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整合乳腺癌长期用药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延长,乳腺癌长期用药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尚未有相关指南和共识针对乳腺癌患者中西医整合长期用药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指导和规范.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专门针对乳腺癌中西医整合长期用药问题召开了 3次研讨会,并最终制定了本共识.旨在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长期用药依从性,使患者能够达到有效的药物使用时长,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RPS23在乳腺癌表达与临床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MRPS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0例.通过HE染色观察乳腺癌组织的病变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检测MRPS23在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MRPS23表达量高低与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HE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的肿瘤细胞巢团状排列,肿瘤细胞核大、核浆比增高,间质有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癌组织中MRPS23的表达水平显著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525,P<0.05).肿瘤大小、Ki67在MRPS23高低表达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7、-2.574,P<0.05).在乳腺癌、宫颈癌、胶质瘤等多种癌组织中MRPS23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的ROC曲线AUC高达0.9144(95%CI:0.8470~0.9819),生存曲线表明高表达的MRPS23具有较短的生存期.结论 MRPS23可能为治疗乳腺癌潜在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GP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35例,术后进行规范的放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患者放疗前后血清中GP73的含量,比较不同分子表型、不同肿瘤分期、不同病理类型患者放疗前后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同时分析放疗前后血清GP73表达变化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放疗前GP73表达为(117.69±33.57)mg/L,放疗后为(101.88±30.92)mg/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3, P<0.001)。根据分子表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但仅HER2过表达型患者放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肿瘤分期不同进行分层发现,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但仅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病理类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的血清GP73表达均显著低于浸润性小叶癌患者( P<0.05)。此外,下降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上升组,而局部复发率、发生远处转移率则显著低于上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放疗后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较放疗前显著偏高,且其与分子表型、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存在一定关系,同时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上升可能会不利于患者临床结局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德曲妥珠单抗(T-DXd)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具备旁观者效应。T-DXd不仅可以大幅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还可以使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T-DXd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未来T-DXd在临床实践中会很快被广泛应用。然而,T-DXd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了与既往抗HER-2靶向药不同的安全性特征,如何更合理地管理T-DXd不良事件,充分发挥T-DXd疗效是当下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内容包括T-DXd的临床使用方法、治疗前患者教育和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及管理等方面,其中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涵盖了输液相关不良事件、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食欲下降)、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呼吸系统不良事件(间质性肺病/肺炎)、心血管不良事件(左心射血分数下降)、肝功能不良事件(转氨酶升高)以及其他常见不良事件(脱发、疲乏)等。共识重点介绍了各不良事件的预防、发生不良事件时的剂量调整和治疗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的认识水平,为广大临床肿瘤医师提供T-DXd临床管理及不良事件处理的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导致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不良关键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寻找三阴性乳腺癌(TNBC)研究与治疗的可能靶点,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对影响TNBC预后的基因进行分析预测。方法:检索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分析不同组间差异基因后提交至Enrichr网站进行通路富集,最后进行TNBC患者的生存分析。结果: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9(ADAM9)基因与TNBC患者的预后不良有相关性( P<0.05),且其仅与TNBC患者预后有关,与其他分型乳腺癌无关。 结论:ADAM9基因被证明与TNBC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可将其视为导致TNBC患者淋巴结转移,最终预后不良的可能关键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热点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晚期乳腺癌预后较差,疾病特征复杂,后线解救治疗较为困难,但是通过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晚期乳腺癌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基因靶向治疗使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基因检测是分子分型诊断、遗传风险预测、疗效监测、耐药提示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手段,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病理诊断、靶向药物选择以及治疗模式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共识专家委员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归纳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的热点问题,深入探讨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的适用人群和临床意义、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检测基因和分子标志物、循环肿瘤DNA、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的应用,总结规范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中使用的注意事项,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基因检测,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基因检测信息,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Paget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乳腺Paget病(mammary Paget′s disease,MPD)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乳头-乳晕复合体处的肿瘤,多伴发乳腺浸润性癌或导管原位癌,少数病例不伴发下方乳腺癌。M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有嗜表皮理论和转化理论两种,新近多基因水平的研究更支持转化理论。有研究认为在MPD乳头表皮中发现的Toker细胞是Paget细胞的前体,Toker细胞仍有可能与MPD的起源有关,但与MPD伴发的乳腺癌无关。MPD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术后放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率。该文对MPD的发病机制、Toker细胞、诊断、免疫组织化学、分子分型、基因检测、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DC4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细胞分化周期蛋白45(CDC45)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DC45与HCC预后的关系,对CDC45作为H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DC45在H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的生存率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CDC45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C45在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CDC45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 P<0.05)。CDC45的表达与HCC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P<0.001),且CDC45的表达量越高,HCC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越低。CDC45与HCC患者的肿瘤结节数( P=0.003)及肿瘤大小( P=0.003)显著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和甲胎蛋白(AFP)水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CDC45在HCC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望成为HCC的治疗靶点和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NA损伤修复变异与三阴性乳腺癌辅助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含铂方案辅助化疗与DNA损伤修复(DDR)缺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代测序(NGS)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5月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早期TNBC术后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分析DDR基因突变与含铂方案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49例患者成功获得NGS检测结果(其中TCb组74例,EC-T组75例),全组患者中DDR基因突变率达97.3%(145/149),中位基因突变数为4个。DDR基因突变与DDR基因野生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85.4%和75.0%( P=0.825)。同源重组修复(HRR)通路突变人群中,TCb组与EC-T组患者的5年DFS率分别为84.6%和84.9%( P=0.554);TCb组中HRR通路存在基因突变与无突变患者的5年DFS率分别为84.9%和85.0%( P=0.751)。存在突变的DDR通路数量以及DDR基因突变数与预后无关(均 P>0.05)。TCb组PIK3CA突变患者较野生型患者预后更差(5年DFS率分别为71.4%和88.1%, P=0.037),EC-T组中KMT2D突变较野生型患者的预后更差(5年DFS率分别为76.9%和86.8%, P=0.039)。 结论:DDR基因突变在TNBC中普遍存在,DDR突变是否能成为指导铂类药物治疗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尚需更多临床研究加以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腋窝淋巴结状态对不同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状况对不同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确诊的不同分子亚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后长期生存情况,并分析淋巴结状态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研究纳入4 269例乳腺癌分子亚型资料齐全[年龄(50.8±11.2)岁]和3 824例腋窝淋巴结状态齐全[年龄(50.5±10.9)岁]的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分子亚型和淋巴结状态信息均齐全的共3 135例。激素受体(HR)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HR -/HER2 -型及HER2 +患者的10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2.2%、79.0%与76.8%;10年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1%、83.1%与84.4%;生存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10年EFS率分别为68.8%与88.2%;10年的OS率分别为76.7%与92.5%;生存曲线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淋巴结阴性亚组3亚型EFS与OS率十分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淋巴结阳性亚组3亚型EFS与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未发现腋窝淋巴结状态对乳腺癌分子亚型与EFS、无远处转移生存(DDFS)、OS率的关联存在修饰作用(均 P交互>0.1)。 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预后不同,相比分子分型,淋巴结状态可能是更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