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2017-2019年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分布情况,为MP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RNA恒温扩增技术,收集并分析天津地区2017-2019年9303例因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MP-RNA检测结果.结果 2017-2019年天津地区因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MP-RNA检出率为32.46%(3 020/9 303),其中女性患儿的检出率为35.79%(1 428/3 990),男性患儿检出率为29.96%(1 592/5 313),男性患儿的MP-RNA检出率低于女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69,P<0.01);不同年龄段患儿的MP-RN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529.212,P<0.01),其中新生儿与婴儿组的患儿MP-RNA检出率最低为9.56%(259/2709),学龄前组的检出率最高为58.30%(1 282/2 199).全年不同月份均可检出MP,其中9月的MP-RNA检出率最高为52.62%(462/878),不同月份之间的患儿MP-RN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4.611,P<0.01).MP感染有季节性差异,春、夏、秋、冬四季的MP-RNA 检出率分别为 16.96%(351/2 069),34.08%(620/1 819),47.47%(1 332/2 806)和 27.48%(717/2 609),不同季节的MP-RN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6.606,P<0.01).不同标本类型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029.283,P<0.01),其中肺泡灌洗液的MP-RNA检出率最高为72.34%(889/1 229).每月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会影响MP-RNA检出率,风速越快、相对湿度越小,MP-RNA阳性检出率越低.结论 天津地区2017-2019年9303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女性患儿MP-RNA检出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MP-RNA检出率越高;秋季为MP高发季节;肺泡灌洗液标本MP-R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标本类型;MP-RNA阳性检出率与风速、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明显.通过RNA恒温扩增技术能够初步掌握天津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MP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防治MP感染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对脓毒症患者28d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 28d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 2020 年 1 月—2023 年 4 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入院28d后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41 例)和生存组(78 例).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按 1∶1 的比例对死亡患者进行匹配,每组 41 例,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PD-1 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剂量反应关系及诊断价值.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匹配后两组患者除PD-1 水平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肝病、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CRP、乳酸、PCT、PD-1 水平均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当 PD-1≤22 ng/mL 时,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风险几乎不随PD-1 水平升高而升高(HR=1.002,95%CI:1.000~1.005,P=0.623);但当 PD-1>22 ng/mL时,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风险随 PD-1 水平升高而明显升高(HR=1.006,95%CI:1.003~1.008,P<0.001).PD-1 表达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803).线图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17,C-index 为0.806,校准曲线拟合度良好,临床决策曲线阈值概率在 0.04~0.95 范围内有较高的净获益值,表明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较高、准确度良好、有效性较好.结论 T细胞表面PD-1 表达水平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小梁分数在成都地区人群中变化及临床应用精确度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在成都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及变化;评估TBS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监测的精确度.方法 选择2022 年10 月至2023 年7 月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或体检者4 963 例,其中女性 3 708 人,男性 1 255 人,均行双能X线(DXA)检查测量腰椎TBS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D)表示.选取 30 例患者每人行两次DXA检查,计算BMD、TBS的精确度误差.结果 ①TBS在男性 20~29 岁、女性 30~39 岁时达到峰值,之后均随增龄逐渐下降;②男、女TBS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呈弱正相关;TBS与L1~4 BMD呈正相关;③低骨量组男、女TBS受损者占比分别为19.6%、35.1%;BMD正常TBS受损+部分受损者占比分别为 22.9%、40.5%.L1~4 BMD的CV%和LSC-CV%分别为 1.089%、3.015%;TBS的CV%和LSC%分别为 1.429%、3.958%.结论 ①本组TBS数据为成都地区人群骨质疏松防治、骨折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随增龄BMD、TBS逐渐丢失,以女性更为明显;②TBS有较好的精确度,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语言模型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课程,其复杂的理论体系和高度实践性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当前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课堂讲授和临床实习,存在学生参与度低、实践资源有限等问题.大语言模型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丰富的虚拟实践资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医诊断学的复杂理论体系,并在模拟环境中积累临床经验.本研究阐述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基础和优势,提出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并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其在个性化辅导、虚拟病例生成和模拟诊断训练中的具体应用,提出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多样化、师资培训与技术支持的重要性,强调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大语言模型的优势,探索大语言模型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结合,开发智能学习平台,以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辅导和反馈.以期为大语言模型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未成熟粒细胞百分比在预测儿童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未成熟粒细胞百分比(IG%)及其他炎症指标联合检测在评估儿童急性阑尾炎(AA)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3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AA患儿201例,其中单纯性阑尾炎105例(ASA组),复杂性阑尾炎96例(ACA组).比较两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淋巴细胞计数(AL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IG%、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指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回归模型对ACA的诊断价值.另外,纳入2023年9月-2024年2月的AA患儿156例为验证队列,对Logistic模型进行验证,并用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对于ACA的诊断价值.结果:ACA组IG%、WBC、ANC、NLR、PCT、CRP和PLR水平均高于ASA组(P均<0.05),ALC水平低于ASA组(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NLR和CRP是诊断儿童ACA的影响因素(P均<0.05),以此建立模型,以模型判断ACA的预测概率和单个炎症指标绘制ROC曲线,该模型预测概率和IG%、NLR、CRP的AUC分别为0.868和0.821、0.691和0.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通过独立队列验证Logistic模型,AUC为0.872,模型拟合较好,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75.6%.结论:IG%可作为早期鉴别儿童ASA和ACA的重要指标,包括IG%、NLR、CRP这3项炎症标志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儿童ACA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药分期论治肝肾不足型智力发育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针药分期论治对肝肾不足型智力发育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住院的100例肝肾不足型智力发育障碍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采取针刺、中药口服和康复训练.3个月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0~6岁儿童发育检查报告(Gesell)》《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发育商(DQ)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儿适应能力、语言、个人社交、大运动、精细运动5大领域发育商及S-M量表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4%)(P<0.05).结论:针药分期论治,对肝肾不足型智力发育障碍的认知水平、言语表达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谷氨酰胺与骨密度、骨转换指标、wnt-7a蛋白间的孟德尔随机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使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R)方法探索谷氨酰胺(Gln)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转换指标、wnt-7a蛋白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研究数据,暴露因素选择Gln,结局变量包括股骨颈骨密度(FN-BMD)、前臂骨密度(FA-BMD)、腰椎骨密度(LS-BMD)、全身骨密度(TB-BMD)、骨转换指标包括血清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25(OH)D]、甲状旁腺素(PTH)、骨保护素(OPG)、骨钙素(BGP)、Wnt信号家族成员:wnt-7a.采用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方法、Simple Mode法和Weighted Mode法,并且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和多效性分析.结果 MR结果显示Gln与wnt-7a蛋白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关系呈正相关;Gln与FN-BMD、FA-BMD、LS-BMD、TB-BMD、25(OH)D、PTH、OPG、BG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的异质性检验均无异常,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显示稳健,且未发现多效性.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Gln在维持骨稳态及参与成骨分化的作用及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说明通过摄入Gln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可能具有潜在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医生在临床试验中的职责及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的相关建议——基于一项注册器械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临床试验中临床医生的职责,分析临床医生对临床试验质量及效率的影响,并讨论改善方案.方法:以某三甲医院介入科一项常规注册器械临床试验中临床医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为例,从知情同意、病史判断、手术干预、随访、不良事件、合并用药等角度明确临床医生作为研究者的职责.结果及结论:在临床试验中,临床医生需要确保试验过程严格遵循方案、数据真实准确、保护受试者安全.在完成常规医疗、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临床医生还会面临临床试验项目管理、团队协作、方案设计、数据采集等方面的挑战.为提高临床试验执行质量与效率,减轻医生研究压力,建议加强跨学科专业背景临床研究团队建设,完善临床医生晋升评价体系,优化试验流程和管理,加强临床研究支撑服务,从而促进临床试验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析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400例,分为中药组(372例)和非中药组(28例),非中药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非中药组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法中药汤剂治疗,手术前后均每天服用2次,每次200 mL.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运用数据挖掘总结中药组处方用药规律,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处方作用靶点.结果: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非中药组(P<0.05),心绞痛症状疗效优于非中药组(P<0.05).数据挖掘共筛选出调脾护心法医案372例,核心药物83味,药性以温热为主,温性药物最多,药味酸、苦、甘为主,共占73.40%;聚类分析发现以"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为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核心中药成分185个;对19个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发现在细胞组分方面主要与胞质部分、细胞外围、质膜、内膜系统等相关;在分子功能方面与酶结合、信号受体结合等密切联系;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与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定位调控等有关;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发现其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调脾护心法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处方核心药物是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GE-RAGE、MAPK、IL-17、TNF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调查、临床特征及对分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感染特征及分娩情况,并对感染病例开展危险因素调查确定高危食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某地区确诊的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进行调查,并对病例临床特征、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名孕产妇发病前曾食用过冰箱内存放的水果、过夜饭菜及各类凉拌菜;10名孕产妇家中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涂抹样本共检出1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来源于厨房菜板、冰箱内食物.10例孕产妇感染病例的孕周16~38周,平均(27.10±7.09)周,9例出现发热症状,8例胎动减少,并伴有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中,1例胎死宫内,2例流产,3例早产,4例足月,85.71%(6/7)新生儿出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结论 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与孕产妇饮食习惯、食物及环境交叉感染有关,孕产妇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后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抗感染后仍会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且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感染;应加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健康宣教,提升孕产妇对该病的警惕度及重视度,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