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缓慢吸收倒刺线的章氏超减张缝合技术治疗病理性瘢痕: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张力是导致病理性瘢痕增生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伤口周围的张力可在受伤后1年内持续存在,且由于周围皮肤张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受损的皮肤组织在伤后前3个月内所承受的张力尤为明显。作为最直接的治疗方法,在手术切除躯干及四肢等高张力部位的病理性瘢痕后,如何在术后前3个月内实现有效的持续减张对于病理性瘢痕的预后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章一新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发文《Using Zhang’s supertension-relieving suture technique with slowly-absorbable barbed sutu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hological scar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该文介绍了一种使用可缓慢(180 d)吸收倒刺线的连续缝合技术即“章氏超减张缝合技术”。该技术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完整切除病理性瘢痕后,在切口两侧的浅筋膜层内进行游离,分离出约2 cm的间隙并去除多余的皮下脂肪组织。使用亚甲蓝在距切口两侧各1 cm处作2条平行于切口的标记线,再每隔1 cm作垂直标记线,交点即为进针点。从切口正中进针,使用2-0双针倒刺线进行连续缝合,从真皮深层向浅层方向进针后,从浅筋膜层穿出。最后拉紧缝线,利用倒刺锁紧组织防止松动,并形成高约1 cm的皮肤外翻。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120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出现瘢痕复发。术后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评分、瘢痕宽度及瘢痕血流灌注结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的外翻创缘在术后3个月内趋于平坦,仅6例患者的创缘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仍保持外翻,在进行适当伸展活动后其外翻的创缘均在2个月内变平。综上所述,章氏超减张缝合技术治疗躯干和四肢病理性瘢痕切除术后的高张力伤口有效且可靠,为亚洲人群治疗高张力部位的病理性瘢痕提供了一种具有前景的缝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骨吸收及唇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化组和对照组。使用游离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时,神经化组同时切取髂腹股沟神经,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一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复合组织瓣,并将髂腹股沟神经和受区下牙槽神经与颏神经吻合。对照组不切取神经,仅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复合组织瓣。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时移植骨的以Hu为单位的CT值降低率、移植骨块颊舌径和高度变化,评估移植骨吸收情况,通过针刺辨别痛觉、下唇两点辨距觉,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检查术区下唇感觉恢复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17~38岁,平均29.5岁,下颌骨缺损范围5~9 cm。神经化组4例,对照组4例。移植的髂骨瓣均存活,颌面部外形满意,供、受区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移植骨CT值术后降低率在神经化组为(3.13±1.21)%,显著低于非神经化组的(20.32±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401, P=0.006)。两组患者移植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颊舌径和高度的改变均较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化组术区下唇感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痛觉。两点辨距觉检测中,对照组的患侧在20 mm以内均无法辨别两点,神经化组患者的患侧均在20 mm以内可辨别两点,两组的健侧均在14 mm以内可辨别两点。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患侧下唇结果显示,神经化组中有2例等级为轻度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轻微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感觉减退;而对照组均为重度感觉减退。健侧感觉功能障碍轻于患侧。 结论: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具有预防术后移植骨骨质疏松和帮助恢复术区下唇感觉的作用,有助于重建下颌骨缺损后患者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九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006—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诊断的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9例患者资料及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其中1例荧光原位杂交( FISH)法行FOXO1单等位基因缺失检测.结果 患者女性7例,男性2例;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54岁和50岁(年龄范围40~83岁).发生于左乳和右乳各4例,1例位于左腋下副乳腺组织.临床上8例为自检发现肿块,其中3例伴疼痛.大体上均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结节(平均直径2.5 cm).低倍镜下可见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肿瘤内部无乳腺导管及小叶结构.其中7例为经典型,肿瘤由束状/交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间隔以数量不等的胶原组成,细胞形态温和,无核分裂象;1例为上皮样亚型,上皮样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或呈簇状分布;1例为梭形细胞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型. 3例中可见核深染的不典型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结蛋白(9/9)和CD34(6/9),并表达雌激素受体(7/7)、孕激素受体(6/6)和bcl-2(3/3).平滑肌肌动蛋白(4/7)和 Calponin(1/2)在部分病例中呈不同比例阳性, H-caldesmon(1/2)弱阳性,上皮标志物均阴性. Ki-67阳性指数均低于10%. FOXO1/13q14单等位基因缺失检测结果为阴性. 9例随访时间12~78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少数肿瘤可出现形态学变异,其中上皮样亚型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可酷似浸润性小叶癌,在病理诊断尤其是空芯针穿刺活检或冷冻切片诊断中容易误诊.熟悉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于准确诊断、合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芪明颗粒联合阴阳九针治疗围绝经期干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芪明颗粒联合阴阳九针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干眼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于沈阳市中医院门诊眼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干眼患者58例(112眼),予芪明颗粒口服联合阴阳九针针刺,不予局部用药,5周为1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自觉症状积分、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58例(112眼)患者中治愈40例(78眼),治愈率为69.64%,有效14例(26眼),有效率为23.22%,总有效率达92.86%.患者自觉症状积分、SIT、BUT、F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全身症状亦有改善.结论芪明颗粒联合阴阳九针可改善围绝经期干眼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作为有效疗法之一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刃针透刺结合针刺治疗无疹型带状疱疹15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刃针疗法[1]是传统九针与现代针刀疗法结合用于治疗软组织疾病的方法.刃针透刺呈面状,较毫针透刺呈线状作用于皮下施治范围广,且透刺过程不产生疼痛感,患者易接受.笔者治疗无疹型带状疱疹,采用刃针透刺祛除火毒湿热郁滞、止痛以治标,毫针针刺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以治本.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邵氏“芒针心法”临证医案2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芒针透刺为临床常用疗法,具有“刺长而深、直达病所”的特点,如《灵枢·九针论》云:“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芒针透刺疗法经江苏省名中医邵铭熙教授发扬光大,与四指推法、腰椎后扳拔伸法并称为江苏省四指推流派三大特色疗法,治疗伤科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得到广泛认可[1]67.笔者师从邵老学习多年,将邵老运用芒针施治的经验总结为邵氏“芒针心法”,本文结合2则典型医案,探析邵氏“芒针心法”的治疗理念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面部电针联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灵枢经·终始第九》理论,观察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的临床疗效,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电针治疗基础上在双下肢根据患者的人迎、寸口脉大小选择小腿内侧或外侧的穴位进行温针灸,同时浅刺双足的足通谷、京骨、束骨等穴,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2d.在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来评估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差异是否显著.结果 治疗后两组H-B分级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 (P<0.05).结论 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可以为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九六针法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九六针法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11月—2017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治疗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九六针法围刺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围刺治疗合刺络拔罐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1个疗程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为(1.88±0.54)d,对照组为(3.02±1.21)d,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P<0.05).结论 九六针法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围刺治疗合刺络拔罐治疗,疗效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浅刺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浅刺法作用于皮部,可激发循行于皮肤之中的卫气,运行气血,抵御外邪.根据《黄帝内经》关于九针、九刺、十二刺、五刺的描述,浅刺法可分为浅刺取气法和浅刺取血法两大类.镵针、毫针、毛刺、扬刺、直针刺、浮刺、半刺用于浅刺取气法,现今的皮肤针及皮内针属于此范畴,常用于皮肤性疾病、周围神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锋针、络刺、赞刺用于浅刺取血法,现今由锋针发展而来的三棱针多用于热性炎症性疾病、慢性疾病等.《黄帝内经》浅刺法因四时、胖瘦、少长、病位、病性等因素而有异,浅刺治则可总结为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病制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针刺是中医治疗里的重要方法,为了解脉诊在近代针刺治疗中的运用情况,并了解近代临床针刺运用脉诊的适应范围及临床意义,检索"针刺+脉诊"相关文献后发现近代针刺治疗中配合诊脉的文献较少,然而诊脉对临床针刺的指导意义有理论依据可循,脉诊对针刺得气的重要性确有依据,脉诊指导针刺的原则多源于《黄帝内经》,针刺运用的脉法丰富多样,未涉及临床实践内容的文献占近1/3;针刺治疗配合诊脉有理论依据并具有临床意义,目前现代针刺治疗中诊脉不受重视是事实,《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目前中医传承中被忽视的珍贵内容,亟需继续传承发展,利用现代科研技术与先进的设备,期望可促进脉诊的中医科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