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德宏州新报告HIV感染者治疗前病毒载量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基线及人口学特征,为德宏地区HIV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的治疗前病毒载量、CD 4+T细胞计数结果及人口学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15—2017年德宏州共计新报告HIV感染者1 157例,1 057例进行治疗前病毒载量检测。在1 057例新报告HIV感染者中,男性占64.9%(686/1 057)、25~49岁占59.5%(629/1 057)、已婚占51.9%(549/1 057)、少数民族占51.8%(548/1 057)、中学以上学历占48.2%(510/1 057)、异性传播占85%(898/1 057)。新报告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中位数为8 200 (四分位间距:1 900~44 000)拷贝/ml。病毒载量介于10 3~10 5拷贝/ml的感染者占比最高,为65.7% (694/1 057)。55例HIV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其中24例CD 4+T细胞数≥500个/μl。 结论:不同HIV感染者之间病毒载量基线水平存在差异。鉴于病毒载量基线对诊疗效果的影响,有必要在治疗前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其结果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东省2014—2016年新诊断HIV/AIDS随访情况及与治疗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随访情况及与治疗的关系,为提高随访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利用 χ2检验分析随访与治疗的关联。 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共6 253例,其中6 011例接受随访,累积随访率96.13%,及时随访率94.51%。15~24岁、咨询检测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居住地在鲁东地区及经同性性行为感染的HIV/AIDS累积随访率和及时随访率均较高,及时接受随访的HIV/AIDS的治疗率是不及时者的5.28倍( OR=5.28,95% CI:3.51~7.95),病毒载量(VL)抑制率是其4.30倍( OR=4.30,95% CI:2.89-6.40)。 结论:HIV/AIDS随访及时性与其诊断基线年龄、样本来源、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及传播途径有关联。及时随访可提高HIV/AIDS治疗率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2018年对HIV感染者开展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基线调查,进行抗病毒治疗3年后随访。通过临床数据和病毒学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433例研究对象中,18~34岁占41.6%(1 012/2 433),男性占82.8%(2 015/2 433),高中及以上占46.9%(1 142/2 433),务农占22.4%(544/2 433),未婚占33.8%(823/2 433),异性性传播占48.1%(1 169/2 433),CRF07_BC亚型占41.3%(1 004/2 433)。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5%(109/2 433)。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和耐药率分别为8.1%(196/2 433)和2.5%(60/2 433),其中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和不耐药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8.3%(20/109)和7.6%(176/2 324)、耐药率分别为4.6%(5/109)和2.4%(55/2 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盲(a OR=3.26,95% CI:1.82~5.86)、小学/初中(a OR=1.54,95% CI:1.09~2.18)、抗病毒治疗3年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499个/μl(a OR=2.77,95% CI:1.75~4.37;a OR=1.55,95% CI:1.10~2.18)、最近1个月漏服抗病毒治疗药物(a OR=4.24,95% CI:2.92~6.17)和抗病毒治疗前耐药(a OR=2.84,95% CI:1.67~4.85)。 结论: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较高。建议加强HIV感染者的耐药监测,重视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东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首次病毒载量抑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VL)抑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艾滋病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HIV/AIDS接受治疗后VL抑制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L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中共4 833例接受治疗,其中首次VL抑制的有3 449例,抑制率71.36%。文化水平为初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HIV/AIDS治疗后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小学及以下者, OR值分别为1.75和2.00;在临床机构治疗的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在疾控机构治疗者, OR值为1.29;治疗基线CD4细胞水平为201~350、351~500及≥501个/μl的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200个/μl者, OR值分别为2.36,2.11和2.66;漏服药物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低于按时定量服药者, OR值为0.55。以上 P值均<0.05。 结论:HIV/AIDS的抗病毒治疗效果与其文化水平、治疗基线CD4细胞水平、治疗机构和服药依从性有关联。尽早治疗、医疗机构开展治疗服务以及提高服药依从性可进一步促进抗病毒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炎患儿发生重症肺炎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肺炎患儿发生重症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10例RSV感染肺炎患儿,其中发生重症肺炎的70例患儿纳入重症肺炎组,发生普通肺炎的140例患儿纳入普通肺炎组;比较两组患儿基线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SV感染肺炎患儿发生重症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重症肺炎组患儿喘息、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胸腔积液占比高于普通肺炎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低于普通肺炎组(均 P<0.05);重症肺炎组患儿C反应蛋白(CRP)、CD8 +细胞、RSV载量、Beclin-1高于普通肺炎组,CD4 +细胞、1,25-双羟维生素D[1,25-(OH) 2D]水平低于普通肺炎组(均 P<0.05);经治疗后重症肺炎患儿CRP、CD8 +细胞、Beclin-1水平低于治疗前,CD4 +细胞、1,25-(OH) 2D水平高于治疗前(均 P<0.05);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RP水平高、CD8 +细胞高、RSV载量高、Beclin-1水平高是RSV感染肺炎患儿发生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均 OR>1, P<0.05),CD4 +细胞高、1,25-(OH) 2D水平高是其保护因素(均 OR<1, P<0.05)。 结论:RSV感染肺炎患儿发生重症肺炎可能受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RP、CD4 +细胞、CD8 +细胞、1,25-(OH) 2D、RSV载量、Beclin-1水平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眼房水病毒载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患眼房水中CMV-DNA载量,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llo-HSCT后CMVR患者19例2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2只眼,女性11例16只眼;中位年龄28岁;单眼10例,双眼9例。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血液CMV-DNA持续保持阴性状态。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60 mg/ml更昔洛韦0.05 ml(含更昔洛韦3 mg)治疗。诱导期为2次/周,共4次;维持期为1次/周。每次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IVG)前抽取房水测定其中CMV-DNA载量。从第4次IVG开始,若房水CMV-DNA载量转阴则终止治疗,并连续随访至少6个月。依据治疗过程中患眼房水CMV-DNA载量是否存在一过性升高,将患眼分为持续下降组和非持续下降组。观察并分析两组间房水CMV-DNA载量及眼部检查表现的差异。房水CMV-DNA载量与IVG次数和治疗时长相关性采用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治疗终止时,患眼IVG中位次数为7 (4,9)次。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眼房水CMV-DNA载量与治疗次数[ R2=0.385 , P<0.000 1, B=-0.237 log 10拷贝/(ml·次)]、治疗时长[ R2=0.394, P<0.000 1, B=-0.301 log 10拷贝/(ml·周)]均呈负相关。28只眼中,持续下降组13只眼(46.4%,13/28 );非持续下降组15只眼(53.6%,15/28 )。持续下降组、非持续下降组患眼基线视力( t=-1.223 )、眼压( t=1.538 )、房水CMV-DNA载量( t=-0.109 )、视网膜炎病灶面积( Z=-0.308 )、病变累及象限个数( Z =-0.024)以及是否累及黄斑( Z =-1.826)、合并眼前节炎症反应( Z =-0.499)、合并高眼压( Z =-1.342)、终末视力( t=-0.845)、眼压( t =-0.068)、总IVG次数( Z=0.907 )、年龄( Z =-0.832)、性别构成( Z =-1.074)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Allo-HSCT后CMVR患眼治疗过程中房水CMV-DNA载量每周下降约50%;房水CMV-DNA载量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升高不影响治疗过程和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一线口服抗病毒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及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和脂质代谢、骨骼、肾脏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22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诊治的CHB 458例,分别采用TAF(175例)、TDF(124例)和ETV(159例)治疗,对比分析24、48周病毒学、生化学应答、肝脏硬度值(LSM)变化及骨骼、肾脏、血脂安全性。结果:TAF、TDF、ETV治疗24、48周,HBV DNA载量分别较基线降低3.28、2.69、3.14 log 10 IU/ml和3.28、2.83、3.65 log 10 IU/ml,均较基线显著降低,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01;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依次为73.95%、66.09%、67.19%和82.22%、72.48%、70.49%;低病毒血症发生率为16.67%、21.70%、23.08%,应答不佳率依次为1.11%、3.67%、4.10%;ALT复常率依次为64.00%、63.89%、67.96%和85.33%、80.56%、78.6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F治疗48周患者LSM显著改善, P = 0.022。随TDF治疗时间延长,血清磷水平逐渐降低,TAF治疗组肾脏、骨骼、磷代谢安全性好,未出现血脂异常及相关风险。 结论:一线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TAF治疗48周低病毒血症发生率最低,肾脏、骨骼及血脂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项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门诊核苷(酸)类药物经治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门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指标异常比例,探讨核苷(酸)类药物(NAs)抗病毒治疗史与肾功能指标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进行肾功能筛查,收集基线特征、抗病毒治疗史、肾功能指标,包括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尿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和尿蛋白。按肾功能指标异常定义和标准,进行慢性肾脏病(CKD)-1/2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肾小管指标与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以及抗病毒治疗时长与肾小管风险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全国47家医院门诊2 703例患者,男性70.7%;平均年龄47.5岁;15.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14.6%的患者合并慢性肾病,11.3%的患者合并糖尿病。CKD 1/2期共占15.4%。视黄醇结合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或尿α1-微球蛋白提示肾小管损伤率分别为10.4%,27.1%和18.4%。肾小管损伤风险可能与抗病毒治疗时长有关( OR = 1.06, 95% CI = 1.028~1.09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GFR < 90 ml/min相关风险因素为年龄40~60岁或> 60岁、高病毒载量、高血压控制不佳、使用肾毒性药物、肝纤维化状态、乙型肝炎家族史;eGFR < 60 ml/min相关风险因素为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糖尿病控制不佳、乙型肝炎家族史。 结论:门诊CHB经治患者存在较高比例慢性肾损害,包括肾小管早期损害。提示使用NAs前需评估基线肾功能,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定期监测肾小管损伤指标较估算的eGFR能更早地发现肾损伤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恩替卡韦经治后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经治后低病毒血症(LLV)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经ETV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6例,根据治疗期间的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组( n = 84)和LLV组( n = 42),对两组患者基线及48周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LLV组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3组:续用ETV为对照组、换用TAF为序贯组、ETV联合TAF为联合组,并持续抗病毒治疗至96周。对3组患者48周的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96周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丙氨酸转氨酶、肌酐和肝硬度测定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预测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发生的效能。运用KaPlan-Meier分析LLV患者的DNA累积转阴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动态观察治疗期间HBV DNA和HBV DNA转阴率。 结果:完全病毒学应答组与LLV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年龄、人体质量指数、HBeAg阳性率、HBV DNA、HBsAg、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肝硬度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LLV患者48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96周治疗后序贯组及联合组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89%比41.18%、85.71%比41.18%, χ2 = 10.404, P = 0.006),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 0.05);序贯组及联合组的丙氨酸转氨酶、肌酐、肝硬度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48周后续用ETV和48周HBV DNA是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48周HBV DNA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5(95% CI:0.578~0.891), cut- off值为2.63 log 10 IU/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90%、72.40%。48周续用ETV和48周HBV DNA≥2.63 log 10 IU/ml LLV患者HBV DNA转阴率明显低于序贯或联合TAF和48周HBV DNA < 2.63 log 10 IU/ml的患者。继续治疗48周至96周期间,序贯组和联合组72、84、96周的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 结论:序贯或联合TAF抗病毒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ETV经治后发生LLV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且可以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和减轻肝纤维化程度。48周后续用ETV和48周时HBV DNA载量是LLV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中国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elbasvir/grazoprevir,EBR/GZR)治疗中国基因1b型(genotype 1b,GT1b)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49例HCV GT1b初治慢丙肝患者接受12周GZR(100 mg) + EBR(50 mg)治疗。主要终点是病毒学应答,次要终点是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分期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reatment-emergent adverse event,TEAE)的发生率。结果:EBR/GZR治疗2周后,病毒学应答率为85.1%(80/94),治疗8周和12周后达到100%。12周、24周和48周随访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均为100%。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HCV RNA病毒载量可能影响EBR/GZR治疗2周时的快速病毒学应答( OR:0.36,95%, CI:0.14~0.92, P=0.034),但不影响后续治疗或随访阶段的疗效。15例(16.0%)患者发生过≥1次TEAE,7例(7.4%)和8例(8.5%)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轻度升高(1.1~2.5×BL),但未发生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肝脏硬度值、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和基于年龄、ALT、AST及血小板4项指标的纤维化指数持续降低,其中基线指数高的患者在治疗12周后以及随访期间下降尤为明显。 结论:12周EBR/GZR方案对中国HCV GT1b患者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