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射用氢溴酸高乌甲素致帕金森样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75岁男性患者因肺癌骨转移给予注射用氢溴酸高乌甲素4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用药1次后,患者出现肌肉震颤,以四肢为主,坐立位明显,平躺后消失。用药2次后患者肌肉震颤加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手不能持物,行走困难。肌肉震颤症状发作期间患者除肌张力增加外,无其他异常体征。考虑为高乌甲素所致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样综合征)。遂停用高乌甲素,其余治疗方案未变。停用高乌甲素后约24 h,患者肌肉震颤症状消失,观察8 d,症状未再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起误服含有乌头类生物碱药酒引起食源性中毒事件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周前
2023年5月9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某街道发生一起因误服乌头类生物碱药酒引起的食源性中毒事件.3人饮用自制药酒后均发生中毒,其中2例重症,1例轻症.患者均出现口舌和四肢麻木、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2人相继进入休克昏迷状态,潜伏期均为30 min左右.7份可疑自制药酒样本中的1份同时检出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其含量分别为62.3、2.6、17.7和31.6 mg·L-1.患者的尿样、血样、呕吐样本均检出上述4种乌头类生物碱,检出毒性最强的为乌头碱,含量分别为1.5、5.9、26.2 μg·L-1.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本次中毒事件为误服含有乌头类生物碱药酒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因抢救及时、治疗措施得当,中毒患者均已康复,无死亡病例.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乌头类中草药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HPLC-Q-Exactive-MS法鉴定巴特日七味丸中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HPLC-Q-Exactive-MS)技术对巴特日七味丸中化学成分分析鉴定.方法 使用Agilent Zorbax SB-Aq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 0.35 mL/min,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检测方式:Full MS/dd-MS2,Full MS分辨率:70000,dd-MS2 分辨率:17500,扫描范围:m/z 110~1200.喷雾电压:3.80 kV(+)、3.20 kV(-),碰撞能量:30 eV,离子传输管温度:300℃(+)、400℃(-),辅助气体积流量:30 L/min,辅助气温度:350℃.利用Thermo Xcalibur 3.0 软件对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获得的总离子流数据进行处理,以各成分保留时间、元素组成、多级质谱碎片信息、与部分对照品比对做进一步确认.结果 共鉴定出 81 个化学成分,包括 29 个生物碱类成分、16 个黄酮类成分、12 个有机酸类成分、9 个没食子酸酯类成分、5 个倍半萜类成分、3 个鞣质类成分、4 个脂肪酸类成分、3 个氨基酸类成分,其中 10 个成分经与对照品比对得到进一步确证.并考察了槲皮素、新乌头原碱、莽草酸、没食子酰葡萄糖、克里拉京、去氢木香内酯、L-脯氨酸、亚油酸的MS2 图和可能的裂解途径.结论 HPLC-Q-Exactive-MS技术可对巴特日七味丸中成分进行了快速、全面的定性分析,为巴特日七味丸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三七伤药片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含量测定及化学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三七伤药片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与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采用混合型阳离子交换反相吸附树脂(MCX)固相萃取小柱对供试品进行纯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使用COSMOSIL C1a色谱柱(4.6 mm× 250 mm,5 μm),以甲醇-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2 nm.采用SIMCA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产品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与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分别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RSD)分别为 101.8%(1.6%)、100.6%(1.4%)、97.8%(1.1%)、100.8%(1.5%)、101.0%(1.6%)、100.7%(0.8%).17批次样品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批次之间6种生物碱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是影响产品之间差异的关键因素.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三七伤药片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为三七伤药片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共报告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21起,发病31 078例,死亡 64 例,分别占总数的 3.94%(1 421/36 037)、11.33%(31 078/274 304)和 4.35%(64/1 472),病死率为 0.21%,平均每起事件发病22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事件数前5位的省份为云南、江苏、湖南、四川、安徽,共报告728起,占51.23%(728/1 421);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季度;致病因子方面,引起事件数、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致病微生物,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是甲醇,其次是含乌头碱类植物、毒蕈毒素(毒蘑菇)和有毒野生蜂蜜.肉类食品(畜肉、禽肉)和甲壳类、软体类、鱼等水产品为主要原因食品.结论 针对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地区、高发季节、主要致病因子和原因食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有效防控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双相波除颤38次成功治疗乌头碱中毒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乌头碱类药物包括附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支蒿和一些地方药材及民族药材,为剧毒的双酯型生物碱.在很多民间地区,乌头碱类药物常被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风湿疼痛,气喘咳嗽等疾病,但应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晕厥、四肢刺痛和麻木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1],急性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藏药植物药内源性生物碱类毒性成分的代谢转化及减毒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某些藏药植物药中的活性成分同时也是毒性成分,需要在使用中确切了解其作用机制及代谢途径.毒性较大的藏药植物药,其内源性毒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如乌头类、甲基牛扁碱等二萜生物碱、莨菪烷类生物碱、马钱子碱、士的宁、罂粟碱和苦马豆素等.藏药植物药中具有代表性的内源性生物碱类毒性成分多存在于根、种子和果实中,多因其剧毒或高毒化学物本质,表现出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一般经去烷基、羟基化和水解等Ⅰ相代谢过程及与葡萄糖醛酸、磺酸结合等Ⅱ相代谢过程,产生多种高极性和毒性减弱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多种生物碱的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相近,藏药典籍中常采用炒制、奶制、青稞酒制和诃子配伍等减毒后入药.本文针对包括乌头类二萜双酯、莨菪烷和马钱子碱等在内的5类12种生物碱,着重评述其代谢转化、减毒和安全性评价特点,以期为制定藏药植物药内源性毒性成分限量、临床用药和减毒治疗提供全面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炼蜜用量对附子理中丸中9种生物碱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大鼠口服附子理中丸2种剂型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9种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考察辅料炼蜜对附子中主要生物碱类成分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别给予2种含炼蜜量不同的附子理中丸大蜜丸(19.44 g·kg-1)和水蜜丸(19.22 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RRLC-TQ-MS测定血浆中9种生物碱类成分的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在大鼠血浆中检测到9种生物碱中的8种.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药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和半衰期(t1/2)均为大蜜丸>水蜜丸,而清除率(CL)为大蜜丸<水蜜丸;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AUC,rmax和t1/2均为大蜜丸<水蜜丸,而Cmax和CL为大蜜丸>水蜜丸,苯甲酰乌头原碱未被检测到;醇胺型生物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的AUC,Tmax和t1/2均为大蜜丸<水蜜丸,而Cmax和CL为大蜜丸>水蜜丸.结论:炼蜜能够影响附子理中丸中制附子主要生物碱成分的药动学特征,炼蜜量大的大蜜丸与炼蜜量小的水蜜丸比较,作为制附子的特征性标志物双酯型生物碱在体内达到药峰时间延长,消除速度减慢,提示炼蜜在复方中能够起到延缓吸收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液质联用法分析雾灵乌头不同部位生物碱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法分析雾灵乌头不同部位提取物的生物碱.方法 采用Agilent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0.1%氨水-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 ℃;正离子模式采集.结果 雾灵乌头根部发现61种生物碱,鉴别出46种.在茎中发现38种生物碱,鉴定出33种,有27种与根部相同.在叶中检测出18种生物碱,其中8种与根部生物碱相同.结论 该方法精确、可靠、高效,适用于雾灵乌头成分的快速鉴定,为雾灵乌头的开发利用及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配伍组方对麻黄细辛附子汤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同配伍组方对麻黄细辛附子汤(MXF)体外经皮吸收的影响,以阐明MXF外用的配伍机制,为其经皮给药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外用配伍机制研究积累数据.方法:采用Franz体外扩散池法,以含1%聚山梨酯-80的生理盐水溶液为接受液,采用麻黄生物碱类成分(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附子生物碱类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和细辛挥发油类成分(细辛脂素和甲基丁香酚)的12 h累积渗透量(Q12h)和稳态渗透速率(Jss)为指标,考察麻黄组、附子组、细辛组、麻黄-附子组、麻黄-细辛组、附子-细辛组、麻黄-附子-细辛组(全方组)对大鼠背部的透皮吸收情况.结果:各成分的Q12h和Jss比较,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排序均为全方组>麻黄-细辛组>麻黄组>麻黄-附子组,且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排序均为附子-细辛组>附子组>麻黄-附子组>全方组,且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甲基丁香酚排序为细辛组>麻黄-细辛组>附子-细辛组>全方组.各组中细辛脂素的Q12h和Jss差异不大.结论:不同配伍组方对MXF中各指标成分的经皮吸收有影响,且对不同成分的影响程度不同;成分不同,经皮吸收效果也不同.细辛对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经皮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附子对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经皮吸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麻黄和附子均会对甲基丁香酚的经皮吸收起到显著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