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医师培训基于场景的知识推送系统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培基地常会将住院医师培训学员看作是普通医师进行使用,将其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常的医疗程序性工作当中,没有给予足够的培训和带教,对规培学员的基本技能培训产生了忽视。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业务场景的主动知识推送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敏感操作识别层、知识索引层、资源推送层3个部分,以培养规培学员诊疗的规范,合理解决临床工作中资源获取不便的问题。通过初步应用,发现该系统有效提高了规培学员住院医师迷你评价量表(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评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5个时刻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5个时刻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用药依从性及复诊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病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干预法,包括常规住院用药宣教、微信推送乙肝相关信息和出院电话随访;观察组实施"5个时刻"干预法,给予患者"5个时刻"用药宣教,引导患者运用"5个时刻"用药知识,主动参与安全抗病毒的自我管理;应用信息化延续服务,将用药"5个时刻法"管理延续到家庭用药管理。采用自行设计的CHB抗病毒药物知识知晓问卷、Morisky药物依从性量表(MMAS-8)比较两组患者用药知识知晓率和用药依从性,比较两组复诊率。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失访4例,观察组无失访,实际纳入研究对象116例。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抗病毒药物知识知晓率(76.79±6.57)%,MMAS-8得分(7.17±0.7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883、4.382; P<0.01);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复诊率为88.33%(53/60),对照组为55.36%(3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5.768, P<0.01)。 结论:"5个时刻法"可有效提高CHB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提高患者抗病毒用药的依从性,提高复诊的配合度,值得在抗病毒治疗管理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微信公众平台在留学生病理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辅助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创建"齐医病理学实验课平台"《双语版》。针对试验组的留学生,教师根据留学生病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开发生成教学资源,并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期末与对照组一样参加同等难度的病理学考试,对比分析考试成绩;同时设计问卷调查评估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了解微信公众平台是否对留学生学习起到帮助,是否获得更多课外知识,是否提高了学习效率。采用SPSS 19.0进行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7.56±0.12)分、(53.20±0.70)分]比较,试验组实验考核成绩得分[(8.59±0.13)分]与理论考核成绩得分[(56.23±0.60)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辅助教学,促进了留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病理学学习和观察,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了对疾病病变的观察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促进了留学生对疾病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和体征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习成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学习资源型微信公众号在眼科学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调查分析学习资源型微信公众号在眼科医学教学中的使用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改革.方法 我院眼科教研团队利用微信公众号构建面对学生的眼科学在线教学资源.在眼科学教学中使用后自行设计本科生对眼科学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评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2022年10月对海南医学院461名在校全日制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93.1%的学生关注了微信公众号,其中关注4~5个及1~3个医学公众号的同学占比分别为37.1%与35.1%;学生主要集中在饭后(67.68%)和睡前(59.00%)使用微信公众号查看推送信息.46.6%的学生登录本公众号的频率为每周1~2次;使用频率最高的板块是眼科教学(眼科学),达到42.7%;83.59%的学生认为公众号可拓宽视野.眼科教学、精选课程、病例分享和科普推广四个栏目满分评分的比例均超过50%.不同专业学生在眼科学教学、精选课程和病例分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科普推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学生在眼科学教学、精选课程、病例分享和科普推广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习资源型微信公众号在眼科医学教育中的使用促进眼科医学教育的改革,丰富了传统医学课堂的不足,弥补了理论教学的抽象,实现对眼科医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控和评价的补充,鼓动更多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完善学习渠道、拓宽专业知识的正规途径,有助于"智慧化医学课堂"的构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互联网+”模式下北京市某三级医院患者健康传播需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互联网+”模式下三级医院患者健康传播需求. 方法 2017年7-10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利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三级医院的1 018名不同就诊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就诊患者健康概念知晓度为57.8%,不同文化程度对健康知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3,P<0.05).就诊患者在门急诊健康教育需求最佳途径(前四项)为电视、电子屏(22.3%,104/466)、微信、微博(30.0%,140/466)、根据所患疾病手机主动推送(17.4%,81/466)和健康大课堂(14.4%,67/466).就诊患者在住院期间健康教育需求最佳途径(前四项)为视频讲座(31.5%,168/534)、微信微博(30.1%,161/534)、报纸报刊(15.2%,81/534)和宣传折页(15.2%,81/534).健康教育微信关注度与患者文化程度(x2=31.12,P<0.05)、年龄(x2=2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阅读健康类文章与性别(x2=22.73,P<0.05)、年龄(x2=45.04,P<0.05)、婚姻(x2=20.43,P<0.05)及就诊方式(x2=16.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就诊患者健康概念知晓度处于中等水平.在“互联网+”模式下,医疗机构应针对不同就诊患者的自身特点,加强其个性化健康教育方式的构架,提高健康大课堂及健康微信平台的管理力度,丰富健康传播及健康教育途径、形式及内容,提高不同就诊患者对疾病及健康知识的知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公众视角的风险沟通信息获取与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2018年初季节性流感流行事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中信息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2018年1~3月,对广东省2 529人进行关于公共卫生风险认知与行为现状的网络问卷调查,运用SPSS 19.0和Excel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公众被动获取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61.65%)、网络或新媒体推送(61.30%)、家人朋友等相传(53.46%);流感关注程度高的人群更容易产生主动搜索行为(OR=8.257),有自身或周围人患流感经历对信息主动搜索行为影响显著(OR=2.333,1.781),学历为本科以下人群主动行为比例较高(OR=2.306),知识得分与搜索行为呈现正相关性(OR=1.096).结论 相关部门应对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以多种媒介进行风险信息传播、宣传和教育;对于流感等辨识度较低的传染病,应该强调症状的特点,增加针对性药物的相关信息宣传;提高网络媒体信息内容的科学、权威和准确性,及时引导公众的认知和理性的防治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在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在校女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现状及干预的效果,为制定生殖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烟台某高职院校在校女大学生进行知识讲座、公众号推送文章、发放传单等形式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于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前获得有效调查问卷2 153份;干预0.5年后,获得调查问卷2 110份.结果 干预后,女大学生对正常月经周期、行经天数、经期保健知识、女性排卵时间、排卵和月经关系等知晓率提高(P值均<0.01);干预后,对婚前性行为持“不反对不主动”“坚决反对”态度的比例增加,婚前性行为时选择避孕的增多,意外怀孕求助于父母、朋友、老师的报告率增加,选择街边人流广告的减少(P值均<0.05);干预后,学生对避孕知识、性传播疾病(STD)的预防、人流危害等知晓率提高(P值均<0.01).结论 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可提高相关知识知晓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护理应用程序平台同步健康教育在胎动不安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由于生活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影响下很多的患者求子之路异常艰辛,患者的孕育来之不易使得其在各个方面都异常紧张、焦虑,对于存在胎动不安等情况的患者迫切需要入院接受治疗,因此护士需要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生理护理,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告知其疾病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调整患者焦虑心态才能有效提高孕妇的保胎效果[1].随着应用程序(APP)平台的普及,通过在APP平台上推送大量的健康知识包括入院相关宣教、 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指导、相关药物的作用疗效等以及患者出院后的相关指导,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治疗的情况以及生活起居等相关注意事项)[2]. 本文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妇科进行保胎的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将APP平台应用于入院患者的健康宣教当中,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临床检验在互联网医院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前全流程管理理念在线下医疗机构管理中取得很好的运用成效,随着互联网医院运营模式的构建,业内正在不断探索通过互联网医院运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临床检验结果是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其贯穿患者就医诊疗的全流程.该文就临床检验在互联网医院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策略进行阐述.通过建立临床检验知识词典在互联网医院展示项目的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检验报告出具后,主动推送检验结果及相应的结果解释,此外,也便于医生临床医生和检验医师和患者主动查询和学习,并引导对临床检验有需求的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门诊,临床医生和检验医师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可查看患者检验报告及其他就诊资料,对患者进行线上就诊,对需要线下就诊的患者引导至线下面诊.该研究通过临床检验项目为桥梁实现患者在互联网医院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提高了临床医生、检验医师及患者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强度间歇运动与膳食营养干预对超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本研究通过析因设计分析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与营养干预对超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分析HIIT运动与营养干预在调节大学生体质健康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为制定大学生肥胖预防和改善措施、指导体育教学改革与提升医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2年3-5月招募超重肥胖大学生53人按体质指数随机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11人,单纯运动组15人,单纯营养组11人和运动营养联合干预组16人.运动干预采取HIIT运动,每周3次,持续8周;营养干预采取前3周饮食指导与全程微信推送健康饮食知识教育.干预8周后对各组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机能及生理项目测试,并运用析因设计分析HIIT运动、营养、HIIT运动与营养联合干预对超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结果 8周干预后,单纯运动组、单纯营养组、运动营养组体质量均降低[(2.19±1.88)(3.38±1.37)(4.78±1.61)kg],运动营养组腰围降低[(4.52±3.44)c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使大学生内脏脂肪面积降低[(10.60±4.1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使大学生收缩压降低[(14.06±5.4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IT运动3次/周,共8周与营养干预对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肺功能及心率血压方面均有影响,但无交互作用.HIIT运动对于超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促进意义,但需要进一步考虑每周运动次数与持续时间以确定最佳方案.在营养干预方面,本研究中以日常饮食指导与知识教育为主的营养干预方式对于超重肥胖大学生干预效果仍然有限,需要学校主动对学校食堂餐品选材及制作方面进行科学指导,主动引导大学生健康饮食,形成健康饮食习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