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核心条目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中国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核心条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讨论,确定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框架体系,并初步制定营养素养的条目清单。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核心条目,邀请11名妇幼营养、妇产科学、健康教育、营养与疾病等领域的专家,采用邮件的方式发放咨询问卷11份,要求专家对各个素养条目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并对专家的判断依据及对条目内容的熟悉程度进行评价,分析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并最终确定入选条目。结果:两轮德尔菲法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1.8%(9/11)和87.5%(8/9),权威程度分别为(0.86±0.11)和(0.85±0.06)分;营养素养条目重要性得分分别为(4.03±1.24)和(4.64±0.50)分; 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556(χ2=163.42, P<0.001)和0.400(χ2=64.41, P<0.001)。第2轮咨询结束后,条目均在纳入标准范围内,最终入选3个维度(基本知识与理念、生活方式与饮食行为、基本技能)、10个主题(基本营养理念、食物与营养知识、喂养知识、生活方式、饮食行为、喂养行为、体重管理、辅食制作、营养信息的获取、信息识别与营养决策),共计24个条目。 结论:通过德尔菲法建立中国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核心条目,入选专家代表性好,积极性、权威程度高,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好,均达到了相关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体重和腰围知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18岁居民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政策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人,通过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获取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将完成调查且体重和腰围知晓信息完整的179 045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分层,年龄、城乡、文化程度等分组计算体重和腰围知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8岁居民体重、腰围知晓情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体重知晓率为45.4%(95% CI:41.9%~48.9%),男性[46.2%(95% CI:42.5%~49.8%)]高于女性[44.6%(95% CI:41.1%~48.2%)],城市[54.3%(95% CI:49.3%~59.3%)]高于农村[35.8%(95% CI:32.1%~39.4%)],低体重居民体重知晓率最高[49.9%(95% CI:44.3%~55.6%)],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确诊居民体重知晓率均高于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年居民腰围知晓率为11.6%(95% CI:9.7%~13.4%),女性[12.8%(95% CI:10.8%~14.8%)]高于男性[10.3%(95% CI:8.6%~12.0%)],城市[14.6%(95% CI:11.7%~17.4%)]高于农村[8.3%(95% CI:6.5%~10.2%)],糖尿病确诊居民腰围知晓率高于未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均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我国城市、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和进行健康体检的居民可能拥有较高的体重和腰围知晓率。 结论:我国成年居民中知晓自身体重状况者不到一半,知晓腰围者仅有约十分之一。农村、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以及肥胖居民需要重点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普及体重、腰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居民对自身腰围和体重的认识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期农药暴露的毒性作用及关键基因发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农药慢性暴露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探索其潜在致病机制和关键基因。方法:于2021年7月,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与农药毒效应相关的高通量基因表达谱数据,样本来源为长期接触农药的美洲男性农场工人和其他行业工人,获取DEGs;利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所选择的DEGs进行GO、KEGG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Cytoscape等工具对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可视化分析;借助MCODE及Cytohubba等分析得到基因功能模块,从而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GSE30335数据集的DEGs 189个,其中上调基因101个,下调基因88个。GO、KEGG及GSEA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神经元投射发育调控、运动调节、核糖体蛋白合成等生物学功能及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通路上。综合筛选发现,KLF1为农药暴露的核心基因,其差异表达倍数为0.456( t=-3.82, P=0.021)。 结论:长期农药暴露可造成接触人群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通过下调KLF1并经由其介导的一系列生物学途径参与神经系统的病理学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RA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获取关于RA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面的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22年12月31日止。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信息提取以及最终的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了31篇文献,共计26 747例患者,其中RA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患者4 799例(17.94%),共得出12个危险因素,分别为:高龄[ OR值(95% CI)=1.07(1.04,1.09), P<0.001]、高发病年龄[ OR值(95% CI)=2.11(1.17,3.82), P=0.010]、男性[ OR值(95% CI)=1.95(1.34,2.84), P<0.001]、病程长[ OR值(95% CI)=1.10(1.08,1.13), P<0.001]、吸烟[ OR值(95% CI)=2.47(1.57,4.04), P<0.001]、高度疾病活动度[ OR值(95% CI)=1.75(1.21,2.54), P=0.003]、咳嗽[ OR值(95% CI)=6.10(2.40,15.52), P<0.00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降低[ OR值(95% CI)=0.93(0.89,0.96), P<0.001]、高滴度抗CCP抗体[ OR值(95% CI)=1.14(1.03,1.26), P=0.010]、高滴度RF[ OR值(95% CI)=2.37(1.70,3.29), P<0.001]、较高的免疫球蛋白A[ OR值(95% CI)=1.26(1.09,1.46), P=0.002]和糖类抗原125升高[ OR值(95% CI)=3.66(1.81,7.41), P<0.001]。 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高龄、高发病年龄、男性、病程长、吸烟、高度疾病活动度、咳嗽、肺一氧化碳弥散量降低、高滴度抗CCP抗体、高滴度的RF、较高的免疫球蛋白A和糖类抗原125升高是RA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雷诺现象和糖类抗原153为RA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的证据不充分,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个鳃耳(肾)综合征家系的致病突变和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筛查5个鳃耳(肾)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探讨其表型特征和临床诊疗情况。方法:招募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经临床诊断为鳃耳(肾)综合征的5个家系,收集家族史和病史信息,绘制家系图。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听力学、颞骨影像学及肾脏学检查。获取外周血提取DNA,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鳃耳(肾)综合征分子病因。对确诊患者建议并实施相应临床干预。结果:5个家系共8人被诊断为鳃耳(肾)综合征。8例患者均存在听力损失、耳前瘘管和不同程度耳畸形,4例患有鳃裂瘘管或囊肿。除2例未明确肾脏表型,余6例经肾脏B超或CT检查未发现肾脏异常。基因检测确定4个致病或可能致病的 EYA1基因变异(NM_000503.6:c.1715G>T;c.1140+1G>A;c.639G>C;c.1475+1G>C),其中c.1715G>T变异为首次报道。3例患者行听骨链重建术后,听力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而获得满意的听力康复效果。 结论: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辅助鳃耳(肾)综合征的诊断和遗传咨询。听力损失、耳前瘘管、耳畸形和鳃裂瘘管或囊肿是本研究鳃耳(肾)综合征患者的常见表型。鼓室探查听骨链重建对改善鳃耳(肾)综合征患者听力损失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可以帮助其实现听力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儿童指南共识类文章中超说明书用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指南推荐意见中超说明书用药的现状,为儿童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的规范化报告提供参考。方法:横断面研究,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补充检索了医脉通指南数据库,以2018—2020年期刊发表的中国指南共识类文章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中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分析纳入指南的基本特征以及超说明书药品品种和类别的排名、药品信息排名、超说明书用药类型和推荐依据的引文研究类型占比。结果:纳入108篇包含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的中国指南共识类文章,共获取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364条。108篇文章中,48篇(44.4%)为中华医学会发布,疾病类型中14篇(13.0%)以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较为关注。364条超说明书用药的推荐意见中,药品品种有环孢素A 16条(4.4%)、甲氨蝶呤和芬太尼各11条(3.0%);药品类别主要为免疫系统用药68条(18.7%)、抗感染药66条(18.1%)和肿瘤用药56条(15.4%);药品信息有适应证364条(100.0%)、剂量204条(56.0%)、给药途径198条(54.4%);超说明类型有超适应证175条(48.1%)、超人群127条(34.9%)、超年龄72条(19.8%)。仅129条(35.4%)推荐意见标注引文,共追溯到205篇引证文献,其研究类型主要有临床指南48篇(23.4%)、综述22篇(10.7%)、儿童随机对照试验22篇(10.7%)。结论:中国儿科指南共识类文章中,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但是其推荐意见的报告差异较大,支撑证据质量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价值导向型医疗视角下促进患者全程参与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价值导向型医疗提倡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患者在诊疗全过程中的需求和体验,实现可控医疗成本下人民群众健康和医疗效果的提升。在此视角下,如何充分发挥患者的主体价值和核心作用,让患者真正参与到医疗相关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对患者参与医疗全过程的相关概念和具体路径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专家访谈结果,从促进参与健康水平监测、疾病及就诊信息的获取、医患共同决策、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患者报告结局、参与自我管理、参与患者组织及相关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建议,以期为相关医疗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响胶质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靶基因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胶质母细胞瘤(GBM)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功能及作用,以明确影响GBM生物学行为的靶基因。方法:应用GEO2R在线分析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获取的GSE70231数据集的原始基因表达谱,从而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应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然后应用Cytoscape中的插件cytoHubba和MCODE分析PPI网络,从而获取靶基因;应用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样本数据的GEPIA在线分析靶基因在GBM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最后应用人体组织的RNA-seq数据集GSE50021验证筛选出来的靶基因。结果:共筛选出520个GBM组织与正常脑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包含305个上调基因和215个下调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信号转导、细胞粘附、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方面,细胞学组分主要为细胞外外泌体、细胞质、细胞质膜等,分子功能显著富集在蛋白质结合率方面。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应用插件cytoHubba和MCODE从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中共获取到17个靶基因,靶基因功能分析及临床样本验证显示8个基因( VCAM1、 SPP1、 ITGB1、 CTGF、 VIM、 ITGAV、 COL1A1、 BCL2A1)为影响GBM生物学行为的靶基因,其中 BCL2A1、 COL1A1、 ITGAV这3个靶基因与GBM的关系报道尚少,GSE50021数据集验证显示这3个靶基因在GBM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分析得出的8个靶基因尤其是 BCL2A1、 COL1A1、 ITGAV可能是未来探寻GBM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的重要研究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外MD-MPH双学位项目对中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概括性综述国外现已开设的临床医学博士与公共卫生硕士(MD-MPH)双学位项目现状,以期为更好推进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循证决策证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网络信息获取和关键人物补充调查等方法,全面获取国外已开设MD-MPH双学位项目院校名单及项目相关介绍。提取项目的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学制长度、学习时段安排、实习要求、毕业要求等方面信息,利用Python 3.8.0软件整理并分析各维度下相关细分条目出现频次。结果:共纳入国外104所院校开设的99个MD-MPH项目。其中97.1%来自美国的高校;42.4%的项目(42/99)由本校公共卫生学院举办;流行病学为开设最多的MD-MPH的专业领域,占所有涉及专业数的12.0%(29/24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卫生政策管理与实践、公共卫生实践为最主要需掌握的核心能力。在99个项目中,有87个项目介绍中包含MD-MPH项目的学制信息,其中74.7%(65/87)的项目为5年制,6.9%的项目(6/87)为4年制,18.4%的项目(16/87)为4年制和5年制兼有。结论:国外MD-MPH项目已较为成熟,主要由公共卫生学院单独或与医学院联合举办,以流行病学为核心设置课程和能力培养目标,学制4~5年不等。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在借鉴国外MD-MPH项目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新时期医学发展背景,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系,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MD-MPH双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补血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当归补血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和文献资料,筛选当归补血汤活性成分和靶点;使用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对应靶点;利用韦恩图获取当归补血汤与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成分-疾病共同靶点”网络和PPI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Bio GPS数据库获取关键靶点组织分布信息;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获取当归补血汤活性成分21个,有效靶点181个,与疾病交集靶点93个。其核心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关键靶点为AKT1、TNF、IL6、IL-1β、VEGFA。富集结果显示,主要作用通路为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核心靶点大多分布于髓细胞、树突状细胞、平滑肌、前列腺、甲状腺等组织。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芒柄花黄素与IL-1β结合效果较好,槲皮素分别与IL-1β和TNF紧密结合,异鼠李素与IL-1β结合效果较优。结论:当归补血汤通过血流动力学、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等多个环节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性卒中,发挥“异病同治”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