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预后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受体活性蛋白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rs155209和受体活性蛋白1(RAMP1)rs3754701两个基因位点突变是否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预后有关。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317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收集其抗凝血,提取DNA,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实验平台进行SNPs分型,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GRP及RAMP1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的关系。结果:携带RAMP1基因rs3754701T者更容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OR=2.277,95 %CI:1.386~3.741, P=0.001; OR=1.694,95 %CI:1.073~2.675, P=0.024),而携带CGRP基因rs155209C者更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OR=0.150,95 %CI:0.083~0.271, P<0.001; OR=0.583,95 %CI:0.367~0.925, P=0.022)。 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CGRP基因的rs155209和RAMP1基因的rs3754701位点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预后有关,rs3754701T在干扰素治疗后的DNA应答和ALT应答中起保护作用,而rs155209C携带者不易出现DNA应答和ALT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50岁以上表观健康人群多中心外周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质量浓度参考区间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中国50岁以上表观健康人群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分布,建立相应参考范围,并进行性别和地区差异分析。方法:全国北方和南方大部分地区的24个中心收集50岁以上表观健康人群7 897份标本,排除信息缺失和离群值样本后共计7 084份标本纳入统计分析,其中来自北方区和南方区的受试者分别为4 752和2 332名。年龄50~95(63.8±10.0)岁。男性受试者4 029名,年龄(64.8±10.3)岁;女性受试者3 055名,年龄(62.6±9.4)岁。空腹状态下采集外周静脉样本,使用全自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Lp-PLA2质量浓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402-2012和CLSI C28-A3文件进行总体和亚组间参考区间分析,采用 Z检验确定是否按照性别和地区设置参考区间。 结果:50岁以上表观健康人总体、男性、女性的Lp-PLA2质量浓度分布均为正态分布,分别为(143.9±52.6)、(149.0±53.7)和(137.2±50.3)μg/L,95%参考上限分别为230.4 μg/L(90% CI 228.6~232.1 μg/L)、237.3 μg/L(90% CI 234.9~239.7 μg/L)和219.9 μg/L(90% CI 217.3~222.5 μg/L)。但性别间 Z值(9.6)< Z*(16.3)截断值,提示男性和女性可采用同一95%参考区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50岁以上表观健康人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 结论: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并建立了50岁以上表观健康人群统一的Lp-PLA2质量浓度95%参考区间。男性Lp-PLA2质量浓度略高于女性,但是不符合分组设置参考区间标准。同样南方与北方地区间Lp-PLA2平均质量浓度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成人居民正常体温: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中国成年人体温的变化及其个体差异,并进行关联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进行分析,共包括9 184名成人,其中男性4 350名和女性4 834名,平均年龄(52.38±14.69)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中国成人平均体温为36.43℃,男性体温较女性高0.032℃( 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地区、地域、季节、身高、臀围与体温存在关联;城市居民体温较农村居民高0.028℃,南方居民体温较北方居民高0.040℃;冬季平均体温较秋季高0.054℃。年龄每增加1岁,体温平均降低0.001℃;臀围每增加1 cm,体温平均降低0.001℃;但身高每增加1 cm,体温平均升高0.003℃。在调整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曾患心肌梗死人群的平均体温较未患人群高0.187℃。 结论:现阶段,中国成人平均体温低于早在19世纪确立的37℃,且体温与其他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疾病筛查和诊断中,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造成的体温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950-2021年中国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斑疹伤寒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我国斑疹伤寒防控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和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传染病历史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1950-2021年斑疹伤寒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圆形分布法对斑疹伤寒的发病情况、死亡情况、病死率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斑疹伤寒流行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和诊断现状。结果:1950-2021年,我国共报告斑疹伤寒发病数452 965例,死亡数7 339例,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的14年中报告发病数均过万。20世纪90年代以来,斑疹伤寒发病数和发病率大幅降低,流行强度以散发为主,但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报告发病数呈上升趋势。斑疹伤寒在全年均可发病,但可呈现一定的季节聚集性,我国斑疹伤寒的发病率高峰集中在夏、秋季,不同省份斑疹伤寒的月发病高峰从北方至南方逐渐向前推移。斑疹伤寒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为1.01∶1(18 529∶18 366),近年来女性发病数逐渐超过男性;≤9岁人群发病数占比最大(18.9%),≥50岁人群发病数呈增加趋势;发病人群职业以农民为主,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学生和散居儿童发病数占比也较大。斑疹伤寒病例从发病日期至诊断日期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6 d,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比较低,检测方法为外斐反应为主。结论:尽管我国斑疹伤寒流行态势整体好转,仍需警惕局部暴发的风险,其防控工作仍面临很多挑战,需加强斑疹伤寒病原体检测和监测能力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双生子人群2型糖尿病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双生子的2型糖尿病分布特征,为揭示遗传和环境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CNTR 2010-2018年项目登记的所有双生子中,纳入≥30岁且有完整登记信息的18 855对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描述2型糖尿病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以及对内一致性的分布。结果:研究对象年龄(42.8±10.2)岁,同卵双生子(MZ)10 339对,异卵双生子(DZ)8 516对。全人群中2型糖尿病报告患病率为2.2%,MZ和DZ报告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MZ同病率为38.2%,DZ为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中MZ同病率均大于DZ( 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在北方,仅在<60岁人群中发现MZ同病率大于DZ( P<0.05);而南方,≥60岁男性MZ同病率也大于DZ( P<0.05)。 结论:本研究的双生子人群2型糖尿病报告患病率低于一般人群,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中均提示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起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可能不尽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TNB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结合蛋白1( DTNB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易感性之间的关联。 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汉族患者150例(病例组)和汉族健康志愿者160例(对照组)外周血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proved multiple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iMLDR)对 DTNBP1基因的rs909706、rs2619539、rs9370822和rs423616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DTNBP1基因的rs909706、rs2619539、rs9370822和rs4236167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倍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按照性别分组rs909706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女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携带有C等位基因的男性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高。 结论:DTNBP1基因的rs909706位点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男性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肥胖症及其并发症评估的挑战与机遇--基于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国的肥胖症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一,肥胖症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国范围内超重和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患病率最大规模的横断面研究显示我国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具有显著的性别、年龄及地区差异。男性较女性更为普遍,男性肥胖高峰年龄较女性早,北方地区的超重/肥胖比例普遍高于南方;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肥胖者合并并发症的比例和数量显著高于健康体重人群。但目前我国公众对于肥胖及其并发症的认知有限,此外肥胖的诊断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并发症的评估存在不足、缺乏标准化的肥胖诊疗路径和多学科联合的肥胖管理指南,这些都是我国肥胖症诊治面临的挑战。未来应将肥胖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管理和预防有机地融入国家卫生政策和医疗体系中,通过开展公众健康教育、提高肥胖专科诊疗能力、开发新的检查方法并运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推动实施全生命周期的肥胖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对我国肥胖和超重人群的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成年双生子人群冠心病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成年双生子冠心病的分布特征,探索我国双生子人群中冠心病的分布规律,为遗传和环境对于冠心病的作用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基于2010-2018年在CNTR进行登记的双生子,纳入≥18岁34 583对双生子进行分析,描述冠心病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分别计算同卵双生子(MZ)和异卵双生子(DZ)的冠心病同病率,估算遗传度。结果:研究对象年龄(34.2±12.4)岁,本研究双生子冠心病患病率为0.7%,女性、年龄较高、北方、肥胖者中冠心病患病率更高。同性别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MZ冠心病同病率为25.3%,DZ为7.4%,MZ高于DZ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冠心病的遗传度为19.3%(95% CI:11.8%~26.8%)。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分层中,均有MZ的冠心病同病率大于DZ的趋势,女性、北方、18~30岁人群和≥60岁人群中,冠心病的遗传度更高。 结论:本研究双生子人群冠心病的分布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冠心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不同特征的人群中遗传效应大小可能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中国57个城市抑郁症患者住院费用和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 2.5)污染对中国57个城市抑郁症患者住院费用和时间的影响。 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57个城市的84 207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库获取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住院情况,同期环境暴露数据源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的全国空气质量数据。利用基于类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各城市PM 2.5暴露效应,采用自然平滑样条函数控制移动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日期的非线性混杂。 结果:所纳入城市中,南方城市占50.88%(29个);女性住院病例数、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分别占62.65%、63.50%和60.85%(分别为42 735例、56 778.19万元和114.16万天)。40~64岁年龄组住院病例数、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占比分别为59.15%(40 346例)、53.92%(48 214.60万元)和52.07%(97.68万天)。大气PM 2.5水平与抑郁症住院病例数、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呈正向关联,滞后0~2 d PM 2.5暴露水平的移动平均值每增加10 μg/m 3,抑郁症住院人数相应增加0.64%;住院病例数、住院费用与住院天数的归因于PM 2.5暴露的百分比(95% CI)分别为3.35%(0.57%,6.04%)、3.04%(0.52%,5.48%)和3.07%(0.49%,5.5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北方、男性和寒冷季节抑郁症住院比例、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归因于PM 2.5暴露的百分比分别为3.97%~4.68%、4.04%~4.33%和4.13%~4.30%。 结论:大气PM 2.5暴露可增加中国城市人群抑郁症病例住院费用和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北方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北方人群24 h尿钠排泄量(24hUNaE)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中国队列的随访调查,纳入我国北方人群数据。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采用面对面形式记录所有参与者的基线信息,并收集其清晨空腹尿标本,估算24hUNaE和24 h尿钾排泄量(24hUKE)以衡量钠、钾摄入量。采用多元脆弱Cox回归模型分析24hUNaE(<3.00、3.00~3.99、4.00~4.99、5.00~5.99和≥6.00 g/d)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 310名研究对象。24hUNaE为(5.84±1.73)g/d。中位随访时间8.8年,全因死亡共发生1 024例(3.7%),其中心血管相关死亡390例,非心血管相关死亡591例,其余患者死亡原因无法确定。以24hUNaE 4.00~4.99 g/d为参照组,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当24hUNaE≥6 g/d时全因死亡( HR=1.24,95% CI:1.02~1.49)和心血管相关死亡( HR=1.39,95% CI:1.02~1.88)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当24hUNaE<3.00 g/d时,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增加( HR=1.38,95% CI:0.96~1.99),但无显著相关性。24hUNaE与非心血管相关死亡的发生风险无显著相关性。以24hUNaE 4.00~4.99 g/d伴24hUKE≥2.11 g/d为参照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的发生风险在低尿钠(24hUNaE<3.00 g/d)伴低尿钾(24hUKE<2.11 g/d)组最高。 结论:我国北方人群的24hUNaE过低(<3 g/d)或过高(≥6 g/d)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增加有关。适度的钠摄入同时增加钾摄入可能对机体健康更有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