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无机磷化物中毒九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对9例急性无机磷化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依据急性无机磷化物中毒患者发病原因、中毒途径以及损伤器官等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及救治经验,为无机磷化物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及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无机氟致大脑损伤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背景]慢性过量氟暴露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损伤,造成一定程度的学习记忆功能损害,然而其损伤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应用 4D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慢性过量氟暴露致大脑损伤的差异表达蛋白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PF级成年SD大鼠 24只,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染氟组,每组 12只.其中,对照组饮用自来水(氟含量<1 mg·L-1),染氟组饮用氟化钠溶液(氟含量10 mg·L-1),两组均饲以普通鼠饲料(氟含量<0.6 mg·kg-1).饲养 180 d后称SD大鼠的体重,随后取部分脑组织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尼氏体染色的病理学检查,其余脑组织速冻后于-80℃保存.每组脑组织样本随机挑选 3份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随后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聚类分析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获得关键蛋白.最后选用脑组织样本提取蛋白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饲养 180 d后,染氟组SPF级成年SD大鼠的体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染氟组大鼠脑皮质未见明显形态变化,海马区见神经元丢失、神经元排列层次不整齐、部分神经元嗜酸性变和胞体固缩.尼氏染色结果显示染氟组大鼠脑皮质及海马区神经元染色变浅(尼氏体减少).蛋白质组学检测共鉴定出 6927个蛋白,经过筛选在对照组与染氟组中获得差异表达蛋白 206个,包括 96个表达上调蛋白和 110个表达下调蛋白,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30.6%)、细胞核(27.2%)、线粒体(13.6%)、质膜(13.6%)和胞外(11.7%).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铁离子运输、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调控和炎症反应中呼吸爆发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行使亚铁结合、铁氧化酶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位于滑面内质网膜、膜的固定成分、氯化物通道复合体等细胞组分.KEGG显著富集通路为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碳代谢和多样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等.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连接度最高.经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Gpi在染氟组成年SD大鼠脑组织中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中存在多种差异表达蛋白,其功能与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碳代谢和多样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有关;Gpi可能参与慢性过量氟暴露致脑神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中总砷及砷形态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和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HG-AFS)分别测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红细胞和血浆中总砷及血浆中无机砷[As(Ⅲ)和As(V)]和甲基化代谢产物(MMA和DMA)的浓度.方法:将患者红细胞和血浆经HNO3-H2 O2的混合物消化处理后,利用HG-AFS法检测血浆和红细胞中总砷的浓度.将患者血浆经高氯酸沉淀蛋白,取上清液进行HPLC-HG-AFS分析,色谱柱为Hamilton PRP-X100阴离子交换色谱柱(250 mm×4.1 mm,10μm);以13 mmol·L-1醋酸钠-3 mmol·L-1磷酸二氢钠-4 mmol·L-1硝酸钾-0.2 mmol·L-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结果:总砷的线性范围为0.2~20 ng·ml-1(r=0.9997),4种砷形态的线性范围为2.0~50 ng·ml-1(r>0.9950).红细胞中总砷加样回收率为89.4%~106.3%;血浆中加样回收率为87.6%~100.2%;砷形态加样回收率为81.2%~108.6%.精密度良好.该方法成功应用于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总砷以及砷形态的分析.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中总砷及砷形态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来源于污染土壤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对番茄幼苗的促生与盐耐受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来源于盐碱地和重金属污染地的8株菌中筛选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具有明显促生作用的菌株,并研究这些菌株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番茄幼苗的盐耐受机制,检测菌株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酶活、吲哚乙酸(IAA)产量、解磷、生物膜形成能力、耐盐性和菌株对盐胁迫下植株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片中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其中4株菌(Pseudomonas protegensTM1109、Achromobacter sp.KY5104、Variovorax sp.TY4204和P protegens KY4410)在0.7%盐胁迫下对番茄鲜重增长效果更好,增长率范围为33%-50%.盐耐受机制研究结果显示TY4204和KY5104通过诱导或增强SOD和POD活性来清除番茄体内氧自由基对番茄的损伤.它们也可以合成ACC脱氨酶来抗盐胁迫,同时通过降低叶片中MDA含量来减轻番茄在盐胁迫下的损伤.TM1109和KY4410虽然不产生ACC脱氨酶,IAA产量水平也较低,但可以在盐胁迫下通过诱导或增强SOD和POD活性来清除番茄体内氧自由基对番茄的损伤,具备溶解有机磷能力,且TM1109可溶解无机磷并具备良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有助于番茄对营养的吸收和生物膜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以抵抗盐胁迫.本研究表明TM1109、KY5104、TY4204和KY4410菌株可以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来缓解番茄盐胁迫并促进番茄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期氮添加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球氮沉降持续增加导致的氮沉降量上升,已成为森林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生态因子.为探讨氮沉降增加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的影响,对长期人工添加无机氮(NH4 NO3)和未添加无机氮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分为2个处理,分别为对照处理(CK:0 kg·N·hm-2·a-1)和无机氮处理(IN:10 kg·N·hm-2·a-1),每个处理含3个重复.结果 表明,在连续8年添加无机氮的情况下,β-1,4-糖苷酶(BG)、酸性磷酸酶(AP)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上升(5.56%、8.66%和0.61%);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多酚氧化酶(POX)活性下降(10.71%、3.85%和12.30%).与之相对应的土壤碳、氮和磷元素含量也有变化(0.80%、12.66%和-2.25%).因此,在氮沉降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研究土壤酶活性变化,能更好的解释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性,理解生物地球物质循环机理并预测未来土壤碳库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颡鱼消化道不同部位6种重要酶的分布和组织定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重要酶在黄颡鱼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分布与组织定位.方法 在黄颡鱼消化道7个部位取材,采用冰冻切片、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等技术.结果 ACP在胃贲门、胃幽门和中肠酶活力较高,前肠和后肠次之,在食道和胃体酶活力明显较弱.ALP在食道、前肠和后肠酶活力较高,中肠其次,在胃贲门、胃体和胃幽门酶活力明显较弱.ATPase除在中肠酶活力明显较弱外,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检测到较高的酶活力.NSE和POX均以胃幽门酶活力最高,后肠酶活力较弱.SDH在前肠酶活力较高,胃贲门和胃体其次,在食道、胃幽门、中肠和后肠酶活力明显较弱.结论 黄颡鱼消化道黏膜6种重要酶的分布与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功能相适应.黄颡鱼中肠是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的主要部位;前肠和后肠是吸收脂类、葡萄糖、钙和无机磷酸盐等重要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胃幽门是脂质消化的主要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攀西地区抛荒地、玉米连作、西葫芦-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下红壤耕层(0~20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耕层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和磷素活化系数均高于亚耕层,以豌豆-玉米轮作土壤最高.4种种植制度下红壤磷素均以有机磷为主,在耕层中占全磷的57.8%~81.1%,在亚耕层中占74.3%~85.5%.除豌豆-玉米轮作外,其余3种种植制度下土壤磷组分均以氢氧化钠提取态磷(NaOH-P)为主;而有效性较高的水溶性磷(H2O-P)和碳酸氢钠提取态磷(NaHCO3-P)含量较低,在耕层中仅占全磷的0.3%~2.1%、在亚耕层中仅占1.7%~10.0%;两层土壤的盐酸提取态磷(HCl-P)含量均以豌豆-玉米轮作最高,与其他3种种植制度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两层土壤的有效磷、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盐酸提取态无机磷(HCl-Pi)含量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铁氧化物、铝氧化物和土壤质地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攀西地区豌豆-玉米轮作是提高红壤磷素有效性的最优种植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亚热带不同母质发育森林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以福建三明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米槠林土壤和杉木林土壤为对象,分析土壤磷组分、铁铝氧化物、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研究母质和森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程度和机制.结果表明:母质和森林类型显著影响土壤不同磷组分含量.总体上,砂岩发育土壤全磷含量、活性无机/有机磷、中等活性无机/有机磷以及惰性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岗岩发育土壤,并且砂岩发育米槠林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中等活性无机/有机磷以及惰性磷含量显著高于砂岩发育杉木林土壤,而花岗岩发育米槠林与杉木林土壤磷组分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花岗岩发育的2种森林土壤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砂岩,而砂岩发育米槠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显著高于砂岩发育杉木林土壤.土壤不同磷组分的含量与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MBP、MB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AC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母质和森林类型可能主要通过土壤铁铝氧化物赋存形态、ACP、MBP等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影响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磷组分分配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表达马尾松PmPT3基因提高拟南芥耐低磷能力
编辑人员丨2023/8/5
旨在探讨马尾松PmPT3基因在低磷胁迫条件下对拟南芥磷吸收利用的影响,实现林木优良基因的利用.通过构建马尾松PmPT3基因超表达载体pBWA(V)HS-PmPT3,采用花序浸染法遗传转化拟南芥.经筛选和检测,共获得4株T3代纯合株系;磷处理结果表明:超表达马尾松PmPT3基因显著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分别是野生型植株的2.17倍、1.59倍、1.81倍;丙二醛(MDA)含量较野生型植株降低了47.58%.转基因拟南芥的地上部分和根部总磷含量及无机磷含量较野生型相比,分别提高了1.26倍和1.74倍及1.38倍和1.89倍.转基因植株较野生型地上部干重提高了45.46%,根干重提高了55.56%,总干重提高了46.15%.与正常供磷条件相比,处于低磷胁迫下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其根部和地上部分中的PmPT3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且在根部达到极显著水平.结果表明,超表达马尾松PmPT3基因可以提高低磷胁迫下拟南芥中保护酶活性、降低丙二醛产生,促进拟南芥对磷元素的吸收,从而提高拟南芥耐低磷胁迫的能力,为通过基因工程创制耐低磷新种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型生物活性玻璃促进人工牙本质龋再矿化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以植酸为前驱体合成的生物活性玻璃(phytic acid derived bioactive CaO-P2O5-SiO2 gel-glasses,PSC)和含氟生物活性玻璃(fluoride-containing bioactive glasses,FBG)这两种新型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对人工牙本质龋再矿化的作用,为促进牙本质龋再矿化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方法:(1)PSC是以植酸为磷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其化学组成为10.8%P2O5-54.2%SiO2-35.0%CaO(摩尔百分比);FBG采用熔融法制备,化学组成为6.1%P2O5-37.0%SiO2-53.9%CaO-3.0%CaF2(摩尔百分比);传统生物活性玻璃45S5采用熔融法制备,化学组成为6.0%P2O5-45.0%SiO2-24.5%CaO-24.5%Na2O(摩尔百分比).(2)将三种BG浸泡在模拟体液中24 h,使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BG表面羟基磷灰石形成情况.(3)制备厚度为1 mm的牙本质片,用17%(质量分数)的乙二胺四乙酸溶液(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浸泡1周,制备脱矿牙本质样本;使用PSC、FBG处理脱矿牙本质片后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周,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和检测样本表面矿物质的形成情况.(4)制备厚度为2 mm的牙本质片,每个样本上制备4个深度为1 mm的窝洞,使用乳酸溶液脱矿2周,制备人工牙本质龋样本.使用蜡块、无机三氧化物聚合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PSC和FBG充填四个窝洞,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MTA组、PSC组和FBG组,随后浸泡在模拟体液中,分别于充填前、充填后2和4周使用显微CT对样本进行扫描,分析人工牙本质龋样本的再矿化情况.结果:(1)扫描电镜和XRD结果显示,PSC和FBG促进脱矿牙本质再矿化的效果均优于45S5,尤以PSC组效果更佳.(2)显微CT结果显示,PSC组2周时人工牙本质龋脱矿层矿物质密度的增加量为(185.98±55.66)mg/cm3,4周时增加量为(213.64±36.01)mg/cm3,均与空白对照组[(20.38±7.55)mg/cm3,P=0.006;(36.46±10.79)mg/cm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C 组增加量较 MTA 组[(57.29±10.09)mg/cm3;(111.02±22.06)mg/cm3]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6).对于人工牙本质龋再矿化深度,PSC组2周时为(40.0±16.9)μm,4周时达到(54.5±17.8)μm,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1);MTA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BG组矿物质沉积的量和深度均优于MTA组,但不及PSC组.结论:新型生物活性玻璃PSC在促进入工牙本质龋脱矿层再矿化的速度、质量和深度上较MTA具有优势,有望成为促进龋坏组织再矿化的理想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