(7/72), P=0.5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报告严重低血糖事件。两个治疗组在TEAE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治疗中出现TEAR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基线HbA 1c<8.5%亚组和HbA 1c≥8.5%亚组中,LY IGlar和IGlar治疗无显著的治疗-HbA 1c亚组交互效应( P>0.05)。 结论:在不同基线HbA 1c亚组(<8.5%和≥8.5%)的中国T2DM患者中,LY IGlar和IGlar具有相似的疗效与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ERAC1基因变异致MEGDHEL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SERAC1基因变异所致MEGDHEL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2016年8月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诊断为MEGDHEL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报道的MEGDHEL综合征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结果:(1)病例:患儿男,生后2 d因高乳酸血症转入本院。体格检查发现皮肤散在瘀斑。实验室检查示凝血功能障碍;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检测到 SERAC1基因c.442C>T(p.Arg148*)纯合变异,为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的致病变异位点,父母均为杂合携带者,诊断为MEGDHEL综合征。随访至3岁11月龄,患儿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肢体痉挛、肌张力障碍、感音性耳聋、丧失语言能力。(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87例病例,合并本例共88例,共涉及57种不同变异位点。临床表现具有同质性,多在新生儿期起病(72%,62/86),以严重可逆性肝功能异常(49%,38/77)、新生儿低血糖(44%,35/80)为主;婴幼儿期开始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常见肌张力低下(86%,68/79)、肢体进行性痉挛(82%,67/82)、肌张力障碍(80%,66/82)、智力障碍(88%,58/66)和感音性耳聋(74%,59/80);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受累(93%,70/75);3-甲基戊烯二酸尿(98%,80/82)。目前主要采取支持治疗,预后极差。 结论:新生儿期表现为不明原因可逆性肝功能异常或低血糖等异常,婴幼儿期逐渐出现进行性耳聋-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患儿,应高度怀疑MEGDHEL综合征,此类患儿多数预后不良,新生儿期经基因检测可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恩格列净在糖原贮积病Ⅰb型患儿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治疗糖原贮积病Ⅰb型(GSD Ⅰb)患儿的用药剂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糖原贮积症病友微信群中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开始口服恩格列净治疗的28例GSD Ⅰb患儿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6月18日至30日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患儿一般情况、恩格列净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采用配对 χ2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用药前后症状、实验室检查的差异。 结果:28例GSD Ⅰb患儿来自中国12个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男14例、女14例,开始接受恩格列净治疗的年龄4.8(2.4,10.8)岁,治疗时间14.5(11.3,21.5)个月,起始用药剂量(0.23±0.11)mg/(kg·d),维持用药剂量(0.28±0.12)mg/(kg·d)。在恩格列净用药后患儿中性粒细胞减低程度和炎性肠病样症状严重程度明显低于用药前( Z=-3.70 、-2.65,均 P<0.05)。反复口腔溃疡、反复细菌感染、贫血人数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用药前[18%(5/28)比46%(13/28)、14%(4/28)比46%(13/28)、21%(6/28)比46%(13/28) ,χ2=4.05、5.26、3.05,均 P<0.05],5例长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患儿,在使用恩格列净治疗后均可完全停用。恩格列净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5例)及泌尿系感染(3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应用较小剂量恩格列净可增加GSD Ⅰb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改善反复口腔溃疡、反复细菌感染等症状,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和泌尿系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赖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重组赖脯胰岛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全国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从全国29家三甲医院选取糖尿病病程6个月以上、单纯口服降糖药联合或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或单纯胰岛素注射≥2次/d稳定治疗3个月以上,且7.5%≤糖化血红蛋白(HbA 1c)≤13.0%的糖尿病患者共626例,通过区组随机化方法,按1∶1随机分到试验组(315例)和对照组(311例)。试验组(315例)和对照组(310例,剔除1例)分别给予试验药物重组赖脯胰岛素和阳性对照药物赖脯胰岛素每日3次,联合重组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按规定方案调整胰岛素剂量。比较两组治疗16周后HbA 1c、血糖、血脂、体重、胰岛素抗体(IAA)等较基线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率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治疗16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HbA 1c自基线分别下降(1.18±1.26)%和(1.41±1.30)%,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 F=2.81, P>0.05),单侧97.5%可信区间为-0.14(-0.30,∞)。治疗16周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自基线下降绝对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6周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基线变化情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6周后体重及IAA自基线变化情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全部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以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国产重组赖脯胰岛素在降糖疗效方面非劣效于进口赖脯胰岛素,在血脂变化、体重增加、胰岛素抗体发生及安全性方面与进口赖脯胰岛素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氯吡格雷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老年男性,因“发作性出汗、心悸22d”就诊,否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史,否认外源性胰岛素用药史,否认胰腺占位及手术史,有氯吡格雷服药史。多次查随机血浆葡萄糖<2.8 mmol/L,血清胰岛素>1 000 mIU/L,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DRB1*0403与0701,DQB1*0302与0202。停用氯吡格雷,调节饮食结构,口服阿卡波糖后低血糖症状逐渐缓解,出院5个月后复查血清胰岛素及C-肽明显下降,IAA转阴,遂停用阿卡波糖,减少进餐次数,发作性出汗及心悸未再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rey手术治疗儿童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Frey手术治疗儿童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6例采用Frey手术治疗的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患儿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经过、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效果及胰腺形态和功能。结果:16例患儿中男5例,女11例;中位手术年龄7岁10个月。14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1例因消瘦于体检发现,1例为低血糖发作;血清淀粉酶143.5~678.8 U/L;胰管扩张,直径2.6~12.2 mm;胰腺彩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增强CT提示胰管扩张、扭曲,胰腺萎缩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16例均接受Frey手术,平均耗时186.1 min。10例术后第7天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其中1例出现胰瘘,2周后自愈;1例出现梗阻性黄疸,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黄疸消失;1例出现胰尾部假性囊肿,行二次手术内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11个月至5年,平均42个月。10例腹痛症状消失,5例术后腹痛逐渐缓解,1个月后腹痛消失;血清淀粉酶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较满意;1例术前胰腺严重萎缩,术前低血糖发作,术后腹痛仍有反复,血清淀粉酶时有升高,生长发育稍差,但血糖控制满意。所有患儿术后未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恶化,无一例术后出血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Frey手术治疗儿童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扩张症安全,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0缺乏症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0(HSD10)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HSD10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数据库,以关键词"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0缺乏症"或"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中文),或"HSD10"等(英文),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收录的文献,对以往报道HSD10缺乏症案例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出生第1天发病,以代谢性酸中毒、血氨增高、血乳酸增高、肌张力减低为主要临床表现。家系三人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遗传自母亲的 HSD17B10半合子变异NM001037811:c.650G>A,p.R217Q,依据ACMG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由于患儿于出生第3天死亡,未进行进一步的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患儿母亲有边缘性智力障碍,同胞姐姐正常且该 HSD17B10位点为野生型。文献检索并筛选有明确病历及基因检测结果的新生儿共5例,加上本案例共6例,总结临床特征均为男性、出生1周内发病,主要表型包括代谢性酸中毒(血氨增高和血乳酸增高)、低血糖、肌张力减低和惊厥等,6例患儿均于婴儿早期死亡; HSD17B10变异包括c.740A>G,p.N247S、c.677G>A,p.R226Q、c.257A>G,p.D86G和c.650G>A,p.R217Q,无显著的突变热点。 结论:新生儿期发病的HSD10缺乏症相对少见,由于病情严重、病程短,临床诊断较困难。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肌张力减低和惊厥是导致其预后差的主要原因。c.650G>A可能与严重的新生儿型HSD10缺乏症相关,但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原贮积病Ⅰ型患儿饮食营养护理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原贮积病Ⅰ型(GSDⅠ)是由葡萄糖-6-磷酸酶或其介导的转运蛋白缺乏引起的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儿由于血糖代谢环境的紊乱,会出现乳酸血症、肝大等多系统性并发症,甚至因严重低血糖而夭折。目前,饮食营养干预仍是该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护理方法。因此,本文旨在对国内外GSDⅠ患儿的营养评估及饮食营养的护理干预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饮食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临床依据,进一步改善GSDⅠ患儿的代谢控制,降低代谢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