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外胆管癌的多维度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专家引言:胆管癌是一种发生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异质性,其中肝外胆管癌约占75%。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其高发地区主要位于东南亚;中国胆管癌的发病率大于6/10万,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胆管癌预后极差,在高发地区是继艾滋病和脑卒中之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舒健教授团队围绕肝外胆管癌的MRI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在MRI图像上对胆胰壶腹部及肝外胆管癌病灶进行了自动识别与分割,利用MRI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定量参数以及结合人工智能评估了肝外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并进行了生存分析的评估,为辅助肝外胆管癌的诊疗提供了影像学手段和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彬教授指出,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了新时代资助导向,即“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合”。影像医学作为近年来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影像科研工作充满机遇,但也面临挑战。舒健教授团队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针对胆管癌这一相对高发、预后差的有需求牵引的疾病,通过临床、影像的内容进行了系列研究,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疗前评估、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等重要研究方向进行逐一探索并突破瓶颈,所做的研究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建立了较好的有学科交叉特点的医工团队,科研产出硕果累累。上述主要研究结果表明舒健教授团队将影像学新技术应用于肝外胆管癌的自动检测、术前评估及临床预后预测等方面,为肝外胆管癌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快速、无创、便捷和个性化的预测方法。期待该团队未来在肝外胆管癌这一疑难疾病能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最终实现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云南省德宏州新报告HIV感染者治疗前病毒载量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基线及人口学特征,为德宏地区HIV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的治疗前病毒载量、CD 4+T细胞计数结果及人口学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15—2017年德宏州共计新报告HIV感染者1 157例,1 057例进行治疗前病毒载量检测。在1 057例新报告HIV感染者中,男性占64.9%(686/1 057)、25~49岁占59.5%(629/1 057)、已婚占51.9%(549/1 057)、少数民族占51.8%(548/1 057)、中学以上学历占48.2%(510/1 057)、异性传播占85%(898/1 057)。新报告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中位数为8 200 (四分位间距:1 900~44 000)拷贝/ml。病毒载量介于10 3~10 5拷贝/ml的感染者占比最高,为65.7% (694/1 057)。55例HIV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其中24例CD 4+T细胞数≥500个/μl。 结论:不同HIV感染者之间病毒载量基线水平存在差异。鉴于病毒载量基线对诊疗效果的影响,有必要在治疗前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其结果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报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中男男性行为人群特征及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自报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中MSM特征及抑郁症状相关因素,为HIV感染者实施个性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2019年9-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和临沂市选取≥15岁、自报异性性传播的男性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对一访谈核实其感染途径,对核实后实际为MSM,按照1∶1匹配在当地选择年龄范围差≤3岁、自报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的HI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及行为特征、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分析其特征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自报感染途径为异性性传播的男性HIV感染者373例中,复核后实际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的占39.7%(148/373),年龄(40.3±12.0)岁,已婚/同居占41.9%(62/148),确证HIV前做过检测占27.0%(40/148),同性性伴数≥2人占71.6%(106/148),有抑郁症状的占55.4%(82/1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自报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的MSM中,确证前未做过HIV检测、确证前同性性伴数≥2人、首次发生同性性行为年龄>30岁和有抑郁症状者,更有可能隐瞒真实的感染途径;抑郁症状与身体健康状况、社会支持情况和职业状况稳定的因素相关。结论:在自报异性性传播的男性HIV感染者中,有一定比例实际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的感染途径,并存在多性伴及双性性行为的高危行为,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需加强随访的感染途径复核,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和行为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肉瘤是起源于骨组织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病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是影响骨肉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键。单细胞测序技术通过鉴定骨肉瘤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功能特征和基因表达模式,描绘了细胞间复杂的交互网络,是解析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重要手段。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的高分辨率优势,在骨肉瘤组织中鉴定了SPP1(+)巨噬细胞、C1QC(+)巨噬细胞和CLEC11A(+)B细胞等新的细胞亚型,它们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的作用。通过对骨肉瘤干细胞亚群的鉴定,推测SERPINA1_CSCL1、FUS_CSCL2和SPP1_CSCL3这三群干细胞可能是骨肉瘤细胞的起源。运用单细胞测序发现mregDCs通过特异性表达CCR7、CCL17、CCL19和CCL22因子从而招募Treg细胞,促进免疫逃逸和肿瘤进展。此外,单细胞测序技术通过鉴定骨肉瘤耐药的潜在靶点,基于此建立耐药风险评分模型,为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提供依据。在疾病的预后方面,单细胞测序技术识别了骨肉瘤中与免疫浸润相关的基因(如 EPHX2、 FDPS、 GBP1、 MMD和 ZYX),并以此构建了骨肉瘤的预后分析模型,对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细胞癌氧化应激相关长链非编码RNA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建立肝细胞癌(HCC)的氧化应激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预后风险模型。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HCC基因表达谱数据和临床信息(374个HCC组织和50个癌旁组织),获取lncRNAs表达数据。从GeneCards网站获取了807个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和lncRNAs进行共表达分析确定氧化应激相关lncRNAs。通过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和LASSO回归建立氧化应激相关lncRNAs预后风险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计算风险评分,根据风险评分中位值将HCC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分析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免疫浸润的差异性;构建列线图以便个性化预测HCC患者预后。两组间比较通过Wilcoxon检验完成。结果: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了712个氧化应激相关lncRNAs,进一步分析其差异性,筛选出291个差异表达lncRNAs;研究并确定7个氧化应激相关的lncRNAs用于构建HCC的预后风险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lncRNAs预测模型的1、3、5年的生存预测性能评价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716和0.7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风险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高风险组患者( P<0.01);列线图个性化预测HCC患者预后,证实构建的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免疫细胞和功能在高、低风险组中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结论:成功构建7个氧化应激相关lncRNAs组成的风险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HCC的生存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性厌食合并肝损害肠外营养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神经性厌食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以怕胖、进食行为紊乱、体重明显下降、体象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难治性精神障碍,患者因长期进食不足常导致重度营养不良,甚至合并肝功能损害,这类患者通过个性化的营养治疗可逐步改善营养状况和肝功能。本案例为1例重度营养不良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制订了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充分评估了再喂养综合征的风险后,通过肠外营养过渡到口服营养补充+膳食营养治疗方法,逐渐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病情稳定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研究对象的确认:基于表象还是基于本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本质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两者并存。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对慢阻肺的诊疗和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回顾GOLD中慢阻肺定义的演变及其治疗策略改变的情况,结合相关临床研究试图说明认识慢阻肺异质性本质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对其本质忽略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以肺功能为“金标准”所致的与支气管哮喘的混淆、吸入糖皮质激素(ICS)过度使用等。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通过多种信息的搜集尽量明确慢阻肺患者的本质特征,并对其病情评价、治疗策略和康复采取相应的个性化处理。同时,应更多地开展基于疾病本质的慢阻肺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索治疗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重管理的未来:饮食模式与个性化营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以及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使得中国面临肥胖这样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患者的目标是达到并保持适宜体重,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多种饮食模式均可能成功减重,当前广为推荐的减重饮食模式包括低脂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地中海饮食和间歇性禁食,但如何作出精准选择依然存在困难。伴随着营养基因组、表观遗传组和微生物组等各类组学以及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基于个体特征的精准体重管理有了实现可能。未来可从以下方向开展相关研究: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个性化体重管理饮食干预模式的可行性和长期治疗效果;开展体重管理精准营养研究,整合营养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宏基因组数据设计更个性化的饮食治疗方案,并通过精准监测数据优化个体对饮食干预的反应;关注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实现精准营养指导肥胖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益处发现变化轨迹的纵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益处发现的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接受治疗的232例肺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患者确诊后1、3、6个月调查家庭照顾者益处发现水平,使用增长混合模型识别益处发现的轨迹类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肺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益处发现总体水平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F=83.06, P<0.01),从1个月(47.02 ± 14.79)分到6个月(58.13 ± 13.18)分;共识别出3种益处发现轨迹类别,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高水平下降组、中等水平稳定组、低水平升高组,分别为12、67、15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照顾者年龄与文化程度、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支付类型、肿瘤是否转移、治疗方式、家庭照顾者是否与患者同住、有无共同照顾者与益处发现轨迹类别有关( χ2值为6.71 ~15.05,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照顾者年龄与文化程度、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治疗方式、家庭照顾者是否与患者同住是益处发现轨迹类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肺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益处发现随患者确诊时长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总体水平变化呈上升趋势,超过半数的家庭照顾者属于益处发现低水平升高组。医护人员应根据益处发现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给予家庭照顾者阶段性及特异性的护理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消除夜间血压管理盲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评估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水平及其波动特征的有利工具,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病事件及死亡风险。通过ABPM检查,有效识别诊室外时间段的血压异常,检出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晨峰高血压、清晨高血压、非勺型血压波动类型等病理状态,并采取优化药物干预策略。有效管理夜间睡眠时间段的血压状态,是高血压管理的新课题。本讲座从夜间睡眠状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意义、ABPM应用指征和基于ABPM高血压个性化治疗三个角度做个简要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