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索《伤寒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为教学对象,采用三结合为抓手(理论与临床结合、科教结合、思政与专业教育结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行课上与课下、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内容及组织实施、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期末考试考查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累计10人次获得省市举行的、与伤寒论相关的创新大赛一、二等奖,收集整理经方治疗病案70余份、研究性小论文82篇、学习心得155份,跟随学校附属医院以及校医院前往5个社区医疗下乡,进行中医诊疗活动20余次。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平均87分,94.00%(141/150)的学生对本课程建设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课程建设对《伤寒论》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很有帮助,提高了学生经典阅读、医案评析、辨证论治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可度提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临床经典思维教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培养中医临床经典思维及应用能力是提高中医学生临床胜任力的关键。目前临床能够熟练运用经典理论与方药的学生较少,因此形成有效提升中医经典思维和实践运用能力的中医经典教学模式和方法成为提高学生胜任力的强助力。中医经典教学改革在明确以中医经典临床思维的应用转化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比例、开展"经典晨读"等途径,增加技能性知识和价值观的引导,夯实记忆性知识的精熟度;同时采取"对分课堂"为核心的渐进式三阶段教学法。结果发现学生的中医经典识记和应用能力获得明显提高,临床胜任力达到一定的提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辩论式教学在研究生针灸经典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目前中医经典教学中难学、难教、难用的问题,本研究介绍了辩论式教学在研究生针灸经典课程中的设计和应用实例。从可行性上看,辩论式教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从实践来看,通过辩论,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针灸经典的观点,拓展了中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经典应用于临床的灵活性。学生的反馈显示,辩论式教学确有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本研究还将辩论式教学和讨论式PBL教学进行比较,认为前者擅长将一个复杂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后者则有利于实现基于真实场景的多个学习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中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中医药传承事业的关键因素,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培养逐渐成为中医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和难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思维研究室在承担相关课题研究及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中医思维方法论为学术指导、出土文献为学术源头、以传世经典古籍为学术基石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授课内容,探索了分阶段、重实践、案例教学法(CBL)与问题驱动教学法(PBL)相结合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兹就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及成果予以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医思维图景中的《伤寒论》经典教学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文中立足学情分析,坚持以中医思维引领《伤寒论》教学,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思维充分融入教学中,扎实学生六经辨证的功底,持续提升《伤寒论》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医师承教育在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中医药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被认为是当前最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规律的教育模式,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切换难度大、中医临床见习课时有限.文化传承、经典传承、名师传授、实践导向、个性化教育,是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与特点.因此,将中医师承教育融入中医临床见习,是西医学生学习中医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为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别人才做出探索与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新时代中医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剖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
中医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长期处于中医思维弱化阶段,其培养过程重知识、轻文化,导致执业中医医师在临床诊疗实践时运用中医思维和典籍理论、方药等力有未逮,中医药特色优势亟待强化.复兴新时代中华文化成为潮流,为培养中医药学科专业人才提供新机遇、提出新要求,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是解决影响中医药发展核心瓶颈问题、全面营造良好中医药生态环境、造就一批堪当时代大任的中医药行业学者专家的关键.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原则,提出新时代中医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剖析面临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加强中医药经典古籍教学改革、优化中医药基层临床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卓越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建设一批中医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高地等方面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中医类专业全过程进阶式中医经典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探索全过程进阶式的中医经典能力提升策略,提升学生中医经典能力,以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构建"通识入门-精学强基-融合临证"的全程贯通、分段进阶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完善中医经典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读诵研悟用"中医经典能力提升途径,创新教学评价激励机制,课程课堂贯通,理论实践联通,教师与学生互动,提升中医经典学习成效.[结果]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全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和中医水平测试中,中医经典课程的掌握率名列全国前茅,理解和应用层次上较改革前有明显提升.[结论]课程为核心、课堂为关键、实践为重点的全过程进阶式中医经典能力提升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中医思辨思维,最终助力学生提高运用中医经典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有效推动中医人才传承经典能力的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中医处方法与模型图理解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配伍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3/9/30
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的经典传世名方,临床常用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因其将治疗血瘀证的常见治法融于一体,集中体现了活血化瘀法的精髓,故历版《方剂学》教材将其选为教学例方.本研究运用中医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与药理学研究分析该方的配伍思想,认为其中包含5种具体治法,分别为补气行血法、补血法、活血法、化瘀法以及通络法,同时绘制模型示意图加以说明.本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工作者对补阳还五汤立法和配伍特点的认识,进一步丰富方剂的科学内涵,为教学与临床运用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姜树民消补兼施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姜树民教授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辽宁省名中医,先后师从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国医大师周学文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三十余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内科脾胃病领域擅长运用《脾胃论》、 《兰室秘藏》等经典著作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姜教授辨证上主张审证求因,治疗上推崇消补兼施,现将姜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简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