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混凝土屏蔽质子放疗机房的感生放射性估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估算肿瘤质子治疗时重混凝土屏蔽墙中铁元素因中子活化产生的感生放射性 56Mn及其水平。 方法:采用Geant4程序构建某质子治疗机房的重混凝土屏蔽墙模型,模拟245 MeV的质子束照射水模体产生的次级中子,统计屏蔽墙内放射性核素 56Mn的分布。将屏蔽墙按每10 cm厚度分层,计算前3层屏蔽墙中放射性核素 56Mn产生的周围剂量当量率。 结果:在最大的束流照射条件(1.872×10 10个)下,前3层屏蔽墙内的放射性核素 56Mn个数分别为3.10×10 8、1.60×10 8和9.33×10 8个;对治疗室内1 m远处产生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2.13×10 -3、8.82×10 -4和9.10×10 -4 μSv/h,总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3.92×10 -3 μSv/h。 结论:在质子治疗时,距离射束中心轴越近,屏蔽墙的感生放射性越强;屏蔽墙前端中子活化铁元素产生的感生放射性最强,感生放射性随着屏蔽墙厚度增大呈指数形式减小,应主要考虑质子治疗机房屏蔽墙前端产生的感生放射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台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介入放射学设备检测结果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一台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介入放射学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为介入放射学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放射防护最优化提供建议。方法:调取一台引起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介入放射学设备近3年的5次质量控制检测报告,比较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结果:对于"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项目,3家机构5次检测结果在6.08~24.89 mGy/min之间,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同曝光模式(普通剂量率透视模式、高剂量率透视模式、电影模式)和不同帧率对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和透视防护区检测平面上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操作该设备的介入医生对设备的曝光模式了解不足,手术后未记录患者剂量。结论:通过对介入放射学设备的调试可显著降低患者剂量;建议在标准修订时增加参考点累积剂量或剂量面积乘积准确性指标的检测;加强对介入医生和技师的专业培训,使其充分了解设备不同曝光模式对患者和术者剂量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131I治疗后诊断性全身显像周围剂量当量率动态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 131I治疗后6个月行诊断性全身显像(Dx-WBS)期间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动态变化。 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 131I治疗的DTC患者8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7例,年龄(43.9± 12.0)岁;≥55岁患者18例、<55岁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空腹服用 131I 148 MBq(4 mCi),2 d后行Dx-WBS。治疗后效果为极好反应者,即 131I治疗后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1 μg/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阴性)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者(阴性组)48例,生化不全反应、结构不全反应及不确定性反应者(阳性组)37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 131I后2、24、48 h时测定距体部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对3个时间点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采用 t检验对不同性别、年龄及治疗效果组之间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比较。 结果:(1)服 131I后2、24、48 h时距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6.55±1.42)、(1.92±0.65)、(0.58±0.22) 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7.30, P=0.000);距离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不同性别组在服 131I后2、4、48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55岁组在24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高于年龄<55岁组( t=2.29 , P=0.02 ),2 h和48 h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和阳性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DTC患者 131I治疗后服诊断剂量 131I后48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小于WS533-2017《临床核医学患者防护要求》规定的1.40 μSv/h,达到国家规定的出门旅行要求,且不会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呋塞米介入对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放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呋塞米介入 18F-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放射防护作用。 方法:14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74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注射前口服呋塞米40 mg,正常对照组未行特殊处理, 18F-FDG注射60、120 min后,分别在其正面前胸、腹水平测量0.5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 结果:试验组注射 18F-FDG后60 min胸部及腹部、120 min胸部及腹部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30.80±8.61)、(41.38±11.06)、(18.26±4.85)和(24.66±6.50)μSv/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36、13.13、18.73、17.29,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纵隔SUV max、肝脏SUV 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服用速尿、体表面积是影响周围剂量当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t=-13.52、2.96, P<0.05),年龄、性别对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影响不明显( P>0.05)。 结论:呋塞米介入可促进排尿,在不影响影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受检者的体内辐射,有较好的放射防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TC清甲治疗后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中的辐射剂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清甲治疗后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中,患者服 131I后对周围的辐射剂量及其变化规律,为辐射安全评价和职业防护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至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行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的20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45.7±11.7)岁,范围24.0~65.0岁]。采用X、γ剂量率仪分别测量患者服 131I后胸前体表不同时间(2、24、48、72、96 h)、距离胸前体表不同距离(1.0、2.0、3.0 m)的辐射剂量率,采用热释光探测器分别测量患者服 131I后第1~4天的辐射当量剂量。 结果:患者服 131I后2 h,胸前体表的辐射剂量率最高[186.12(135.52~201.01)μSv/h],且随着服 131I后时间的延长和距胸前体表距离的增加,辐射剂量率均明显下降;服 131I后96 h以上胸前体表的辐射剂量率,以及任何时间距离胸前体表3.0 m处的辐射剂量率均可达到本底辐射水平。患者服 131I后,第1天对周围的辐射当量剂量为(1.19± 0.28)mSv(范围为0.90~1.66 mSv),从第2天开始及之后均较前1天不再明显增加。 结论:清甲治疗后行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的DTC患者对周围的辐射剂量较低,且衰减较快,无需进行隔离;但是在服 131I的早期,患者体表辐射剂量较高,应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他人,并做好内照射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5 MV医用直线加速器光中子蒙特卡罗模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高能医用直线加速器运行过程中因光核反应所形成的光中子辐射场。方法:利用蒙特卡罗(MC)程序模拟Clinic 2300CD型医用电子加速器15 MV X射线模式下光中子污染,掌握机头内不同位置光中子能谱和不同照射野下等中心处中子周围剂量当量变化,分析光中子在等中心平面内剂量分布和水模体中剂量衰减。结果:准直器关闭时,加速器机头内靶、主准直器、均整器和多叶准直器下表面的光中子平均能量分别为1.08、1.20、0.35、0.30 MeV;等中心处中子周围剂量当量随着照射野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少,在30 cm × 30 cm照射野下达到最大;随着测点在水模体中的深度增加,中子通量先增加后减小,而中子剂量却在逐渐减小;不同照射野下,光中子剂量率在水模体深度20 cm处,基本都接近本底。结论:探究高能医用直线加速器机头光中子谱和剂量分布特点,以及光中子在水模体内剂量沉积规律,能为进一步研究高能医用直线加速器光中子污染对患者产生的附加剂量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90Y树脂微球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放射防护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 90Y树脂微球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放射防护措施。 方法:模拟 90Y树脂微球治疗手术流程,通过监测术前药物分装准备、药物转运、术中药物操作和输注、术后患者住院观察各个阶段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分析临床应用中所应采取的放射防护措施。 结果:活性室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为0.12~0.42 μSv/h,通风橱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04~3.32 μSv/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室在 90Y+DSA扫描时最高为0.78 μSv/h,在 99Tc m+DSA时最高为0.36 μSv/h;透视防护区在 90Y药物时在第一术者位155 cm高度为13.19 μSv/h,而在 90Y+DSA扫描时最高为80 cm高度处315.01 μSv/h。第二术者位在 90Y药物时最高为155 cm高度为6.28 μSv/h, 90Y+DSA扫描时最高为155 cm高度处291.03 μSv/h。患者病房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11~0.58 μSv/h。 结论:核医学科及介入室等原有屏蔽措施能够满足 90Y树脂微球治疗的放射防护要求,但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应加强药物操作中的放射防护及表面污染处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的辐射屏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依据国内外标准和指南评估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室的屏蔽需求,测量屏蔽材料的透射系数、关注位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以及防护装置的应用效果,为此类设备屏蔽方案的设计和防护装置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依据我国GBZ 121标准、英国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IPEM)75号报告和美国国家辐射防护与测量委员会(NCRP)151号报告计算INTRABEAM术中放射治疗室所需的屏蔽厚度。实际测量固体水板、屏蔽贴片和防辐射围裙对于此设备产生低能X射线的透射系数,对模拟治疗条件下关注位置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并评估辐射防护屏的应用效果。结果:依据不同标准和指南计算得到治疗室全部关注点处所需铅屏蔽厚度均<0.6 mm,差异为亚毫米水平。此设备产生的低能X射线在屏蔽物质中衰减明显,0.05 mm铅当量屏蔽贴片和0.25 mm铅当量防辐射围裙的透射系数为0.068和0.003 8。使用球形施用器在空气中进行照射时,距离射线源1和2 m处测得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0.7和2.6 mSv/h。将施用器置于小水箱中后,相应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3.8和0.9 μSv/h,防护屏的使用可以使2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本底水平。结论: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设施的屏蔽需求较低,设备产生的射线有效能量低,但在邻近未屏蔽辐射源位置的剂量率较高,应优化设计治疗室屏蔽方案并合理使用防护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口服 131I后体内活度变化及剂量水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及外部剂量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估算400 MBq患者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 方法:研究对象为43例甲状腺全切术后,首次行 131I"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服药量为1 850~3 700 MBq,平均服药量(2 405±777)MBq。分别于口服 131I后2、6、20、22、24、27、30、44、46、48、54、68及72 h,测定患者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以及患者前部0.3、1及3 m处的剂量当量率。 结果:患者服 131I后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变化函数为 A= A0 (1.033 16e -0.062 4t+0.017 17)。可估算出"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有效半减期为12.19 h,体内放射性活度降至400 MBq仅需26.4~38.9 h。患者服用 131I后距其0.3、1及3 m的标准化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变化函数分别为: H· 0.3=127.220 7e -0.054 8t+3.765 71、 H· 1=30.225 8e -0.064 4t+0.824 67、 H· 3=4.161 9e -0.061 5t+0.167 97。患者服 131I后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与1 m处剂量当量率呈正相关( r=0.982, P<0.05),函数为 H· 1=0.025 A+1.245。DTC患者体内剩余活度分别为1 000、700和400 MBq时,距患者1 m处对应的剂量当量率分为26.2、18.7和11.2 μSv/h。估算活度为400 MBq的患者0.3、1及3 m处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分别为0.25、0.49及0.70。 结论:服用 131I活度在3 700 MBq以下的DTC患者仅需住院2日便可达到出院标准。当DTC患者体内活度降至400 MBq时,其1 m处的剂量当量率远小于25 μSv/h。单纯利用点源公式估算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会造成高估的情况,因此对于公式估算患者周围辐射水平时使用的修正因子还需进一步研究,使模型估算结果更贴合实际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自屏蔽放射治疗系统辐射屏蔽性能防护检测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新型自屏蔽ZAP-X治疗系统辐射屏蔽性能的全面检测,依据我国相关标准对该设备的辐射屏蔽性能进行评估,探讨无屏蔽治疗室的放射治疗系统用于我国的可能性。方法:ZAP-X治疗系统辐射源为3 MV的直线加速器,在该设备周边、距设备边缘1.3、2.3和3.3 m处,共选择了33个检测点位,在5种固定方向的照射条件下,使用电离室巡检仪分别测量33个检测点位在每种照射条件下的最大周围剂量当量率。选用临床常用治疗计划模拟临床治疗过程,对于一次完整治疗过程,测定了上述33个点位的累积剂量。并选择适用的我国现行放射治疗辐射防护标准,对该系统辐射屏蔽性能进行评估。结果:依据设备周边33个检测点位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结果,在该自屏蔽放射治疗设备现有的1 m控制区外,提出了重新划定控制区的建议,使得新控制区外任意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大于10 μSv/h,满足我国标准GBZ 121-2020中的要求。结论:依据我国现有标准,该无屏蔽治疗室的自屏蔽放射治疗系统具有在我国开展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但针对该新型自屏蔽放射治疗系统,我国应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性能检测与辐射防护新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