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隆卉治疗子宫腺肌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王隆卉教授为蔡氏妇科第八代传人,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经验丰富。其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瘀阻冲任及胞宫,病机关键在于肾虚,亦与肝、脾相关,治疗时注意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治法以活血化瘀、消癥止痛为主,常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灵活加减,强调辨清寒热虚实、标本兼顾,不可一味叠加止痛药。本病病程较长、症状复杂,个体需求不尽相同,王师善于综合评估、衷中参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做好长期管理工作,并善用中药配合心理治疗调节患者情志,临床收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穴芒针透刺疗法治疗妇科病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寅教授总结的子宫穴芒针透刺疗法结合了子宫穴本身特殊的治疗作用和芒针透刺治疗的优势,扩大了治疗范围,具有调理冲任、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升阳举陷等作用。临床中,在子宫穴芒针透刺疗法的基础上配合穴位加减及适宜手法,可用于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如痛经、闭经、崩漏等,并取得良好疗效。附验案三则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郭志强治疗妇科疾病经验心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郭志强教授在治疗妇科病方面有独到见解,认为肾虚是妇科疾病的病因之本,妇人阴常不足,阳亦常虚,且妇人多郁。基于此,妇科病诊疗应以补肾为主,又须顾护气血;治疗肝郁时,柔肝胜于疏肝;治疗中应首重调经;化瘀消癥用药宜温不宜凉。郭教授还强调,治疗妇科病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四诊合参,详辨细微。其根据月经不同时期的病机特点,开创郭氏分期序贯疗法,取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推拿临床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探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推拿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临床上在治疗肌肉筋骨病变、内脏病、妇科病、小儿常见病等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本文对推拿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诊断因素、治疗因素、预后因素、患者因素和医患沟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医者必须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恰当评估患者基础病及身体素质,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患者体质、基础疾病与生理状态等,采取适宜的按摩手法与预后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与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8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在130 余年的传承发展中,创立了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体系.创立者娄宗海因父病而习医,精通岐黄,屡起沉疴,擅长中医内科和妇科疑难杂症.第二代传承人娄孟新尤擅诊治伤寒证、瘟病、痹病、妇科病,名重于时;娄孟林精通中药材炮制技艺,以药济人,知名于时.第三代传承人娄多峰尽得家传,专攻风湿病,创立独具特色的中医风湿病理论体系;娄云峰博学众家,精于医理,名震乡里,以医知名.第四代传承人娄玉钤克绍家学,精通痹证,继承和发展了娄多峰的学术思想;娄高峰擅长运用"虚邪瘀"理论体系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痹.第五代传承人娄玉州精研医理,创业沪上;娄伯恩精于家学,素重医德,辨证精审.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认为,"虚邪瘀"是导致风湿病的三大核心因素,"虚"指正气亏虚,"邪"指外感之邪,"瘀"指瘀血、痰浊,正虚是内在因素,邪侵是外在条件,"瘀"导致的"不通"是发病关键.在具体的诊治中,注重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主张根据患者"虚邪瘀"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强调调摄护理,并归纳总结形成了多个系列治疗风湿病的经验效方如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养血通络之通痹汤,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之清痹汤,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化瘀之化瘀通痹汤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傅青主女科》中从脾胃论治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傅青主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在临床上长于内科杂病的治疗,尤其在妇科方面,成就最为显著,形成了独特的傅氏女科.傅青主亲自撰写了《傅青主女科》一书,这是中医历史上第一部妇产科专著.全书将妇科病进行归纳整理,每一种类型都是先有理论,然后有方药,而且方药严谨实用,特别善用气血培补脾胃,为后世所推崇.本文将通过《傅青主女科》对傅青主从脾胃治疗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刘亚娴教授活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刘亚娴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其强调对经方要从抓病机入手,当归芍药散的病机关键在于气滞血瘀水停,须气血水同调,不能将调气、行血、利水彼此割裂开来,如一味调气行血而忽视利水之法,忽视"土湿则不能生物"之理,对病机认识不全面,用药不周密,临证难获佳效;尚须从"木不疏土,土壅木郁"两方面认识当归芍药散;注重异病同治,不拘病种,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选用.刘亚娴教授以当归芍药散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宫颈癌术后、卵巢滤泡破裂妇科疾病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曹颖甫辨治妇科病学术思想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根据《金匮发微》中关于妇人病的篇章以及《经方实验录》中的妇科医案,总结曹颖甫辨治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曹氏认为,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大多以脾虚为本、水湿为标,且水血相杂,湿瘀并见,以及津血易亏,寒热各异;并引申"水分""血分"作为其独特的辨证理论,具体可归纳为妊娠病血少水易多、产后病水血均易少、杂病水血各不同.其应用经方辨治妇科病的经验可为中医临床妇科病的诊治提供思路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陈无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探析民国医家陈无咎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搜集并整理陈无咎的医学著作和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医论医话等,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临证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陈无咎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尊崇内经理论,发展"揆度"学说;创立治疗伤寒六经病的"疏""整"二法;衷中参西、倡导中西医汇通;用药精当,创立药物处方配伍的"主、从、导、引、加"之说;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功能.在临证经验上,他认为对于中风,应行血祛风、引血归心;治疗水肿,应升清降浊、导水注血;治疗妇科病,应重视脉诊、审因用药;治疗喉痹,应清血解毒、内外兼顾.[结论]陈无咎作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医学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发扬中国医学、学贯中西,对于内科、妇科、伤寒等疾病的临证诊疗颇有建树,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细胞行为组学:一种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中医科学化的研究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中医的现代化以及标准化需要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来实现.然而,中医研究强调整体观,目前的生物技术却无法有效的整合由分子生物学主导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等各种分子组学所产生的信息来完整的描述组织生理.与此同时,在单细胞层面,细胞已经完成对不同时空背景的复杂蛋白网络信息的整合,并将其表现在各种细胞行为上.在此,作者提出以细胞行为组学为主的策略并简短的介绍如何运用这种策略来进行针刺启动以及中药方剂的研究.病征和病因不一定有直接可见的连结.但是,病征必定起于病因.病征是身体部分组织产生不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源于身体特定组织的组成细胞(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受到组织微环境不正常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有时,组织内一种细胞的失序就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反应.譬如:胰脏内β细胞的损伤造成Ⅰ型糖尿病,或是骨骼肌细胞的凋亡产生肌肉萎缩症.同时,复杂的病理反应也常是部分组织受到特定的刺激后这些组织内多种细胞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微环境刺激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生成.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又与免疫细胞相串扰,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效应分子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1].这样的环境培育了癌细胞免疫逃逸的能力.因此,组织微环境能够左右其内部的细胞行为而产生不同的机体生理与病理.造成不正常生理活动的原因(病因)常是基础医学关注的核心.了解病因后,我们才能试着遏制病因对组织内部细胞所产生的不正常影响,达到治病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同时掌握一个组织内各种细胞的行为,才能以组织内细胞间的互动来描述组织生理与病理.在组织微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因子(由机体内部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分子)以及环境因子(由机体外部吸收并出现在组织内的各种物质)都可能对其内的各种细胞产生影响.这些因子有大分子也有小分子,其中,大分子可能凭借自身的构型与相匹配的细胞表面受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中的生物信号通路,改变所属信号传输链所调控的细胞行为;另外,小分子还可能直接进入细胞,干扰细胞内蛋白的活性,据此改变细胞行为.因此,这些因子的出现决定了细胞行为.当一个外部刺激改变了组织微环境,组织内部细胞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而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本身又会成为组织微环境中的新刺激源.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以及生物性的.物理性的包含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力、细胞对细胞间充质蛋白(细胞分泌到胞体外的蛋白)的粘附力、细胞散发出的热量等.化学性的包含细胞直接或是经由外泌体、微囊泡、以及凋亡小体等分泌出来的各种生物因子.生物性的则是生长、迁移、侵袭、凋亡等.这些变化在组织内成为新的刺激并以级联反应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改变组织内细胞的行为.组织内的各种细胞都适应了微环境的改变后,最终达成新的稳态,组织生理也就展现出新的样态(图1).如若外部刺激超过了常规水平而致使组织内部的细胞行为发生不正常的改变,组织可能就会处于病理发展的初始状态.以脑组织的生物力学为例,Segel等[2]发现脑组织硬度会随着衰老逐渐增加,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功能,而改变细胞外基质硬度可以逆转这一衰老表型.此外,脑组织硬度也介导诸如力传导、力敏蛋白的产生、以及细胞骨架重塑等细胞行为,从而诱发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3-4].而机体遭遇这些病理变化时的应变方式常是适应性的改变自身.例如在阿尔兹海默症中,小胶质细胞会感受到脑组织机械性质变化而定向迁移,施行包括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重塑、促进突触塑性、调控免疫响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细胞行为调适[5-7].由此可知,如若我们能够掌握组织微环境的改变对一个细胞行为的影响,并且在考虑它们的时空顺序后将这些改变叠加起来,我们就能了解组织生理与病理.而研究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对各种细胞行为影响的总成就是细胞行为组学[8].值得注意的是:细胞行为组学研究必须把对各种细胞行为的量化分析当成主要的手段,而传统分子生物学或是生物化学所衍生的各种分子组学则为背景知识.原因如下: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不是物质.然而,基因或是蛋白都是物质,没有生命.所以它们不应是医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同时,从中医科学化的角度来看,中医的研究是整体性的,不能用以还原论为指导原则的分子生物学来主导,必须要从可以掌握整体组织生理活动的研究手段来实现.目前,针灸与方剂是中医施治的两种主要手段,所以在此就以如何运用细胞行为组学来研究针灸与方剂进行论述.在针灸研究方面:针灸经过两千多年的验证,其临床疗效有目共睹.而针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外治疗法,被世界范围内认可.同时,近年来针刺的优势病种已经从疼痛类疾病逐渐扩展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病、内分泌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从动物实验中表明针刺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表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抑制神经凋亡[9].此外,针刺还可以调节脑内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递质水平,抑制炎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10].然而,以手针为例,手针仅通过一枚金属针作用于穴位,便可以调节脑内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可是我们却无法了解手针针刺启动的明确机制.由于从进针、行针和留针,整个针刺过程中穴区所受到的刺激仅仅是由金属针施予的机械力,所以穴区细胞必定具备了由机械力向神经信号转化的能力[11].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向穴区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由独立的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特洛细胞等及其分泌的胶原纤维蛋白、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外基质所组成.在针刺入穴位并施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过程中,针体会与胶原纤维发生交联、并对其进行牵拉.然而胶原纤维自身无法产生生物反应,所以它的作用应仅是将机械力传递给粘附于胶原纤维上的细胞.如此,对于针刺启动的研究首要就在于判定哪种穴区细胞对机械力刺激敏感(力敏细胞),并且能粘附于胶原纤维之上.接着,必须探讨这些力敏细胞在感受到由胶原纤维传来的拉伸力后,能够分泌哪些由拉伸力引发的细胞因子(力敏因子).与此同时,这些力敏因子必须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刺激源影响穴区周围的其他细胞行为,如肥大细胞脱颗粒、巨噬细胞极化等,并且引发针刺启动效应.如此,我们仅需要从单种细胞对其微环境的简单变化着手,并根据此细胞分泌的力敏因子研究这些因子对穴区非力敏细胞的效应,表明细胞间的级联反应,便可了解针刺启动过程中机械力信号向生物信号的转化的机制,这样的策略是细胞行为组学的完美体现(图2).在中药方剂研究方面:目前药理研究的手段是以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技术为核心,这样的方法足以对于单靶点(仅对一种生物分子进行干预)分子药在细胞层面的药理进行研究.然而,中药方剂是以多种生物分子构成的多靶点(复方)药,以目前盛行的生物技术无法把它们的药理解释清楚.尽管近年来以分子组学分析为主的系统生物学逐渐成为中药方剂药理研究的主流,希冀从各种分子浓度的变化来描述受测中药对病理状态细胞干预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难以被定量评估,而且结论也仅局限于特定的细胞,难以扩展到组织层面.如前所述,在面对多病因的复杂类疾病时,现有的生命科学技术无法体现系统论的精神,遑论探讨复方中药与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结讯息.另一方面,细胞最终展现的行为是组织微环境和细胞行为平衡的结果,在微环境中出现中药复方内千百种不同的单体时,不论这些单体如何以不同的时空关系对细胞内的蛋白网络进行干预,细胞最终会将其整合成明确的细胞行为.基于此,中药方剂的药理药效可以从细胞行为的角度有效整合现有的生物多组学体系,来解决系统生物学遭遇的难点.如此,我们可以绕过系统生物学在学术性面临的复杂预测手段,并了解复方分子对细胞的干预后细胞行为的改变结果.基于组织工程学及高通量的显微影像捕捉,细胞行为学运用精细的细胞行为表征快速实现时空连续的单细胞行为定量分析,通过包括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机械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优化、切割、特征捕捉及分类.同时,对于方剂内不同药物组成的加减,我们也可以了解被加减药物对细胞行为的偏性,并了解中医用药的思想理论.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医药才能建立起一个以系统观为内涵的全新研究体系,以联结多种分子组学与细胞行为学的手段,架设链接微观到宏观的桥梁,辅助中药的创新以及现代化(图3).中医一直认为生命的本质不能仅从物质或能量层面去研究,必须兼顾物质、能量与信息.细胞行为组学基于生命的基本单位为研究核心,由细胞来体现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而蛋白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则由细胞的动态行为来表征.细胞的蛋白网络变化才是生命的表现,而专注于特定蛋白或是特定基因在特殊微环境下的改变无法描述生命.生命科学讲求对生命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在于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去注解传统中医药的智慧,这两者都必须恪守不离开探索生命的本源.细胞行为组学立于生命科学之内,又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精神,是执行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进程的一种合适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