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例PICU收治的儿童急性药物中毒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上海市某三甲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急性药物中毒患儿特点和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某院PICU 2013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收治的96例急性药物中毒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年月、中毒药物类型及构成、中毒原因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收治的所有急性药物中毒患儿中,近5年药物中毒事件发生率有明显逐年上升趋势.在96例患儿中,男孩18例(18.75%),女孩78例(81.25%),男女性别比例为1:4.33.发病年龄以13岁~18岁组发生最多,为67例,占69.79%.中毒药物种类以精神类药物(67.71%)为主.中毒原因主要为服药自杀(86.46%),有83例,且多为7岁至18岁女性患儿.其中50.60%患儿有抑郁症病史.结论 近年儿童急性药物中毒发生呈上升趋势.以青少年女性患儿多见,最常见原因为药物自杀.社会和家庭应特别关注该年龄段儿童身心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和治疗,并加强防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7-2022年山西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旨在探索山西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17-2022年《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中山西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2年山西省累计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6 248起,报告发病数为8 219例,平均发病率为3.92/10万,历年发病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趋势=357.722,P<0.001);每年10月—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日高峰时间段为6:00-11:59;主要发生场所以农村地区为主,占94.14%;99.06%发生在家庭中.提示山西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整体向好,但仍应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加强农村地区宣传教育及急救知识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探讨有效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8月一起突发群体性氯气中毒事件中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6例危重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截至出院后1年6个月)。结果:6例危重患儿中男4例、女2例,年龄4~12岁。事发时均处于距氯气源5 m以内,均以严重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中毒后3.5~7.0 h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情最严重的1例患儿距氯气源最近(仅1.5 m),撤离时间最长(约5 min),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缺氧并出现严重休克,于中毒后10 h开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6例患儿全部存活。随访6例患儿生长发育均未见异常;肺功能检查除1例因既往有可疑哮喘存在小气道阻力增高外,余5例未见异常;肺部CT、脑电图、颅脑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异常。结论:重度氯气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常在中毒后数小时内需机械通气。常规机械通气无效时ECMO治疗可挽救生命,救治及时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醋甲唑胺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醋甲唑胺(methazolamide,MTZ)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35例NPH患者,其中包括29例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和6例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sNPH)患者,上述患者因各种原因不适宜或拒绝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安慰剂组,给予口服MTZ或安慰剂25 mg,2次/d,1周后无不适增加至50 mg,2次/d治疗。口服前、口服1月后分别进行10 m步态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分级量表(iNPHGS)评分、头MRI检查,口服3个月后进行iNPHGS评分。主要疗效终点为用药后3个月iNPHGS评分,次要疗效终点为用药后1个月上述各项评分。结果:35例NPH患者中28例进入最终分析。药物组18例,安慰剂组10例。用药1月后药物组MOCA评分[(16.2±8.8)分和(14.8±8.7)分, t=-2.68, P=0.02]、10 m步态评分[(22.3±11.2)分和(25.6±12.9)分, t=2.76, P=0.02]、iNPHGS评分[(7.3±3.2)分和(8.1±3.5)分, t=4.08, P<0.01]均较基线改善;用药3个月后药物组iNPHGS评分(6.1±2.4)分较基线时( t=5.07, P<0.01)和1个月时改善( t=4.11, P<0.01);而对照组用药1个月和3个月后各项评分较基线均无明显改善(均 P>0.05);用药1个月后药物组较对照组10 m步态评分、iNPHGS评分改善(均 P<0.05);用药3个月后iNPHGS评分相对于基线水平较对照组改善( t=-4.41, P<0.05)。上述35例患者未出现低钾、酸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1.00)。 结论:醋甲唑胺可有效改善部分不能手术的NPH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GD2单抗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3种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单克隆抗体(单抗)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15年至2023年第2季度以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中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信息成分(IC)法进行AE风险信号挖掘。对3种GD2单抗的AE报告信息和AE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以3种GD2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630例,包括达妥昔单抗465例、达妥昔单抗β 61例和那西妥单抗104例,涉及PT为341、24和125种,分别映射在19、2和12个SOC中。3种GD2单抗相关AE中,均有出现死亡、威胁生命、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不良结局的患者。采用ROR法和IC法进行信号挖掘,共检测出AE风险信号142、3和30个,其中未在相应药品说明书中记录的分别为73、0和6个。报告数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和达妥昔单抗β均为发热,那西妥单抗为低血压和疼痛;信号强度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分别为穿刺部位脓肿、器械相关的菌血症和喘鸣。3种药物重叠的AE风险信号为发热和疼痛,达妥昔单抗发热信号强度最强,那西妥单抗疼痛信号强度最强。在AE报告数前30位的PT中,那西妥单抗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的AE风险信号明显多于达妥昔单抗。那西妥单抗AE风险信号中,不同于达妥昔单抗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PT为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发热、疼痛和低血压为3种GD2单抗常见AE。那西妥单抗引起疼痛明显,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为该药独有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AE风险信号,临床应予警惕并及时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4至2018年深圳市南山区10 590例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诊案例分析及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南山区院前急救救护车的空诊案例,为减少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诊率和分级调度制度建设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4至2018年经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即南山区唯一一家三甲医院)救护车出诊后因呼叫者原因接不到患者的登记资料,分析空诊原因、空诊发生的时间段(每3 h为1个时间段)和呼叫120原因。结果:① 2014至2018年深圳市南山区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诊率呈逐年波动下降趋势,分别为31.22%(2 515/8 055)、26.94%(2 147/7 970)、29.80%(2 398/8 046)、25.69%(1 844/7 177)和21.89%(1 686/7 703),5年总空诊率为27.19%(10 590/38 951)。②空诊原因分布:10 590次空诊事件中前3位分别为来电取消、车到人走和患者自送,分别占36.87%、25.08%和17.03%,各年空诊原因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7.626, P<0.001)。③空诊时间段分布:发生空诊事件的前3个时间段分别为21:00~23:59、18:00~20:59和09:00~11:59,分别占16.86%、14.95%和13.54%,各年空诊时间段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2.571, P=0.252)。④呼叫120原因分布:10 590次空诊事件中,前5位呼叫120原因分别为晕倒/晕厥、外伤、酒精中毒、交通事故伤、斗殴,分别占20.13%、15.67%、9.97%、8.64%和6.45%,呼叫120原因分布在各年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4.213, P<0.001)。 结论:深圳市南山区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诊率较高,患方取消救护车服务是造成空诊的主要原因;提高调度员的专业水平和分诊能力,完善院前急救制度建设和加大社会宣传有利于降低空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无机磷化物中毒九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对9例急性无机磷化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依据急性无机磷化物中毒患者发病原因、中毒途径以及损伤器官等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及救治经验,为无机磷化物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及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在群体有机氟中毒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成熟规范的医疗管理体系在救治行动中至关重要 [1]。高效的护理管理体系以及应急处理能力代表一个医疗单位的护理救治水准,在救治过程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 [2,3]。因此,构建规范成熟的应急救治管理策略非常重要。急性有机氟中毒是指由于短时内吸入过量有机氟单体、裂解气、残液气或热解气所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4]。急性有机氟中毒可引起肺水肿、呼吸衰竭,同时可损伤心肌、脑、肾等脏器,从而并发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5,6]。重度急性有机氟吸入中毒主要引起肺损伤,以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性肺水肿和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7]。2021年浙江省衢州发生一起有机氟中毒事故,本院护理部外派护理骨干承担此批患者的救治任务。在救治行动中,迅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亚专科护理为基本单位、为护理小组长为核心的"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为每一位患者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笔者单位参与了此次事故伤员救治,4例为极重度化学性肺炎患者,经过多学科积极救治,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应急救护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食物中毒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6和ST7菌株分子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2020年8月21日和9月27日广州市2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进行肠毒素、肠毒素基因、耐药性、耐药基因情况以及分子分型分析。方法:对2起食物中毒样本分离的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 spa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分子分型;ELISA检测菌株产肠毒素型别;PCR检测肠毒素基因;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药敏检测。选取21株代表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耐药性和毒力基因,运用Snippy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2起食物中毒的41株菌经MLST和 spa基因分型方法分为ST6-t701和ST7-t091。耐药性分析显示,27株ST7-t091中有2株鉴定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其余25株ST7-t091为甲氧西林敏感金色葡萄球菌(MSSA),对7种抗菌药物耐药;14株ST6-t701菌株的耐药谱完全一致,对6种抗菌药物耐药。PCR结果显示,所有菌株都携带 sea基因。全基因组分析显示,21株金葡菌具有相同毒力基因谱 scn、 sak、 sea、 hla、 hld、 hlgA、 hlgB、 hlgC、 lukD,携带的 scn-sak-sea属于人类免疫逃避基因簇D型,位于前噬菌体?Sa3上。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源分析显示,2株MRSA ST7-t091高度同源,而12株MSSA ST7-t091和7株MSSA ST6-t701分别聚为一簇。 结论:2020年8月21日和9月27日广州市2起食物中毒事件分别为MRSA ST7-t091和MSSA ST7-t091混合感染以及MSSA ST6-t701感染引起,菌株耐药性较强且具有高致病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起亚稀褶红菇中毒事件调查及救治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2020年7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发生一起亚稀褶红菇( 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中毒事件,4例患者经过35 d的治疗后康复出院,动态追踪复查,所有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鉴于亚稀褶红菇毒性强,近几年仍有致死事件发生,其致死人数仅次于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而国内鲜有关于亚稀褶红菇中毒的报道,致使此类蘑菇中毒的诊疗困难。为警示公众,预防类似中毒事件发生,本文对该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诊断救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