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s Related Thrombosis,CRT)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确诊CRT形成情况,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重大手术史、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导管尖端位置及抗凝药物使用〕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分析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CR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有16例发生CRT,发生率为8.00%;将全部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较高BMI、伴糖尿病史、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1/3、D-D高水平均是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CRT的影响因素(OR>1,均 P<0.05)。 结论:较高BMI、伴糖尿病史、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1/3、D-D高水平可导致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CRT,置管前针对上述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对降低CRT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长孢洛德酵母菌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析临床1例脑梗死患者体温达38.4 ℃时外周静脉血及导管血检出的长孢洛德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平板的菌落形态和醋酸钠培养基上子囊孢子的产生情况,利用Vitek 2 compact、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测序分析分别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以提高实验室对该菌的鉴定水平。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此例分离株对多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较低。临床给予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并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至最后一次血培养阳性后2周,用药期间多次复查血培养均为阴性,患者无发热,各项感染指标基本降至正常,可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中长导管置入可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入中长导管对急诊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5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开展超声引导中长导管(MC)置入技术分为MC组( n=278)和对照组( n=251),MC组应用超声引导置入MC作为早期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序贯方法,对照组采用留置针作为CVC拔除后的静脉序贯治疗方法。统计CVC、MC、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两组CVC使用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的CVC留置时间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CVC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比较CRBSI和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MC组CVC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 d vs. 13 d, P=0.000),CVC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83% vs. 80.45%, 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困难静脉、ICU住院时间延长、置管部位和未开展超声引导MC置入均是CVC留置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0);MC组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1‰ vs. 3.802‰, P=0.038),两组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03)。 结论:开展超声引导置入MC可缩短CVC留置时间,减少CVC使用率,降低CRBSI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六西格玛管理在预防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利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预防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12月入住某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运用六西格玛的界定、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阶段五步法,找出影响CRBSI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采取改进措施,比较应用六西格玛前后CRBSI发病率.结果 应用六西格玛管理后,CRBSI发病率为6.19‰(4/646),低于管理前的15.95‰(13/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能揭示操作环节中的缺陷,进而指导研究者提出相应对策,能有效降低ICU CRBSI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筛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筛查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385例为研究对象,目标性监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利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单因素构成比中糖尿病、疾病种类(肿瘤)、置管部位(股静脉)、穿刺不顺利、导管(双腔)、置管时间(≥7d)、导管滑动/滑出、操作人员手卫生差、抗生素应用时间(>25 d)、重症监护时间(≥7 d)、血红蛋白(<90 g/L)、白蛋白(<30 g/L)、CD4+/CD8+<1的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高于无糖尿病、疾病种类(心脑血管疾病、外伤、肝胆疾病)、置管部位(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穿刺顺利、导管(单腔)、置管时间(<7d)、导管无滑动/滑出、操作人员手卫生良好、抗生素应用时间(1~25d)、重症监护时间(<7d)、血红蛋白(≥90 g/L)、白蛋白(≥30 g/L)、CD4+/CD8+≥1的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尿病、置管部位、穿刺过程、置管时间、导管滑动/滑出、操作人员手卫生、抗生素应用时间、重症监护时间、血红蛋白、白蛋白、CD4+/CD8+是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高危风险因素.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多样,利于最大限度减少危险因素来源,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和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颈胸部长段皮下隧道-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改善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颈胸部长段皮下隧道-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LSJICC)改善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入住本院需要中心静脉插管治疗的老年患者34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对CRBSIs患者进行病原菌分布分析,利用Cox回归模型筛选影响CRBSI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患者预后不良率为9.54%;CRBSIs的病原菌分布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假丝酵母菌;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吸烟、置管时间、染菌类型及疾病类型对患者术后不良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LSJICC对于预防老年患者CRBSIs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CHD新生儿86例,根据患儿心脏术后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42)和非感染组(n=42).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CHD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策略.结果 感染组42例患儿共发生57例次感染,术后院内感染以败血症为主,占36.84%(21/57),其次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占19.30%(11/57);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儿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更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留置时间>14 d、机械通气持续时间>7 d、输注血液制品≥5种是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2、6.59、3.17,P<0.05).结论 CVC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输注血液制品是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严格CVC置管护理,合理使用呼吸机,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有利于降低CHD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肺动脉压力导向的最佳呼气末正压对ARDS患者氧合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肺动脉压力导向的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对ARDS患者氧合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83例ARDS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充分镇静肌松后,采用PEEP递增法进行肺复张,试验组予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在去复张过程中通过监测肺动脉压力设置最佳PEEP,对照组通过最大氧合法设置最佳PEEP,比较两组肺复张后最佳PEEP,并利用曲线估计分析肺动脉压与PEEP是否存在回归关系;监测肺复张前和肺复张后15 min、1h动态顺应性(Cdyn),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变化.结果 肺动脉压与PEEP存在良好的回归关系,决定系数(R2)为0.857;两组患者肺复张后的最佳PEEP比较,试验组最佳PEEP高于对照组(cm H2O:15.30±1.26 vs.13.73 ±1.32,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肺复张前动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复张后15 min和1h动态顺应性(mL/cm H2O:47.00±1.83 vs.44.05±1.62,44.15±2.11 vs.42.83±2.99)和氧合指数(mm Hg:337.25±12.41 vs.331.88 ±7.92,288.60±9.01 vs.283.88±7.39)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复张前、复张后15 min和1hHR、CVP、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肺动脉压力导向的最佳PEEP,改善动态顺应性,提高了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纤维鞘皮下段在中心静脉再置管中的利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纤维鞘皮下段在特定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再置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因导管脱落等原因再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特定透析患者21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的2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9±15.8)岁,平均透析龄(27.7±24.0)个月.再次置管原因包括导管完全脱落1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6例,长期导管完全堵塞失功2例,另有2例导管换管时异位穿刺不成功.21例患者中20例(95.2%)手术取得成功,1例(4.8%)换管失败改行股静脉长期导管手术.换管成功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导管位置正常.新置入导管透析中泵控血流量均在250 mL/min及以上.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该经原血液透析导管纤维鞘皮下段原位再置入新血液透析导管的手术方法,经济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原位导丝更换导管和异位穿刺更换导管等换管方法的有益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医护患协同护理模式对肿瘤患者PICC围置管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医护患协同护理模式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围置管期的影响.方法:选取肿瘤患者8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围置管期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围置管期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运用医护患协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围置管期护理效果.结果: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和置管意外事件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4.88%(2/41)、2.44%(1/41),对照组分别为21.95%(9/41)、14.63%(6/41),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中文版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中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中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评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患协同护理模式在肿瘤患者PICC围置管期的应用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