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芪总黄酮通过ERα/STAT3信号通路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迁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黄芪总黄酮(TF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基于ERα/STAT3信号通路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分离人EMs患者子宫内膜细胞.(1)为初步探究不同剂量TFA对EMs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将实验分为5组:对照(NC)组、EMs组、TFA高剂量组(TFA-H,TFA2 mg/mL干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TFA中剂量组(TFA-M,TFA 1 mg/mL干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TFA低剂量组(TFA-L,TFA0.5 mg/mL干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RT-qPCR检测细胞ERα、STAT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2)为探究ERα/STAT3信号通路对EMs子宫内膜细胞的影响,使用ERα诱导剂Feruti-nin干预EMs子宫内膜细胞,将实验分为两组:NC组,ERα诱导剂(Ferutinin)组.Western blot、RT-qPCR检测细胞ERα、STAT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 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3)为进一步探究TFA及ERα/STAT3信号通路在EMs子宫内膜细胞的作用机制,将实验分为4组:NC组、EMs 组、TFA-M 组、TFA-M+Ferutinin 组.Western blot、RT-qPCR 检测细胞 ERα、STAT3 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1)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增加(P<0.01);与EMs组相比,TFA-L组(P<0.05)、TFA-M组(P<0.05)和TFA-H组(P<0.01)细胞的克隆增殖能力降低.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活力增加(P<0.01);与EMs组相比,TFA-L组、TFA-M组和TFA-H组细胞活力降低(P<0.05).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相对迁移距离增加(P<0.01);与 EMs 组相比,TFA-L 组(P<0.05)、TFA-M 组(P<0.05)和 TFA-H 组(P<0.01)细胞相对迁移距离减少.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1);与EMs组相比,TFA-L 组(P<0.05)、TFA-M 组(P<0.01)和 TFA-H 组(P<0.01)细胞的 ERα 和 STAT3 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根据以上实验结果,选择TFA-M进行后续实验.(2)与NC组相比,Ferutinin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1).与NC组相比,Ferutinin组细胞细胞活力增加(P<0.01).与NC组相比,Ferutinin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增加(P<0.01).(3)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EMs组相比,TFA-M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 表达水平减少(P<0.05);与TFA-M组相比,TFA-M+Ferutinin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活力增加(P<0.05);与EMs组相比,TFA-M组细胞活力减少(P<0.05);与TFA-M组相比,TFA-M+Ferutinin组细胞活力增加(P<0.05).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增加(P<0.05);与EMs组相比,TFA-M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降低(P<0.05);与TFA-M组相比,TFA-M+Ferutinin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增加(P<0.05).结论 TFA可下调EMs中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这可能与ERα/STAT3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的术后放疗价值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术后放疗的价值,并分析高危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22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早期(Ⅰ~Ⅱa2期)NECC患者,均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辅助治疗,根据术后是否放疗分为术后未放疗组和术后放疗组,对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1)共62例早期NEC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年龄为(43.6±11.7)岁;其中,术后未放疗组33例、术后放疗组29例。(2)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范围:12~116个月),随访期内23例(37%)复发,其中7例(11%)为盆腔内复发、20例(32%)为盆腔外复发[其中4例(6%)盆腔内、外均有复发]。与未放疗组相比,术后放疗组的盆腔内复发率(18%、3%, P=0.074)降低,盆腔外复发率(24%、41%, P=0.150)和总复发率(33%、41%, P=0.513)均升高,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子宫颈间质浸润≥1/2均为显著影响早期NEC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为影响早期NE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3.03,95% CI为3.55~149.39, P=0.001)。(3)随访期内18例(29%,18/62)死亡,术后未放疗组10例(30%,10/33)、术后放疗组8例(28%,8/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14)。62例早期NECC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9.2%,5年生存率为60.8%。对不同高危病理因素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与术后未放疗组相比,术后放疗组中子宫颈间质浸润≥1/2所占比例更高(27%、64%; P=0.011),此类患者术后放疗使PFS时间(32.3、53.9个月)和OS时间(39.4、73.4个月)有延长趋势,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704, P=0.371);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患者中,与术后未放疗患者相比,术后放疗患者并未改善PFS时间(54.5、37.3个月, P=0.860)和OS时间(56.2、62.4个月, P=0.550)。 结论:早期NECC手术后放疗有减少盆腔内复发的趋势,但未能降低盆腔外复发率和总复发率,未能改善死亡率;对于子宫颈间质浸润≥1/2的患者,术后放疗有延长PFS时间和OS时间的趋势;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为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此类患者术后放疗并无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微剂量学的钆中子俘获治疗释放低能电子相对生物效应计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微剂量学方法计算钆中子俘获治疗( 157GdNCT)中释放低能电子的相对生物效应(RBE)值。 方法:使用蒙特卡罗(MC)程序Geant4-DNA包模拟钆中子俘获治疗中释放的低能电子在不同敏感靶标体积和物理模型中径迹结构的能量沉积分布情况及微剂量学参数,并基于微剂量动力学模型(MKM)获取其RBE值。结果:低能电子RBE值在不同的敏感靶标体积下差异性较大,且随着敏感靶标体积增大而减小。以敏感靶标直径6 nm的RBE值1.77为参考,敏感靶标直径10 nm的RBE值1.53,相比于6 nm的差异百分比为13%,而直径15 nm的RBE值1.40,相比于6 nm的差异百分比高达21%。不同Geant4-DNA物理模型对低能电子RBE影响较小。以物理模型option2的RBE值1.53作为参考,option6和option7的RBE值分别为1.49和1.52,相比于option2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2.6%和0.6%。结论:利用MKM计算 157GdNCT释放低能电子在不同敏感靶标体积及物理模型下的RBE值为1.40~1.7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硼中子俘获治疗头颈部肿瘤临床试验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是结合靶向治疗和重离子治疗的先进二元放疗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含有 10B同位素的硼药在肿瘤细胞中靶向聚集,随后中子束流外部照射肿瘤部位,发生 10B(n,α) 7Li核反应,释放出杀伤范围为一个细胞大小(5~9 μm)的高传能线密度α粒子和 7Li粒子杀死肿瘤细胞。BNCT具有精准的肿瘤靶向性,对正常组织损伤小,分割次数(1~3次)少于传统放疗(30次)等优点。BNCT使用的中子由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临床使用的硼药包括BPA和BSH两种。本文介绍国内外开展的头颈部肿瘤BNCT临床试验及取得的重要进展。BNCT对于头颈部肿瘤治疗具有良好疗效。随着加速器中子源的推广应用和新型硼药的研发,BNCT将会在临床放射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硼中子俘获治疗的理论基础与近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是一种新型肿瘤精准治疗方法,通过肿瘤细胞内的 10B俘获热中子发生核裂变反应产生α粒子和反冲 7Li核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将足量的 10B选择性递送到肿瘤细胞内部是BNCT成功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了BNCT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综述了BNCT所用的中子源和硼递送剂的近期研究进展,简述了BNCT临床治疗试验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混凝土屏蔽质子放疗机房的感生放射性估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估算肿瘤质子治疗时重混凝土屏蔽墙中铁元素因中子活化产生的感生放射性 56Mn及其水平。 方法:采用Geant4程序构建某质子治疗机房的重混凝土屏蔽墙模型,模拟245 MeV的质子束照射水模体产生的次级中子,统计屏蔽墙内放射性核素 56Mn的分布。将屏蔽墙按每10 cm厚度分层,计算前3层屏蔽墙中放射性核素 56Mn产生的周围剂量当量率。 结果:在最大的束流照射条件(1.872×10 10个)下,前3层屏蔽墙内的放射性核素 56Mn个数分别为3.10×10 8、1.60×10 8和9.33×10 8个;对治疗室内1 m远处产生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2.13×10 -3、8.82×10 -4和9.10×10 -4 μSv/h,总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3.92×10 -3 μSv/h。 结论:在质子治疗时,距离射束中心轴越近,屏蔽墙的感生放射性越强;屏蔽墙前端中子活化铁元素产生的感生放射性最强,感生放射性随着屏蔽墙厚度增大呈指数形式减小,应主要考虑质子治疗机房屏蔽墙前端产生的感生放射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泌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侵袭性强、病灶广泛、易反复的特点,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外泌体是广泛存在于多种体液及细胞的微小囊泡体,具有分泌、摄取及运载等功能。本文通过对外泌体及其携带的非编码RNA等在EMS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综述其在EMS发生发展中子宫内膜增殖与凋亡、在位子宫内膜迁移、异位病灶血管生成和纤维化等方面的作用,未来可能成为非侵入性诊断EMS特异性强、灵敏度好、精准度高的候选物,并为未来EMS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二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例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结果:镜下见2例肿瘤均可见2种成分。其中一种成分为神经内分泌癌,另一种成分为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肿瘤中的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均表达嗜铬素粒A、突触素和CD56,例1中子宫内膜样癌细胞角蛋白(CK)7、ER、PR、波形蛋白阳性。例2中黏液性癌CK7阳性。最终诊断为1例卵巢复合性小细胞癌(肺型)伴子宫内膜样癌,1例为卵巢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黏液性癌。结论: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混合性肿瘤,预后较差,术前及术中诊断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5 MV医用直线加速器光中子蒙特卡罗模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高能医用直线加速器运行过程中因光核反应所形成的光中子辐射场。方法:利用蒙特卡罗(MC)程序模拟Clinic 2300CD型医用电子加速器15 MV X射线模式下光中子污染,掌握机头内不同位置光中子能谱和不同照射野下等中心处中子周围剂量当量变化,分析光中子在等中心平面内剂量分布和水模体中剂量衰减。结果:准直器关闭时,加速器机头内靶、主准直器、均整器和多叶准直器下表面的光中子平均能量分别为1.08、1.20、0.35、0.30 MeV;等中心处中子周围剂量当量随着照射野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少,在30 cm × 30 cm照射野下达到最大;随着测点在水模体中的深度增加,中子通量先增加后减小,而中子剂量却在逐渐减小;不同照射野下,光中子剂量率在水模体深度20 cm处,基本都接近本底。结论:探究高能医用直线加速器机头光中子谱和剂量分布特点,以及光中子在水模体内剂量沉积规律,能为进一步研究高能医用直线加速器光中子污染对患者产生的附加剂量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对异位妊娠结局的影响及阈值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与异位妊娠发生的关系并进行阈值效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激素替代疗法准备子宫内膜的冻融胚胎移植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6 592个周期,以子宫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分为<8 mm、8~<10 mm、10~<12 mm、≥12 mm,通过单因素分析、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探讨子宫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对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异位妊娠率的影响。结果:16 592个周期中,10 025个周期临床妊娠,136个周期异位妊娠,异位妊娠率为1.36%(136/10 025),活产率为42.70%(7085/16 592)。以子宫内膜厚度<8 mm作为对照,调整混杂因素后,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卵裂期胚胎移植在子宫内膜厚度≥12 mm时,异位妊娠率明显降低( P<0.05);囊胚移植时随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差异( P均>0.05)。阈值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当子宫内膜厚度<9 mm时,异位妊娠率随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而显著下降,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子宫内膜厚度每增加1 mm异位妊娠率降低30%( OR=0.70,95% CI为0.52~0.94, P=0.017),囊胚移植周期子宫内膜厚度每增加1 mm异位妊娠率降低33%( OR=0.67,95% CI为0.46~0.97, P=0.036)。 结论: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与异位妊娠率呈曲线关系,子宫内膜厚度达到阈值9 mm之前,异位妊娠率随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而显著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